•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訓練動作
  • 啞鈴
  • 健身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瑜伽
  • 重量訓練
  • 初階訓練
  • 運動器材
  • 核心肌群
  • 跑10K
  • 跑步
  • 跑5K
  • 肩部肌群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話題
  • 澳洲胖宅為脫魯瘋狂健身 努力甩肉轉為帥氣猛男
1
澳洲胖宅為脫魯瘋狂健身 努力甩肉轉為帥氣猛男
2
評估功能性肌力的5個測試
3
24種臀肌訓練的殺手鐧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澳洲胖宅為脫魯瘋狂健身 努力甩肉轉為帥氣猛男

2017-08-04
話題 健身 瘦身 故事 減脂 趣味

麥可·傑弗里斯(Michael Jeffries)是歐洲一名從未交過女友的魯蛇,由於身材肥胖導致異性緣非常不佳,他為了要找到她的真命天女便開始積極投入健身來甩肉,好讓自己身材更加健壯,過了四年後,他終於成功達到他想要的身材並且甩去60磅(約30公斤),而且異性緣變得越來越好,雖然目前尚未找到他的真命天女,但他已經成為人人心中的猛男天菜。

澳洲胖宅為脫魯瘋狂健身,努力甩肉轉為帥氣猛男 ©menshealth.com

27歲的傑弗里斯從以前就喜歡窩在家裡看電視、打電動、聽搖滾樂,每次還會配上許多垃圾食物,像是漢堡、披薩以及甜食等,在週末與友人去聽搖滾樂團表演時,總是會喝下許多酒精,在毫無節制地大吃大喝又不運動的情況下,導致體重攀升至235磅(約117公斤)的大胖子,在成為一個胖宅後,他的交友圈也越來越狹隘,時常與朋友聚會時,傑弗里斯都無法受到異性的青睞,因為這個關係,導致他有一段時間沉溺在憂鬱的心情不敢跟朋友說話。

傑弗里斯:「我從未意識到我自己的身材有多麽走樣,直到跟好友參加聚會時,我發現所有異性都不太正眼看我,連我上前跟他們說話時,都感受到明顯的冷淡,我才了解到是自己的外貌、身材讓她們不想與我做朋友。」

熱愛酒精又愛搖滾樂的杰弗里斯 ©Facebook/Michael Joffa Jeffries

在朋友的建議下,傑弗里斯決定開始制定甩肥肉計畫,他開始不喝酒精、含糖飲料,也改變飲食型態,從油膩、高熱量食物漸漸改成吃新鮮蔬果以及充滿許多蛋白質的食物,隨後開始踏入健身房開始鍛鍊,在2017年5月份時,他終於成功甩去了30公斤,雖然花了有快4年的時間來改變,但對一個宅男說真的非常不容易。

減重成功的他,皮膚開始出現許多明顯的肥胖皺、橘皮甚至下垂,由於在自己國家動手術的費用相當驚人,因此杰弗里斯飛往泰國進行除皮手術,而手術總共花了21萬元才成功,傑弗里斯表示,自己寧可皮膚有疤痕也不要有皺紋。

©Facebook/Michael Joffa Jeffries

除皮手術復原後,傑弗里斯又開始積極健身。

©Facebook/Michael Joffa Jeffries

隨後傑佛里斯開始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展現他瘦身的成果,並且還受到許多女粉絲追捧。

©Facebook/Michael Joffa Jeffries

有網友表示,傑弗里斯一定會脫離魯蛇的,我們祝福你!也有網友看到他這麼積極健身也想跟他一樣成為人人都愛的猛男天菜。傑弗里斯表示,當你越來越好時,才會吸引到更好的人!

資料來源/Men's Health、Daily Mail
責任編輯/妞妞

分享文章

評估功能性肌力的5個測試

2017-09-22
觀念健身知識庫

功能性訓練就是做真正有用的訓練,在分析過各運動的需求之後,就是評估自己或選手的強項與弱項了。本章的測試可以讓大家做自我評估。
 
很少有哪個運動項目的運動員具備的肌力、爆發力和加速度可以遠遠超出專項的需求。在電視賽況轉播中,也很少聽到評論員說:「天啊,他跑得超快,竟然可以跑在球的旁邊!」想達到速度與爆發力,就要將肌力納入考量,而且重點要放在開發功能性肌力(functional
strength),也就是運動員能夠用到的肌力。

評估功能性肌力的5個測試

功能性肌力的客觀測量法(objective measurement)連最優秀的運動員都會奉從。為了評估功能性肌力,運動員對抗阻力的方式必須要更貼近運動中或是生活上會發生的狀況。因此運動員自身的體重(最常見的阻力形式)理所當然最常被運用在功能性肌力評估的鍛鍊中。
 
典型的肌力測試會要求運動員在一項鍛鍊中按照現成的基準,移動預定的重量。舉例來說,臥推(bench press)是經常用來評估上半身肌力的測試。但這類的測試真的能夠充分顯示出運動員的功能性肌力嗎?
 
況且也別忘了:原始數據必須考慮到背景資料。在大多數情況下,運動員可以臥推160公斤就會被視為強壯。但萬一這名運動員的體重就是160公斤呢?那他臥推的重量到160公斤只是到達自己的體重而已。千萬別被數據愚弄了,運動員執行功能性鍛鍊必須以自身體重為基準。
 
主張培養功能性肌力的人會質疑運動員以仰臥姿勢做測試有意義嗎?畢竟在大多數的運動中,仰臥代表無法達到高水準表現。像我們會告訴美式足球員:「如果以仰臥姿勢做推頂,那你的美式足球會打得超爛。」難道這就表示臥推不能列入功能性訓練計畫嗎?不是!你可以利用臥推練上半身的總體肌力,但如果你無法執行伏地挺身、引體向上(chin-ups)等徒手鍛鍊(body-weight exercises),那代表練出來的強壯肌肉無法發揮功能,而且更可能受傷。
 
一份好的功能性肌力訓練計畫,要使用經試驗證明可行有效的肌力鍛鍊動作,例如:臥推,同時也要納入其他鍛鍊,比方說,單腳蹲(single-leg squat)、後腳抬高蹲(rear-foot-elevated split squat)、伏地挺身、單腳直膝硬舉(single-leg straight-leg deadlift)。重要的是:讓訓練計畫不要顧此失彼,且更具功能性。50年來一直用來成功練出肌力的方法,大可不必為了一份更具功能性的訓練計畫就完全否決掉。
 
另一方面,千萬別只是為了肌力而去練肌力。有好長一段時間,大家都靠健力或奧林匹克舉重等運動項目界定運動員的肌力水準。教練試圖讓運動員表現更好時,經常會去效法或模擬其他的運動項目。而功能性訓練的重點在於操練可用的肌力,且我們主張不需要二選一。在肌力體能訓練界常見到教練只顧奉行一個思想學派,而不是為了他們的運動員去開發合適的訓練計畫。記得你訓練的運動員未必是健力選手或奧林匹克舉重選手,因此訓練目標應該結合多種訓練方式的學問,盡可能提供最佳的訓練計畫。套句美國EXOS體能訓練中心運動表現教練丹尼斯‧羅根(Denis Logan)的話:我們必須「開發同時是優質舉重者的卓越運動員」。

所以,該如何測定運動員的功能性肌力才是最好的方法呢?針對功能性的上半身肌力,多年來我發現有三個簡單的測試最有效且精準。

 1  引體向上的最多次數

正確的反手引體向上(掌心面向臉)與正手引體向上(掌心背對臉)技術是精確評估的要素。完成每次的反覆(rep)之後手肘必須打直,肩胛骨必須外展(abduct)製造明顯的動作(參照【圖3.1】)。沒有做到完全伸直或是下巴沒有超過單槓的任何反覆,都不能計入次數。
 
也不准做擺盪式(kipping,利用衝力移動身體)引體向上。聲稱自己的反手引體向上或正手引體向上可以做相當多次的運動員,大部分人實際只做到1/2或3/4次的反覆。
 
不會做引體向上的運動員,他們的強壯是不具功能性的,或許更可能造成受傷,尤其是傷到肩膀。大多數運動員若是沒有規律地做反手引體向上,他們耗費一年時間所達到的程度甚至只會到高中水準。
 
為了提升引體向上的實力,運動員不能遵循一份做下拉運動(pull-down exercises)的訓練計畫,而必須改做輔助式引體向上(assisted chin-ups)或以離心訓練為主的引體向上(以10 秒∼20秒從單槓降低身體)等。關於引體向上的漸進訓練詳情,請參照第八章。
 
我們已經調整了標準,現在要求運動員只要可以做10次的引體向上就轉換至負重引體向上(weighted chin-up)。運動員一旦徒手能夠反覆拉起10次,下次的測試就必須以負重腰帶加掛10公斤的重物。一般來說,負重會讓引體向上的反覆次數從10次降到3次,但最重要的是它會強迫運動員訓練肌力。因為目標是練出肌力,因此希望每次測試都能夠進一步幫助我們達到目標。
 
反手引體向上或正手引體向上的最多次數,或許會用來決定負重反覆引體向上的重量。運用這種漸進測試與訓練,我們指導的女運動員可以在負重20公斤之下反覆做5次的引體向上;同樣的負重引體向上反覆次數,男運動員則可以在超過40公斤的負重下達成。

 2  懸吊式反向划船的最多次數

懸吊式反向划船(suspension inverted row)是臥推的反向動作,主要鍛鍊到與拉的動作相關的肩胛牽縮肌(scapular retractors)、肩部肌肉。運動員若是無法做到懸吊式反向划船,代表他們的上背肌力不足,應該先做第八章介紹的基礎划船漸進訓練。運動員的上背肌力不足,發生肩旋轉肌群(rotator cuff)相關問題的風險會更高。對於游泳運動員、網球手、投手、四分衛與其他投擲選手等容易有旋轉肌群問題的運動員,上背肌力特別重要。
 
做懸吊式反向划船時,運動員的雙腳擺在訓練椅或跳箱上,雙手抓住握把或握環,姿勢很像做臥推。懸吊機的高度應該與腰部高度差不多。全身挺直時,運動員將握把拉向胸部,拇指必須碰觸到胸部,而且身體的位置不變。此外,確認肘關節完全伸直,身體也要維持完全挺直的姿勢。反覆次數的計算只有做到身體挺直且拇指碰觸到身體時才算數(參照【圖3.2】)。
 
與引體向上一樣,運動員一旦可以反覆做到10 次,就要加重5 公斤。讓我再次強調,焦點要放在開發肌力,而不是耐力。

 3  伏地挺身的最多次數

對於較壯碩的運動員來說,伏地挺身的測試比臥推更精準。每次的伏地挺身,胸部應該觸碰到5公分厚的泡棉健身墊,軀幹也應該維持挺直。頭必須與軀幹呈一直線。未保持背部的姿勢、胸部未觸碰到健身墊、頭部下傾,或者肘關節未完全伸直,都不能計入反覆次數中。為了避免「偷工減料」,並讓計數簡單,可以將節拍器調在每分鐘50拍。運動員應該跟著節拍器的節奏,第一拍時挺身,下一拍時伏地。當他們做不了下一個伏地挺身動作,或是無法跟上節拍器的節奏時,測試就結束。
 
與前述的兩項測試一樣,運動員一旦反覆完成10次伏地挺身,就要穿上加重背心(一開始是5公斤,接著是10公斤)。更進階的訓練,可以在穿10 公斤加重背心或背上擺槓片之下反覆完成更多次的伏地挺身。

相較於上半身肌力的評估,安全又精準地評估下半身肌力顯然困難許多。事實上,可以安全檢測功能性下半身肌力的可靠測試寥寥無幾。多年來傳統雙腳蹲的背蹲舉(double-leg back squat)一直被用來測試下半身肌力,但這項測試的安全性也受到質疑,尤其在為了達到最多反覆次數而執行的時候。此外,很多教練認為背蹲舉是美式足球文化的一部分,並沒有真正符合自己指導的運動項目的需求。

 1  後腳抬高蹲

過去5年來,我們一直努力開發與實行有效、可靠安全且執行簡單的下半身測試。我們已經使用後腳抬高蹲的最多反覆次數或RM(repetition maximum,運動員在預選的負重下能夠重複做特定動作的最多次數)作為下半身功能性肌力的測試。儘管不算完美,但我們發覺這項測試在評估肌力與衡量進步上很有效。
 
做這項測試比較簡單。運動員將後腳置於臥推長椅或特製的支撐架,地板鋪平衡墊,保護膝蓋免於反覆摩擦而受傷。運動員在5RM範圍選定一個重量,接著盡可能做更多次的反覆動作,直到出現技術性失誤為止(例如:運動員不再能繼續保持完美的技巧)。
 
一般來說承受的重量是兩個啞鈴或兩個壺鈴,但壺鈴是首選,因為比較容易抓握。為了安全起見,這種側邊負重更優於背蹲舉或前蹲舉(front squat)的姿勢。身體兩側的啞鈴沒拿好,只會造成一對啞鈴落地,但背蹲舉或前蹲舉的姿勢若失誤,可能會引發既不安全又有害的姿勢。
 
另一個可能的評估方式就是測試單腳蹲。在一項設計妥善的訓練計畫中,我們發覺運動員的強壯具功能性時,到第4 週開始就能在抓握2.5公斤啞鈴之下做5組的單腳蹲(參照【圖3.3】)。不熟悉或不習慣單腳肌力鍛鍊的運動員,在開始做單腳蹲之前應該要做3週的分腿蹲(split squats,兩腳著地),或是3週的後腳抬高蹲(後腳抬高)的漸進訓練。我們指導的精英女選手身上負荷的總重量在20公斤之下(穿10公斤的負重背心,抓握一對5公斤的啞鈴),反覆次數可以達10次,至於男選手可以承受的外加總重量是45公斤。對男選手來說,在負重的同時要完成多次反覆次數會有困難度,因為必須穿好幾件負重背心。
 
最後,要提醒各位:用來測試的鍛鍊若在一開始沒有教導運動員正確的做法,想要安全地評估功能性的下半身肌力是幾乎不太可能的。如果這一點都不可能做到,那麼你將承受的風險就會遠遠超過從任何資訊所獲得的潛在好處。

 2  雙腳垂直跳

一項合宜的肌力訓練計畫開始實行之後,評估腿部力量的簡單替代方法就是使用雙腳垂直跳(double-leg vertical jump,參照【圖3.4】)。實行垂直跳躍比較安全,而且有現成的基準。腿部爆發力若能增加,至少有部分要歸功於腿部肌力增加。
 
評估垂直跳躍的最佳器材就是Just Jump System 與Vertec 的彈跳測試評估設備,雖然我們必須說兩種設備本身都有缺陷,但目前仍是最佳選擇(這兩項設備在美國都是由M-F Athletic 公司經銷,欲購買可至:www.performbetter.com)。
 
Just Jump 設備可以測量騰空時間,並將它轉換成騰空高度(單位:英寸)。運動員的跳躍與著地都必須在相同位置,而且在不提膝或膝蓋不彎曲之下,腳趾必須先著地。以上的測驗要素可能都會影響成績。
 
Vertec 是可調整高度的設備,能夠測量伸手觸及高度(reach height)與跳躍高度。利用Vertec 設備時,伸手觸及高度的測量必須精準。在我們的訓練中心,我們會在跳躍中測試雙手與單手的觸及高度。在受測者與施行的測試中維持一致性相當重要。

功能性肌力測試的結論

這些測試是為了評估訓練的進展,它們不是訓練計畫,也不該是訓練計畫。測試只能顯示出需要訓練的區塊,以及可能容易受傷的部位。但從測試得來的數據有助於激勵與監控後續的肌力開發。
 
有些教練或許會批評本章介紹的測試方案,因為有些測試就算納入反覆次數的上限了,但仍可能被解釋成肌耐力的測試。雖然我有點同意這種看法,但還是必須再次強調:這些測試不是訓練計畫,只是評估訓練進展的方法。
 
現在,你應該比較了解運動的需求,也對自己或運動員的肌力水準有概念了。希望你會愈來愈清楚功能性訓練的原理。它的概念就是開發一套對運動有意義的計畫,強化的部位將在運動表現或防止受傷上擔任關鍵要角。在開發一份改善運動表現的訓練計畫中,功能性肌力的評估是很重要的步驟。接下來,我們要開始開發訓練計畫了。

書籍資訊
◎圖文摘自臉譜文化出版,麥克.波羅伊著作《麥克波羅伊功能性訓練聖經》一書。麥克‧波羅伊Michael Boyle─肌力體能訓練、功能性訓練與體適能領域裡首屈一指的專家之一。他以開創性的著作享譽全球,是世界各地的肌力體能論壇、體育訓練中心爭相邀請的熱門主講人。

功能性訓練的優點有——
1降低運動傷害機率
2針對個人身體特質,全面強化肌力、速度、爆發力
3滿足訓練需求,專注真正有效的訓練
4提升運動表現,不斷超越個人極限
 
! 為專項運動量身打造訓練計畫,是今日的體育運動界最大的錯誤之一!
 
○ 設計訓練計畫的關鍵在於:分析一項運動,界定出培養優秀運動員的特質,接著再來擬定出提升這些特質的訓練計畫。先分析運動員的優缺點再試圖改進不足之處的做法,可能造成反效果。
 
!沒有任何的肌力訓練只能讓單一專項的運動受益,同樣的,也沒有任何一種特殊的速度訓練方式只能提升單一運動項目的速度。
 
○功能性訓練的重點在於運動之間的相似點,而非差異點。老實說,你要是看了書中的訓練計畫,會吃驚地發現:無論每個運動員表現差異有多大,他們的訓練計畫都相去不遠。這就是功能性訓練極具魅力之處——它結合了最新的運動科學與實踐經驗,以合理的方式培養出「真正有用」的肌力、爆發力與速度。

本書完整剖析讓運動員在比賽時動作達到最佳化的概念、方法、鍛鍊動作與訓練計畫,包含如何分析運動需求、評估功能性肌力、設計功能性訓練計畫、提升運動表現等功能性評估方法。並提供滾筒動作、伸展與動態熱身、下半身訓練、核心訓練 、上半身訓練、增強式訓練、奧林匹克舉重等訓練項目,透過目標明確、科學化、系統性的訓練計畫,強化運動員的基礎運動能力,降低受傷機率並提升運動表現。
 
功能性訓練適合所有運動項目,依循「功能性」的理念與方法設計並執行訓練計畫,除了上述優點外,不僅在重訓室可以產生最佳的效果,在運動場、田徑場與運動墊上也是成效斐然!

•更多書籍資訊 請點此

責任編輯/瀅瀅

《運動星球》徵稿,針對運動產業、訓練教學、應用資訊、健康話題等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專業人士來稿共同交流。投稿請寄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文長至少800字,圖片請標註來源,並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由編輯潤飾,標題及圖片如需修改將事先與您連絡討論。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24種臀肌訓練的殺手鐧

2017-05-10
動學堂運動傷害訓練動作下半身肌群臀部肌群健身

臀部的主要肌肉群有臀大肌、臀中肌和臀小肌,如果這些肌群足夠有力,他不僅能幫助你在做爆發性訓練的時候強而有力,還能減輕腰痠背痛,助你在日常生活中像站立、爬樓梯等動作能更自如。
 
另外,有許多運動科學家都證實了一項研究,就是如果人體的臀中肌與臀小肌的肌力不足,對於膝關節以及踝關節的影響甚至比股四頭肌的影響來說更嚴重,因為臀中肌與臀小肌的功能就是穩定髖關節,並且使髖關節執行除了內收以外的所有方向的運動,當穩定髖關節的肌肉變薄弱時,多餘的力就需要膝關節和股骨外側的肌群來承擔,所以當人體的臀中肌以及臀小肌的肌力不足時去運動,就會自然增加膝蓋關節的壓力問題。
 
所以,為了更加強臀部的肌力,以下24個專門的臀部訓練動作分為初、中、高階,無論你的運動程度如何,都請從初階動作循序漸進的做起,徹底加強每一區臀部肌力。

 1   啟動髖關節

雙腳跪地,屁股坐於腳跟,將屁股慢慢抬起直到上半身打直,停留3秒,在慢慢下降回到原點。來回做五次。

 2   起跑弓箭步

雙腳跪地,左腳向前彎曲至90度,右腳與臀部一起向上抬並站起來,站立時,右腳盡量抬高,再慢慢回到原點,換左腳。左右交替,做10次。

 3   髖關節上推

坐姿,膝蓋彎曲,雙腳打開與臀部同寬,雙手放於地面兩側,手指朝向你的身體。抬起臀部至水平位置,停留5秒,再慢慢降低,回到地面。

©popsugar.com

 4   橋式

橋式是穩定臀部肌群最有效又簡單的動作。針對長期坐著的人而言,此動作能有效改善姿勢,對脊椎來說是一個很好的動作。

雙腳與肩同寬,接著雙腿屈膝,雙腳踩地,雙手平放於身體兩側,臀部夾緊,慢慢將下背及骨盆離開地面,抬起身體後,保持肩關節、髖關節、膝關節呈現一直線,維持10秒,再回到平躺姿勢,做3-5組。

©care2.com

 5   滑式跳耀

站直,雙腳稍比肩寬預備。跳躍式,右腳跨至左腳後方。跳躍式,左腳跨至右腳後方,左右輪替,做1分鐘。

©popsugar.com

 6   單腳橋式

平躺於地面,雙腳屈膝併攏預備。臀部夾緊往上提起,使身體呈一直線,左腳向上抬起,身體保持一直線,停留10秒,換邊,交替做1分鐘。

 7   椅子蹲跳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呈深蹲姿勢預備(屁股與椅子邊緣切齊)。雙腳跳起來,再回到深蹲姿勢,連續動作,做一分鐘。

©Health.com

 1   對角弓箭步

相較於前後,側邊運動更常被忽略,但它同樣需要鍛鍊。起始姿勢皆相同,但此動作是右腳向右後方跨步,下蹲,背部仍保持打直,身體不過度前傾,左邊亦是如此。做3-5組。

 2   髖關節單臂伸展

坐姿,膝蓋彎曲,雙腳打開與臀部同寬,雙手放於地面兩側,手指朝向你的身體。抬起臀部至水平位置,又臂同時向上升起,停留5秒,再慢慢降低,回到地面,換邊,做1分鐘。

 3   上階

站在一個椅子或台階前面,將左腳放在椅子上,用力將右腳向上推,直到左腳站直,右腳膝蓋彎曲,再慢慢向下,換邊。做3-5組
進階 :台階或椅子越高,動作越具挑戰性。

 4   側弓箭步

右腳伸到右邊,保持伸直,上半身向左邊臀部移動,並將左膝彎曲,再換左邊,左腳伸到左邊,保持伸直,上半身向右邊臀部移動,並將右膝彎曲,左右邊替換,做10下

©Byrdie Beauty

 5   步行弓箭步

上身挺直縮背,雙腳與肩同寬。跨出腳步的距離約莫可以讓自已大腿與小腿呈現90度的直角,後腳膝蓋可輕微碰地,左右腳輪流,每跨出一步就向前移動一步。做10下

©Byrdie Beauty

 6   單腿髖關節上升

躺姿,膝蓋彎曲,雙腳打開與臀部同寬,用雙手將左膝抱在胸前,並將左臀向上推,停留5秒,再換右邊,左右交替,各做10下。

 7   雙腿登階訓練

雙膝跪坐在一個椅子或台階前面,上半身打直,接著將左腳放在椅子上,用力將右腳向上推,直到左腳站直,右腳膝蓋彎曲,再慢慢向下,換邊,做3-5組。

©acefitness.org

 8   髖關節上提訓練

站在一個椅子或台階前面,將左腳放在椅子上,用力將右腳向上推,直到左腳站直,右腳膝蓋彎曲,再慢慢向下,換邊,做3-5組。

©acefitness.org

 9   單腿直立坐下

此動作主要是訓練股四頭肌、臀部、下背部。雙手握拳於胸口前方,彎曲髖部和右膝,緩慢地坐下,直到你的右大腿和椅子邊切齊,停留10秒,再換左腳,做3-5組。

©wholeliving.com

 10   反向弓箭步

上身挺直縮背,雙腳與肩同寬。腳步向後跨的距離約莫可以讓自已大腿與小腿呈現90度的直角即可, 左邊亦是如此。做3-5組。

©womanista.com

 1   起跑交叉弓部

雙膝跪地,左腳向前彎曲至90度,右腳與臀部一起向上抬並站起來,站立時,右腳盡量抬高,回來時將右腳交叉於左腿後側,形成一個交叉弓部,再換左腳,相互交替做3-5組。

©womanista.com

 2   單腿深蹲

此動作主要是訓練股四頭肌、臀部、下背部。雙手抓住柱子或椅子,彎曲髖部和右膝,緩慢地下蹲,直到你的右大腿和地面平行,停留10秒,再換左腳,做3-5組。

進階:待熟悉後,可將雙手懸空,運用核心的力量直接下蹲。

 3   單腿伸展

雙腳站直,保持上半身挺直。慢慢將上半身向前趴至與地面呈水平狀,同時將左腳伸起至與地面呈水平狀,停留10秒,再換右邊。做3-5組。

©goodpixcool.com

 4   弓步跳

呈站姿,雙腳與肩同寬,雙手擺在臀部上,身體挺直,膝蓋約略彎曲成 90 度。胸部挺起,後腳膝蓋向下接近地面,作出弓步姿勢,同時盡量保持前腳小腿與地面垂直。一口氣跳離地面,在半空中交換雙腿的位置,然後以弓步姿勢落地,換另一腳在前。重複動作,每一次跳躍都換腳進行。

©openfit.com

 5   後腳抬高

將左腳放在一個較低的椅子或台階上,背部挺直,慢慢向前彎曲,彎曲時,右腳的膝蓋也可以微微彎曲,再慢慢回到原點,一邊做5下。

©greatist.com

 6   椅子弓箭步

將左腳放在一個較低的椅子或台階上,背部挺直,右膝向下彎,停留3秒,再換左邊,做3-5組。

 7   單腳交叉蹲

左腿站直,背部挺直,右腳離開地面向左後方彎曲,上半身彎曲,右手觸碰左腳,再換左腳做重複動作,做3-5組。

分享文章

  • 訓練動作
  • 啞鈴
  • 健身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瑜伽
  • 重量訓練
  • 初階訓練
  • 運動器材
  • 核心肌群
  • 跑10K
  • 跑步
  • 跑5K
  • 肩部肌群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