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2019年底於中國武漢爆發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冠狀病毒2型(SARS-CoV-2),之後被稱做為COVID-19(新冠肺炎)在2020年開始引發全世界大流行以來,人們一直都在找尋維持與提升免疫力的方式,以防止疾病的肆虐。關於提升免疫系統的方式,根據哈佛健康雜誌(Harvard Health Publishing)的說法,運動訓練能使得我們的身體保持敏捷、肌肉柔軟及器官健康等功效,最終能減緩與降低疾病的發生機率,甚至於可以幫助人們活的更加健康與長壽。
然而,進行充分的運動與訓練是否也能降低COVID-19嚴重感染的機會?發表於哈佛健康雜誌上的一篇研究論文表示,養成日常運動及訓練可能有助於保護感染COVID-19的人免於重病的風險。這項研究包含來自48,000名成年人的數據,並由英國運動醫學雜誌(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完成;該論文還提到了運動生命體徵的關聯,這項是針對美國超過48,000名COVID-19陽性確診者所進行的研究(研究是在醫院許可之下進行)。
加利福尼亞州一個大型醫療保健系統-凱撒醫療機構(Kaiser Permanente),在2020年1-10月期間北診斷出患有COVID-19的48,000名18歲以上的成年人進行研究,並詢問兩個常見的問題:
1.一般你每週有幾天會進行中度到劇烈的運動訓練?(0-7級)
2.一般你每週會進行幾分鐘的運動訓練?(10、20、30、40、50、60、90、120、150或更多)
這些參與研究的成年人,依據每週的運動量與強度將他們分為三組,這三組分別是:第一組每週運動150分鐘以上、第二組每週運動0-10分鐘及第三組每週運動11-149分鐘。其它須考慮的參數包含年齡、性別、種族、糖尿病、生活方式、高血壓、心血管疾病或腎臟疾病等問題。參與這項研究的羅伯特博士說,即使我們在分析中控制了肥胖和吸菸的變數,但我們依然看見不運動的人與每週至少運動150分鐘的人相比,運動量低的這組因COVID-19症狀入住加護病房(ICU)和死亡的風險來的更高。
凱撒醫療機構(Kaiser Permanente)的家庭和運動醫學醫師薩利斯說,成年人每週應該至少進行150-30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及訓練,或者是每週進行75-150分鐘高強度的有氧運動。另外,她也特別補充說道,就算沒有太多的時間可以運動或訓練,但即使每天進行30分鐘的步行或快走,也可有效的幫助身體抵抗病毒,當然也包含COVID-19。
萊斯特大學首席研究員湯姆耶茨在一份研究中也表示,我們都知道肥胖以及虛弱是影響COVID-19結果的關鍵因素,因此,無論你的體重如何只要不運動就會提升感染疾病的風險性。
這些研究也說明,人們不應該等待COVID-19或其它的疾病,來見證定期運動與訓練是如何幫助你身體更加的健康;然而,接種疫苗、維持身體運動訓練習慣及健康飲食方式,都能提供身體的免疫功能獲得提升,但你真的不應該忽視日常的清潔與防疫習慣。另外,有研究也表明,中年以上的人養成每週固定運動150分鐘以上,將會對於老年時的腦部功能有所影響,經常運動及訓練可降低罹患癡呆症的風險約30%,所以,千萬不要偷懶不運動。
資料參考/sciencedaily、cnbc、bmj
責任編輯/David
走進巷弄裡的工作室,打開門的是個健碩的陽光男孩,從容不迫的神態,自信大方的談吐,完全看不出只有二十歲不到的年紀。他是湯以丞,今年 U20 世界冰球錦標賽台灣代表隊的隊長。
U20 是所有冰球青年組最高級別的比賽,要成為一名冰球選手,最起碼需要十年以上的訓練,然而過去台灣往往因為無法參加更高級別的賽事,選手們往往在參加完 18 歲以下的比賽後,即停止他們的冰球生涯。看著從前許多和自己一起練習和參賽的朋友們,都選擇放棄了,以丞說他理解他們的心中的不願意,「所以我和還在這條跑道的隊友,都更珍惜這次得來不易的參賽機會。」
以丞回想自己一路從小學一年級至今,為了夢想付出的種種努力,到現在經營團隊所看到的種種困難,他直白的表示,想在台灣成為一名以此為業,確實相當不易。「這條路當然不好走,但我自小就深深喜歡這個運動,我在選擇它的當下,也準備好承擔這些了!」他所說的每個字句背後,始終如一的是神清氣爽的笑容,笑容背後帶出的是選擇這條路,必須走在向陽面的無可奈何,還有支撐一名台灣的冰球選手,每向前一步所需的熱情。
「冰球目前的現況並不是很理想的。」以丞說,選手們幾乎都是從小學一年級時就開始了他們的冰球生涯,冰球的世界錦標賽是以年齡作為區分,打完 U16 之後是 U18 ,接著是 U20,然而因為台灣本來沒有給年齡超過二十歲的選手的 U20,同時也沒有職業聯盟,所以選手通常在比完 U18 之後就得被迫放棄長久以來熱衷的目標。
因此以丞在一年前選擇了休學,獨自一人去到美國參加發展聯盟,他說自己是比較幸運的,還有家人願意支持他的夢想,「但是像我一樣的人畢竟是少數,整個 U20 團隊也只有兩個從國外回來。」多數跟以丞一樣的冰球選手,在比完 U18後,都只能放下拿了十幾年的曲棍球棒,回歸到校園,拿起國文、英文、數學等科的課本,開始準備學測與指考,從此掩蓋心中真正的熱情,過著與自己的期待截然不同的人生。
「很感動現在身旁 U20 的隊員朋友們,許多人都已經認知到這條路很難走,他們沒有選擇放棄,而是選擇當開拓者,投注更多的努力,一起發展台灣的冰球,共同為未來努力。」他說團隊成員有需多人現在剛好面臨考大學學測的時間點,但是除了學校模擬考或段考的當天,這些團員從未缺席過練習,而在場上難得的休息空擋,他們不是選擇藉這個機會喘口氣,取而代之的是,拿起英文單字或有機化學,默默在旁背誦。
此外由於出國比賽,多數費用都須自己負擔,許多家境無法支持的選手還需利用其他的時間去打工,努力掙得食宿費與機票錢。「每次看到隊友們有這樣的熱情,都會讓我更有能量堅持下去。」談到台灣,以丞說,現在的冰上曲棍球無論制度面或其他條件,都有太多需要改善的空間,因為台灣目前沒有職業聯盟,他打算努力進到美國的大學球隊,最後加入亞洲、歐美的職業聯盟,精進自己的專業,也一面學習那邊的優點,再將這些知識帶回台灣。
U20 是世界冰球最頂尖的賽事,台灣在睽違六年後,再度重返這個比賽的舞台,以丞說包括他自己,以及其他團隊成員,去年其實從沒想過現在竟然能夠擔任 U20 的代表隊,「真的蠻感謝協會幫我們爭取到這次的機會,看得出來他們真的很努力在為我們鋪路。」
對所有的冰上曲棍球選手而言,這不僅是讓自己被看見的舞台,不僅是未來的發展的機會,更是一劑強心針,U18 的畢業生原本在這個領域上,要繼續精進跟專研的話,幾乎是無路可走的,U20 最重要的就是讓他們能夠回來,讓他們不用再被迫放棄熱情。
離開工作室時,以丞依然帶著如開門時那爽朗的笑容,一面起身準備前往參加 U20團隊的練習,這次的比賽無疑是背水一戰,在他們心裡,這個夢想已經不再屬於個人,所以無論如何都會全力以赴, 他們相信現在所突破的一切,都會成為日後所有對冰球有熱情的人,所努力的目標。
資訊、圖片提供:Flying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