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知識庫
  • 加強你的肩部訓練-3種地雷管肩推動作
1
加強你的肩部訓練-3種地雷管肩推動作
2
PUMA INTL GAME 潮色大玩家!2021 跟著天后 Jolin 用運動時尚玩遊世界
3
增肌最佳訓練頻率、組數與次數 美國權威分析22項研究告訴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加強你的肩部訓練-3種地雷管肩推動作

2018-05-04
知識庫 健身 上半身肌群 肩部肌群 訓練動作

你一定有在健身房使用槓鈴或啞鈴來做肩部(三角肌)的訓練,但對於肩膀關節活動度較差的人,槓鈴及啞鈴就不是這麼適合來做訓練,這個時候你可以選擇地雷管來做肩推訓練,它除了可以訓練肌力與爆發力之外,對於身體核心肌群的穩定度也有莫大的幫助,這次我們將用地雷管介紹三個肩推練習,練出結實的肩部三角肌。

肩部關節活動度不好的人,非常適合使用地雷管做訓練。 ©Pinterest

知識便利貼|地雷管(Post Landmine): 
地雷管又稱為T型槓,它的外型有點像是槓鈴,但它的一頭是固定於地板,另一頭可放至槓片重量,主要是在訓練肌力、爆發力與核心訓練時會用到的器材之一,它採用多角度與靈活性的特點,可針對一些叫不易訓練到的部位肌肉來做刺激,是一個非常好用的訓練器材。。
(資訊來源:維基百科)

地雷管的外型有點像槓鈴,但一頭與地面作連結。

 1  地雷管單腿跪姿單臂斜推

這姿勢非常適合初學者使用,採用單手推能糾正身體左右肌力不平均的狀況,同時,也因為是不對稱的單邊負重,所以,能訓練到身體核心的穩定性,另外,跪姿可獲得一個非常有效的髖屈肌靜態伸展效果,也能更好控制骨盆腔和胸腔的位置。首先,單腳跪地單手抓住槓鈴,手肘彎曲把槓鈴靠近胸前,接著,身體微向前傾保持身體核心穩定,手伸直(手肘不鎖死)將槓鈴往上往前推,讓手臂往耳朵旁靠近,再緩緩放下回復起始位置。

 2  地雷管站姿肩推

當你的單跪姿單手肩推已經可以很穩定練習之後,就可以進行到站姿肩推這個動作,同樣我們也是採用單手推來訓練,原因是雙手推主要會是訓練到胸大肌,因此,我們都採用單手來操作。手臂的動作都跟跪姿肩推一樣,唯一不同的站姿肩推有三種站法,前後站(同手同腳在前)、前後站(同手不同腳在前)與平行站(雙腿與肩同寬),而同手不同腳在前的站法,有點像是拳擊手揮拳的方式,它可以訓練到同側的核心肌群與臀大肌,平行站法則是最穩定的站法,最難但對於力量訓練較有幫助的是同手同腳在前的站法,這三種站法都可以嘗試看看。

 3  地雷管Y字肩推

利用地雷管我們也可以進行側邊的肩推訓練,這個動作它除了訓練到主要的三角肌外,還可以訓練到斜方肌上側與肱三頭肌,首先,地雷管與身體成約80~90度左右,接著採單腳高跪姿單手握緊槓鈴前端,手肘彎曲將手臂收緊於身體側邊,推起時,感受三角肌發力將槓鈴往側上方推起,直到手臂伸直與身體呈Y字型,接著放下時讓手臂往身體收進來就好,操作的過程中要收緊核心,保持身體的穩定度。

參考資料/budujmase、Nutribalshop
責任編輯/David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PUMA INTL GAME 潮色大玩家!2021 跟著天后 Jolin 用運動時尚玩遊世界

2020-12-30
PUMA鞋子服裝健身配備館

2020 悄悄進入尾聲,因全球疫情肆虐出國旅遊如同夢想般遙遠,在邁入 2021 之際,全球運動時尚指標品牌 PUMA 用全新 INTL GAME 系列新品讓大家化身潮色大玩家,盡情「玩」遊全世界。全新 PUMA INTL GAME 系列服飾與鞋履匯集繽紛跨國色彩,拼湊潮流無國界,由流行天后蔡依林率先引領 2021 全球玩色新主張,無論世界如何變化,用運動傳承團結力量,「玩」遊世界即刻出發。

PUMA INTL GAME 潮色大玩家!2021 跟著天后 Jolin 用運動時尚玩遊世界

全新 PUMA INTL GAME 潮色大玩家系列服飾鞋履即將在 2021 元旦登場。運動在人類文明與生活文化中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更傳承著激勵人心與團結世界的無窮力量,揮別多變與深具挑戰的 2020,PUMA 要用充滿活力與運動精神的全新 INTL GAME 系列讓大家玩色迎新。PUMA INTL GAME 系列匯集跨國繽紛色彩,運用多文化融合概念翻玩旗幟印花,為 PUMA 經典鞋履與服飾變身時尚新樣貌。流行天后蔡依林更化身潮色大玩家,以一身靚亮 PUMA 運動套裝魅力亮相,全白立領 PUMA INTL GAME 系列立領外套搭配同系列短裙,拼接羅蘭紫與 2021 年度代表色亮麗黃,內搭滿版印花 PUMA INTL GAME 短袖 Tee,由跳豹、地球、及 PUMA 字樣拼組繽紛七彩色塊,超吸睛的強力視覺效果為 2021 揭幕新年時尚新焦點。PUMA INTL GAME 系列服飾同步也推出滿版印花風衣套裝及多款長版連帽 Tee,讓你輕鬆化身潮色大玩家,玩色全世界。

全新 PUMA INTL GAME 系列欽選多款 PUMA 經典鞋履翻玩重塑,其中由呸姊 Jolin 指定欽點的 PUMA RS-Fast 以超人氣 RS 系列復古跑鞋為原型,搭載 80 年代 RS (Running System) 復刻跑鞋科技,透過多重解構與重塑的過程注入未來世界的創意元素,純白鞋面拼接繽紛色彩及印花鞋跟,置入舒適彈力中底科技,呼應全球快速運行演變的運動時尚概念;另一款 PUMA Future Rider INTL Game 則延續復古輕量鞋身,混合尼龍、麂皮、與皮革等異材質拼接,耐磨顆粒大底搭配超舒適 Rider Foam 中底科技,完勝機能與前衛風範。PUMA INTL GAME 系列也特別推出女孩專屬 Cali Star INTL Game 厚底美鞋,延續 80 年代復古網球鞋型,搭配網眼、皮革、及深受女孩們喜愛的厚實中底設計,鞋身勾勒出粉紅邊調,鞋跟則以印花點綴,堪稱 2021 美腿新神器。

化身潮色大玩家,2021 年 1 月 1 日起 PUMA INTL Game 全系列新品強勢來襲,跟著呸姊一起放肆「玩」遊世界,用潮流震盪全球時尚街頭。

PUMA®

PUMA 是全球首屈一指的運動領導品牌,設計開發並銷售製造各種鞋類、服裝以及配件產品。擁有70年以上歷史,PUMA為運動史上偉大運動員們設計出無數創新功能性裝備。PUMA的專業運動與運動時尚產品系列涉及足球、跑步、訓練和健身、高爾夫、及賽車領域,同時也與世界知名設計品牌共同合作開發商品,創作出更多新穎的運動時尚產品。PUMA集團旗下品牌包括:PUMA、Cobra Golf、和Dobotex,產品遠銷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球超過13,000餘名員工。PUMA總部設於德國赫爾佐根-赫若拉赫(Herzogenaurach)。詳情請上:http://www.puma.com。

資料來源/PUMA

責任編輯/妞妞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增肌最佳訓練頻率、組數與次數 美國權威分析22項研究告訴你

2019-05-16
微肌男子觀念增肌健身知識庫

你知道在短時間內鍛鍊出結實肌肉的最佳方案嗎﹖網路上訓練文章滿天飛,這篇文說你每組該重複6-12次、另一篇又說每組4-6次;專家A說你應該在不同日子鍛鍊不同部位的肌肉,專家B則建議每週3次全身性鍛鍊…是不是越看越混淆、不知該相信誰﹖擁有「教練的教練」美稱的美國科學化肌力訓練領域權威人物Christian Finn,統整22項具可信度的科學研究,告訴你怎麼選擇訓練頻率、組數與次數,讓增肌更有效!

增肌最佳訓練頻率、組數與次數 美國權威分析22項研究告訴你

Q1﹕你每週應該鍛鍊肌肉多少次﹖

首先,我們要先問問,每個部位的肌群多久該訓練一次﹖有些人說每週一次大量的練習是增肌的最佳方法,一個典型的訓練課表包括﹕週一胸部、週二背部、週三肩部、週四腿部和週五手臂。雖然這樣的課表可以達到不錯的效果,但其實還有更好的選擇。

A﹕ 許多研究顯示,更頻繁地鍛鍊肌肉,可以提高肌肉生長速度。在一份2015年的研究中發現,每週鍛鍊3次肌肉的受試者比每週練1次的人,能更快速地建立肌肉。研究人員比對每週練1次、2次和3次的受試者,他們得出以下結論﹕大肌肉群(四肢和軀幹等大運動的肌肉群,例如胸大肌、臀大肌及股四頭肌)每週至少需要訓練2次,才能達到最大限度的生長。

為什麼要2次以上﹖主因肌肉生長的關鍵-「蛋白質合成」會在訓練結束後提升1-2天,但幾天後又會恢復正常,當你每週只訓練1次,肌肉會在訓練後花費幾天「成長」,但如果你讓每個部位的肌肉群在訓練後休息一整個星期,將會錯過許多刺激成長的機會。

想盡快增肌的人,建議每週訓練每個部位的肌肉群2-3次。如果你是訓練多年的老司機,或是想專注於加速某部位的肌肉生長,那麼,每週訓練4次會有顯著效果。

許多研究顯示,更頻繁地鍛鍊肌肉,可以提高肌肉生長速度

課表範例

方案一﹕每週2天

週一﹕全身
週二﹕休息
週三﹕休息
週四﹕全身
週五﹕休息
週六﹕休息
週日﹕休息
加拿大研究人員比較在同樣訓練量下,每週鍛鍊2次和3次的差別。結果發現兩者在肌力和肌肉大小的增長上幾乎相同。

方案二﹕每週3天

週一﹕全身
週二﹕休息
週三﹕全身
週四﹕休息
週五﹕全身
週六﹕休息
週日﹕休息
更頻繁的訓練意味著你可以將全身拆成兩個或三個部分做訓練,但仍要保持每週至少兩次刺激同一肌肉群。

方案三﹕每週4天,上、下半身分部訓練

週一﹕上半身
週二﹕下半身
週三﹕休息
週四﹕上半身
週五﹕下半身
週六﹕休息
週日﹕休息
上、下半身輪流鍛鍊,加上間隔一天和周末休息,這是Christian Finn多年來最喜歡的分部訓練方案。

方案四﹕每週4-5天,推/拉/腿分部訓練

Day 1: 胸部、肩部、肱三頭肌
Day 2: 背部、肱二頭肌
Day 3: 休息
Day 4: 腿
Day 5: 休息
推/拉/腿(push/pull/legs)訓練不以週計算,而是以5天為單位,每部位的肌肉群每隔5天都會訓練到一次。

方案五﹕每週4-5天,上、下半身分部訓練

Day 1: 下半身
Day 2: 上半身
Day 3: 休息
Day 4: 下半身
Day 5: 上半身
Day 6: 休息
你也可以採上、下半身分部,固定訓練2天休1天,然後重複這一輪。但前提是你必須有能力在這樣的頻率下有好的恢復,而這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

Q2﹕初學者應該避免分部訓練,採每週3次全身性訓練﹖

A﹕ 事實上,只要訓練計畫和正確飲食,初學者仍可以在每週4-5天的分部訓練上得到好的成果。在美國貝勒大學的一項研究中,初學者運用每週4天的訓練方案,在短短10週內增肌12磅(約5.44公斤)。另一項為期12週的試驗中,未經訓練的初學者接受5天分部訓練,並使用牛奶作為運動後的營養補給,他們在這不到三個月內增肌近9磅(約4公斤),並且沒有增加脂肪。

另一方面,已經不是菜鳥的健身人,仍可以透過每週3天的全身性訓練來增肌。美國阿拉巴馬大學一項研究發現,一群已有多年舉重經驗的男性,透過每週3天進行3個月的全身性常規訓練後,獲得了近10磅(約4.5公斤)肌肉。

即使是有多年經驗的人,仍可透過每週3天的全身性訓練來增肌

Q3﹕訓練時該做多少組﹖

A﹕ 根據「訓練劑量-反應關係」,你做的訓練組數和肌肉生長的速度有關。換句話說,你做的組數越多,你的肌肉增長的越快。

但要注意的是,有些情況可能讓更多組數適得其反,例如每週訓練10組各肌肉群,其成效可能是每週訓練5組的兩倍;但並不代表每週20組是10組的兩倍。因為每個肌肉群都有一個理論上的「最佳」訓練組數,高過或低過這個數量,可能使增肌速度相對慢。再者,訓練量的多寡取決於肌肉受到刺激時,如果整體訓練量過高,你的肌肉將不會做出反應,而增肌效果也大打折扣。

你一定想知道組數最佳的「甜蜜點」該怎麼算﹖這取決於你的基因、年齡、訓練過多久時間、進行的運動類型、飲食,甚至是生活中的其他身心理壓力來源,無法一言以蔽之。不過,你可以先參考以下初步標準﹕每個肌肉群每週訓練10-12組是個好的起始點,之後你可根據身體反應往上或往下調整,增加必須以漸進式,每週增加1-2組為宜,千萬別一夜之間瘋狂倍增你的訓練量,否則增加運動傷害機會。

Q4﹕訓練次數跟增肌有關嗎﹖

傳統觀點認為,低負荷高次數的阻力訓練能增加肌耐力,但對增加肌肥大貢獻不大。而重負荷低次數則被認為是養成肌肥大的「最佳方式」,因為重負荷會對肌肉纖維產生大量張力,這樣才能快速地刺激肌肉的生長與發育。

A﹕ 重負荷並不是讓肌纖維產生大量刺激的唯一方法!較低負荷而較高次數的訓練,也會刺激你的肌肉並產生大量的代謝壓力、增加肌纖維活化。更有許多研究顯示,較輕負荷與較高次數在刺激肌肉生長上有相當出色的表現。

例如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的一項研究中,30-40次重複刺激的動作,與10-12次重複刺激動作,同樣能刺激肌肉增長。這樣的結論不僅在做什麼都有顯著效果的初學者上;研究人員發現,即便對平均有4年健身經驗的人來說,每組重複20-25次與每組8-12次,經12週訓練後,肌肉生長並無顯著差別。

不過,用較高次數和較低負荷來增肌,也不一定是好主意。因為在高次數下訓練到力竭是非常痛苦的,甚至比重負荷低次數困難的多;此外,就增加肌力的表現而言,重負荷低次數仍然較好。總而言之,想增肌的你必須記住﹕只要努力訓練,輕、中、重負荷都可以成動地增肌!

重負荷低次數的阻力訓練被認為是養成肌肥大的最佳方式 ©GETTY IMAGES

資料來源/MUSCLE EVO   
責任編輯/Dama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