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知識庫
  • 科學證實!規律運動有助預防失智症
1
科學證實!規律運動有助預防失智症
2
連毛巾都擰不乾?小心你已經在漸漸肌肉流失!
3
戶外跑步社交距離
研究:戶外跑步社交距離1公尺太少、正後方汙染風險最高

科學證實!規律運動有助預防失智症

2017-08-23
知識庫 保健 觀念 高齡 新知

運動統合身體與心智

海馬迴萎縮會提高阿茲海默症風險。其實,海馬迴可以隨著個體經驗增加而持續成長,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呢?我們不斷經歷新事物,尤其現代的電子娛樂媒體與廣告的刺激,常常遠超出我們想要的範圍。為什麼我們的自傳式記憶中樞每年還是萎縮一個百分點呢?想解答這個問題,應當檢視哪一類訊息可讓新的腦細胞產生有效連結並且生生不息。先了解一下,海馬迴到底如何知道應當形成新細胞?必須形成多少新細胞呢?

科學證實!規律運動有助預防失智症 ©tebme.com

根據人類演化史,海馬迴透過身體活動得到關鍵性的成長刺激。身體動作時傳遞訊號給海馬迴,表示要接收新經驗,請海馬迴加速形成新的神經元。這個運作過程如下:例如努力爬樓梯時,我們的肌肉會消耗氧氣,以提供爬樓梯所需之能量。呼吸及心臟對肌肉工作的反應會慢一步,所以血氧含量會稍許下降。這個遲來的反應也是為何當我們已經爬到高處時,心臟仍然繃繃跳,呼吸還會急促一陣子的原因。血氧濃度下降,會被正在使用中的肌肉血管和腎臟中的感應器記錄下來,血管會因此分泌一種荷爾蒙(VEGF),讓其周圍產生新的血管,讓下一次同一處肌肉組織的血液循環會更好,並改善局部供氧量。腎臟也會分泌荷爾蒙(EPO),讓骨髓製造更多紅血球來運輸血氧。更多的血管和更多的氧氣輸送量相互搭配下,讓下次爬樓梯的動作變得比較輕鬆,而這種輕鬆狀態被稱為訓練的效果。

當然肌肉經過使用也會變得更結實,這種變化可在一夜之間發生,亦即在睡眠期間透過成長荷爾蒙(GH)作用達成。研究發現,EPO、VEGF和GH會讓人體更健碩(這也是為何有些運動員把EPO和GH當作禁藥使用);而且所有這些荷爾蒙、肌肉釋放出來的鳶尾素(Irisin)、或是脂肪細胞釋放出來的血清素(Serotonin)和脂聯素(Adiponectin)都能在身體動作時將具有關鍵性的成長刺激傳遞給海馬迴!

這個機制非常古老,比人類歷史還久遠,早在遙控器和內燃機發明前幾億年就已形成。例如更格盧鼠在秋天儲藏食物過冬之際,海馬迴會跟著成長;牠們忙碌的身體活動將促進成長的關鍵信號傳遞給海馬迴,好讓牠們在冬天裡能夠記得自己藏匿食物的地方。

這個演化發展的邏輯很簡單:只要活動身體做些事,便比較可能體驗到新事物,並且必須記住新事物,因此需要比較大的記憶體。身體動作時所釋放的荷爾蒙會同時刺激海馬迴生成新的神經元。相對的,不活動的人不會傳遞這類荷爾蒙,也就是間接告訴大腦:沒有新經驗,海馬迴可以停止成長。

活動擴展我們的視野

神經元的成長,終身可能!某項針對一百二十名老年人的實驗,以心智狀態與身體健康狀況做為篩選條件,選出來的受試者平均年齡為六十六歲;實驗開始前至少半年內,他們每週(!)走路時間不超過三十分鐘——這對安養院住民而言很常見。受試者隨機分為兩組,其中一組每天散步四十分鐘,另一組在同樣時間內只做伸展操。實驗期為一年。在實驗前、實驗中和實驗結束時,以顯像方式測量受試者海馬迴體積。散步組的海馬迴體積在一年內平均增加了大約百分之二;伸展組的海馬迴記憶組織平均萎縮了大約百分之一點四強。

做伸展動作無法刺激海馬迴成長,但散步可以。這項結果證明,海馬迴隨著年紀增長而自然萎縮的原因不在於年齡,而在於缺乏運動。(當然受試者在散步時聊天也有助於新的腦細胞相互連結,也是讓它們生生不息的重要因素。)證據顯示,海馬迴體積減小與記憶功能下降有關。在記憶力測試成績方面,散步者的分數優於做體操者。另一項設計類似的研究也發現,每天走三公里與每天只走四百公尺相比,前者幾乎能降低一半的阿茲海默症罹病風險。

或許你會問,為什麼每天步行三公里不能將阿茲海默症風險完全降到零?為什麼爺爺奶奶每天都活動,還是得了阿茲海默症?在此,還是適用「最小因子法則」。為了讓在海馬迴剛「發芽」的腦細胞也能「生根」,除了運動外,還必須滿足一些其他條件才能保持健康,如之前章節所述。之後我會繼續介紹其他相關條件。不過,如果某個人其他地方都做得正確,只是缺乏運動而已,那麼運動也許真的能夠完全降低阿茲海默症罹病風險至零。

向前邁進直到休止

身體活動對頭腦有益;不僅有益於海馬迴,亦可改善腦部其他功能。常活動者比四體不勤者較具有抗壓力,因為他們的神經元生成作用也扮演著決定性角色。他們較能將不重要的事情拋在腦後,並在衝突情境中較容易做出決定。

運動量足夠,尚可改善膽固醇數值,使心血管循環系統運作更經濟,並降低血壓。如果白天讓身體勞動,但不過量,睡眠也會變得更恬靜。所有這些效果(而且還有更多好處)加在一起,不僅能降低由海馬迴變小所導致的失智風險機率(阿茲海默症),亦可降低血管型失智(中風)風險。

散步、游泳、騎腳踏車都有幫助。最重要的是:定期規律運動。尤其必須克服科技進步造成的身體惰性。我們的生活,至少對體力的要求,變得越來越求舒適。放棄科技輔助,即可顯出療效!

防止或治療阿茲海默症的目的不在於締造最佳運動成績。獵人和採集者在活動時需要深思熟慮,他若匆匆忙忙跑進森林裡一定會嚇走野獸。就算採集水果,若有足夠時間從容採集,則收穫較多。但活動時間僅數小時(據猜測至少四至六小時),即可收集或獵取到維持生命的必需養分。遠古時代人類畢竟無法簡簡單單開車去超級市場,購買食物補充能量。

多運動有助預防阿茲海默症

治療計畫

布雷德森教授的治療計畫包括每週四至六天,每日運動三十至六十分鐘。根據最新研究結果顯示,就算患者還有遺傳風險,這樣的運動時間量已足夠保護海馬迴不萎縮。例如:賓.米勒之前(推測現在仍繼續)每週游泳三至四次、慢跑一次,並且騎兩次腳踏車。

FINGER研究遵守美國運動醫學院(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及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的國際方針。活動組受試者接受肌肉訓練、肌力訓練及有氧耐力運動。有氧代表受試者在訓練中仍能好好聊天。這套訓練組合乃基於下列觀點:健身計畫若包括有氧耐力訓練及重量訓練單元,而且每個訓練單元至少三十分鐘,最可強化智力。

在經驗豐富的物理治療師指導下,活動組受試者在半年時間內訓練所有的大肌群;重訓練習中不會過重,每個動作可重複至二十次。如此,不僅訓練到肌肉,也訓練到心臟和血液循環。每個動作會在一個訓練單元裡重複兩次。剛開始時,每週一至二次重量耐力訓練,每次三十至四十五分鐘。六個月後,「保持肌力」是每週二至三次的訓練單元,每次一個小時。有氧耐力運動變化豐富,包含健走、水中體操和慢跑。記錄訓練日記也有助提升訓練成果。

什麼阻礙我們運動?

我們每天都可以做一些新決定,或走路、或開車,自己做道菜、或是將冷凍披薩丟進微波爐——獵人和採集者當時還沒有這種問題,大腦會獎勵他們,因為他們為了取得食物而揮汗動作。大腦想要成長,因為它希望不斷收集生活經驗,並且利用所得知識保障能夠成功繁衍眾後代。這也是身體運動只要不過分,直到今天大腦都會釋放出「幸福訊號物質」血清素的原因。散步回來後,一般都會覺得比散步前來得舒服。

但是最後一個問題是,為何人們常常提不起勁來運動?為了生活舒適而工作太努力,當然要享受無所事事的休息時間?還是因為我們的教育和社會規範從小就教導我們要靜靜坐著,為了及早培育小孩準備迎接符合市場機制的生活,也就是誰能在電腦前面坐得久,誰就會成功的邏輯?

汽車大亨亨利.福特(Henry Ford)認為:「身體活動是胡說八道。如果身體健康,你不需要運動。如果生病了,你要避免運動。」很可惜,直到現今還有許多人有同樣錯誤的想法。直至為時太晚才大夢初醒。

如何保持健康並促進大腦成長?

1. 最重要的是把身體活動融入日常生活。就算每週三個晚上各做一小時運動,一週內還有一百六十五個小時可能沒有活動。所以,只要有機會就放棄科技協助,用用自己的力氣吧!
2. 根據前面簡述FINGER研究的規定,設計一套訓練計畫。在幾個月的強化期後,長期堅持每週二至三次重量訓練,以及五至六次不同變化的有氧耐力訓練單元。定期練習花費體力的哈達瑜伽(Hatha Yoga),可視情況而定,以瑜伽部分或全部取代重量訓練。

3. 無論如何,建議所有很久沒運動的人和經驗老道的教練一起擬定訓練計畫。一開始前幾個月在教練指導下練習,尤其是要慢慢開始!
4. 海馬迴引起的失智和血管型失智有幾個共同原因,特別是高血壓、壞膽固醇、脂肪代謝問題、抽菸、糖尿病、體重過重。若有任何一種風險,在開始更多運動之前務必去請教醫師。
5. 重要:團體一起做運動最能帶來樂趣。所以最好能參加運動社團,或是約朋友和伴侶一起做運動——要規律!
6. 盡可能常去戶外走走,不只因為空氣比較好,還因為如此一來能產生對海馬迴很重要的日光荷爾蒙維生素D。
7. 若有骨科毛病或是其他病痛,請與醫師、運動教練/物理治療師一起找出解決方法。坐輪椅者亦可鍛鍊上半身,並提升身體氧氣含量。
8. 偶爾使用家庭健身器材,一邊健身一邊看電視也是可行的。
9. 經證明,愛好園藝也可以降低阿茲海默症罹病風險,例如:手動打水器是最佳鍛鍊腹部、手臂和背部的器具。「汗滴禾下土」、整地犁田也能讓人汗流浹背,釋放很多荷爾蒙刺激海馬迴成長。
 

書籍資訊
◎圖文摘自商周出版, 麥可.內爾斯醫學博士著作《失智可以預防,更可以治癒》一書。醫生與分子遺傳學者,熱愛單車運動。在弗萊堡、海德堡、法蘭克福與漢諾威大學以及加州與聖地牙哥大學從事遺傳疾病病因研究。曾與多位諾貝爾獎得主共同發表論文,學術論文超過五十篇,並擁有多項專利。與兩位諾貝爾獎得主一起發表的指標性研究後,成為一家美國公司的基因研究部門主管,專門負責功能基因組分析,也曾擔任大學研究室主任。之後在德國慕尼黑一家生技公司擔任董事,成為公司總裁。

全世界平均每3秒就有一人失智
失智威脅每個人的健康與壽命,撕裂家庭情感
作者以卓越的醫學研究證明,失智並非絕症
教你從自己做起,全面排除疾病成因,及時讓神經與心智功能保有健全,聰明到老

•書籍資訊 請點此

責任編輯/瀅瀅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連毛巾都擰不乾?小心你已經在漸漸肌肉流失!

2020-07-13
保健話題生活觀念

你是否發現已經樓梯爬不動、毛巾擰不乾,以及動不動就覺得疲憊?小心,當出現這些症狀時可能代表肌肉正在流失。我們的體力與肌肉質量息息相關,肌肉影響身體能量與新陳代謝效率,當肌肉漸漸流失,也會使體力逐漸衰弱、提前老化,甚至可能提高跌倒與失能風險,若想要預防肌肉且留住體力享受生活,其實從25歲就要開始維持肌肉量。

©homenish.com

年過30肌肉會逐漸流失

大約從30歲後開始,我們的肌肉質量會因為老化開始逐漸流失,到了40歲之後,肌肉會開始以每10年約8%左右的速度流失,然而大腿的肌肉力量減少更快,每10年減少10~15%,此時就會逐漸演變成肌少症。然而肌少症不只會造成肌力下降,它跟骨質疏鬆一樣都有跌倒後死亡的風險,尤其是長者更必須注意。

©infosante24.com

肌少症分成3個等級

肌少症可以分成3個等級,最前面屬於「前肌少症」,也就是開始有肌少症的問題產生,但還不算疾病,再來則是「肌少症」跟「嚴重肌少症」,差別是看有沒有影響到日常生活。如果肌肉開始流失,屬於前肌少症,肌力下降「或是」活動力下降則是肌少症,嚴重肌少症則是肌力下降而且活動力也會下降。一般來說,肌少症跟骨質疏鬆一樣,要去醫院做X光檢測才能確認肌肉質量。但同時也跟骨質疏鬆一樣,有些早期的徵兆可以判別,如果出現這些問題一定要趕快到醫院就醫,避免情況繼續惡化。

蛋白質攝取不足會造成肌肉流失

蛋白質是組成肌肉的元素之一,不管男女老少都非常需要它。蛋白質是構成體內每個細胞和組織(包括肌 肉組織、內部器官、肌腱、皮膚、頭髮和指甲) 結構的一部分。平均而言,它約佔你身體總體的20%。蛋白質是新組織的生長和形成、組織修復和調節許多代謝途徑所必需,可以用作產生能量的燃料,也被用來製造幾乎所有的人體酶以及各種激素(例如腎上腺素和胰島素)和神經傳遞物質,然而蛋白質維持組織中最佳的液體平衡,將營養物質送進與進出細胞,運送氧氣和調節血液凝結作用。因此,如果當蛋白質攝取不足時,會出現肌肉無力、新陳代謝降低等情況。

如何提升肌肉量?

除了飲食要多攝取蛋白質外,運動也是一項不可缺少的事。在蛋白質攝取方面,建議攝取量可以達每天1.0~1.3g/kg,可以從許多優質的海鮮、肉類以及雞蛋攝取,然而現在的肌力訓練並非年輕人的專利,對年長者而言也是非常重要,但要長者去健身房跟年輕人一樣地做訓練,除了心理層面可能會不適應外,在沒有專業教練的指導下,也有安全的疑慮。此時,可以透過水中運動或是瑜伽以及輕量的舉重來提升銀髮族的肌力。

資料來源/NCBI、HEALTHLINE

責任編輯/妞妞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研究:戶外跑步社交距離1公尺太少、正後方汙染風險最高

2020-04-30
跑步話題COVID-19保健新知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期間,人人都知道要保持社交距離室內1.5公尺、戶外1公尺,然而一項比利時及荷蘭兩間大學合作研究打破了這個認知,發現以戶外跑步、走路的安全距離來看,前後並排的人至少要離4-10公尺,各國規定的1-2公尺顯然不夠,而且左右並排會比前後來的安全。

戶外跑步社交距離
研究:戶外跑步社交距離1公尺太少、正後方汙染風險最高 ©Medium/@jurgenthoelen

該研究由比利時魯汶大學(KU Leuven)與荷蘭埃因霍溫理工大學(TU Eindhoven)合作進行。研究透過虛擬空氣動力學模擬出飛沫的流動,並指出在一般情況下保持1-2公尺社交距離,可有效防止吸進飛沫;但是在運動時,如果前方有人正在健走或跑步(據作者發表最新版的研究白皮書,已將自行車這項運動刪除),又剛好打了噴嚏或咳嗽時,將透過滑流作用(slip-stream)讓飛沫飄向身後的人。

研究人員模擬人在運動(走路或跑步)過程中的唾液顆粒、以及來自不同位置的唾液顆粒(包括左右並排、斜對角前後方、正前後方)。透過下圖視覺效果,清晰可見人留下的唾液顆粒,紅色點代表最大的顆粒。

從模擬可顯示,在低風速環境中,兩人左右並排,保持一般社交距離跑步或走路時,被對方飛沫的影響較小;當兩人在斜對角前後方,被對方飛沫波及的風險也較小;如果兩人在正前後方,將有最大的汙染風險。

虛擬空氣動力學模擬飛沫的流動
研究透過虛擬空氣動力學模擬出飛沫的流動 ©Medium/@jurgenthoelen

該研究作者Bert Blocken教授解釋,打噴嚏或咳嗽的人會以更大的力量散佈飛沫,就像是飛機或車輛高速通過時會帶起滑流的原理,當人往前跑步或走路也會產生對流風速,將飛沫向後飛散,降落在衣服或其他部位上。前後方位置將產生最高的污染機會,但同時風險也降低得較快。

研究人員根據研究結果建議:走路時,沿著同一方向走路移動的人應距離至少4-5公尺;跑步時則應拉長到10公尺;如果跑在某人後方或是準備要超車,也請從遠處就開始保持在不同的跑道。

保持社交距離跑步
兩人左右並排,保持一般社交距離跑步或走路時,被對方飛沫的影響較小

你可能認為這麼遠的距離會帶給你困擾,但這篇文並不是要給你製造麻煩的。請注意,這項研究目前僅為專業人士撰寫的白皮書,並不是經過同行審查過的論文,所以無法保證論述是否有誤。我們只要繼續在疫情尚未解除下,持續保持獨自跑步、健走,與別人的距離維持在室內1.5公尺、戶外1公尺,並盡可能地增加距離就可以了。

資料來源/Medium, Gladiator lab, Bicycling

責任編輯/Dama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