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我會很好奇,為什麼台灣跑者對於練間歇有這麼強的執念?
提升5000公尺速度?練間歇。
提升10公里路跑成績?練間歇。
目標全馬破4?還是練間歇。
我還記得去年回了台灣一趟,趁著空檔在平日晚上走訪了幾個校園。第一個去的是中興大學的田徑場,當時操場上有一群很快的人,正在操著200 公尺間歇20趟,每趟配速大概是33-35秒。隔天去了逢甲大學操場,場上在跑 400 公尺間歇,大約是 80 秒。再隔兩天到了台北的師大操場...你猜的沒錯,還是在跑間歇。
當然我知道這三天遇到的並不是同一組人,而我看到的也只是他們練習的片面。但其中一天我自己下去跟他們跑了幾趟,才發現這群人真的是咬了牙在幹。
舉例來說,400公尺跑到80秒,以我的理解已經是全馬245 左右的課表了,即使是我來跑也一點都不輕鬆。然而同跑的五六個人之中,可能只有一兩個是全馬Sub3(編按:破3,意即跑進3小時以內)水平,其他人每跑一趟都是拼命,最後可能到課表的一半就扛不住,要嘛降速、不然就直接跳車。
我們都知道200或400公尺這類型的短間歇,目的是提高最大攝氧(VO2Max),最大攝氧量指的是在激烈運動時,細胞所能消耗的最高氧氣量。一個人擁有更高的VO2Max,就被視為可以更有效率地使用氧氣,因此也常常被當成一個人心肺強度的指標。
但同時也請記得一件事,最大攝氧並不是馬拉松、特別是全程馬拉松所需要關注的唯一。其他包含乳酸門檻(Lactate Threshold,亦稱乳酸閾值)、跑步經濟性(Running Economy),甚至是你的軀幹及雙腿的肌肉力量強度等,也扮演了同樣重要的角色。意即你即使短距離跑得再快,跑不完全程也是白搭。
說到這裡你可能會覺得:等等,跑個步而已,怎麼這麼複雜?不過實際上,市面上常見的週期化訓練課表,舉凡 Hudson, Hansons, Daniels, Hal Higdon都包含了這些項目的訓練內容。只要好好訓練、不要偏廢,最終你就可以獲得一個全面性、適合進行全馬比賽的身體。
至於更深入的強弱項分析及專項訓練,等時間到了(意謂,你成績提升不上去了...)你自然會去學,或者請教教練。
今天會這麼有感而發寫這篇文章,其實是因為有一位跑友私訊問我,他先前完成過一場全馬(關門前跑完)、另外一場 DNF(編按:Did Not Finish的縮寫,表示沒有完成比賽)。下半年開始訓練卻傷停3個月,目前重新開始跟全馬Sub4的課表,可是沒辦法達到每週的里程要求。例如目標40公里、他只能跑30,要怎麼樣才能慢慢增加到可以接受的程度?
我第一句話就是讓他別跟課表了。他有點不是滋味,問說:「那能不能改成一個月做一次速度訓練?」
Q&A 的第一題我就直接寫了:至少有每週 26 英里(42 公里)的平均里程再嘗試,這個沒得商量。原因先前也說過,如果你沒有辦法在一週內,行有餘力地累積一個全馬的距離,那練課表風險就很高。
這代表你無論心肺能力或者肌肉,都還不足以支撐你跑 42 公里這麼長的距離。而在肌耐力欠缺的前提下,不去提升這些基本能力和跑步經濟性,卻有樣學樣跑400間歇,作用非常小(*註)。
更白話一點,就是如果你比賽連42公里都跑不完,那400公尺跑很快可以幹嘛?
*註: 其實對於姿勢的矯正、以及讓身體及中樞神經習慣「輕快跑」還是有點益處,不過這不該是這階段的訓練主軸。
你要專注的,就是腳踏實地的提升自己的基本能力。很多課表包含Hansons都有給只求完賽者(Just-to-finish)的內容。如果你真的毫無經驗,那應該由這種開始,尤其在這種情況下,初學者(Beginner)的課表對你都算要求太高。
以下是Hansons Marathon Method Just-to-finish的課表範例,詳細說明請自行買書。
初期
週一:5 公里
週二:7 公里
週三:休息
週四:7 公里
週五:7 公里
週六:7 公里
週日:10 公里
後期
週一:8 公里
週二:8 公里
週三:休息
週四:8 公里
週五:10 公里
週六:8 公里
週日:24 公里
你可以看到並沒有什麼速度訓練內容,因為你不需要;也沒有特別配速要求,只要你能達到這個距離就可以了。比賽你大概不會跑得很快,但至少能確保你能平平安安上起跑線、健健康康回家。
有人會問:「那我每週跑不到42公里,是不是就不要跑全馬了?」...其實我內心的小惡魔正在瘋狂點頭,不過你會這麼問,大概就還是想跑。
我的建議是:做好跑走結合的打算(例如跑 10 分鐘、走 2 分鐘)、確實依照策略補給,盡量延遲撞牆期的出現。真的不行,也千萬不要過度勉強自己。
那你大概可以 Survive(活過)一場全馬,即使過程會充滿了咒罵。賽後,運氣好的會痠痛一兩個禮拜、不好的可能要跑復健科。不過,這都是個人選擇,你決定好了就好。
這篇文的對象其實涵蓋了不同程度的跑者,這是就我所觀察,普存於台灣市民跑者訓練的現象。(專業跑者我不清楚,也不敢說)我完全能夠理解短間歇練起來真的非常有成就感,而且也是提升最大攝氧最有效率的方式之一。但是在你搞清楚自己真正的敵人是誰以前,小心不要把力氣用錯了方向。當你手邊就有電蚊拍,那就不要拿來福槍去打蚊子。
全馬訓練的目標終究是好好跑個全馬,不是成為短距離間歇王,不是嗎?
沒有受過一天田徑訓練,長大才發現自己很喜歡跑步;參加過兩屆波士頓馬拉松,全馬最佳成績 2 小時 39 分。目前居住在加州,與同樣追求全馬夢想的夥伴一起努力著。
FB Jay的跑步筆記
這是一場為了偏鄉孩童而跑的公益活動! 12月21日在臺北市大佳河濱公園溫馨開跑的第七屆ADA慈善聖誕路跑,這場邁入第七年的活動,由每年都不缺席的慈善飛人陳信安以及活動公益大使周曉涵一同領跑,希望能藉此幫助偏鄉孩童,還給孩童們一個美好,且有意義的童年。
主辦單位台北市建築世代會近年來投入積極國內慈善公益,從一開始的慈善募款餐會,到這幾年的慈善路跑活動,是國內相當積極投入慈善活動的企業之一;在會長李耀民及慈善委員會陳春湖主委帶領下,活動已經邁入到第七個年頭。這次所舉辦的「ADA慈善聖誕路跑」,活動報名費全數捐贈台東「孩子的書屋」以及三峽「小草書屋」,作為照顧偏鄉弱勢孩童的教育基金,為孩子建立一個安全的避風港。
當天活動現場,邀請到受贈單位的小朋友上台表演,「孩子的書屋」在董事長陳彥翰帶領下,鼓樂在書屋是孩子們從心出發表達情感的方式,透過打鼓讓難以抒發的情緒找一個宣洩的出口,也能讓孩子學習紀律與培養出團隊的默契,在不斷的練習過程中,慢慢發現自己的長處,並經由每次的表演經驗從孩子的眼神從青澀害怕轉化成專注有自信。
而位於三峽的是個蘊含台灣傳統技藝與文化的小鎮,北管是與在地傳統技藝的媒介。小草書屋也由執行長林峻丞也帶領小草書屋的小朋友們吹奏及敲及樂器,公開表演也讓孩子找到學習成就與快樂,並補充了孩子對於文化刺激。
同時,透過台北市建築世代會拋轉引玉下,這次活動也有許多知名企業廠商贊助,參加的跑者除了得到NIKE紀念衣以及可愛獎牌之外,也能獲得精美豐富的完賽禮。造型獎更是吸引多名跑友變裝。同時,今年活動有加碼舉辦「額外捐款贈送摸彩券」的活動,現場提供將近200件摸彩獎品,讓跑者滿載而歸。
資料提供/展通虹策略整合行銷
責任編輯/David
國際田徑總會(IAAF)今(11日)公布,國內指標性馬拉松賽事「台北馬拉松」取得銅標籤認證,象徵台北馬正式晉升為可供奧運資格認證的「世界級城市馬拉松」,也成為國內第一個通過認證的市區馬拉松,主辦單位台北市政府更預計2022年一舉取得金標籤認證。
IAAF標籤認證項目包括國際菁英選手參賽情形、賽道認證、醫療配置、補給站配置、賽事轉播及賽道全程封路交通管制等,依等級分為金、銀、銅標籤,台灣原本唯一取得此認證的為新北市萬金石馬拉松(銀標籤),現在台北馬成為台灣唯二國際認證賽事、也是唯一通過認證的城市馬拉松賽事。
台北馬拉松於1986年首次舉辦,現已成為台北市重要的代表性活動,也是國內首屈一指的指標性馬拉松賽事。台北市政府體育局表示,賽道路線串聯各大知名地標及富涵歷史韻味的四大古城門等景點,展現台北城市特色;取得IAAF銅標籤認證後,可登錄國際田徑總會馬拉松年度賽事行事曆,成為奧運資格認證賽事之一,將能吸引更多世界級的菁英跑者參與,提升台北的國際知名度。
台北市體育局指出,去年2018是台北馬晉升銅標籤的觀察年,今年順利取得銅標認證,接下來,預計2020年將依照金標籤規格調整新路線,期望在2022年一舉直接取得IAAF金標籤認證。也感謝市民對賽事的支持與配合,以及中華民國路跑協會、中華民國田徑協會及市府團隊的共同努力。
體育局說明,認證項目其中道路管制一項,因台北市人口密度極高、車流量大,封路交管不易,特別感謝市民們的支持及體諒,也感謝所有工作人員、義交人員的辛勤付出,以及廣大的志工、啦啦隊和自發性熱情加油的民眾!
2019台北馬拉松將於12月15日舉行,歡迎愛好路跑的國內外跑友一起歡慶齊跑世界級的台北馬拉松。
資料來源/臺北市政府體育局
責任編輯/D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