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配備館
  • 最KOBE的籃球鞋!KOBE NXT 360背後的細節和數據
1
最KOBE的籃球鞋!KOBE NXT 360背後的細節和數據
2
認識籃球 Basketball
3
籃球選手的每周訓練課表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最KOBE的籃球鞋!KOBE NXT 360背後的細節和數據

2018-04-09
配備館 球類 籃球 鞋子

一個籃球得分的原則:如果進攻球員能夠在自己和防守球員之間創造出空間,他就可以提高自己的得分機率。我們都知道,無人防守的投籃更容易命中。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攻防球員之間拉開空間的具體數值(無論是五英尺或是三英尺),會對命中率帶來何種影響。幸運的是,科學的計算使得這個問題有了答案:麻省理工學院的一項研究表示,進攻球員在面對防守球員時,每拉開約一英尺遠(約30公分)的空間,投籃命中率便能上升2%。雖然這個數字可能看起來很小,但這正是Kobe Bryant在比賽中創造無限可能的細節所在。

最 KOBE的籃球鞋!KOBE NXT 360背後的細節和數據

為了追求提升這2%的命中率,KOBE NXT 360的設計採用了三段結構環抱式Flyknit鞋面,並搭載雙密度嵌入式中底及外底,以帶來優異的穩定性。

得分需要擦板球(Getting the money requires hitting the bank)

當然,這個想法有雙重含義(而且擦板球並不總是最漂亮的得分方式),在KOBE 360的球鞋設計背景下,這裡的 “Bank” 解釋為提升變向時的抓地力和動作的流暢性。 KOBE球鞋的測試由Nike NXT團隊和Nike 運動研究實驗室負責,他們詳細測試了球鞋在繞三分線這段50英尺長(約15.24公尺)的弧線跑動時的性能,測試顯示該傾斜鞋面的蹬地瞬間可以獲得更大的力量和速度 – 這就是與防守球員拉開距離的關鍵所在。

Kobe Bryant展示了這款鞋的嵌入式中底

迅速切入
每場比賽裡,每位NBA球員的平均跑動距離為4,000公尺左右,但很少是直線跑動。他們需要不斷地切入和迅速移動。與防守相比,球員在進攻上需要多做50%的切入動作。他們在做最快速切入時的運動弧線,正好與三分線類似。

優秀的中底提升球鞋表現
雖然拉開空間可以提升2%命中率的結果和嵌入式中底沒有直接關聯,但圍繞切入和傾斜的設計,引領出雙密度中底的解決方案。 KOBE NXT 360的嵌入式設計平衡了Lunarlon泡棉在外線的表現,提供了支撐平臺,再配合上Nike REACT科技,保證運動員每一場比賽穿著時的舒適腳感。

減少微幅波動 大幅提升腳感
一般情況下,每增加一層鞋底設計,都會使得球鞋越來越偏離腳部的實際形狀,這使得球鞋傾斜時的穩定性變低,更難拉開與防守球員之間的距離。 KOBE NXT 360的環繞式Flyknit鞋面結構則直接套用腳部的形狀,使鞋面更加貼合腳部,並在鞋床和鞋底的位置消除了不貼合部分所造成的影響。這種貼合性的提升不僅成功讓嵌入式中底更加貼合地面,同時也提升了球鞋包覆感,減少了鞋內腳部的滑動。

資料來源/NIKE
責任編輯/妞妞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認識籃球 Basketball

2017-06-26
籃球球類知識庫

籃球是一個可以增強體能、鍛鍊身體以及練習團隊合作的運動。 籃球是一個由兩隊參與的球類運動,每隊出場5名隊員,目的是將球進入對方球籃得分,另一隊伍則要阻止對方獲得球或得分,在比賽中,可將球向任何方向傳遞、投射、運等,但要在規定的時間以及規則下完成。一般來說,籃球比賽的形勢多種多樣,以當下最流行的三對三籃球比賽而言,更講究個人技術。

籃球 ©fbschool.org

籃球起源

籃球是在1981年被一個加拿大籍美國麻省青年會學院的牧師詹姆士·奈斯密夫(James naismith)博士發明,由於當地有一個長而寒冷的冬季,非常不適合進行室外運動,像是美式足球、棒球等,於是就叫奈斯密夫博士發明一種適合室內進行的運動,奈斯密夫博士並不希望他所發明的運動會像美式足球一樣容易受傷,但也覺得像足球可以透過大力的射門可以增加進球機會並不好,於是便發明了籃球並且制定了13條規則。

詹姆士·奈斯密夫(James naismith) ©kshs.org

籃球在1904年列入奧運會的表演項目,而到了1936年柏林奧運會更成為正式項目。在一場球賽中,裁判會先在場內中間裡進行跳球,一旦任一方的跳球球員把球拍到,球賽便開始了,比賽過程中,球員必須要遵守規則,必且合法的方法將球投進對方籃筐裡,籃球規則中,球員可以只可以用手玩籃球,但不可以用拳打,而蓄意用下肢接觸球的更是違例,持球的球員必須運動籃球才可以帶著球走,只可以用單手拍球、傳球或投籃。

球員位置

一般來說,一個隊伍裡面的五名籃球員,都會有自己專屬打球的位置。

小前鋒 Small Forward:最根本的要求就是要能得分,而且是較遠距離的得分。小前鋒一接到球,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要如何把球往籃子裡塞。小前鋒的基本工作,就是得分、得分、再得分。

大前鋒 Power Forward:在隊上擔任的任務幾乎都是以苦工為主,要搶籃板、防守、卡位都少不了他,但是要投籃、得分,卻經常是最後一個。

中鋒 Center:顧名思義乃是一個球隊的中心人物。他多數的時間是要待在禁區裡賣勞力、賣身材的,他在攻在守,都是球隊上的樞紐,故名之為中。

得分後衛 Shooting Guard:在場上是以得分為主要任務。他在場上是僅次於小前鋒的第二得分手,但是他不需要練就像小前鋒一般的單打身手,因為他經常是由隊友幫他找出空檔後投籃的。不過也就因為如此,他的外線準頭與穩定性要非常好。

控球後衛 Point Guard:是球場上拿球機會最多的人。他要把球從後場安全地帶到前場,再把球傳給其他隊友,這才有讓其他人得分的機會。

籃球比賽規則

正規的球賽共分作四節,每一節10分鐘,若未能在正規比賽時間中取得勝利,就會進行延長賽。每節延長賽有5分鐘舌尖,如仍未能分出勝負則會再進行,直至分出勝負為止。比賽中,每隊要在24秒內進攻,如果未能在24秒內把球投進或碰到對方球籃,就算違例,對方可得到控球權。一般來說,球員投籃、上籃、灌籃、射籃,成功的話一般是得到2分,如果在三分線外投籃的話就會得到3分。而在罰球情況下成功的會有1分,有時雙方球員會同時爭奪並手接觸著籃球,又或在籃球規則中未能判斷控球權誰屬的情況下,裁判會判雙方球員跳球。從2003年開始,國際籃球規則開始採用球權輪替法,以加快比賽節奏。

在籃球比賽中,犯規是一件常件的事,像是阻擋、撞人、背後非法防守、阻撓、非法掩護、非法用手推人等,在國際籃球規則中,犯規是指與對方球員的非法身體接觸或進行違反運動道德的行為,每次被判犯規的球員都會被登記,則每個球員都容許有5次個人犯規,第五次就會被判離出場。一般來說,以下是籃球場上常見的犯規情況。

雙方犯規
在某些情況下,雙方球員會為了爭奪位置而發有激烈的動作,就是指侵人犯規的動作。球證就會判雙方球員一次雙方犯規,即每人一次個人犯規,然後按輪換發球法決定發球權。

違反運動道德犯規
當球員犯規嚴重粗野,又或者球員防守時並非針對籃球而是進攻球員,這很容易導致受傷,球證可判斷為違反運動道德犯規。如被判違反運動道德犯規,並且兩次違反,則不可在同一場比賽再參與比賽。除此以外,對方會得到罰球並之後有控球權。

技術犯規
是指所有球隊人員,包括球員、教練和其他註冊人員的非接觸性犯規。規則中定明,所有人不可對球證無禮、要服從球證判決、不能拖延時間、不可騷擾對方球員、扣籃球員除安全理由外不可掛在籃上等,新的規則更定明球員不能故意跌下以博取對方犯規也是技術犯規的一種。

打架
是針對在球場內球員以外的隨隊人員的打架行為的規則,違反者會被逐離場。

©legendsofbasketball.com

參考資料:籃球資訊網、運動之家
責任編輯:妞妞

分享文章

籃球選手的每周訓練課表

2017-06-06
球類知識庫觀念書摘籃球

籃球訓練需要操作很多特定的運動,而一個縝密的訓練計畫是相當重要的。就跟很多人生大事一樣,例如儲備孩子的大學教育基金、建造房屋或規劃退休帳戶,計畫將有助於達成目標。每個目標都需要一個計畫以確保正確的執行及成效,運動員的訓練計畫也不例外。本章將詳細介紹運動員及課程的評估及準備、訓練運動的選擇及排序。

籃球選手的訓練課表 ©livestrong.com

評估

在實施訓練課程前,需要考量好幾項特定資訊,才能確保規劃完善。年齡及性別當然是重要的因素,但最重要的是病史,要注意是否有任何慢性疾病(例如氣喘或糖尿病)、肌肉與骨骼缺乏或異常,或是曾經動過手術。條列並說明各項體能優劣。若是忽略這些情況、能力及弱勢,是不可能設計出一套訓練課程的。

其他要納入考量的還包括體能訓練史以及對特定運動的瞭解。目標(包括教練及球員本身的)也是一個關鍵的因素。沒有目標,訓練將沒有重點。可用的評估方式有很多種,選一套確定可靠且方便實施的即可。

球員的準備

不幸的是,現在很多年輕的運動員在體能上與前輩們相比可說是大不如前。他們往往喪失了童年時期讓身體─尤其是神經肌肉系統─從自然的物理壓力中適應並鍛鍊的機會。如果走路、跑步、騎腳踏車、爬樹或校園遊戲都被搭車及電動玩具取代,孩子們要開始接受訓練、面臨競賽時,難道在體能上不會差人一截嗎?孩子們準備好要從事這些運動而且耐得住長期進行嗎?他們能夠避免運動傷害嗎?

在重量訓練開始前,教練或隊友最常問的可能是「你可以臥推幾公斤」,而不是「你準備好接受訓練了沒」。訓練一定是先穩紮穩打練好基本功,再循序漸進到競賽中所需的高難度技巧。要先熟悉重量訓練的基本方式及運動技巧,然後才慢慢增加重量。根據現有的體能狀況及訓練歷程,可能有必要在正式訓練開始前安排一段銜接重量訓練的預備課程,藉此確保所需的體能素質,例如軟組織彈性、關節靈活度、肌力及肌肉、肌腱、關節的穩定,同時也可全面提升運動能力。

重量訓練的前期準備並不如預期的常見,但其實所需時間很短,像是肌力與體能訓練教練亞渥雷克(Istvan Javorek)所推廣的基礎複合式訓練就相當有效。

體能訓練教練亞渥雷克(Istvan Javorek)推廣基礎複合式訓練 ©435mag.com

課程的準備

若你是一名教練,則必須培養替選手擬定訓練課程的能力。訓練課程應該依據病歷、性別、年齡、經歷、運動項目及位置等因素加以個人化。重量訓練的目標是透過反覆操作有組織的運動使身體適應高壓負重。良好的規劃不僅可帶來預期的效果,還能避免可能導致受傷的過度疲勞。

運動選擇

適合籃球選手操作的訓練運動種類繁多,必須根據需求及目標加以選擇。主要訓練以站姿操作為主,要求多關節數肌群的平衡、協調、時機掌握以及運用,以達到和諧的動作。這些訓練在適當的增加負重之下,也可提升肌力及肌耐力。

輔助訓練則強調單關節或局部的運動,例如腿伸屈、腿彎舉、二頭肌彎舉及三頭肌伸展等。雖然輔助訓練有其作用,但本書將著重在主要訓練的部分,原因在於其對提升籃球技術的正向遷移價值較大。多關節的主要訓練應該作為訓練課程的基礎,單關節的輔助訓練─若是必要的話─則是用來微調。

強調單關節或局部的運動都有一定的效果

訓練順序

在每天的運動順序中,很重要的一點是先進行高速的爆發力訓練,例如爆發上膊,再進行沉重的肌力訓練,例如背蹲舉。與慢速的肌力運動比起來,高速的運動會給肌肉神經系統帶來較大的壓力,因此,千萬別在身體疲勞的時候進行高速運動。舉例來說,在適當熱身後垂直跳躍(爆發力運動)的高度,會比在兩、三個小時的籃球練習後來得高。然而,垂直跳躍後再進行兩、三個小時的籃球練
習則依然有效。若是有搭配輔助訓練,則應該在完成所有主要訓練後再進行操作。

每組次數

各種運動的操作次數必須根據選手個別需求以及訓練項目類別而定。雖然肌肉肌力和肌肉擴張彼此相輔相成,但每組次數不同所反映的即是對兩者之一的強調。各項肌力運動每組操作次數的說明簡述如下:
‧ 每組10次:增加肌力的同時,也強調肌肉擴張的效果。
‧ 每組5到6次:增加的肌力比每組10次還要多,較不強調肌肉擴張,但效果仍然不錯。
‧ 每組1到3次:增加的肌力最多,並且最不強調肌肉擴張的效果。
‧ 至於爆發力或高速槓鈴、啞鈴運動,每組的次數則應限制在1到5次以內,否則操作次數過多將會導致過度疲勞,對發力及技巧造成不良影響。在使用槓鈴、啞鈴或壺鈴的運動中,不良的操作技巧將會提高運動傷害的風險。
一般的準則是每組次數減少時,便增加所負擔的重量。

©pinsdaddy

總次數

各個單項運動的總訓練次數(各組次數的總和)也是在設計訓練課程時即須加以考量。像是深蹲、臥推這種肌力運動,總次數應該在35加減3次以內。至於高速的爆發力運動,總次數則應該25加減3次以內,否則可能導致過度疲勞。各項運動的每組次數及總次數的準則將有助於規劃每日的訓練進度。

每週天數

當你準備好在非季賽期間接受6、8或12週的訓練課程時,大約會安排每週3到4天的重量訓練。這樣的設計目標是提升運動表現,同時避免隨著課程進行而造成過度訓練(過度疲勞)。本章介紹的訓練課程為每週三日,是一種操作起來既簡單又有效的方式。

每週三日的課程安排在星期一、星期三以及星期五,分別規劃分量輕、中、重的訓練內容。星期一通常分量最重,前提是身體經過週末充分休息後已經準備好接受精實的訓練。在分量最重的這一天,所進行的運動必須舉起最大的負重並操作最多的次數。

星期三的分量最輕,進行的運動可以和星期一完全相同,或是加入一些不同的項目,而每組以及加總次數則比星期一少20%至30%。星期五的分量則屬於中等,進行的運動和星期一完全相同,但負重及加總次數則根據實際表現分別減少15%至20%。分量的變化是關鍵,務必認真操作,使每項運動產生預期的訓練效果。另外,也務必讓身體從前一週的訓練完全恢復以面對隔週的挑戰,就跟棒球投手除
了要注意每場投球數外,還須有投一休四的輪值道理一樣,因為投手必須讓身體獲得充分休息,才能在下一次先發拿出好表現來。

根據我們對星期一分量最重的安排,選手在這天所舉的負重最大,藉此提供提升肌力及爆發力的理想刺激;接下來分量最輕的星期三,則是讓身體能夠從星期一的精實訓練中完全恢復;而分量適中的星期五則是設法保留星期一所獲得的成效,同時避免讓身體負荷過大,以確保隔週一的訓練能持續,此即「一三五」訓練課程的設計理念。
‧星期一:精實日,讓體能進步獲得最大的成效。
‧星期三:緩衝日,讓身體能夠從精實日中恢復。
‧星期五: 持平日,保留精實日所獲得的成效,同時避免讓身體負荷過大,為下一個精實日做準備。
以背蹲舉(圖10.1)為例,訓練課程便可安排如下:
‧星期一:背蹲舉最重300磅,各組次數總和最多35次。
‧星期三: 背蹲舉最重225磅(比星期一少25%),各組次數總和最多25次(比星期一少25%)。
‧星期五: 背蹲舉最重255磅(比星期一少15%),各組次數總和最多30次(比星期一少15%)。

先肌耐力,後爆發力

肌耐力及爆發力運動能夠在同一個訓練時段一起進行,然而,同一時間只能強調其中一項體能素質。舉例來說,接受馬拉松訓練的選手不能同時進行舉重比賽的訓練,馬拉松選手能夠藉由重量訓練來提升跑步的表現,但每次訓練的重點應該是增加跑步距離,而非提高負重。

肌耐力及爆發力也是相同的道理。肌耐力是爆發力的先決,必須先有足夠的肌耐力作為發力基礎,才有可能在高速的情況下產生相同的力量。如果沒有強壯到足以發出適合的力道,怎麼可能改以更快的速度施力呢?高速的運動對身體的壓力較大,足夠的肌耐力除了可提升發力、促進軟組織及韌帶結構生長並強化關節穩固,對於避免運動傷害大有助益。

當你準備好參加訓練課程時,前四週的重量訓練應該強調肌耐力(對於肌肉增生也有幫助)。此時也可安排爆發力運動,例如奧林匹克舉重,但重點應該擺在正確操作這些高速運動的技術層面。在前四週肌耐力訓練結束後,接下來四週的重點則將改為爆發力運動。

優等的訓練計畫能力就跟任何其他技巧一樣,都是要透過反覆練習建立的。

書籍資訊
◎圖文摘自楓樹林出版, 布萊恩.柯爾, 羅伯.帕納列洛 著作《籃球運動解剖書》一書。NBA年度最佳隊醫.布萊恩‧柯爾以權威的學理及實際的經驗為依據,提供一把在過去數年造就許多成功籃球員的鑰匙。

書中所談各種增進肌力、動力、體能和技巧的訓練,跟跑步、游泳、舉重、健力、健美選手的訓練並不相同。訴求是提升籃球表現,是為了特定競技目標進行鍛鍊,利用全身、局部性等訓練來提升身體素質,達到增進體能及表現的目標。書中不僅針對場內的競技,場外的身體素質培育也一併顧及,這88個精華動作無形間會提升軟組織彈性、關節靈活度、肌力,以及肌肉、肌腱、關節的穩定性。

書籍資訊 請點此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