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坊間流行一套名叫「醫學瑜伽」的一詞,但是,到底什麼是醫學瑜伽呢?其實,醫學瑜伽主要的架構是以「呼吸」為主,並融合中西醫學以深層的呼吸牽動內臟筋膜,再搭配肌筋膜鍛練來帶動全身氣血循環,這樣更能讓身體增進健康以及預防運動傷害。
醫學瑜伽的特性在於能引導自己找出身上不夠的肌肉力量來加以鍛練,同時也能找出過度緊繃的肌筋膜以及有痠痛或是嚴重症狀地方,然而有筋肉、肌筋膜緊繃的嚴重者,更要勤勞地做筋膜伸展來讓筋膜恢復健康的任性以及彈力。若是筋膜的伸縮彈性良好且肌肉力量又足夠時,就像我們身體穿上了無堅不摧的盔甲一樣,能夠足以應付許多意外,像是在運動過程中出現跌倒、拉傷,此時就能保護自己免於受傷或是縮短疼痛時間且加速復原。但是,假使筋膜缺乏彈性、同時肌肉力量也不足時,身體就會非常緊繃且容易受傷,更容易會有筋骨關節病變等問題。
在認識「醫學瑜伽」後,以下4大理由你一定要學習:
融合中西醫學的呼吸:醫學瑜伽的主要架構是以「呼吸」為主,並融合中西醫學以深層的呼吸牽動內臟筋膜,再搭配肌筋膜訓練,此時就能放鬆身體的筋膜,以及帶動全身氣血的循環。
訓練不足的肌力:醫學瑜伽的肌力訓練是以強化連結上下半身的關鍵核心肌群為主軸,在深層伸展筋膜來緩解發炎不適後,加以鍛練身體不足的肌力,同時持續伸展來避免二度緊繃感,幫助身體打造出最近康的防護層。
疼痛治療導向的筋膜伸展:痛的根源都是肌筋膜太緊繃而導致發炎,因此可以透過身體症狀檢視來瞭解自己是哪一塊肌肉與筋膜發炎再加以伸展,然而伸展後可以降低發炎以及緩解疼痛。沒有症狀的人,也能藉此保養身體,以及預防未來筋骨、肌肉上發生的疾病,它是最好的運動治療方式。
提高靈活度:當身體緊繃的肌肉、肌筋膜在被放鬆時,人體的靈活度就會自動提高,此時就能預防一些運動傷害以及日常生活中所發生的事,像是跌倒或是扭傷,以及能避開人體最容易因為姿勢不良或是錯誤動作,而使幾為、骨關節與肌筋膜受傷的危險因子。
很多人都誤以為不必運動,只要有去復健、按摩、推拿等,就可以遠離病痛,其實,這是錯誤的觀念。這些行為屬於被動性,或許能幫助筋膜短暫被軟化,這肌肉纖維沒有真正的被伸展開來,因此很容就會在短時間內復發,加上施予者無法知道自身感覺,一個不小心就很容易受傷。因此,想要將緊繃的筋膜打開,一定要做「主動性」的伸展運動。
如果有病史和特殊情況,建議還是先諮詢專業醫生診斷與治療,如尚無大礙再開始練習醫學瑜伽。
資料來源/《醫學瑜伽 解痛聖經-謝明儒醫師 Dr.Victor》、YOGAVILLE、YOGA PEDIA
責任編輯/妞妞
椎間盤突出症是較為常見的疾患之一,主要是因為椎間盤各部分(髓核、纖維環及軟骨板),尤其是髓核,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變後,在外力因素的作用下,椎間盤的纖維環破裂,髓核組織從破裂之處突出(或脫出)於後方或椎管內,導致相鄰脊神經根遭受刺激或壓迫,從而產生腰部疼痛,一邊下肢或雙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臨床症狀。
椎間盤突出是因為在長期久坐或經常搬重物的情況下,椎間盤產生了退化性的改變。它的外環破裂,中間髓核組織(80%是水分)從破裂處突出,導致相鄰的組織如脊神經根、脊髓等遭受刺激或壓迫,從而產生典型的症狀。
1. 下背痛,可向下擴散至後腿。
2. 坐骨神經痛。
3. 肌肉痙攣,且用力後加劇,如咳嗽、解便、彎腰、 舉物、直抬腿。
4. 深部肌腱反射減弱。
5. 患側神經所管轄的區域感覺遲鈍。
在椎間盤突出症剛發生的最初一週內,是急性發炎期。下床時,病人應先從仰臥的姿勢,將身體小心地向無痛健側的側臥,即健側在下、痛側在上。再將兩側膝關節彎曲,緩緩把雙腳移到床外,然後慢慢用手肘及手部把上身撐起來,患者便可很容易地坐起。如此可減少腰部屈曲,側轉等不利動作的機會。
物理治療可以利用,肌筋膜放鬆、伸展運動、脊椎姿勢矯正、運動治療、神經鬆動術、頸/腰椎牽引治療...等方式。來達到不讓椎間盤壓迫到神經、讓脊椎減低壓力來改善其徵狀。
運動部分減少跑步,改用其他較緩和的器材,如:踏步機。這樣低衝擊力的運動能讓你維持耐力,同時不停止訓練。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