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話題
  • 近五成國人活動量未達世界標準 這5招通勤時間就能做
1
近五成國人活動量未達世界標準 這5招通勤時間就能做
2
冠軍運動員的失敗
運動員失敗來自於不知足?NBA傳奇冠軍教練Pat Riley指出是這個心態導致
3
許凱貴生涯最終戰表現精彩 為地主搶下武術首金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近五成國人活動量未達世界標準 這5招通勤時間就能做

2018-09-21
話題 綜合 新聞 觀念 體適能

據世界衛生組織建議,18至64歲成人每週需進行150分鐘以上中等強度身體活動,但國民健康署106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顯示,高達46.1%的13歲以上國人身體活動量未達此標準(男性37.5%,女性54.6%),其中工作家庭兩頭燒的30-54歲民眾是最不活動的族群。而同年體育署運動現況調查發現,國人不運動前三大原因中,沒有時間佔46.5%,工作太累佔27.8%,懶得運動則佔19.2%。然而,這些原因其實能靠日常生活、通勤的零碎時間補強。

近五成國人活動量未達世界標準 這5招通勤時間就能做

生活零碎時間做5招  湊滿150分鐘活動量

國健署署長王英偉表示,運用日常生活通勤或等候的零碎時間,隨時隨處都能進行身體活動或運動,每天累積30分鐘,即可達到世界衛生組織( WHO)建議的每週150分鐘中等強度身體活動量。以下由國健署委託物理治療師共同設計的「動動通勤」影片,以加強姿勢與核心肌群的小空間運動為主軸,提供5招給平常沒時間運動的民眾參考:
 招式  1 踏步爬梯:隨處可做原地踏步,或走樓梯上下樓,可增加心肺耐力,每次進行5至10分鐘,可以分段累計至每天30分鐘。
 招式  2 踮腳翹腳:墊起腳尖、翹起腳板的動作,可以增加平衡力及下肢肌力,每次做10下,1天累計30下。
 招式  3 抬頭抬手:不再作低頭族!拿起手機,左右手輪流,固定10秒,1天累積30下,增加上肢肌力,減少肩頸痠痛。
 招式  4 手腳伸展: 上肢、手腕、腿部肌群伸展,每次做10下,1天累計30下,增加身體柔軟度。
 招式  5 軀幹旋轉:坐姿時可進行軀幹左右旋轉,每次做10下,1天累計30下,增加柔軟度,訓練核心肌群改善姿勢。

國健署21日至台北車站宣導,利用通勤時間做5招簡單運動

國人十大死因  六成跟運動不足有關

WHO指出,全球每年有超過320萬死亡人數與身體活動不足有關,約有21-25%乳癌及大腸癌、27%糖尿病與30%的缺血性心臟病,肇因於身體活動不足。聯合國更指出,身體活動不足已成為影響全球死亡率的四大危險因子之一,國人十大死因中,癌症、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及慢性腎臟病占60%,而這些疾病都跟運動不足有關。不運動除了增加死亡率,還會使肥胖風險加倍;而運動可以預防國人最常發生的乳癌及大腸癌,在身、心、社會各層面的健康都有幫助。
 
依據WHO建議,18至64歲成人每週應做150分鐘以上中等強度身體活動;65歲以上銀髮族每週除了累計至少150分鐘中等費力運動,另建議每週進行3次促進平衡及防跌的運動。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責任編輯/Dama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運動員失敗來自於不知足?NBA傳奇冠軍教練Pat Riley指出是這個心態導致

2021-07-09
籃球觀念新知綜合話題

在談及心理健康層面的問題時,一般人往往會覺得和自己沒有太大的關係,甚至有些人在聊更深入,觸及到憂鬱症、躁鬱症等真正的心理疾病時,會無知地以「就是不知足」來概括所有的病因。不過,以醫學角度來說,「不知足」就算不可能是心理疾病的唯一成因,但這樣的因素也足夠讓現代人衍生出許多不同的心理壓力了。

不知足是一種心理疾病
運動員失敗來自於不知足?NBA傳奇冠軍教練Pat Riley指出是這個心態導致 ©athletenetwork

「更多症候群(Disease of More)」這個概念起初來自於運動界,是由曾經帶領過六支 NBA 冠軍球隊的知名教練帕特萊利(Pat Riley)所提出,他認為,每個運動員一定都是以拿下冠軍為目標,一旦真的成為冠軍隊了,就會開始想要更多。更多比賽、更多錢、更多媒體關注等等;而這也是為什麼許多冠軍隊在初嚐勝利滋味之後,就會被徹底打敗;打敗他們的不是其他更好更強的球隊,而是來自於該隊伍本身那患上「更多症候群」心態驅使,讓球員從精神層面上徹底崩塌。

冠軍被打敗的原因
許多冠軍隊在初嚐勝利滋味之後就會被徹底打敗 ?打敗他們的是「更多症候群」。 ©dodofinance

今天,就讓我們隨著心理學博士 Howard C. Samuels Psy.D 的親身經歷來探討什麼才是真正的「不知足」,並讓大家都能夠暫時停下腳步、放下那些生活中的壓力,好好思考自己的人生規劃、迎接新的一年 !

擁有一切,卻還要更多

在我作為持照治療師治療情緒和成癮性疾病的職涯中,我看到許多人都非常成功。我經常看到病人擁有絕對的一切:名望,金錢,家庭,職業。但是,幾乎就像他們在精神上受到了污染。派對無處不在,資金在流淌,他們甚至擁有電影明星那樣的名聲和充滿愛的家庭,但這對他們來說,還不夠。即使他們有很多東西,這些人仍在尋找「更多」。我稱其為「更多症候群」,我希望有一天,人們對它有更多的了解,並以某種方式根除或至少將其降低到可控的水平。這意味著我們都會知道,我們的行為以及我們與他人的聯繫,才是真正能帶給我們生命價值的東西。

在我們的社會中,一切都是關於更大、更多、更好、更快。我們依靠外部事物來定義我們自己,所以我們都想要更多。然而,我們真正需要的,其實就只有住處、食物、空氣和水;也許有的人,需要一隻狗或一個自己的小花園才能感到快樂。治療師 Jorja Davis 會提醒患者,那些每天砍木頭、裝水的和尚,之所以一直重複動作是有原因的,甚至撫摸狗或貓,都會在我們的大腦中釋放內啡肽和血清素。感覺很好。所以我們不需要最新的奧迪、我們不需要一瓶花費兩百美元的龍舌蘭酒、我們不需要最新的潮鞋。

那我們需要的到底是什麼?

我們需要的,是一種自我價值感,這種自我價值感沒有價格標籤,並且並不是建立在我們物質條件的價值上。如果我能改變一件事情,我會想要改變我們的社會、改變我們教育的方式。我們需要終結這種「更多症候群」的流行。我們需要的是「知足感恩」。以現今主流價值觀來說,似乎很少有人在積極地實踐這個觀念,我們習慣列出我們的不滿,但是卻忘記列出了所有值得感謝的東西。

我們應該感謝我們的家庭,甚至是不完美的家庭,因為我們還是平安長大成人了、我們仍然活著,我們應該為此感激;我們應該為從今天開始重新開始改變我們的態度並使世界變得更美好而感到高興。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選擇。這本身就是值得感謝的。

靜下心思考
要終結這種「更多症候群」的流行,我們需要的是「知足感恩」。

轉移你的情緒焦點

或許說來有點老套,但這個社會的確需要更多的是:感謝。即使老套,但如果仔細一想,就會發現似乎沒有人在積極地實踐這件事。我們善於列出我們的不滿與不足,但是卻鮮少會列出所有值得感謝的人事物。這麼說好了,和憂鬱症、躁鬱症等身心疾病相較下,心理學研究「幸福」的案例可以說是少之又少;實際上,在該領域的大多數的歷史中,心理學並不是將重點放在「積極、正向」,而是著重導致精神疾病和情緒崩潰的原因,以及人們應如何應對痛苦等方面。

而這也使我們無形之中會注意到不好的事、以及負面的情緒,的確,透過現代許多心理疾病,我們可以知道,無論你有多少財富、生活過得多幸福,沒有人會一直很快樂;而我們需要做的,就是認知到,也不會有人一直不快樂。也就是說,無論我們的外部環境如何,人類始終生活在一種溫和而又不能完全令人滿意的幸福中。換句話說,事情並不總是會讓你滿足,但它們也能有更好的機會。

知足的生活目標
人類始終生活在一種溫和而又不能完全令人滿意的幸福中,但轉移焦點卻人讓你擁有更好的機會。

從今天開始,擺脫你的不滿足

2020年全球疫情發燒,我們血淋淋地見證了無數個人生無常的案例,那些無論是丟了工作、收入減少、人與人的距離改變、甚至是和性命有關的事,當我們沒有太多的時間去感受到溫暖時,我們應該至少還能看見日出的美、認知到自己仍然活著,就是最令人開心的事。我們應該從今天就重新開始,改變我們的態度,從你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事實,還有你仍然有很多選擇這件事,這本身就是值得感謝的。

擺脫這些那些不滿足,你將會感到更輕鬆、更自由,並準備邁向自我實現。

本篇文章由「健身工廠」授權刊登

責任編輯/David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許凱貴生涯最終戰表現精彩 為地主搶下武術首金

2017-08-29
綜合新聞台北世大運話題

代表地主參加臺北世大運武術套路南拳/棍全能的許凱貴(Hsu Kai Kuei),29日帶著在南棍的精采表現,穩定在南拳繳出佳績,最終以19.18分的超高成績,風光為地主留住首面武術金牌,他賽後略顯激動,因為世大運結束後,他就將結束選手生涯,這一金,意義非凡。

男子武術南棍_南拳全能,中華隊許凱貴勇奪金牌頒獎。
男子武術南棍_南拳全能,中華隊許凱貴勇(中)奪金牌頒獎。

「這面金牌對我意義非常大,因為世大運是我武術生涯告別賽,能拿金牌,我永遠不會忘記今天。」許凱貴忍住激動心情,一字一句訴說13年來的武術旅程,他除了感謝國武術總會的栽培、國體大的支持,更感謝特地北上觀賽的父母,他將金牌掛上父親的脖子,說:「我為了世大運,都沒時間回家幫爸爸過父親節,這金牌我要送給爸爸。」

男子武術南棍&南拳全能,中華隊許凱貴金牌。爸爸許永宮(左)與媽媽許賴淑青到場慶賀。

許凱貴賽前就決定,世大運會是他最終戰,但直到以最佳表現奪金,他才對外宣布,他強調未來將轉任教練,繼續為臺灣培養優秀的武術選手,他說:「選手總會走到這一天,也該讓後輩接班了,希望接下來有機會能為國家服務。」

男子武術南棍&南拳全能,中華隊許凱貴勇奪金牌。

女子南拳/刀全能方面,由來自中國天津理工大學的賴柳燕(Lai Liuyan)以19.04分奪金,她生日是8月27日,正逢武術賽事期間,拿下金牌特別興奮,首度來到臺灣的她說:「拿到這面金牌,就是給了自己生日禮物,這次生日很難忘。」她強調接下來還有大運會比賽,世大運金牌讓她信心大增。

男、女劍術/槍術全能方面,分別由中國李孟南(Li Mengnan)與中國澳門李禕(Li Yi)拿下,他們也各自拿下長拳金牌,本屆雙金入袋。代表澳門參賽的李禕,更是澳門史上第一位在世大運奪牌的選手,還拿下雙金,她感性地說:「澳門過往有許多優秀選手,『第一』這個詞,對我來說,真的很珍貴。」

男子武術南棍_南拳全能,馬來西亞LEE_Calvin_Wai_Leon銀牌頒獎。

資料、圖片提供/臺北世大運組委會
責任編輯/Oliver Wu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