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身兼業餘模特兒及熱愛運動上班族女郎雙重身分的張若凡,一度因為熱愛鐵人三項,在運動圈享有「三鐵美人」的封號,近年更因呼應自己對運動無可救藥的熱情,決定轉職成一位全職健身教練。在這過程中,她也發現西洋參可以作為運動補給品,並且明顯感受到其種種助益,究竟西洋參對於身體調理與運動表現有著怎樣的幫助?一起來了解若凡在使用來自安大略省的加拿大西洋參一段時間之後,在身體上以及運動上面所感受到的變化:
在我們之前的採訪中,若凡提到自己當初會開始玩鐵人三項,其實是在朋友的慫恿下才開始嘗試,也分享了自己從事這項運動的收獲與心得。這一場人生的第一場鐵人三項比賽,因為是誤打誤撞抱著好玩的心態嘗試,在賽前3個月決定參賽並開始準備,若凡並未尋求專業鐵人三項教練來為自己指導,純粹以騎單車以及跑步的方式做自主訓練,而游泳的訓練也僅僅是在一般25公尺的游泳池來回,等到實際比賽時才發現原來跟一般訓練時差這麼多,而且當天正逢寒流來襲,更增添比賽難度。不過,若凡也表示自己當時是抱著輕鬆愉快的心情面對人生第一場鐵人三項比賽,並沒有給自己太大壓力,認為能完賽就是最棒的表現,沒想到最後還能拿到前幾名上台領獎,實在是非常驚喜的一個經驗。
後來,因為開始頻繁地從事鐵人三項運動,成為一個下班之後都投身在健身房、游泳池或在路上騎車的運動狂,若凡發現自己原來是這麼熱愛運動這一塊領域,於是在三年前離開上班族的生活,正式轉職為一位全職健身教練。
成為專職健身教練之後,近幾個月來,若凡都在進行重量訓練。在運動知識方面,除了考取證照所需,若凡也時時進修充實自己以面對自己與學員在實際訓練上的種種狀況與問題。為了提升運動表現、降低運動傷害的可能性,對於運動前、中、後的補給,她認為都是不可或缺的。她也與我們分享了自己在運動補給方面的一些經驗與心得:
若凡表示,運動前、中、後的補給對自己來說是相當重要的。每當在做重量訓練前,她會吃一些澱粉類的食物,像是香蕉或是半個麵包,讓自己在訓練時更有力量,在運動中也會適當的喝水來補充運動時身體排出的水分,避免身體缺水;而運動後補給則是最重要的一環。許多人都怕自己在運動後吃東西會發胖,其實這是一個不正確的觀念。若凡建議,在運動結束後的40分鐘內為最好補給的黃金時間,通常自己會吃一些澱粉類和含有許多蛋白質的食物,以及一些健康的油脂,像是橄欖油。由於自己目前正在進行重量訓練與增肌,在每日的飲食計劃裡,飲食比例大約為50%的澱粉、20%的蛋白質以及30%的碳水化合物。
除了正確的運動前、中、後補給外,張若凡之前聽了朋友的建議,開始食用產自安大略省的加拿大西洋參來保健身體,沒想到開始保持食用西洋參的習慣後,發現自己有了不一樣的轉變。她開心提到:「我每天起床時都會泡一杯西洋參茶來飲用,有時在運動過後會加入一些西洋參粉在補給品裡。在經過3個月後,開始感覺到我在運動過後會感到疲憊的時間縮短了;在運動時,動作也能支撐得比較久。於是我上網查了一些資料,發現食用西洋參能促進身體的ATP(ATP synthase)合成酶合成,提供身體肌肉所需要的能量來提高運動表現以及減緩疲勞發生,進而延長運動時間。除了運動方面,西洋參還能提升身體的免疫系統,我在近一年內都沒有什麼生病症狀,每天幾乎都是精神抖擻,氣色也非常好。現在身邊也有許多朋友都一起食用產自安大略省的加拿大西洋參,他們也覺得身體狀況有越來越好的趨勢。」
若凡表示,國外已有許多研究證實,食用西洋參除了能維持人體的健康、活力以及滋養身心外,對於運動後的能量補給也有極大的幫助。一般來說,西洋參需透過烹飪的方式才能食用,像是煮沸、沖泡等,不過現今市面上已經有製造出茶包或是參粉,不僅能攜帶方便,還能快速攝取營養作為補給,是她非常推薦的運動營養補給品。
除了營養補給外,若凡也提到一點相當重要,就是平常三餐最好能吃不要有太多加工與添加物的食物。飲食一直以來都是佔人體最重要的一環,攝取最原始無太多加工的食物時,還能幫助營養品、運動發揮出事半功倍的效果。選擇西洋參補給品也是相同道理,僅作乾燥處理的西洋參片和磨成粉的茶包,是若凡最推薦的天然運動補給攝取方式。
撰文/妞妞
攝影/楊仁渤
經銷商資訊
經銷商資訊
經銷商資訊
我們常常都聽營養學家說要多吃白肉少吃紅肉,因為,白肉的飽和脂肪及膽固醇含量明顯低於紅肉,吃太多的紅肉將會增加膽固醇的濃度!所以,要多吃白肉例如雞肉或魚肉對身體比較好,但真的是如此嗎?現在,有一份新的研究報告可能可以證明這個說法是錯誤的。
這篇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上的新發現表明,就以膽固醇濃度而言,白肉比紅肉對身體有害。這項白肉和膽固醇濃度之間的潛在聯繫研究,是由舊金山加大醫學教授Ronald Krauss博士,領導一群來自加利福尼亞州奧克蘭兒童醫院的動脈粥樣硬化(Atherosclerosis)研究的研究人員,研究了不同種類的肉類如何影響脂質和脂蛋白的含量,這些脂質和脂蛋白會導致脂肪沉積物堵塞動脈。
這項研究招募年齡介於21-65歲且身體指數(BMI)在20-35之間的113名男女,依據他們目前的飲食分為經常消耗高濃度的飽和脂肪酸(61人)與通常消耗低濃度的飽和脂肪酸(52人)這兩組,所以有的人都必須接受食用紅肉、白肉以及非肉類蛋白質飲食各四週,並在轉換飲食類型之前恢復正常飲食一段時間,並於轉換飲食的前後都需抽血檢驗分析,參與研究的人吃進不包括草飼牛肉,加工肉類或魚類的飲食計劃。Ronald Krauss博士表示,這是首次有科學研究將運用有系統性的方式,來進行紅肉、白肉、植物性蛋白質對人體膽固醇濃度變化的影響,這除了可以考量營養素的攝取之外,也應評估營養素的食物來源。
研究人員發現紅肉和白肉都比植物蛋白提高了膽固醇水平;有趣的是膽固醇濃度升高與飽和脂肪攝入量無關聯性。Ronald Krauss博士說,這主要是由於大型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 LDL)顆粒增加。該研究也發現,相較於「低飽和脂肪」飲食,高脂肪食物、奶油等「高飽和脂肪」飲食更容易導致體內低密度脂蛋白(LDL)濃度增加;攝取高飽和脂肪飲食更容易造成血液中出現大顆粒LDL,吃紅肉或白肉對血液中LDL顆粒大小變化的影響則沒有顯著相關。而非肉類蛋白質來源如蔬菜、豆類和乳製品,證明對膽固醇濃度最有益。
膽固醇是一種像脂肪的複合體,大部份由肝臟製造。我們的身體需要有一定份量的膽固醇來維持正常機能,但過多則有害。體內每一個細胞都含有膽固醇。它是製造重要激素和維生素不可缺少的物質。膽固醇需要與脂蛋白結合才能運送到身體各部份。輸送膽固醇脂蛋白有兩種,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 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是釀成「血管栓塞」的罪魁禍首,被認為是不良的膽固醇,至於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因能清除血管內的膽固醇,所以被認為是良性膽固醇。
這些發現都符合推薦含有高比例植物性食物的飲食建議,但基於脂質和脂蛋白的影響,沒有提供選擇白色超過紅肉以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的證據。因此,研究團隊首次表明,兩種肉類蛋白質的LDL濃度都高於其它類似飲食中植物蛋白質來源的LDL濃度,所以,吃紅肉與白肉都會提高身體低密度脂蛋白的濃度,這顯示心臟的健康與選擇吃紅肉或白肉關係不大,最大的關鍵點是吃最瘦的肉。
資料參考/menshealth、draxe
責任編輯/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