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跑步
  • 跑步訓練
  • 訓練動作
  • 重量訓練
  • 增肌
  • 瑜伽
  • 核心訓練
  • 跑5K
  • 跑10K
  • 觀念
  • 徒手訓練
  • 上半身肌群
  • 飲食
  • 瘦身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話題
  • 中國強勢包辦太極拳、劍全能雙金 地主好手逆轉摘銀
1
中國強勢包辦太極拳、劍全能雙金 地主好手逆轉摘銀
2
BMX鄭喬鴻
不斷超越自我 BMX好手鄭喬鴻飛出新高度
3
擁抱大膽狂想 獨創精彩人生─陳傑與瑞瑪席丹傳遞NIKE AIR精神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中國強勢包辦太極拳、劍全能雙金 地主好手逆轉摘銀

2017-08-28
話題 綜合 台北世大運 新聞

臺北世大運新增武術比賽,是史上第一次,每場比賽都意義非凡。27日澳門李禕(Li Yi)勇奪世大運武術歷史第一金後,實力強勁的中國隊,隨即在28日展現領導全世界的武術水準,來自北京體育大學的孔繁輝(Kong Fanhui)與華東交通大學的吳夢瑤(Wu Mengyao),都在太極拳/劍全能,以大比分力壓對手,為中國隊勇奪雙金。

女子太極劍全能決賽,中華隊陳宜盈替中華隊再拿下一面銀牌。

除了中國隊包辦雙金,地主中華臺北隊也有斬獲。26日賽事結束後,暫居第3名的陳宥崴(Chen Yu Wei)與陳宜盈(Chen Yi Ying),28日在全場地主觀眾助威下,繳出精彩表演,分別逆轉馬來西亞與香港對手,以些微差距,為地主留下兩面銀牌。

女子武術太極劍全能頒獎(由左至右)中華隊陳宜盈銀牌、中國吳孟瑤金牌、中國香港莫宛螢銅牌。

武術太極拳/劍全能賽事分兩天舉行,分別演出太極拳與太極劍套路,再將兩天賽事分數加總。孔繁輝與吳夢瑤分別繳出9.66分與9.60分,取得大幅領先,28日再繳出穩定表現,孔繁輝拿下19.33分、吳夢瑤拿下19.22分,都以明顯優勢拿下金牌。

臺北世大運武術男子太極拳金牌得主,來自中國北京體育大學的孔繁輝。

孔繁輝感謝教練指導,更開心能在比賽中繳出應有表現,他說:「能拿這面金牌,我感到特別高興,因為發揮了我平常訓練的水平。」

男子武術太極拳全能頒獎(由左至右),中華隊陳宥崴銀牌、中國孔繁輝金牌、馬來西亞羅俊豪銅牌。

吳夢瑤則掩不住喜悅,她說:「我為今天表現打100分,感謝教練帶領我成長,才有這樣的成績,我會繼續苦練,期許自己未來能走向更大舞台。」

臺北世大運中國華東交通大學的吳夢瑤在女子太極劍決賽替中國隊拿下一面金牌。

陳宥崴與陳宜盈漂亮逆轉摘銀,兩人不約而同都強調穩定性,並感謝武術總會支持,陳宜盈說:「其實沒有刻意看排名與成績,因為在家裡比賽,就想把最好的一面表現出來。」她強調,想要為地主留下最佳成績,但壓力反倒還好,因為風格較為兇悍,與其他選手不同,只需要把自己表現到最好即可。

世大運武術中華隊陳宜盈(右)獲太極劍銀牌、陳宥崴獲太極拳銀牌。

陳宥崴對自己的表現則有些不甚滿意,他最終以0.01分險勝,他說:「比賽就是比失誤多寡,今天有失誤也被扣分,但重點是如何在比賽時快速做好心理調適,誰穩就是誰的了!」

中華隊陳宥崴武術項目男子太極拳銀牌。

資料、圖片提供/臺北世大運組委會
責任編輯/Oliver Wu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不斷超越自我 BMX好手鄭喬鴻飛出新高度

2021-07-09
單車故事核心訓練重量訓練綜合人物誌

台灣極限單車(BMX)好手鄭喬鴻,從小跟著爸爸騎車,生涯首度參賽是為了想換台新單車,在爸爸朋友的鼓勵下參戰,初試啼聲的他,就在場上做出放單手的技巧,「當時真的很想贏,放了單手,令全場相當驚訝,從那時候開始,我對BMX更有興趣,也願意投入大量時間鑽研,做不到的事情,會更努力去突破。」

BMX鄭喬鴻
BMX選手鄭喬鴻平時會在健身工廠訓練

白晝之夜、國慶表演 台灣人最榮耀的事情

「身為台灣人最榮耀的事情,當然是在國慶日上表演,總統還看著你鼓掌,全台灣的人都在看你!」談起國慶日站上凱達格蘭大道演出,鄭喬鴻眼神閃耀著自信,因為這一刻,讓BMX被全世界看見,「我們一直被歸類在次文化或街頭藝術,如今在國慶日的正式場合演出,代表我們開始被重視、被看見。」

國慶日BMX表演
在國慶典禮上表演BMX令鄭喬鴻充滿著激動,因為這一刻讓BMX被全世界看見。 (照片版權:中華民國各界慶祝109年國慶籌備委員會,由鄭喬鴻提供)

鄭喬鴻今年10月受邀在白晝之夜以及國慶日上表演,解鎖人生成就,回憶白晝之夜那晚現場爆滿人潮,猶如大型夜店趴的情景,他說:「第一次在台灣表演有這麼多觀眾,親戚朋友及認識你的人都到現場,開始前真的很緊張,但音樂一下心情瞬間放鬆,很專注地在自己的表演。」由於白晝之夜的演出,得搭配扯鈴選手及音樂,所有招式都得在音樂拍子上,講求零失誤,鄭喬鴻坦言,確實有難度,但完整演出仍令他很開心。

健身+運動修復 鄭喬鴻訓練菜單大公開

3年前因為腰部傷勢,鄭喬鴻開始意識到運動後修復及重量訓練的重要,這無論在運動表現或是預防運動傷害,都有明顯的幫助;且極限運動並非主流項目,早期選手沒有重訓、修復的觀念,最多只是訓練後收操,但鄭喬鴻認為,只有收操並不夠,「我會提醒選手,身體是自己的,做重訓、運動修復都是保護自己,也是提升表現的方法。」

鄭喬鴻在健身工廠自我訓練,訓練菜單通常會視行程安排,最愛踩飛輪,也會用划船訓練機來鍊背,或是用壺鈴、藥球等鍛鍊核心和全身肌群。

鄭喬鴻自我訓練
鄭喬鴻自我訓練項目最愛的就是踩飛輪。

飛輪:對於BMX選手在訓練上有最直接有幫助,另外還有提升心肺功能。鄭喬鴻表示,如果當天還有搭配其他訓練,飛輪一次大約踩20分鐘,若只有飛輪的訓練,通常會踩40分到1小時,再根據自己的心律做調整。

背部划船訓練機:模擬騎車時跳起來瞬間,通常會大量使用背部肌肉,因此背部肌群的鍛鍊也很重要,另外鄭喬鴻提到,他會把踩在地上步伐,模擬平常騎車的樣子。

背部划船機訓練
BMX跳起的瞬間會使用到大量的背部肌肉,因此背部肌群的訓練也十分的重要。
壺鈴弓箭步訓練
壺鈴搭配弓箭步:訓練下肢和核心。
藥球伏地挺身
用藥球做伏地挺身:訓練核心和上肢的穩定度。

另外,鄭喬鴻還分享平常訓練時的音樂清單,「通常我會聽HIP HOP,踩飛輪時會以抒情或日本HIP HOP為主,開始做重量,會放在比賽時常聽到的音樂心情比較亢奮,做起來成效也會比較好。」BMX通常和音樂搭配,世界盃也有DJ在台上放音樂,根據選手的喜好去挑選,和選手有互動,「這是BMX和主流運動不太一樣的地方,我們有競技但又很酷、很特別,選手上場都很享受比賽的當下,因為騎車就是要快樂啊!」

鄭喬鴻分享音樂清單
鄭喬鴻分享自己的音樂歌單

從日本世界冠軍看到堅持 BMX未來還有更多可能

BMX正式登上奧運殿堂成為表演項目,鄭喬鴻認為,只有9個名額基本上要爭取參賽有難度,但他表示,若透過奧運,讓更多人認識BMX會是很棒的事情。過去和日本世界冠軍、18歲的中村輪夢交流,令鄭喬鴻印象深刻,「以前我大概一個禮拜騎3、4天,但他每天都要騎6小時,日本職業選手甚至每天騎8小時,對中村來說,一天沒騎車就很不舒服,記得之前去日本,剛好碰上下雪,他還請媽媽載他室內場地訓練,每天把騎車當成工作,但能保有熱情又很快樂,是我很佩服他的地方。」

不只懂BMX 鄭喬鴻也愛透過鏡頭看世界

除了極限單車,多才多藝的鄭喬鴻對於動態攝影也有研究,「以前只是單純愛拍照,後來訓練時曾有攝影師跟著紀錄,發現專業的攝影師可以把畫面拍得很有質感,也有很多專業之處。」這讓鄭喬鴻決定花時間研究攝影,希望透過鏡頭記錄訓練、比賽畫面,讓大家有曝光機會,也能用不同的視角去看世界。

環台教學 推廣BMX成為使命

鄭喬鴻希望打破外界對於極限單車的迷思,「入門只要會騎腳踏車就好,我有很多學生是4、5歲的小朋友,這項運動大家都能玩。」他認為,訓練是循序漸進,並非一開始就得學會特殊招式,「真的沒有想像中那麼難,我也曾教過60幾歲的學生,練習一天就能跳起來。」他認為,各種運動都有受傷風險,只要有專人指導,做好防護措施,BMX是大家都能體驗的運動。

鄭喬鴻把推廣BMX視為生活重心,全世界有90%的腳踏車都由台灣製造,發展這項運動彼此相輔相成,期盼未來政府、企業能更重視極限運動,「以後我想要環台教課,可以去學校、育幼院,讓更多人認識BMX,若有更多人投入,能培養更多優秀選手、教練,成為一種新興職業,我一直覺得,推廣BMX是我的使命。」

鄭喬鴻健身工廠
對於極限運動員來說,重量訓練是保護自己,也是提升表現很重要的一環。

鄭喬鴻 極限單車BMX選手

車齡19年 教學經歷9年

自2002年至今參加無數國內外大小賽事獲獎無數

2020中華民國極限單車國手選拔冠軍

2020臺北極限運動大賽冠軍

鄭喬鴻IG @chiaobmx 

CHIAO極限單車教室 Line官方帳號:@548mwker

本篇文章由「健身工廠」授權刊

登責任編輯/David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擁抱大膽狂想 獨創精彩人生─陳傑與瑞瑪席丹傳遞NIKE AIR精神

2018-03-02
鞋子穿搭指南運動時尚NIKE綜合配備館

31年前,第一雙Air Max 1問世,首創將Air空氣的概念具象化,並與運動鞋結合;革命性的Air氣墊不僅顛覆了世人對運動鞋的想像,更推動了Nike Air氣墊科技和鞋類設計的進化過程。至今,Air代表的是Nike大膽的狂想、持續的創新精神,以及對夢想的無盡追逐。

擁抱大膽狂想 獨創精彩人生─陳傑與瑞瑪席丹傳遞NIKE AIR精神

迎接一年一度的Air Max Day到來,Nike特別邀請曾代表臺灣出賽2016里約奧運,並在去年世大運中奪下男子400公尺跨欄銀牌的田徑運動員陳傑;以及去年甫獲金馬獎最佳新演員殊榮,以陽光印象在戲劇、主持與歌唱皆表現亮眼的Rima瑞瑪席丹,透過他們勇於擁抱夢想、突破障礙、活出精彩人生的歷程,具體傳遞Air Max「大膽狂想,看我獨創」的精神,持續激勵更多的人。

陳傑──源自父親的運動夢 從想像中跑出屬於自己的故事

提到自己的狂想與實踐,陳傑直覺地說出「登上運動員的最高殿堂─奧運」。憶起成長過程,陳傑深受身為跨欄國手的父親影響,從小看著爸爸當年的比賽照片、聽著爸爸的豐功偉業,更一路將父親視為指標而成為運動員。儘管當年初投身運動領域時,陳傑選擇的項目並非田徑,在轉戰短跑項目初期也吃足苦頭,然而,參加奧運的夢想,其實早在當年便已被陳傑植入自己的目標藍圖之中。

實現夢想需要強大的信念與持續實踐的勇氣與恆心,陳傑分享道,頂尖運動員間的競爭往往僅是些微差距,哪怕是為了0.01秒的進步,都得付出大量練習、捨棄與家人相處的時間、嚴格控制飲食、隨時掌握身體狀態。而練習中的同儕壓力、比賽的挫敗,可能也都是過程中會讓人產生自我懷疑與放棄念頭的因素。然而,在日積月累的紮實練習累積以及一次次戰勝挫折的過程中,也能幫助你學會面對恐懼、解決問題,最後克服困難,讓自己變得更好。

陳傑──源自父親的運動夢 從想像中跑出屬於自己的故事

就像陳傑對Air Max 270的印象「顛覆傳統,顛覆想像」一樣,他認為,想要將狂想化為實際,需要的是讓自己大膽嘗試顛覆的勇氣。

陳傑形容Air Max 270 是「顛覆傳統,顛覆想像」的一雙鞋。

對於未來,陳傑也抱持勇敢實踐夢想的精神,希望能挑戰海外留學。即使過去臺灣鮮有短跑跨欄項目選手出國留學受訓的往例,但陳傑透露他不想因此退縮,期許自己能跨越語言障礙與過去對運動選手的刻板印象往海外發展,與國際

上的優秀選手在同樣的環境下競爭切磋、修習精進運動相關學科的專業知識,也讓未來發展有更多元的可能性。

回顧陳傑的田徑之路,他在當年決定投入短跑訓練的短短四年後,便超越父親的最佳成績,也逐步打破多項賽事的大會及全國成績,並登上奧運殿堂,一步步透過具體的努力與實踐,實現心中大膽、瘋狂的夢想,不僅構築出屬於自己的故事,也以這樣的精神鼓舞了更多的人。

陳傑平常喜歡簡單的搭配,挑選鞋款時特別注重顏色和外型,簡單俐落、好搭配是重點。他分享道:“Air Max 270的包覆性出色、且造型好看,大氣墊還能帶來舒適腳感。”

瑞瑪席丹──用正面信念迎接挑戰 勇敢跨出將想像具體化的第一步

Rima瑞瑪席丹總是給人熱愛運動、健康陽光的印象,很難想像自信亮麗的她,曾經歷過嚴重車禍與治療等外人難以想像的痛苦。走過傷痛的她,如今不僅多方嘗試模特兒、主持人、演員甚至歌手等不同的表演領域,並以突出表現受到矚目,對於各種挑戰也總抱持開放的心態,突破束縛,將美好的想像化成現實,活出精采人生,也鼓勵更多正在實現夢想道路上的人。

Rima認為挫折其實是人生中,形塑每個人的態度與人格特質的重要元素,如果沒有遇到過低谷,就不會懂得感激跟珍惜人生光明且美好的部分。在面對挫折時,信仰是幫助Rima保持正面思考的關鍵,另外健康的習慣,像是運動與維持健康的飲食,接收周圍朋友與家人的支持和正能量,也都給予她很大的幫助。

瑞瑪席丹──用正面信念迎接挑戰 勇敢跨出將想像具體化的第一步

對於想將夢想付諸實現的年輕朋友,Rima分享,最重要的是鼓起踏出第一步的勇氣。她強調,包括她自己在內,許多人經常因為想得太多、害怕失敗而選擇逃避。但是只要勇於跨出嘗試的第一步,自然就會知道下一步該怎麼做;即使失敗也將成為珍貴的經驗養分。

面對挫折,我會不斷告訴自己「這只是過程,一切會更好的!」
因為活動量大,Rima平常的穿著以休閒風為主,對於球鞋的選擇則最重視功能性,Rima認為Air Max 270在穿著上不僅有出色的修飾效果且容易搭配,類似彈簧的腳感也非常舒適。
分享文章
  • 健身
  • 跑步
  • 跑步訓練
  • 訓練動作
  • 重量訓練
  • 增肌
  • 瑜伽
  • 核心訓練
  • 跑5K
  • 跑10K
  • 觀念
  • 徒手訓練
  • 上半身肌群
  • 飲食
  • 瘦身
ABOUT
Copyright © 2023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