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訓練動作
  • 啞鈴
  • 健身
  • 上半身肌群
  • 跑步
  • 核心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瑜伽
  • 初階訓練
  • 徒手訓練
  • 重量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跑10K
  • 跑步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話題
  • 臺北世大運創意商品成果發表 展現臺灣軟實力
1
臺北世大運創意商品成果發表 展現臺灣軟實力
2
小蘇打的功用
想利用小蘇打粉來提升運動與訓練表現?告訴你運動前服用這個劑量最佳
3
運動習慣與COVID-19之間
美國研究:每週進行150分鐘的訓練與降低COVID-19重症機率有關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臺北世大運創意商品成果發表 展現臺灣軟實力

2017-08-09
話題 綜合 新聞 台北世大運

2017臺北世大運倒數9天,執委會今(9)日發表完整官方紀念商品,開發品項達9大類165項,結合臺灣66家中小及新創微型企業、8家社會企業,計有100餘位設計與製造專業人士參與,成果斐然。今日記者會並以紀念服飾穿搭走秀方式展示開發成果,現場同步展出各項商品,一字排開非常壯觀,每一件商品都是各團隊投入長時間心力研發,執委會邀請全民一同透過官方紀念商品,一起認識台灣的精彩軟實力!這些商品將在賽會期間提供多達35處實體販售點及6個網路販售服務,歡迎大家踴躍收藏這些專屬於臺北世大運的美好記憶。

2017臺北世大運官方紀念商品,服飾以走秀方式呈現。 運動星球/Olive Wu攝影

科技與文創結合 凸顯臺灣主場優勢

本屆世大運紀念商品由臺灣中小企業攜手打造多項具有代表臺灣主場優勢的紀念商品,包括運用綠色科技材料與時尚跨界合作開發的POLO衫與吸濕快乾跑服等簡約修身的紀念服飾,也有以世大運LOGO、臺灣意象與吉祥物熊讚為主要視覺設計元素,更有取得專利技術開發的商品。其中「熊讚小木笛」是由兩位懷抱夢想的設計師,以彩繪賦予作品生命力的方式,以世大運吉祥物熊讚造型融入木笛設計,加上不倒翁紙鎮的功能,象徵運動員永不放棄屹立不倒的精神。

2017臺北世大運官方紀念品發表,廠商代表贈送代表性紀念金幣予世大運執行長蘇麗瓊。 運動星球/Olive Wu攝影
「熊讚小木笛」造型可愛,結合不倒翁設計展現設計巧思。 運動星球/Olive Wu攝影

結合弱勢團體 展現社會關懷

本屆紀念商品的開發有8家社會企業共同攜手參與,有喜憨兒基金會與社會企業合作,協助憨兒們認識世大運的視覺元素,以手繪的方式創作出別緻的童趣運動員圖樣,賦予紀念商品豐富的生命力。另外還有熊讚飲品及元氣果乾等禮盒,以及「熊讚不會酥」、「熊讚棒棒糖」等特別造型的伴手禮,藉由購買這些商品,你可以幫助到更多人,例如原住民、農民、孩童、返鄉青年等等,創造更好的社會環境。

「熊讚不會酥」、「熊讚棒棒糖」是由一群單親媽媽們手工製作,別出心裁的造型除了中看中吃,也是非常實用的伴手禮,「熊讚不會酥」實際上是鳳梨酥,本來就是最受外賓喜愛的臺灣伴手禮之一,致贈海外親友除了讓更多人可以嚐到臺灣的好滋味,更能夠推廣此次臺北世大運的形象。

「熊讚不會酥」是由一群單親媽媽研發製作,造型獨特吸睛。 運動星球/Olive Wu攝影

運動結合潮流時尚 打造年輕世代的主場

現場發表5款融合「Taipei 2017 Summer Universiade」字樣與熊讚造型、運用俐落線條與現代風格設計,打造年輕潮流更充滿率性的活力時尚服飾與配件,歡迎大家穿上它一起進場為選手加油打氣!

穿上臺北世大運專屬紀念服,一起為選手加油打氣! 運動星球/Olive Wu攝影

40餘處販售服務 不怕買不到

為了服務廣大民眾對世大運的熱烈支持,賽會期間各決賽場館及和平籃球館將設點提供販售服務,總計全臺超過40個服務通路,包括網路6處及實體通路35處,實體通路北部有:臺北市政府、臺北華山店、MAJI市集旗艦店及桃園國際機場專櫃等等、中部有臺中文創園區專櫃、南部則有高雄紅毛港專櫃、高雄駁二特區專櫃、另外在FISU總部君悅飯店以及故宮博物院都可以買到紀念商品。更多服務據點請上世大運官網查詢。

臺北世大運官方紀念商品種類繁多,現在就收藏專屬世大運美好記憶。 運動星球/Olive Wu攝影

進場加油好康多 現場購買送加油棒並可參加抽獎

為了鼓勵大家進場觀賽支持中華隊,執委會更宣布,只要任何競賽項目當日有中華隊對戰組合,購買任一紀念商品即贈世大運充氣加油棒一組,歡迎民眾一起進場支持中華隊!好康還有:購買紀念商品滿額2017元即可參加抽獎,有機會獲得只送不賣限量隱藏版的世大運彩虹手環,限量1,000個,送完為止!

手繪文創商品,令人愛不釋手。 運動星球/Olive Wu攝影

限量商品銷售暢旺 要買要快

臺北世大運執委會特別提醒,官方紀念商品近日銷售呈倍數成長,數種熱門商品如「熊讚小木笛」及「大運來了」T恤銷售拉出紅盤,因均屬限量製作,呼籲民眾要買要快,賣完就沒了!想要收藏臺灣主辦國際運動賽會的光榮時刻,留下感動記憶,千萬不要錯過這些精心製作的官方紀念品!購買資訊請上世大運紀念品官網。

運動星球/Olive Wu攝影

責任編輯/Oliver Wu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想利用小蘇打粉來提升運動與訓練表現?告訴你運動前服用這個劑量最佳

2021-12-09
有氧運動運動補給綜合知識庫新知觀念鐵人三項路跑重量訓練無氧運動

小蘇打粉也能當作運動訓練的補充劑?實際上小蘇打是一種十分流行的訓練補充劑!據美國運動醫學院指出,碳酸氫鈉是主要的增效劑之一;尤其是參加劇烈運動的運動員或一般人,都可以服用正確劑量的小蘇打粉來幫助肌肉延緩疲勞並提升運動表現,但該服用多少劑量才正確?

高強度運動補充劑
有研究表示,服用正確劑量的小蘇打粉能幫助肌肉延緩疲勞並提升運動表現。

小蘇打也稱為碳酸氫鈉 (NaHCO₃),是一種我們再熟悉不過的化合物,你可能會將它用在儲藏室里或冰箱內除臭用,甚至於在烘焙麵包時也被當成膨鬆劑使用。但你知道嗎?碳酸氫鈉 (NaHCO₃) 補充劑在短時間高強度的運動訓練中特別受歡迎!尤其是短跑運動員、游泳運動員和賽艇運動員都會透過在競技運動之前,服用少量的小蘇打來提高運動成績,有許多的研究都表明,小蘇打可能對持續30-60分鐘的高強度訓練帶來某些好處。

短跑選手補充品
生活中常見的小蘇打粉在短時間高強度的運動訓練補充劑中特別受歡迎。

代謝肌肉組織的副產物

在高強度訓練的過程中,身體將會把某些化學物質釋放到肌肉組織中;令肌肉細胞中形成乳酸和氫等代謝副產物,雖然大部分這些副產物都會被身體適度的排放出,但仍有一些會留在肌肉細胞中,進而讓身體肌肉形成酸性環境。當酸度增加就會改變身體的pH值平衡,導致我們的肌肉出現疲勞的症狀。 根據研究,運動前服用碳酸氫鈉 (NaHCO₃) 有助於清除肌肉組織中的代謝副產物。

根據發表在《國際運動營養與運動代謝雜誌》上的一篇研究報告,已提議攝入碳酸氫鈉 (NaHCO₃)以透過增加細胞外緩衝能力來提高運動表現。這意味著運動前服用小蘇打,將可在體內細胞上發揮平衡的作用,進而為我們的肌肉創造出更好的環境。

平衡體內的pH值

當我們體內的pH值呈現平衡或中性時,身體的機能將會達到最佳狀態。然而,身體酸鹼度是使用pH值來進行測量,pH值範圍從最酸0到最鹼14,最佳的pH值就是維持在7左右,根據多項研究發現,攝取小蘇打就能減少高強度運動對身體所造成的酸性環境。

當我們體內環境變得太酸時,就會對我們的健康產生不利影響。例如心臟、肝臟和腎臟都可能會出現過度勞累的狀態,進而導致慢性病的發生,然而過高的酸度也會導致肌肉損傷。

這樣提高運動表現

剛剛上面有說到,高強度的運動訓練會向身體發出釋放氫離子的訊號,然而氫是一種身體代謝廢物,會導致酸性環境和降低運動表現。有研究表明,碳酸氫鈉能透過與酸的結合來平衡體內的pH值,將能讓高強度訓練或運動的期間,擁有更高更強的能量輸出。

提高運動表現的方式
降低體內的ph值將能讓高強度訓練期間,保持更高更強的能量輸出。

這是由於當pH值保持在中性時,我們體內的肌肉將能更有效率的運作,並能承受更常時間的訓練。根據美國運動醫學院的說法,小蘇打是一種有效的補充劑,能讓身體肌肉維持在健康的pH值,並有效的提高運動成效。

小蘇打的推薦用量

一個發表在《國際運動營養與運動代謝》雜誌上的研究表明,攝取碳酸氫鈉 (NaHCO₃)最佳劑量為0.3 g/kg eBM 的純碳酸氫鈉 (NaHCO₃),這也是平衡血液和肌肉組織酸度 (pH) 的最佳量。這項研究還建議,在運動前120-150分鐘內服用碳酸氫鈉 (NaHCO₃),並搭配少量的高碳水化合物,同時也能減少不必要的胃腸道症狀。

小蘇打使用量
研究建議在運動前120-150分鐘內服用碳酸氫鈉 (NaHCO₃),並搭配少量的高碳水化合物。

另外,發表在《國際生理學與運動表現》雜誌上的研究還表明,服用碳酸氫鈉 (NaHCO₃)可能並非對所有人都有好處,同時也不是每個人都能使用它來提高運動訓練的成績。儘管研究結果很明確這樣表示,但使用小蘇打或任何增效補充劑來提高運動表現,始終是個人的另一項選擇!

資料參考/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ology and Sports Performance、Human Kinetics

責任編輯/林彥甫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美國研究:每週進行150分鐘的訓練與降低COVID-19重症機率有關

2021-06-29
居家肌力訓練徒手訓練綜合話題COVID-19觀念新知

自從2019年底於中國武漢爆發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冠狀病毒2型(SARS-CoV-2),之後被稱做為COVID-19(新冠肺炎)在2020年開始引發全世界大流行以來,人們一直都在找尋維持與提升免疫力的方式,以防止疾病的肆虐。關於提升免疫系統的方式,根據哈佛健康雜誌(Harvard Health Publishing)的說法,運動訓練能使得我們的身體保持敏捷、肌肉柔軟及器官健康等功效,最終能減緩與降低疾病的發生機率,甚至於可以幫助人們活的更加健康與長壽。

運動習慣與新冠肺炎
美國研究:每週進行150分鐘的訓練與降低COVID-19重症機率有關 © hiconsumption

然而,進行充分的運動與訓練是否也能降低COVID-19嚴重感染的機會?發表於哈佛健康雜誌上的一篇研究論文表示,養成日常運動及訓練可能有助於保護感染COVID-19的人免於重病的風險。這項研究包含來自48,000名成年人的數據,並由英國運動醫學雜誌(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完成;該論文還提到了運動生命體徵的關聯,這項是針對美國超過48,000名COVID-19陽性確診者所進行的研究(研究是在醫院許可之下進行)。

運動訓練和COVID-19的關聯

加利福尼亞州一個大型醫療保健系統-凱撒醫療機構(Kaiser Permanente),在2020年1-10月期間北診斷出患有COVID-19的48,000名18歲以上的成年人進行研究,並詢問兩個常見的問題:

1.一般你每週有幾天會進行中度到劇烈的運動訓練?(0-7級)

2.一般你每週會進行幾分鐘的運動訓練?(10、20、30、40、50、60、90、120、150或更多)

每週的運動訓練
每週建議進行150-300分鐘的中等強度訓練或75-150分鐘的高強度有氧運動。

這些參與研究的成年人,依據每週的運動量與強度將他們分為三組,這三組分別是:第一組每週運動150分鐘以上、第二組每週運動0-10分鐘及第三組每週運動11-149分鐘。其它須考慮的參數包含年齡、性別、種族、糖尿病、生活方式、高血壓、心血管疾病或腎臟疾病等問題。參與這項研究的羅伯特博士說,即使我們在分析中控制了肥胖和吸菸的變數,但我們依然看見不運動的人與每週至少運動150分鐘的人相比,運動量低的這組因COVID-19症狀入住加護病房(ICU)和死亡的風險來的更高。

COVID-19症狀入住ICU
運動量低的人因COVID-19入住ICU和死亡的風險來的更高。

凱撒醫療機構(Kaiser Permanente)的家庭和運動醫學醫師薩利斯說,成年人每週應該至少進行150-30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及訓練,或者是每週進行75-150分鐘高強度的有氧運動。另外,她也特別補充說道,就算沒有太多的時間可以運動或訓練,但即使每天進行30分鐘的步行或快走,也可有效的幫助身體抵抗病毒,當然也包含COVID-19。

萊斯特大學首席研究員湯姆耶茨在一份研究中也表示,我們都知道肥胖以及虛弱是影響COVID-19結果的關鍵因素,因此,無論你的體重如何只要不運動就會提升感染疾病的風險性。

養成運動的好習慣

這些研究也說明,人們不應該等待COVID-19或其它的疾病,來見證定期運動與訓練是如何幫助你身體更加的健康;然而,接種疫苗、維持身體運動訓練習慣及健康飲食方式,都能提供身體的免疫功能獲得提升,但你真的不應該忽視日常的清潔與防疫習慣。另外,有研究也表明,中年以上的人養成每週固定運動150分鐘以上,將會對於老年時的腦部功能有所影響,經常運動及訓練可降低罹患癡呆症的風險約30%,所以,千萬不要偷懶不運動。

資料參考/sciencedaily、cnbc、bmj

責任編輯/David

分享文章
  • 訓練動作
  • 啞鈴
  • 健身
  • 上半身肌群
  • 跑步
  • 核心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瑜伽
  • 初階訓練
  • 徒手訓練
  • 重量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跑10K
  • 跑步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