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上半身肌群
  • 跑步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跑5K
  • 徒手訓練
  • 初階訓練
  • 跑10K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瑜伽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話題
  • 在IG上看起來快樂又完美的田徑校隊女孩,為什麼會想死?
1
在IG上看起來快樂又完美的田徑校隊女孩,為什麼會想死?
2
2017春季系列——NIKE X UNDERCOVER GYAKUSOU
3
想要健康,跑走就對了!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在IG上看起來快樂又完美的田徑校隊女孩,為什麼會想死?

2018-04-20
話題 跑步 書摘 故事

麥蒂森.霍蘭(Madison Holleran)19歲,一個擁有完美人生的女孩:美國常春藤名校資優生、田徑校隊、漂亮又受人喜愛,不管做什麼都名列前茅,她的大好前程正要展開。然而,她卻選擇走上絕路,造成一場震撼全美的自殺悲劇。

在IG上看起來快樂又完美的田徑校隊女孩,為什麼會想死? ©In Memory of Madison Holleran

照片人生

 
 
如果你想要的只是幸福,這一點都不難;難的是我們想要比其他人更幸福,因為我們老是以為別人比實際上還要幸福。-孟德斯鳩

蘿倫.蘇利文惠在社群媒體上追蹤女兒和她一些朋友的上傳訊息,所有父母都這樣,利用這個管道從中瞭解周遭年輕人的想法和行為;能夠從手機或平板電腦上知道你愛的人現在身在何處,知道他們至少當天一切平安,是多麼讓人放心,也是多麼棒的禮物啊!
 
2014年1月17日晚上,艾瑪剛回到波士頓學院準備迎接第二學期的到來,蘿倫在艾倫岱爾的家中滑平板電腦,當她看見麥蒂(麥蒂森的暱稱)上傳的最新照片時,整個人愣住了。蘿倫盯著照片看了一陣子,靜靜感受整個影像所流露出的氛圍。麥蒂想要表達的是什麼?一分鐘過後,蘿倫回到那張照片上,感覺還是一樣-詭異怪誕。看著這張照片,感覺上好像麥蒂想要緬懷一個她從沒到過的時空;倘若真是這樣,她又該如何壓抑住自己的這份渴望?
 
這樣的情況並非第一次,其他人(家長)對麥蒂上傳的照片也曾經有過類似的感覺,她上傳的一些訊息比其他同年齡孩子更顯得令人難解,有很多勵志言,也有不同的宗教觀點,這些訊息顯示出麥蒂試著想要表達些什麼,但卻不知道該怎麼做,甚至不知道自己想要說的是什麼。這些訊息流露出來的,是一種渴望,一種無處宣洩的能量-彷彿失去了什麼重要的東西,卻不知道到何處去尋。
 
身為年輕人,我們不斷地想要宣示自己的想法和意見,想找出自己的定位,直到發現一個比之前更正確的方向或位置為止。然而我們卻很少承認-或意識到自己正在做這件事。在社群媒體上,很少人坦誠自己花大把時間和精力準備自己上傳的訊息,我們不會這麼做的原因是以為只有自己會把時間花在這些微不足道的事情上,以為沒有人會像自己那麼在意;而且我們常常只相信表面上看見的,認為每個人一定就像他們上傳的照片那樣,即使我們自己上傳的照片幾乎沒一張是真正的自己。
 
我們把時間花在社群媒體上,認為這是個能把自己塑造成一個獨特形象的大好機會,我們非常在乎自己上傳的照片和底下打出的那一排文字,因為那會反映出我們的形象,以及我們想要製造出來的樣貌。如果你知道這是自己上傳的最後一張照片,那麼你會花更多或是更少的時間來準備?你會希望這張照片和這段文字完美無瑕、正是你的理想代表呢?還是突然頓悟這是一場徒勞無功的追求,整件事情不過是個假象,只不過是真實世界的扭曲形象,然後把時間花在真正親自感受世界呢?
 
1月17日晚上,麥蒂在費城市區的公園廣場拍了一系列的照片-她站在公園主要步道的乾枯草皮上,以及人們春夏時斜倚、冬季相互依偎的長椅後面,用iPhone手機拍了好幾張。麥蒂拍的第一張照片有點失焦,整張照片感覺有點陰鬱。第二張照片非常接近實際的景象,畫面上還有一對老夫婦,老太太穿著一件紅色大衣,老先生戴一頂帽子、穿綠色外套;因為移動的關係,所以兩個人都有點模糊。等麥蒂拍第三張照片時,那對老夫婦已經離開。
 
麥蒂選了最後一張照片開始編輯,先調顏色對比,讓原本暗棕色的長椅變成亮紅色,接著把小小的燈光調成燈火通明的景象,在前景映照下的夜色也從平凡無奇變成了壯觀的城市街景-彷彿海市蜃樓般浮現、熠熠閃耀。

身為大學田徑校隊的麥蒂總是用盡全力跑 ©maddyholleran IG

每件事都被調整過,無論是我們看到的或是希望別人看到的,包括麥蒂做的每一件事,像是:坐在諮商師面前談話,在艾瑪家和好朋友在一起時。但至少在這兩個場合中,麥蒂沒辦法輕易地躲在螢幕後面,或是輕鬆地以一個表情符號帶過,例如:遮住眼睛的猴子、一個lol、或是「哈哈哈哈」這幾個她幾乎都會加在文字後面的慣用語。
                         
表情符號是全世界共通的電子語言,然而它的膚淺卻令人驚恐,這些表情符號根本缺乏感情。麥蒂幾乎一天24小時不斷地與家人和朋友保持連線,加起來有好幾十個,表面上好像有很多很多好友,但其實真正深交的少之又少。而他發送了成千上百個訊息給這些人,也累積了來來回回好幾千則對話,卻幾乎沒有發現任何明顯的問題。
 
麥蒂在一月回到賓州大學之前,曾詢問史黛西和吉姆(麥蒂的雙親)是否可以拿走她小時候手拿網球拍的一張照片,她還問家裡是否有膠帶,但後來沒拿。而最後,在一月十七日離開宿舍之前的某個時間點,麥蒂打開電腦,把所有的網路資料全部刪除。她正為從內心深處浮現的那個選擇做準備。

麥蒂從小的家庭運動項目是網球 ©maddyholleran IG

那天早上離開宿舍之前,她還把床鋪好,她從來不鋪床的;她還把屬於他這一邊的房間整理的乾乾淨淨,然後草草留下一張紙條,上面寫著:「我不知道自己是誰了,我試了一遍一遍又一遍。抱歉,我愛妳・・・・・・真的很抱歉・・・對不起・・・・・・對不起・・・・・・這一切是怎麼發生的?」
 
麥蒂在手上提的購物袋裡放了第二張紙條,就在她為家人買的禮物當中。她打開停車場通往樓梯的那扇門,爬上九樓高的頂樓,因為底下還有空位,所以頂樓只停了一、兩部車。
 
麥蒂把那張小時候手上拿著網球拍的照片夾在《最後的目擊者》(Reconstructing Amelia)這本書裡,這本書描述一位悲痛的單親媽媽搜尋各種線索,想要拼湊出在貴族高中就學的女兒為什麼會在學校跳樓自殺的原因。這本書和《控制》(Gone Girl)一樣充滿懸疑的情節,兩本書的結局都令人感到意外,在《最後的目擊者》這本書的最後,讀者們才發現艾蜜莉亞沒有跳樓,而是被推下去的。在這本書裡,沒有一件事像表面看起來的那樣。
 
這本書為什麼會被放在停車場的頂樓,一直是麥蒂的家人和朋友疑惑的地方(麥蒂的父母尚未讀過這本書,只是讀了簡介)。難道麥蒂想要家人梳理她的過去,拼湊出一個和過去不同的她,好讓他們理解自己為何會往下跳?雖然這本書的結局並不符合麥蒂的故事,但是其他地方又十分吻合-麥蒂的天主教聖名就叫艾蜜莉亞,所以她才故意忽略最後與事實不符的結局嗎?或者她有意透漏自己也覺得被往下推?
 
也許麥蒂只是想要表達她在艾蜜莉亞身上看見自己的影子,在艾蜜莉亞完美呈現的生活與外表下,沒有人看出或了解她內心真正的想法。就像麥蒂擔心自己的焦慮與掙扎永遠得不到別人的理解,因為一個擁有了美貌,看起來儼然就是人生勝利組的女孩,怎麼會不快樂呢?這句話當然不合邏輯,就好像我們認為只要一部電腦的螢幕毫髮無傷,它的硬碟就不可能損壞一樣。

麥蒂結束了她正要展開的年輕生命。一位大家都羨慕的高材生運動員,究竟為何走入這一步,詳見以下書訊,或點選運動星球另一篇書摘麥蒂為何而跑? 一個常春藤名校高材生運動員為什麼選擇結束生命

書籍資訊
◎ 首圖及文章摘自高寶書版,凱特‧費根(Kate Fagan)著作《麥蒂為何而跑:一個典型青少年的私密掙扎與死亡悲劇》一書。

本書特色
★全美青少年自殺率上升30%!網路世代的現今,家長、學校、甚至是關心身旁朋友的自己,都應該要看的一本書。


由ESPN知名體育記者Kate Fagan執筆,大學體育新星Madison Holleran殞落這令人心碎卻又不能不重視的重要案例故事。她的自殺死訊震驚賓州大學的校園,更揭露當代深受精神疾患所苦的青少年,不為人知的掙扎。
 
如果你瀏覽19歲的Madison Holleran的IG頁面,你會看到一個完美的生活呈現於眼前:常春藤名校的新生、獲選田徑隊徵召,一個漂亮、受歡迎、無比聰明的年輕生命。這女孩征服了生命中的各種挑戰,而大好生命才正要展開。
 
但當Maddy展開她期待的大學生活,父母卻留意到了一些改變。曾是好強堅毅的她變得退卻,開始想著如何改變自己的生活。即便付出無數的時間與心神練習體育及唸書,她卻開始考慮轉學離開這所她曾夢想的學校。當Maddy的父親Jim在春季開學日送她到學校,她別離的擁抱,似乎比平時長了一點點。而這也將是Jim最後一次見到女兒。
 
《麥蒂為何而跑》源自於Kate Fagan為ESPN所寫的一篇專欄,報導Maddy的生命。然而原先一個年輕運動員消逝於自殺的故事,在其他大學運動員也相繼傳出遭受精神疾病所苦時,顯得更深刻也更為重要。本書是Maddy Holleran的生命故事,關於她如何與憂鬱症奮鬥掙扎,同時也是年輕世代─尤其是大學運動員們─在這個著重人際聯繫,以及往往在社群媒體上為生活套上修飾濾鏡的網路社群世代,演出完美的人生,面對龐大壓力的真實寫照。

• 更完整的高寶書版《麥蒂為何而跑:一個典型青少年的私密掙扎與死亡悲劇》一書資訊 請點此

責任編輯/Dama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2017春季系列——NIKE X UNDERCOVER GYAKUSOU

2017-03-06
運動配備服裝NIKE運動時尚跑步配備館

作為時尚品牌Undercover和反傳統跑步俱樂部GIRA國際跑步協會(Gyakusou International Running Association)的創始人,高橋盾(Jun Takahashi)始終不遺餘力地追求著設計與運動的平衡。兩者巧妙融合也讓NikeLab最新推出的Gyakusou系列煥發光彩,它將不對稱美學與Nike Dri-FIT和Nike AeroReact等Nike最新跑步創新科技天衣無縫的結合。傳統色彩搭配風格和奇特的印花圖案讓融合反光圖案、多樣化儲物設計及 Dri-FIT 和 Nike AeroReact 等面料技術的高性能跑步系列愈顯出色。

NIKE X UNDERCOVER GYAKUSOU

NIKE X UNDERCOVER GYAKUSOU 2017春季系列將於3月9日在指定零售店面販售。

分享文章

想要健康,跑走就對了!

2016-09-22
趨勢路跑觀念跑步知識庫

最近兩、三年,路跑取代了單車,成為台灣最熱門的全民運動,想要參加一場路跑或馬拉松也總是一位難求。根據統計,十幾年來路跑活動每年場次從42場增加至626場(2015年),成長了將近15倍。不僅路跑活動數目增加,活動內容也越來越多元,例如Hello Kitty路跑、Trick or Run萬聖節路跑、螢光夜跑等都讓許多沒有路跑習慣的民眾體會到,路跑不再只是埋頭跑步的活動。根據體育署統計,路跑竄升為台灣人最愛的運動前三名,有四分之一的運動人口,選擇慢跑做為平日的休閒興趣。
當身邊的親朋好友們紛紛拿出運動鞋,準備起跑,你是否也想跟進呢?但對剛入門的人來說,跑步有兩點需要克服,第一是體力不足,擔心跑到筋疲力盡、喘不過氣;第二是怕膝蓋關節磨損,造成運動傷害。別擔心,試試看「跑走運動」一次解決兩種擔憂吧!

想要健康 跑走就對了

什麼是「跑走運動」?

先來介紹「運動」的定義:對人體來講,只要有在動,就會產生一定的熱量效果,所以不管是跑步也好、走路也好,都一定有消耗能量的作用。

「跑」的定義:當人體以時速6公里以上在前進的過程當中,會有兩腳離地的狀況。
「走」的定義:當人體以時速6公里以下在前進的過程當中,隨時會有一腳保持踩地的狀況。
「跑走」的定義:簡單來說,它就是跑步的一種。不過它混合了「一腳踩地的走」跟「兩腳同時離地的跑」,在慢跑跑到肌肉疲勞前,改為快走進行,走一會兒再恢復為跑步,以「慢跑、快走、慢跑、快走⋯⋯」輪流交替進行,而且它的速度通常不會太快。

「慢跑+快走」=「跑走運動」
有些人如果身體有過舊傷、肌力或耐力不足、膝蓋不好等等的因素,使得他沒有辦法直接跑步,他必須由慢速的走,慢慢變成快速的跑。在過程中,走跟跑之間會形成一個比例,譬如他可能先走路9分鐘、跑步1分鐘,變成走路8分鐘、跑步2分鐘;進而慢慢去調整比例,提高跑步的時間;到最後也可以變成純粹的跑步運動。所以現在有一派運動人士認為「跑跑走走、跑跑走走」可能比單純的跑步更好、更有效果。

跑走運動的由來

「跑走運動」是由美國奧運田徑選手Jeff Galloway所提出的,他從1978年開始研究不會造成運動傷害的馬拉松訓練方式,發現跑走運動非常適合跑步初學者,並且對於身上有舊傷、體力較弱的中老年人來說,也是很好的運動方式。

跑走概念提出者Jeff Galloway ©athleteonfire.com

為什不能單純跑步就好?

理由一:跑越快反而越無法燃脂,瘦得越慢!

有些人說「我跑得越快,才會瘦越快」,其實不然,運動強度越高,燃燒的脂肪比例越少。怎麼判斷「運動強度」的高低?
在學理上我們用「新陳代謝速率的當量,MET」(M是新陳代謝,ET是當量)來定義運動強度。MET數字越大,代表運動強度越大。而較為普遍的定義
第一級:指競技型的運動,是運動強度中最強的,像職業足球、籃球、排球、游泳等。
第二級:指一般休閒性的運動,大概是中等強度的運動,像休閒的足球、籃球、游泳等。
第三級:指一般的活動,是最適當的運動強度,像步行、日常活動等。
第四級:指一般不太能動的,如臥床睡覺等。
以一般群眾來說,我們建議第三級強度的運動就好,並不建議做到第一級強度的運動,有可能會產生乳酸堆積等,導致身體上出現一些副作用,如酸性物質累積、鐵腿等。
了解運動強度的高低後,我們再來看看「為什麼運動強度越高,燃燒的脂肪比例越少?」我們身體內的能量來源有兩種:一種是醣類,也就是碳水化合物;一種是脂肪,而這兩種能量彼此是可以轉換的。當我們人體進行運動強度較強、較激烈的運動,像是舉重、衝刺跑步等等,對身體來說是一種緊急狀況,通常會先消耗較容易轉換成能量的「碳水化合物」,快速地提供身體所需的能量。而走路時,因為速度沒有那麼快,身體有足夠的時間將脂肪轉換成能量,所以走路時會先消耗脂肪。
不論你是跑步,或是走路,理論上消耗的能量都一樣,只是醣類和脂肪的比重不同。以走來講,你可能消耗的脂肪多一點;以跑來說,你可能消耗的碳水化合物多一點;所以不管你跑得再快,其實不會燃燒更多脂肪,這就是我們一般所說「運動強度與燃脂不成正比」。
而卡路里的燃燒多寡不僅跟「運動強度」有關,也和「運動時間」有關。我們都知道,運動時間只要夠久,燃燒的卡路里也就越多。

舉例來說,以時速4公里走路1小時,可以燃燒100多卡;以時速5∼9公里跑步1小時,可以燃燒320多卡。同樣運動1小時,走路與跑步的卡路里燃燒率相差大概一倍。不過,如果同樣的時速(時速4公里)再多走一倍的時間(多1小時),也可以燃燒與跑步1小時相當的卡路里。

跑得快不代表就能燃燒的多

*MET:「1個MET」是「基礎代謝速率」,表示一個人在靜態的時候,每單位時間內所消耗的能量。大概相當於運動強度在普通定義裡的第四級;3~6個MET是第三級強度;6~8個MET是第二級強度;而第一級強度的運動通常是10個MET以上。

*基礎代謝速率:「基礎代謝速率」」(basal metabolic rate,BMR)是指「生物體在安靜狀態時候所消耗的能量」,也就是說,一整天躺著靜止不動,什麼事都不做,身體也會消耗掉的卡路里。它其實跟每個人的本質有關係,譬如說身高、體重、年齡、性別,或平常的活動度程度等等,基本上這些就決定了一個人的基礎代謝速率。

理由二:就算是單純慢跑,燃脂效果也會不斷遞減!

一般大眾都知道,相同的時間內,如果慢慢地走,能量消耗比較少;相較於走路,跑步的速度更快,能量消耗自然相對較多。但是跑步有個很大的問題:如果跑得很快,除了非常耗能,對心肺功能也是很大的挑戰,可能會因此沒辦法持續運動很長的時間。如果無法持續運動超過一段時間,該有的成效不大。若是沒有經過專業的訓練,持續跑兩個小時是很困難的事情。但是持續走路兩個小時卻是任何人都能輕鬆做得到的,對吧?
另外,在運動方面,單一速率的活動對身體來說作用不大;不管是時速6公里的走路或時速6公里跑步,能量消耗都是一樣的。因為我們的身體是非常厲害的適應者,如果一直維持一樣的速度,它所需要使用到的能量會隨著時間流逝慢慢地減少,不管你一開始跑很快還是跑很慢,效率都一樣會降低。

舉例來說:我先用100分的力量跑1分鐘,很快地,身體進行了調整,接下來的這1分鐘只需要用70分、80分就可以了。由於身體的自我調整,所以能量使用效率是下降的。
如果用不同的速度去調配它,身體神經及肌肉自然會承受不同的生理狀況,不僅對我們的肌肉跟關節反射都會有助益,燃脂能力也自然較好。不同的速率,我們稱為「速度區間」,像是運動員常常進行的「間歇跑」。事實上,跑走運動就是一種間歇跑,只是它的強度不會像運動員的間歇跑那麼強烈,相對比較和緩,更適合一般大眾。
在跑走的過程中,當你慢慢抓到跑走之間的時間比例時,也會各自產生出一個約略的速率。所以我們說,如果你維持這樣的時速或跑或走時,不僅能量消耗較多,又可以避免掉運動傷害。
所以,為什麼建議「跑走運動」呢?除了它的能量其實消耗較多,最主要是因為一般人較容易達成,也就容易推廣了。

不管快慢 燃脂效果都一樣

理由三:「跑+走」才能增強後燃效應,躺著都能瘦!

「後燃效應」是什麼?
運動時加速了身體代謝,理所當然消耗脂肪,當你停止運動後,回到正常的代謝速率之前的時間,還會燃燒掉許多的卡路里,這就是「後燃效應」。有氧運動(像是步行、快走、慢跑等等)的後燃效應比較好,越劇烈的運動反而後燃效應越差。
為什麼跑走的後燃效應比較好?

因為跑走運動活動了你全身的大肌肉,使用很多的能量,運動的時間較長;而劇烈運動的時間很短,回到正常狀態的所需時間也比較短,要回復正常所使用的能量也比較少。
譬如說,你不會衝刺一百公尺超過1個小時,但可跑步或走路就可以很容易地超過1個小時。像是踩剎車讓火車停下來,要比較長的時間,大型肌肉就像火車一樣,啟動它比較慢,讓它停下來也比較慢。但是要讓小車停下來,一踩剎車就立刻停住了。

所有人都可以做「跑走運動」?

不同人有不同的身體狀態,需求自然也是不一樣的。老人全身性的關節都有些退化、女性肌力比較不足、或是過重導致膝蓋負荷太大,他們怎麼跑走運動?就是要「調配運動強度」。
以老年人來說,女性和男性是不一樣的,為什麼?因為老年女性會有老年期、更年期的骨質疏鬆,但老年男性的骨質疏鬆不會那麼嚴重。所以老年女性運動的地點要更講究,可能要在有太陽的地方,補充所需的微生素D;而上班族為了加強肌力,需要注重在速度的部分,需要稍微快一點,像是時速8公里,但跑個5分鐘就好。
如果是體重過重的人,要更注重燃脂力,他需要比較低強度且長時間的運動,像是時速4公里,走大約1個小時。

老年人也能跑走,但要注意地點 ©juimg.com

書籍資訊
◎本文摘自資料夾文化出版,葉文凌醫師著作:《跟著奧運級隨隊醫師「跑走」就對了:燃燒脂肪、改變體態、擺脫三高、避免痠痛,一次解決!》一書。PRO級的【長庚奧運級隨隊醫師+運動防護員+營養師】聯手出擊,打造「跑走運動」各族群都適用的完美燃脂計畫!

書籍資訊 請點此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上半身肌群
  • 跑步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跑5K
  • 徒手訓練
  • 初階訓練
  • 跑10K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瑜伽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