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跑步
  • 跑步訓練
  • 核心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增肌
  • 瘦身
  • 運動生理
  • 徒手訓練
  • 觀念
  • 飲食
  • 跑5K
  • 瑜伽動作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知識庫
  • 不吃肉也能補! 6種肉類與乳製品以外的蛋白質食物
1
不吃肉也能補! 6種肉類與乳製品以外的蛋白質食物
2
研究發現:杏仁果有近一半脂肪不會被吸收,對減重者有益
3
國健署發布107年最新版「每日飲食指南」 提倡均衡飲食更健康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不吃肉也能補! 6種肉類與乳製品以外的蛋白質食物

2018-04-18
知識庫 飲食 增肌 營養補給 運動營養 飲食方式 觀念

我們都熟知蛋白質是人體飲食中必需的營養物質,對於運動前後飲食來說,除了碳水化合物,適量蛋白質也是不可或缺的營養素。要用飲食補充蛋白質,一般人第一反應是「多吃肉蛋、多喝牛奶」,但對於素食者就成了問題。以下介紹幾種肉類和乳製品以外的植物性蛋白來源,不只蛋奶素和純素運動者,一般人也能以這些食物補充足夠蛋白質。

不吃肉也能補! 6種肉類與乳製品以外的蛋白質食物 ©AL ARABIA

蛋白質多重要?一天要攝取多少?

蛋白質是人體生長發育、修補細胞組織、產生荷爾蒙、提供能量和增強抵抗力的重要營養素。在運動上,以馬拉松為例,比賽前後建議攝取營養的最佳的比例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3:1,因為耐力運動使蛋白質代謝加強,所以跑者比一般人需要更多蛋白質才能建立強壯的肌肉,幫助提升運動表現。

每日攝取量
耐力運動員:據美國營養協會、加拿大營養師協會及美國運動醫學院指出,一般耐力運動員每公斤體重需要1.2 – 1.7克蛋白質,若以60公斤為例,每天需要72-84克蛋白質。
一般成人:依照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以下稱健康署)公布的「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以31-50歲年齡層為例,男女每日需要蛋白質分別為60及50克(依年齡層與性別調整,詳情請點連結)。
純素者:依健康署公布的素食飲食指南,純素者每天需要熱量範圍在1200-2700 大卡(依年齡層與性別調整,詳情請點連結),而三大營養素分別占總熱量比例為:碳水化合物50-60%、蛋白質10-20%、脂質20-30%。每日攝取4.5-10份豆類及其製品,或1.5-4碗全榖雜糧類,即可滿足每天的蛋白質需求。

富含蛋白質的能量食物

 1  大豆類
4盎司豆腐:11克蛋白質
1杯毛豆:18克蛋白質

大豆含有豐富的優質蛋白質,高含量的大豆蛋白是素食者攝取蛋白質的首選之一,因此大豆有「田裡的肉」之稱。而毛豆即尚未成熟的食用大豆,吃未加工的毛豆或成分簡單的豆腐,能同時獲取蛋白質、纖維和鐵質等營養素。應注意的是,大豆含有植物性雌激素,攝入過多可能影響內分泌,建議一天控制在4份以內,就不會造成人體危害。

©AGRICULTURAL WIRE

 2  藜麥
1杯藜麥:8克蛋白質
近年藜麥因為營養價值和商業炒作,被視為一種超級食物流行於全世界。雖然藜麥大部分的卡路里來自碳水化合物,但它是少數植物中擁有完整的9種必須胺基酸的蛋白質來源(一般多從肉類攝取),因此藜麥特殊的蛋白質成分自然成為素食者首選。除了蛋白質,藜麥的纖維有助預防心血管疾病,也幫助消化、增加飽足感,對減重也相當有幫助。而藜麥可以跟燕麥早餐混搭、加在沙拉裡、跟米飯混著吃,是種百搭食材。

©Mammoth Hunters

 3  黑豆
1杯黑豆:15克蛋白質
黑豆不僅富含蛋白質,也是膳食纖維、鐵、維生素E、花青素等營養素的重要來源之一,吃飯時,將黑豆與糙米等全榖類搭配,可確保得到完整的必需胺基酸。

©GETTY IMAGES

 4  鷹嘴豆
1杯鷹嘴豆:15克蛋白質

鷹嘴豆被英國名廚Jamie Oliver視為超級食物,適合放在沙拉中來替代肉類產生飽足感,一份鷹嘴豆的蛋白質就相當於一份肉類的含量,且品質更高,加上它含有大量膳食纖維、優質胺基酸,以及相當於米飯的澱粉含量,能帶來飽足感同時補充能量所需。

©Organic facts

 5  小扁豆
1杯小扁豆:18克蛋白質

小扁豆提供豐富的蛋白質與碳水化合物,也是鈣、磷、鐵、維生素B等營養素的良好來源。常見小扁豆顏色多樣,例如最常用於烹飪的有棕色、紅色、綠色,適合加入湯、沙拉,或者加一些調味料就能單吃。

©Clean Food Dirty Girl

 6  奇亞籽
2湯匙奇亞籽:5克蛋白質

有如芝麻一樣小的奇亞籽富含許多營養素,除了蛋白質,還有膳食纖維、鐵、鎂和鈣,有助消化,可改善便秘情形。因為在浸泡奇亞籽時,種子表面會形成黏液塗層,使奇亞籽飲料有一種獨特的凝膠質感,可將它們浸泡在牛奶中,像吃布丁一樣吞下肚;或是灑進冰沙、優酪乳或燕麥中一起喝下肚。

©GETTY IMAGES

TIPS
許多運動員愛吃雞胸肉來補充蛋白質、增肌,因為動物性蛋白質所含的胺基酸比較容易被人體吸收利用。但不代表植物性蛋白質沒有效果,如果將豆類、全穀根莖類、蔬菜水果等植物性蛋白質混和食用,如果是葷食者可混和肉蛋類,就能利用食物互補作用,獲得完整的胺基酸。

資料來源/Runner’s World、國泰綜合醫院、高雄榮總、澳門政府體育局、國民健康署、維基百科
責任編輯/Dama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研究發現:杏仁果有近一半脂肪不會被吸收,對減重者有益

2019-08-06
飲食方式觀念瘦身飲食話題

堅果營養許多豐富、好油脂,是男女老少皆宜的養生食物,但同時也因其高熱量,讓減重者為了避免過度卡路里而產生畏懼!但是,根據最新研究指出,堅果熱量雖然高,不過並非全部都會被人體吸收,以杏仁果來說,有近一半的脂肪並不會被人體吸收,所以,對於有意透過適度攝取堅果減重的人來說,無須過度擔憂。

研究發現:杏仁果有近一半脂肪不會被吸收,對減重者有益 ©ethicalshop.org

據美國僑報紐約網報導,美國加州大學美熹德分校發布於《營養素》(Nutrients) 期刊的最新研究指出,早起吃早餐有助於人體維持正常血糖濃度,但若忘吃早餐,其實可吃一些杏仁來減緩一些負面影響,還能降膽固醇,比隨便吃點零食還更健康有效。

吃堅果時,吸收熱量不是真的這麼多

英國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營養科學系博士莎拉‧貝里(Sarah Berry)表示,人體從堅果攝取到的熱量,並不如我們一般想像得那麼多,所以需要因為控制體重而減少食用。雖然閱讀食品包裝上的營養成分標示很重要,但它有時並不能完全反映消費者食用後的實際情況,堅果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貝里博士的研究團隊以杏仁果做為實驗品,發現杏仁果中的脂肪在消化過程中並沒有全部被人體吸收;不過若是將杏仁果磨成粉狀食用,則會讓人吸收到較多的脂肪。

©atechnologymarket.com

杏仁果中近一半的脂肪不會被人體吸收

在研究過程中,受試者先後將杏仁果與杏仁粉食入口中,未經過度咀嚼之後,再將它們放到模擬人體消化的胃部模型裡面,觀察脂肪消化的程度。研究結果顯示,杏仁果僅有57%的脂肪被人體吸收,而杏仁粉卻有97%,透過顯微鏡觀察,也能發現部分的脂肪殘留在杏仁果的顆粒當中,杏仁粉殘留的脂肪明顯較少,推測是由於結構在研磨的過程遭到破壞,使得脂肪易於被吸收。貝里博士表示,研究證實吃堅果並不會讓我們過度攝取卡路里,減重者不必為了吃堅果而感到罪惡;堅果為我們的腸道與心血管健康帶來許多好處,做為零食是很好的選擇。這項研究已發表於《機能食品期刊》(Journal of Functional Foods)。

©Busy.org

杏仁果的營養價值 

杏仁果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E、膳食纖維、鎂等多種營養素,可降低壞膽固醇(LDL-C),亦有抗氧化、促進腸胃蠕動、保護心臟等功能,根據美國臨床腫瘤學學會(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的研究文獻也證實了杏仁果具有降低罹癌風險的作用。

©hindustantimes.com

此外,還有研究指出,小時後的飲食習慣將延續至成人階段,如果父母在孩子小時候,就讓他們吃杏仁,或其他健康的食物當點心,孩子長大以後,就比較會選擇這類的健康食物。

資料來源/華人健康網、hindustan times

責任編輯/妞妞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國健署發布107年最新版「每日飲食指南」 提倡均衡飲食更健康

2018-03-14
飲食話題營養補給飲食方式

為培養民眾建立正確的健康飲食觀念,國民健康署參考國際飲食指標趨勢、我國國民飲食攝取狀況及凝聚各界共識後,檢討修正100年公布之「每日飲食指南」等文件,發展出符合國人營養需求現況及國際飲食指標趨勢之107年最新版「每日飲食指南」等各項以均衡飲食為目的之健康飲食建議。

國健署推出新版每日飲食指南手冊 ©國健署

蔬菜水果吃太少 蛋白質澱粉常過量 國人飲食型態普遍未達均衡飲食

依據國民健康署2013- 2016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我國19~64歲成人每日平均乳品攝取不足1.5杯高達99.8%,堅果種子不足1份的為91%,蔬菜攝取量不足3份為86%,水果攝取量不足2份亦為86%。另外,以每日需求熱量2000大卡之六大類飲食建議量估算,我國19~64歲成人每日平均豆魚蛋肉攝取超過建議攝取量6份有53%、全榖雜糧攝取超過建議攝取量3碗有49%、油脂類超過建議攝取量5茶匙的有39%,顯示國人在攝取六大類食物有極高的比例未達到均衡飲食。

國民健康署指出均衡飲食為維持健康的基礎,「均衡飲食」為每日由飲食中獲得身體所需且足量的各種營養素,且吃入與消耗的熱量達到平衡。「六大類」食物包括全穀雜糧類、豆魚蛋肉類、蔬菜類、水果類、乳品類、油脂及堅果種子類,每類食物提供不同的營養素,因此每類食物都要吃到建議量,才能達到均衡。飲食不均衡則可能導致營養不良,包括營養素缺乏、過多或不均衡而導致體重過輕、過重、肥胖、慢性病等健康問題。據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水果及蔬菜攝取不足,造成全球約14%胃腸道癌症死亡,11%缺血性心臟病死亡及9%中風死亡,而攝取足量的蔬菜及水果,可以預防如心臟疾病、癌症、糖尿病和肥胖等慢性疾病。

為協助民眾培養均衡且適量的飲食型態,國民健康署除公布107年最新版之「每日飲食指南」,也同時公布「國民飲食指標」及嬰兒期、幼兒期、1-2年級學童期、3-6年級學童期、青春期、男士、女士、孕產期、更年期與老年期等10個生命期營養建議,發展出符合國人營養需求現況及國際飲食指標趨勢之各項健康飲食建議。國民健康署也關心素食者之營養狀況,亦同時更新「素食飲食指南」等內容。

©ShutterStock

每日飲食指南教您均衡飲食 讓您「體重沒煩惱 精神百倍佳 健康跟著來」

107年最新版「每日飲食指南」強調『均衡飲食』的意義,並教導民眾實際作法,修正重點包括:

1. 「全穀根莖類」用詞修正為「全榖雜糧類」:改用「雜糧」的名稱取代「根莖」,讓民眾對於「全榖雜糧類」能有更廣泛的認知,全榖雜糧類除了民眾熟悉的穀類,如稻米、大麥、玉米等,還包括根莖類的薯類,食用其種子的豆類和食用其果實的富含澱粉食物,如紅豆、綠豆、皇帝豆、栗子、菱角等。

2. 調整「蛋」在蛋白質食物來源的順序,由「豆>魚>肉>蛋類」修正為「豆>魚>蛋>肉類」:蛋白質食物類的選擇時,為避免同時吃入不利健康的脂肪,尤其是飽和脂肪,選擇這類食物應有其優先順序,原該類別為「豆魚肉蛋類」,表示建議選擇的優先順序為豆類、魚類與海鮮、禽肉、畜肉、蛋類,但近年研究顯示蛋的攝取與血液中膽固醇濃度和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較不具關聯性,加上蛋所含的營養豐富,故建議選擇的優先順序修正為「豆魚蛋肉類」。 

3. 不再強調乳品需選用低脂或脫脂為佳的說法,將「低脂乳品類」名稱改成「乳品類」:過去低脂乳品被認為有減少脂肪攝取之好處,但近年來許多研究發現,並不會因為攝取全脂乳品,而提升慢性病風險或造成體重增加。全脂與低脂乳品好處相同,建議每日攝取1.5-2杯乳品類,增進鈣質攝取,保持骨質健康。

國民健康署提醒國人宜遵守「每日飲食指南」之建議,養成正確的均衡飲食習慣,確保身體健康,維持理想體重,精神奕奕度過每一天。各項飲食建議及相關訊息,可於國民健康署網站/健康主題/健康生活/國民營養/相關出版品查詢及下載。 

©ShutterStock

資料來源/國健署
責任編輯/Oliver Wu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跑步
  • 跑步訓練
  • 核心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增肌
  • 瘦身
  • 運動生理
  • 徒手訓練
  • 觀念
  • 飲食
  • 跑5K
  • 瑜伽動作
ABOUT
Copyright © 2023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