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首先要說的就是,跑步選手不應該做增肌訓練。這與時下許多流行的講法聽起來互相牴觸;很多教練認為耐力訓練會促進分解代謝,因此必須透過肌力訓練去製造合成代謝,來促進長遠的健康。
然而我們必須要知道,肌肉透過力量訓練的刺激,第一個步驟也是破壞和分解(所以才會有痠痛的產生);是因為之後的合成作用大過了剛開始的分解程度,才產生了長粗變壯的淨效益。而分解蛋白質的脫氮作用會產生血胺,必須透過肝臟轉換成尿素再由腎臟排出,大幅增加了這些臟器的工作量。
那麼試想,跑步每踏地的一次所產生的離心收縮都已經對肌肉和肌腱韌帶產生了特定程度的微創傷,紅血球也因這些衝擊,分解凋亡的速度高過一般人。腸胃道的黏膜因為核心溫度升高而通透性增加,抵抗病原的能力下降,吸收營養的功能也受損;更不用說因為晃動的關係,在運動中不容易吃到足夠的熱量。而為了符合耐力的需求,蛋白質合成也以粒線體的增生為優先,而不是肌肉纖維蛋白。
那麼長期處在以上的壓力之下,你再去增加一個增肌訓練的負擔, 真的就比較健康嗎?這其實讓「更強壯 = 更健康」的論述不攻自破。
更不用說其實人體的外型是為了因應「功能」而改變的,也就是「form follows function」。如果跑步的需求就是要更輕盈的體重,以達到低的衝擊力和更高的散熱效率,那麼這些跑者長期訓練之下所產生的消瘦體型其實是由「精實而高效能」的跑步肌肉所構成,而不是因為虛弱。因此拿他們來跟大力士或者格鬥選手來做比較,是完全不正確的。
此外大量地從事肌力訓練,因為長期給心血管系統暴露在高的收縮壓,容易讓心壁增厚;而越厚實的心壁就越不容易有效擴張,使得心輸出量下降,也讓耐力訓練增大心室容積的效果變差。那麼在增肌的成效出現之後,要以同樣大小的心臟去替更多的肌肉量供給氧氣,其實也就更進一步限制了耐力表現。
從以上的論述,都可以知道從事肌肥大訓練,對跑步選手的運動表現會有所妨礙。而即便是田徑的短跑選手,在進行肌力訓練的時候依然很少以增肌為目標(這也和自由車短距離選手成了鮮明的對比);因為短跑的專項力量素質是推力與重量比,追求的是啟動力量和快速力量越強,但體重依然要相對較輕。
而因為他們的身體在運動中承受了巨大的應力,再加上短時間高強度的練法,對睪酮素和生長激素的分泌有較佳的刺激效果,因此自然體格看起來會比長跑選手來得壯碩,這也純然是因為 form follows function 的這個原理,而不是因為肌肥大訓練。所以跑步選手的肌力訓練,應該以力量耐力、快速力量和反應力量為主,避免從事肌肥大訓練。而最大力量訓練可以視情況實施;原因在本書第五章曾有過討論,而在下一節也會有更詳細的說明。
第二個跑者應該減掉的,是過多的高強度訓練。原因與自行車族群相似:因為他們可能對健身房內經常使用的工具與訓練方式不熟悉,所以在進行高強度訓練的時候應該謹慎為之,最好避免複雜度太大的動作, 並且在每一組訓練之間要能得到充分的休息。這最主要是為了盡量免除傷害的產生,畢竟我們訓練是為了要變強,不是要受傷找罪受,無傷無痛才能夠練得長久練得好。
同樣要強調的是,累不是進步的保證,如果我可以用比較不累的方式練到相同的效果,那就可以留更多的體力去練跑步,或者得到更好的休息品質,去讓訓練的效果得到更佳的轉化。
雖然高強度是達成超負荷的必要刺激,但對於耐力選手而言,要長遠與穩定進步的關鍵依然是「大量」的訓練累積,以及「理想」的時間與強度分配。誠如第五章所敘述的極性訓練原則,每一分的高強度,大概要用五分的低強度訓練,才能夠平衡得過來;所以如果某個跑者今天臨時多出了30~40分鐘的零碎時間,在絕大多數情況之下,去練個一趟「恢復跑」的效益,都比多做一次肌力訓練、多衝5趟間歇、甩戰繩或耍壺鈴來得划算。
曾經有醫療業的學員跟我分享,他們醫生跑團中所有的跑友,只要是採用大量強度和間歇訓練追求進步,2~3 年內都保證受傷、無一倖免。而無論是用了多麼積極的治療和恢復手段,嘗試與傷和平共處持續訓練, 下場都依然不會太好;唯一徹底好轉的機會,是長達數個月甚至半年以上的徹底停練,得不償失。
在第六章登場過的游泳教練 Jan Olbrecht 更曾經提出過一個主張:進步的關鍵,不是高品質、高強度或者大量的訓練。雖然安排這些課表內容是絕對必要的,但為了要讓這些手段能夠確實奏效,你必須策略性及階段性地安排減壓輕鬆練的時期。只有在這些短的及輕度訓練的過程中,人體才能夠有效地重組提升效能,並把「超補償」的體能提升效果顯現出來。
除了上述兩點之外,沒有什麼太多訓練內容是跑者訓練必須絕對避免的,只要能夠符合本書第一部分的原則安排即可。
• 文章摘自莫克文化,廖歆迪著《減法訓練 減去不適合的方式 科學化高效體能訓練》一書。
本書從國外眾多運動科學研究開始,結合作者廖歆迪自身多年實際訓練運動員的寶貴經驗,帶你了解如何減去不適合的方式,達成科學化高效體能訓練。書中還邀請各類專項運動專家一同審訂:讓你學會健身、攀岩、自行車、跑步和技擊等5大熱門專項體能訓練技巧與應用指引。
無論你是體能訓練的初學者,或是經驗豐富的運動員、教練,都能透過本書深入淺出的圖表與文字內容,領略出不同的訓練方式和技巧;打破傳統運動方式的迷思,幫助自己找到最是適合、精準的訓練方法,讓運動訓練更有成效。
■本書特色
1.以實證突破傳統訓練框架
透過了解訓練的意義,與市面上眾多衝突訓練方式的認知,快速的了解「精準訓練」的概念與邏輯。
2.分析體能三大元素與訓練的關聯
運用國內外研究與分析報表,解說體能三大元素與訓練成效之間的關聯性,讓 你了解「力量訓練」、「速度訓練」與「耐力訓練」的定義與重要概念。
3. 剖析運動專項性的需求
帶你了解運動專項的定義與基礎體能和專項體能的差異,並了解週期性訓練理論與課表的設定技巧,讓專項運動的訓練能更加的有效率。
4.常見的專項運動訓練與應用
無論是專業運動員、教練或是一般運動愛好者,都能透過不同運動專項概念,了解該如何設定方向、破解迷思與改變觀念。
•更多《減法訓練》資訊 請點此
•購書連結
責任編輯/林彥甫
人稱「陳大發」的陳意涵,對於跑步已經不只是「熱愛」,幾乎可以算是「癡狂」的地步。從2010年開始跑出第一步,陳意涵每天寧願少睡1小時也要出門跑步,最多一個月可以跑快300公里。即將於4月23日挑戰2017 WOMEN RUN TPE半馬賽事的她,對於自己的成績表現並沒有設限,但是對於開始接觸跑步、即將首次迎戰半馬的所有女孩們,大發以「凡事不過8公里」勉勵她們。她說,沒有甚麼事情是她跑完8公里後還想不明白的,她勉勵女孩們享受跑步和自己對話的美好過程。
陳意涵是NIKE+ RUN CLUB APP的愛好者,常和好友們在NRC的運動社群中相互「嗆聲」、彼此激勵。此外,她也會參加實體的NRC訓練課程,「跟朋友一起的時候,我通常會跑得比較快!因為自己一個人的時候比較愜意慵懶,但是如果去NRC的時候跟著大家一起的時候不知不覺速度又可以變快,是很不一樣的感覺。」
「我覺得運動的人都會散發出一種舒服的能量!不論是工作還是課業再累,只要想到等一下要去NRC又會遇到一群這麼熱愛運動的人,那種氣息就會互相感染。好像一到了那裡就可以把所有壓力都丟掉、專心地在NRC的時間內享受跑步、一聽到音樂就全身充滿能量,透過NRC可以跟很多跑者相互傳遞更多正能量!」
陳意涵:「一套合適的裝備、一顆愉悅的心, 就是我的必勝搭配。」
為了精進跑步,陳意涵平時也有利用NIKE+ TRAINING CLUB APP自我訓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針對不同種類的運動,她也會選擇不同的專業裝備以達到最佳的訓練效果。她說,除了對於裝備外型她有高度的要求外,「不論是服裝還是鞋子也都追求適合的機能性,像是針對跑步跟NTC訓練的不同,就分別需要穿著不同的裝備才能正確幫助到運動的靈活與舒適。」
陳意涵平時常一個人跑步,她表示,她跑步的時候很喜歡放空、專注在自己身體的感受上,比較忙的時候也會思考自己工作上的事情,甚至思考戲中的一句對白就讓她默默的前進了兩公里。她說,跑步幫助她思考,因此,她一想不到解答的事情就會去跑步,「跑步變成我解決問題的一個方式。在運動的過程中,更容易去追尋到問題的答案。」
對於剛開始接觸跑步的女孩,陳意涵提出了她「八公里的跑步哲學」。她說,「凡事不過8公里」,因為沒有什麼事情是她跑完8公里還想不明白的,跑完這8公里她總會突然覺得豁然開朗。她認為,跑步是一段可以好好面對自己的時間,因為平時工作或生活繁忙,但是「跑步的時候是最單純的時間,在那個當下可以跟自己的身體當朋友一樣的好好對話。」
不管是跑步或是工作,陳意涵都盡心盡力、全力以赴。她說,從她少女時期至今,她的人生座右銘就是「累到成功為止」,一直以來,她都是秉持這樣的信念不斷鼓勵著自己向前邁進。而今年,她更給自己提出一個的新的跑步目標—完成一場全馬賽事。因此,陳大發也會以同樣的信念鞭策、激勵自己,不管再累,她都會高標準自我鍛鍊,直到成功為止,也期待4月23日在賽道上和所有愛跑步的女孩們一起迎向挑戰,Run Better Together!
資訊、圖片提供:N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