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中保持良好的肌力和肌耐力,對促進健康、預防傷害與提高工作效率有很大的幫助。有良好的脊柱體態,才可發揮最大骨架平衡功能,並透過肌肉系統提升血液循環和代謝。那麼你知道除了健身,哪些運動可以訓練脊椎周邊細小而深層的肌肉群嗎?下文分析 4 種脊椎運動,幫你找出哪個最適合你訓練脊骨間的肌力和肌耐力。
肌力:肌肉對抗某種阻力所發出的力量,一般是指肌肉在一次收縮時能產生的最大力量。
肌耐力:肌肉維持使用某種肌力時,能持續用力的時間或反覆次數。
當脊骨間的肌群肌力和肌耐力衰退,背部肌群無法全天支撐上身重量和前傾角度,導致脊柱側彎、肌肉張力失衡,容易造成肌肉疲勞、脊骨空間緊縮而壓迫到神經,日常痠痛與神經緊張的負能量將接踵而至。
多裂肌肌群在脊骨間扮演重要的繩索角色,如果沒有好的肌力和肌耐力,如何支撐脊椎骨縫隙的空間、執行脊柱的靈巧日常動作呢?因此,提升脊柱肌肉群的肌肉適能非常重要!
人們常見的各家體姿訓練派別都非常重視脊椎運動,包括iSEM(脊椎多裂肌群)、瑜伽(靈修通體)、太極(丹田與下盤)、皮拉提斯(腹部核心)都相當積極推廣,可見龍骨對人體的重要性。以下彙整多裂肌運動與各家運動,以利大家在學習過程中,能依據自身體況找到合適的運動模式。
原理:透過一系列肢體屈伸、扭轉開闔,並配合冥想調息,使身體、意識、心靈統合。 謙卑的運動練習引領修習者過著具整合性、活力、有意義的生活,進而求得身心靈的平衡發展、淨化身心,達到一種中庸的生活方式。
加強:
1. 矯正不正常的腺體以控制各種情緒,使身體正常發展。
2. 使身體富彈性。
3. 平衡身心靈。
4. 去除心靈中粗鈍的思想。
5. 使心靈準備好,接受更精細更高層次的靈修
效果:
1. 減少炎症,增強免疫系統功能,改善慢性疾病相關的症狀,如第二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癌症。
2. 增進精神健康和情緒管理,減少抑鬱、壓力和焦慮。
工具:1. 瑜伽墊 2. 瑜伽球 3. 瑜伽柱 4. 瑜伽磚 5. 彈力帶 6. 健身球
原理:來自德國的 Joseph Pilates(1880-1967)融合東西方養生法,發展出一套肌力、伸展與協調性運動,至今已八十餘年歷史。
「皮拉提斯運動」核心精髓包含呼吸、專注、控制、核心、精確、動作流暢等 6 個元素,是以鍛鍊身體核心為主的低衝擊性有氧運動,透過意志,配合呼吸引導肢體動作訓練核心肌群,具運動傷害的復健與預防、調整不良姿勢、訓練肌力與柔軟度、增強平衡與協調能力、加強身體核心的控制、減輕肩頸腰背痛問題、幫助集中注意力、舒緩壓力、雕塑修長緊實的體型等功能。
加強:
1. 均勻地強化各部位肌群及中心軸的動力。
2. 在身體排列結構組織下,用心體會每塊肌肉的延展、收縮與控制。
3. 加強人體核心肌群的力量。
4. 改善或增加人體的協調、柔韌、平衡能力。
效果:
1. 強化核心力量、整合身體骨骼。
2. 使小腹平坦、雕塑身材、減少贅肉。
3. 恢復身體能量和穩定性。
工具:1. 彈力帶 2. 彈力繩 3. 彈力球 4. 彈力環 5. 穩定椅 6. 弧形板 7. 梯桶
原理:太極拳學是動靜、虛實、開合、吞吐、剛柔、攻守、奇正、上下、內外、左右、進退、陰陽矛盾的辯證學說,是一種「全身運動」和「交替運動」。主張「以意導氣,以氣運身」,強調身心放鬆。
「練意、練氣、練身」內外統一的內功拳運動,形成剛柔相濟,快慢有節、蓄髮互變,以內勁為統馭的獨特拳法。傳統運動中,太極拳即符合現代「均衡性運動」的觀念。
加強:
1. 提升肢體柔軟度 2. 加強身線的延展並強化關節的靈活度 3. 下盤操練,端正身架,可加強肌肉協調、強化神經系統整合 4. 促進身體機能的新陳代謝 5. 加強肌耐力,同時提高伸展性、身體的覺察力與平衡感
效果:
1. 促進健康體能。
2. 改善心血管危險因子,如高血壓、糖尿病及高血脂。
3. 促進血管內皮細胞功能,進而維持血管功能正常、血流順暢。
4. 促進心肺功能、肌耐力、柔軟度及平衡性等健康體能要素。
工具:1. 太極球 2. 太極扇 3. 太極劍 4. 太極棍
原理:脊椎深層多裂肌群的訓練。多裂肌長度兒童約 0.5 公分,成人約 2 公分,從神經學路徑與脊椎骨空間切入,訓練應有的深層肌肉力量和柔軟度,支撐全身中央體線位置。
透過脊椎中央線與身體力學指導,讓脊椎各關節與下肢關節能巧妙搭配;利用雙手的槓桿平衡原理,讓脊椎省力,保持平衡;透過多裂肌肌群的肌耐力與肌力訓練,強化力量,活絡脊椎各關節間的微血管,活化神經傳遞。
加強:
1. 加強多裂肌肌力與肌耐力。
2. 增加脊椎多裂肌延展性。
3. 強化脊椎樞紐穩定度。
4. 強化脊椎與下肢骨的平衡。
5. 訓練每個椎骨連接點的靈活度。
6. 呼吸系統擴張訓練。
7. 深層按摩消化系統。
8. 增強循環代謝。
效果:
1. 維持身體對稱性。
2. 增加脊椎的空間與多裂肌韌性,減少神經被脊椎骨壓迫而產生的疼痛。
3. 頸椎訓練活化腦神經與免疫系統。
4. 胸椎訓練增加血路循環以及肺擴氧量。
5. 腰椎訓練減少下背痛與刺激消化系統蠕動。
6. 尾椎訓練保持下肢平衡感,減少膝蓋與踝關節問題
工具:1. 脊椎運動墊 2. 脊椎挺立帶 3. 骨盆穩定墊 4. 芳香
• 本文摘自墨刻出版,楊琦琳著作《多裂肌脊椎保健運動》一書。
本書特色
.全球第一本多裂肌訓練專書、台灣自創運動
.針對4大族群12種常見問題提出專屬訓練招式
.36招圖文並茂step by step教學
.從自我檢測→知識背景建立→多裂肌運動動作教學→分族群下運動指導籤,一步步完整建構多裂肌運動知識版圖
想遠離「痠痛人生」,針對脊椎深層多裂肌的訓練,正是連在居家都能隨時隨地進行的解決之道。多裂肌是沿著脊椎最深層的肌肉,兒童0.5公分,成人2公分,這些小肌肉有如穩定脊椎的鋼索,從頸椎到尾椎連結著每一個椎骨。透過多裂肌群肌耐力和肌力訓練,可活絡脊椎各關節的微血管、活化神經傳遞;藉著隨時隨地都能做的方便和普及性,多裂肌運動能改善全家大小因為姿勢不良造成的不適,遠離日常痠痛困擾。
更多《多裂肌脊椎保健運動》資訊 請點此
瑜伽不僅僅是一項運動,更是一種生活方式。它可以屬於每一個人,成為你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讓你不斷探索更好的自己。當你親自走進瑜伽的世界裡,不論身材、性別、程度還是年齡,不管你擅長的是跑步、籃球還是舞蹈、拳擊,只要你願意把自己交給瑜伽,它就能還你一個更好的自己。Nike推出全新Nike Yoga系列,為熱愛瑜伽的你我帶來更好的運動體驗,激發出自我不曾觸及的潛能和力量。6位來自不同國界,不同領域的瑜伽愛好者代表著不同族群,以各自的故事共同詮釋瑜伽的魅力。
從中國武術隊退役後的徐琳想尋找一種健康的方式保持運動,她遇到了瑜伽。從最初覺得頗具神秘感慢慢到瑜伽帶給她平靜和快樂,徐琳更多地關注到自己的內心,重新認識自我,並突破自我。瑜伽變成了她身體的一部分,不僅調理和修復體內經絡,思維方式和情緒控制也因瑜伽而改變。如今,她已是一名資深瑜伽導師,並結合太極,功夫和瑜伽「剛柔並進」的三者平衡,開創了太極功夫瑜伽。
喜歡運動的蔡敏練習瑜伽已經10年。對她而言,瑜伽不僅是一項運動,一種生活方式,更是一位擁有超能力的治癒者。每次練習結束後,瑜伽似乎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告訴她:謝謝你,伸展配合著呼吸讓蔡敏的身體和心靈同時獲得快樂。瑜伽能夠幫助保持人們的禪意,這是她對瑜伽的第一印象,她相信,無論任何體型,任何年齡的女生,瑜伽都能為她帶來由內而外的自信和美麗。
出生迦納的拳擊運動員Joshua Buatsi,在第一次參加里約奧運就斬獲輕重量級拳擊項目銅牌,似乎很難將拳擊與瑜伽聯繫在一起,但對Joshua Buatsi而言兩者卻是緊密相連的。他將瑜伽視作賽前訓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練習瑜伽時去沉思即將到來的比賽,更好地進入備賽狀態。瑜伽也提高了他的靈活性,這也是瑜伽令他著迷的地方。
來自日本的Rico Ikeda從小學習藝術體操,以優異的成績考入藝術體操名門學校,在全國比賽中表現出色,但因傷痛不得不引退之後,Rico Ikeda與瑜伽結緣。19歲就獲得了瑜伽教練執照,為了將瑜伽的魅力和健康的生活習慣傳遞給更多人,她擔任瑜伽教練,開設早安瑜伽課。此外,她還是一名香氛療法顧問,對中草藥頗有研究的她還將香氛和瑜伽結合開設香氛瑜伽,讓人身心沉浸。
Nike倫敦簽約教練Paleta CalmQuality,她不僅是與許多名人及歌手合作的舞蹈教練,更是一名瑜伽老師。正如她的名字一樣,她希望自己能具備“沉著”的品質,在練習瑜伽的過程中,Paleta CalmQuality愈發領悟了保持沉著的重要性,並不斷地探索內心的平靜,從內在讓自己發光。
美國最年輕的NASA預備宇航員Alyssa Carson,第一次接觸瑜伽就喜歡上了,就像其他運動一樣,她認為做瑜伽也很酷。瑜伽能幫助她充分調整身體的肌肉群,擁有良好的身體素質,這對太空旅行是十分重要的。Alyssa Carson也將成為2033年第一批漫步火星的人類,瑜伽讓她不斷努力,也能讓她保持專注和冷靜,去應對在太空時極度緊張的狀態。
每一個人都可以去體會瑜伽的優點,感受它對身體的公平性:減壓正念、身心合一、精進強大。而專業的瑜伽裝備,可以讓你更自由地、毫無束縛地探索瑜伽世界。全新Nike Yoga系列採用Nike Infinalon創新型面料,專為舒適性和多功能性精心製作,兼具高彈、輕質、柔軟和修身特性。Nike Infinalon的纖細紗線被編織成多層而更加輕薄強韌,帶來輕盈高透氣的舒適感受;出眾彈力和柔軟觸感的光滑親膚感為每位瑜伽者打造自在呼吸、伸展自如的穿著體驗,暢享無拘無束的自由運動。
為了幫助所有人都能體驗到瑜伽運動的益處,Nike Training Club應用程式提供了豐富的線上瑜伽訓練計畫,不同水準瑜伽愛好者均可適用,配合教練的詳盡動作指導,隨時隨地解鎖你我潛能。
資料來源/NIKE
責任編輯/妞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