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很飽,還是沒精神?咖啡喝完了,還是覺得累?感覺壓力大、常過敏、沒性趣?常常這裡怪那裏痛,但就是檢查不出原因?那麼,你可能是有「腎上腺疲勞症候群」!
如果你或所愛的人有這些症狀,或者健康狀況產生無法解釋的變化,也許症狀改變非常緩慢。例如,體力大不如前,找不出原因,直到最近,你開始注重均衡飲食和每周步行或騎自行車或到健身房健身,體重才得以維持。以前你很少抱怨失眠或睡眠斷斷續續,但現在你似乎很難一覺到天亮。你告訴醫生你的心情低落、疲累,現在必須強迫自己撐過每一天。
現代醫生經常聽到這些陳述,事實上,疲勞和焦慮是醫師從成人患者口中最常聽到的兩大主訴,這兩種情況都屬於醫學從未提及的流行病症(Condition)—腎上腺疲勞症候群(AFS)的症狀。這種病症的歷史和人類一樣古老,但其發病率近幾年急劇增加,主要是因為我們的社會和生活方式變得越來越複雜且壓力不斷攀升。
從患者的角度來看,腎上腺疲勞症候群讓人感到困惑和沮喪,它的症狀多到難以理解,而且往往和其他主要病症有關,因此你很難聯想到它是腎上腺疲勞症候群。從以下的陳述我們可以看到腎上腺疲勞症候群對日常生活造成的影響:
• 一整天我都覺得很累—我想盡辦法繼續工作,但每隔幾個小時我一定要喝一次咖啡才能撐過一天。
• 我以前只是嘴巴說說感覺很累,但現在的疲憊感已快將我淹沒,讓我虛弱無比,工作的表現已不如預期。
• 大部分時間我都感到焦慮和害怕。
• 每一季我似乎都會被傳染到感冒或流感。
• 我關節疼痛,醫生說我可能有關節炎,雖然我才剛滿四十歲。
• 我感到沮喪,無法清晰思考—整天昏昏沉沉。
• 我試過書中各種飲食法,但就是無法減重。
• 去年我失去工作,就在那些情緒和財務困境爆發後不久,我一直有揮之不去的疲憊和沮喪感。
• 清晨三點左右我會醒來,然後輾轉折騰好幾個小時仍無法入睡。
• 以前我精力充沛,現在只走一小段路都讓我精疲力竭。
這些陳述指出腎上腺疲勞症候群一些典型和持續性的徵兆(signs)和症狀,大多很類似第三階段(稍後討論)。你或許曾告訴你的醫生相同的症狀,或你已經注意到自己這些健康狀況的改變,或是知道某些人有這些抱怨,但你卻不知道究竟原因出在哪。如果你的年齡超過四十五或五十歲,你甚至可能被告知你的症狀全歸因於「正常」的老化!
以下你會看到腎上腺疲勞症候群廣泛的徵兆和症狀清單,正如你看到的,其中有許多症狀也涉及其他的病症,而且也符合上述的陳述:
• 嗜睡情形日漸增加和缺乏能量
• 每日例行工作更費力
• 處理壓力的能力降低
• 體重有增加的傾向而且難以減重,特別是腰圍的部分
• 經常得流感和其他呼吸道疾病,且症狀持續的時間比平時還要長
• 面對壓力時身體容易顫抖
• 性趣缺缺
• 容易頭暈,特別是從水平位置上升至高處
• 無法記住事情
• 早上和下午三點到五點之間,總是精神欠佳
• 飯後短暫時間內突然感覺變好
• 經常在晚上九點至十點之間感到疲累,卻不想上床睡覺
• 早上經常賴床爬不起來
• 一旦起床後,必須喝咖啡或其他刺激物才能保持精神
• 嗜吃鹽、脂肪和高蛋白質食物,例如肉類和乳酪
• 對女性來說,經前症候群症狀加劇,經血量不規則,前四天經血量很多然後突然停止(或幾乎停止),然後在第五或第六天起月經週期又再次開始。
• 上背部和頸部不明原因的疼痛
• 壓力減輕和休假時症狀似乎有好轉的現象
• 輕微憂鬱
• 食物或吸入物(空氣傳播)過敏
• 皮膚乾燥變薄
• 低血糖症
• 低體溫
• 神經質
• 心悸
• 不明原因掉髮
• 交替性的便祕和腹瀉
• 消化不良
如你所見,腎上腺疲勞症候群的症狀非常廣泛,其中有許多不明確的地方,因此往往被界定為心理因素所致,例如焦慮或憂鬱。有時患者被告知這些症狀「多休息就好」,但很明顯,腎上腺疲勞症候群並不是那麼簡單。
從科學的角度來看,這個病症是身體受到威脅時神經內分泌系統對壓力的正常反應。(神經內分泌學是一種研究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廣泛相互作用的科學。)
本文探討的是關於腎上腺疲勞症候群,非大眾所熟悉的腎上腺疲勞這個術語,這兩者有關鍵性的差異,瞭解這點對於你的整體認知和復元非常重要,首先我們從最基本的開始談起。
疾病是經過實際診斷,確定健康受損或功能失常的一種病症。每一種疾病都有成因:基因遺傳、毒物、細菌、病毒等,例如汞中毒,是一種體內重金屬過量引起的疾病,血液測試能指出我們可以接受的範圍,當超過正常值時,中毒是很常見的情況。艾迪森氏症(Addison’s disease,腎上腺功能不全)是一種罕見的內分泌疾病,是腎上腺本身無法分泌足夠的類固醇激素。為了確定這種疾病的診斷,內分泌學家制定一組特定的臨床和實驗室參數標準,一旦確診,患者就要開始進行一系列醫學界普遍認可的標準協議治療法,而且為了治療這種疾病,患者必須在醫生的監督下才能進行。
醫學上,症候群是指一系列的徵兆和症狀,它們加起來類似某一種特定病症(Condition)、障礙(disorder)、疾病(disease)的特徵。一種症候群通常有幾個臨床可辨識的特性:徵兆(由醫師觀察)、症狀(由患者報告),以及現象(phenomena)或特徵(characteristics),而且這一切經常會同時發生。當出現一個或多個特徵時,醫生會留意其他可能存在的症狀。
症候群的可能致因範圍廣泛,且會產生某些特定的病徵而非具體的病因。換句話說,一種症候群意味著多種致因,有些甚至是未知的。例如帕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rse)是一種特定疾病(specific illness),而帕金森氏症候群(Parkinsonian syndrome)則是非特異性(nonspecific)。後者可能是前者造成,也可能是其他病症引起,例如進行性核上性麻痺(progressive supranuclear palsy)(一種破壞神經細胞的罕見腦部障礙)或多發性系統萎縮(multiple system atrophy)(源自部分大腦的退化性病症)。
一種症候群的描述通常包括許多主要的特徵,當這些特徵一起出現時,就會成為該病症的診斷依據。這些通常被歸類為典型主要症狀和徵兆組合—必要的診斷依據—再加上次要的發現,而其中有些或全部的病症也許從未出現過。正式的描述可能會根據該診斷所需,分別具體列出最低限度的主要和次要發現。
例如,新陳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是一種障礙的組合,當這些症狀一起出現時,發展為成人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就會增加。在美國,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受到這種症候群的影響,而且其發病率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提高。若要確診為新陳代謝症候群,中央型肥胖是一個必要的發現,然後再加上任何兩個其他次要的症狀或障礙,其範圍從第二型糖尿病到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值偏低(所謂好的膽固醇)和高血壓等。
瞭解症候群很重要,因為它們是一種警報,提醒我們身體機能某部分功能障礙,或許找不出明確的因果關係(cause-and-effect relationship)。例如經前症候群(PMS)是描述一系列與月經週期相關症狀的術語,它並沒有告訴我們產生的原因。
症候群也是臨床上很重要的燈塔,在必要時可以指引我們留意大方向。例如,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COS)的人,要注意日後罹患胰島素抗性和成人型糖尿病的風險可能會增加,事實上,糖尿病藥物經常用於治療多囊性卵巢症候群。
近年來,我們經常可以看到「症候群」這個術語,例如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是由病毒引起的,但它仍然稱為症候群。同樣愛滋病(AIDS,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也是一樣,儘管它的罪魁禍首是HIV(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從學術面來看,這種疾病是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而AIDS後天免疫缺乏則是其症候群—這一系列的症狀—是因為HIV感染引起的;一個人可能受到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但未必會發展成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AIDS)。一個人可能在AIDS 症狀出現之前,早已是多年的HIV帶原者(今日,許多HIV帶原者在症狀尚未出現前就已接受治療)。實質上,HIV(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和AIDS(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這兩個術語經常被交替使用,有時你只能從上下文的內容來判斷說話者(甚至是醫療人員)所指的語意。在AIDS(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病因未知之前,人們就已將之稱為「症候群」,因此沿用至今。
一般大原則是一系列同時出現的症狀或病症,並且顯示與某個特定疾病有關,或者可能發展成該疾病的機率增加。然而,症候群本身可能不是正規醫療標準所定義的疾病,它或許可以指出某種疾病,但並不一定。此外,好幾種不同的疾病也可能導致同樣的症狀。
明確地說,腎上腺疲勞症候群並不是目前正規醫學定義下的一種疾病。
腎上腺疲勞症候群(AFS)的症狀從輕度到重度,分為四個廣泛和重疊的臨床階段,我們稱第三階段的AFS 為腎上腺衰竭(學術上稱為神經內分泌衰竭),以便將之與較輕度的第一、二階段區隔開來;最嚴重的第四階段我們稱之為腎上腺衰敗階段(或神經內分泌衰敗階段)。
大部分的腎上腺疲勞症候群讓人摸不著頭緒,因為許多人雖然已進入第一階段,甚至第二階段,但卻始終不知。
就像早期階段的癌症、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一樣,早期的AFS 很難察覺。任何情況或生活事件都可能造成AFS。例如,一、兩天緊張的工作或旅行、熬夜、山區長途健行,或異常艱苦的鍛鍊、家中或辦公室爭吵等所有壓力事件。對身體而言,任何或全部這些事件很可能會使你感到疲憊不堪,當你意識到這些異常的疲累,是第一階段的症狀,但只要經過周末休息放鬆、下次鍛鍊少一點,或者好好睡一覺後,你的身體就可以完全復元。
如果壓力持續的時間拉長或加劇,或加上另一個壓力源,例如在工作負擔尚未減輕之前得到感冒,那麼在短期之內,你還會經歷其他症狀。這時你或許已進入AFS 第二階段,不過,在你康復後你仍然不知道你的腎上腺已受到影響。
當身體到達第三階段時,症狀就非常明顯,不過它們往往被歸咎於某些其他病症。當你閱讀和吸收關於腎上腺疲勞症候群的知識後,你就會明白為什麼我們的討論和建議多數與第三階段有關,這對任何患者的健康而言是一個關鍵的十字路口。
許多成人第一次聽到腎上腺疲勞時會感到困惑,因為他們通常對腎上腺及其功能知之甚少, 他們根本沒想到其腎上腺會與級聯(cascade)症狀有關,例如輕度至極度疲勞、免疫力降低、甲狀腺疾病、性趣缺缺、月經失調(menstrual disorders)、代謝障礙、輕度至中度憂鬱等。腎上腺疲勞症候群既不稀奇也不神秘,研究指出美國大約有11.9%的成人感到極度疲勞、嚴重倦怠或長達一個月以上感到筋疲力竭。大多數時間,有更多的人感到輕度至中度的疲勞,但體弱的症狀較少出現,不過,隨著現代世界的生活壓力對身體造成的傷害,這個數據有日漸攀升的趨勢。
因此,腎上腺疲勞症候群是最普遍的健康病症之一,大多數的成年人在不同程度上,或多或少都受到它的影響,它是一種沈默的流行病,誰沒有經歷過壓力事件或長期承受壓力呢?然而,我們卻很少將這種情況視為是一種對健康的嚴重威脅,因此也很少去驗證它的存在。
即使確定,許多醫護人員認為這種症狀沒有所謂的復元程序,他們也許還會告訴患者要放鬆及做好壓力管理。通常,腎上腺疲勞症候群往往被認為只是心理病症,因此醫生會開抗憂鬱藥物給患者。此外,腎上腺疲勞症候群經常與甲狀腺疾病有關,許多醫生會使用甲狀腺替代藥物來處理這種症狀。而這些治療往往治標不治本,結果隨著時間流逝病症惡化,有時是幾個月,常常是好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由於腎上腺疲勞症候群很複雜且發展過程令人費解,全然不符合傳統的醫學邏輯,這也難怪腎上腺疲勞症候群經常成為誤診的「受害者」。
當提及腎上腺疲勞症候群時,要牢記以下原則:
腎上腺疲勞症候群之所以難以清楚解析,可能是因為病症通常都進展得很緩慢。當患者知道他們的病症與壓力有關時,一方面他們可能覺得鬆了一口氣,但另一方面又覺得很恐慌。許多人害怕壓力,但如果不能做好生活管理,他們未來可能會罹患高血壓或心臟病,同時,他們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患有腎上腺疲勞症候群,並且任其發展,之後患者的感覺只會越來越糟。所以,告知患者他們必須學習放鬆及抒解壓力,在某種程度上,這是正確的作法,但光這樣並不完整,如果沒有指引這些患者其他的復元工具,這樣只會加劇AFS的症狀。
當我們將工作面臨的壓力加諸在家庭壓力之上時,在任何時間,我們可能還要照顧生病的親人或哀悼家庭成員或朋友的死亡。與配偶或子女的問題和衝突也是現代化生活主要的壓力來源,對許多已承受極大壓力的人而言,要在工作和家庭責任之間取得平衡是件艱巨的任務。
疾病本身就是一種壓力源,數以百萬的男性和女性都患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關節炎、憂鬱症等。腎上腺疲勞症候群通常在生理或情緒的壓力大到身體已無力自我修復和復元時發作,因為身體其中一個主要的壓力控制中心存在於腎上腺,所以當壓力反應期間使用過度,這些腺體可能會受損和產生功能障礙。
壓力源可能來自身體、化學、情緒或精神方面,以下是最常見的壓力清單:
壓力源有多種形式和強度,身體對壓力的反應主要是靠激素調節,在下一章節,我們將介紹壓力與腎上腺,以協助你更深入理解本書提及的激素和其他重要的資訊。
責任編輯/Oliver Wu
你的臀部力量足夠嗎?這是許多人常忽略的問題。臀部肌群是我們人體力量的來源,在許多動作中扮演了許多重要推動的角色,不過因為長期久坐又沒有適當的訓練,長久下來我們臀肌就慢慢的退化與失去功能了。然而造成臀肌失憶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常見的是因長期久坐所導致。
當人體肌肉長期處於放鬆的狀態,久而久之就會逐漸失去功能,當需要再次啟動這塊肌肉時,因為長期沒有使用,身體也會忘記如何正確的啟動這塊肌肉,就會利用附近的肌肉來做代償運動。這種代償的狀態久了之後,反而增加重新喚醒臀肌的難度,也造成臀肌力量流失更嚴重。然而在臀肌力量不足的狀況下,許多的身體問題也會出現。以下為臀肌力量不足所導致的問題:
下背痛是臀肌力量不足最常見的狀況之一,有些人明明已經有在鍛鍊背部的肌肉來延緩或是避免肌肉的受傷,可是在下背的部份還是會有酸痛感,這時的酸痛,就有相當大的可能是因為臀肌失憶所導致的。因為臀肌無法正確施力與保持身體,所以就會由下背部的肌肉進行代償,彌補臀肌的功能,在長期的代償作用下,就會造成下背部的不適。
當我們平時日常活動的時候,是哪個肌肉來連結下半身肌肉?其實就是臀部肌肉。然而是否運動完或是爬完山後,的膝蓋前側莫名的疼痛,不論怎麼放鬆都沒辦法緩解?根據研究顯示,有多膝蓋痛的部位,前側痛佔了下肢傷害的10~20%根據專家表示,可能是你的臀部肌群的力量不足所導致,若將臀部肌肉慢慢練起,是可以改善膝蓋痛這塊原因。
下交叉症候群屬於偏離正常體態的問題,我們可以發現這些人有明顯的骨盆前傾和腰椎過度前彎,外觀上讓人誤認為屁股很翹腰很挺,但其實是因為臀大肌失去原有的張力,而必須透過豎脊肌、髂腰肌代償使腰椎過度後彎硬挺起來的結果。在下交叉綜合症例子中可以發現髂腰肌的縮短緊繃使它的拮抗肌(臀大肌)神經驅動變弱,而腹肌被拉長,那麼神經對於拮抗肌(豎脊肌)刺激則變強。因此,必須透過訓練臀部肌肉來改善,在訓練動作中,橋式是一項不錯的選擇。
在臀肌力量不足的狀況下,許多的身體問題也會出現。當臀部肌肉力量不足時,骨盆和髖關節的穩定性下降,導致你在運動過程中,像是跑步的步伐過大和過寬且搖晃不穩,搖晃的步態讓跑者容易摔倒,而過大和過寬的步伐可能會引起足底筋膜炎和足部水泡的發生。此外,對於久站的職業來說,也會造成足底筋膜炎的症狀。
你認為洗冷水澡或是處於冰冷的環境裡,能讓身體燃燒大量的熱能嗎?關於這個話題NASA的前材料科學家Ray Cronise花費了大量的時間研究「冷」對身體的好處,會進行這項研究的起源是在2008年,當他聽說游泳者邁克爾·菲爾普斯(Michael Phelps)每天吃進令人難以置信的12,000卡路里熱量時,就激起了他對這個話題的興趣。因為,沒人可以理解他吃進這麼多熱量卻能保持苗條的可能性,最後Cronise得出結論,菲爾普斯必須透過長時間在冷水的訓練裡,讓身體燃燒更多的卡路里;但在一個訪談會上菲爾普斯說道,我從來沒有吃那麼多這個故事只是一個神話。
雖然,菲爾普斯不承認自己有吃進12000大卡的熱量,但這個並沒有阻止Cronise自己進行實驗,他告訴大家在短短六個星期之中,他洗冷水澡並在寒冷的天氣穿T恤和短褲走了幾英里,以及在床上沒有床單的情況下睡覺,從以往的理論上來說,由於身體為了要維持正常的體溫必須要大量的消耗熱量,因此,讓身體處於寒冷的狀態之下會燃燒卡路里,進而幫助身體更快速的減少脂肪。
但這樣的理論是正確的嗎?你該進行這樣的動作來減少脂肪嗎?接下來是關於將身體暴露於寒冷的環境中,新陳代謝、脂肪減少與肌肉生長的研究總結。
1.寒冷確實會影響新陳代謝率
當你讓身體處於一種寒冷的環境之下,會刺激一種叫做棕色脂肪的組織(brown adipose tissue,簡稱BAT),身體會透過BAT產生熱量使你保持溫暖,並在此過程中消耗掉卡路里。有研究表明,當室溫從22度的溫度降至16度的溫度時,受測試的對象每天平均額外燃燒170卡路里的熱量。
2.寒冷之下熱能消耗差異
荷蘭研究人員發現,在輕度冷(攝氏16度)之間,能量消耗的變化範圍為每天增加396卡路里到第三天之後變為減少50卡路里,總體而言,肥胖者與較瘦的人在相同的寒冷溫度下燃燒的卡路里會漸漸趨於緩慢,較瘦的人可能會需要更多的BAT才能在寒冷時保持體溫,但這對於超重或肥胖的人來說,這點並不是什麼大問題,因為它們身體有多餘的脂肪可以維持溫暖。
3.寒冷會增加你的食慾
事實證明,長時間浸泡在冷水中會使你的身體比平常還要飢餓,進而導致卡路里的攝取量增加,研究中還顯示,與攝氏20度的環境中運動相比,在攝氏8度的環境中進行體能訓練更能刺激運動後食物的攝取量。換句話說,就是你可能可透過寒冷的天氣讓身體燃燒更多卡路里,但同時也會增加攝取卡路里的量,因此,到最後熱量也就趨於一種平衡的狀態,因為寒冷會讓你更加的飢餓。
4.寒冷會增加脂肪流失
在為數不多的研究中,其中一例報告了每天在17攝氏度下,持續兩個小時並持續六週後的身體變化,平均脂肪損失僅為1.5磅,這樣的數字雖然沒有減少很多,但有一些受測者比其它人獲得更好的成績,它們減少了約4磅的脂肪,這些參與研究計劃的男性都沒有遵循任何規定的飲食或訓練計劃;但對於有適度經常性訓練與飲食控制的人來說,長時間暴露於寒冷天氣會如何影響脂肪的減少這塊,我們還沒有大量的數據可以證明。
5.冰浴會阻礙肌肉生長
還有一些新興的研究表明,訓練後的寒冷環境可能會干擾力量和肌肉的增加;在一項研究中,澳大利亞研究人員讓21名志願者組成小組,讓他們每週進行兩次腿部訓練,總共進行12週的時間;訓練之後有一半的人跳入冰浴中浸泡10分鐘,另一半人進行相同時間的自行車訓練,實驗最後儘管兩組都增加了肌肉,但訓練後騎自行車10分鐘的受試者,在肌肉質量上確比冰浴組增加了三倍,同時力量與強度也比冰浴組要大的多。
首先,用冷水浸泡身體具有減少肌肉血液流動的作用,這個動作可能會減少新肌肉蛋白質的合成,同時,冷水浸泡還可以抑制或延遲衛星細胞(Satellite cell)於訓練活動後的變化,衛星細胞圍繞著肌肉纖維,並在肌肉生長中起關鍵作用。
研究人員稱,這項研究提供了「迄今為止最強有力的證據,表明定期使用冷水浸泡可能會干擾訓練適應性」。換句話說,如果你想使肌肉更大及更強壯,那麼訓練後的冷水浸泡效果可能不會得到改善,並且很可能會傷害你的訓練結果。這並不是說暴露於低溫下除了對肌肉生長或脂肪減少有影響外,沒有其它好處。
也有證據表明,採用冷水浸泡可以幫助減少運動後的肌肉酸痛;增強對耐力訓練的適應性並在劇烈訓練期間加快恢復速度。但是考慮到所有因素,請不要相信在寒冷的天後之下,除了短褲和背心之外什麼都不穿會導致身體組成發生什麼變化,因為這只會讓你的身體感到不適而已。
資料參考/barbend、muscleandstrength
責任編輯/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