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訓練動作
  • 健身
  • 啞鈴
  • 上半身肌群
  • 跑步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跑5K
  • 瑜伽
  • 徒手訓練
  • 初階訓練
  • 跑10K
  • 瑜伽動作
  • 跑步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配備館
  • UNDER ARMOUR 首推限量運動休閒系列服飾「UA Be Seen」!
1
UNDER ARMOUR 首推限量運動休閒系列服飾「UA Be Seen」!
2
智慧手錶Fitbit Ionic 最輕巧的GPS腕錶
3
牽起手腕,牽動情誼的運動──「卡巴迪」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UNDER ARMOUR 首推限量運動休閒系列服飾「UA Be Seen」!

2018-11-28
配備館 綜合 服裝 UNDER ARMOUR 生活流行 運動時尚

UNDER ARMOUR於2018年秋季首度推出全新休閒時尚「UA Be Seen」限定系列,設計靈感源自於職業運動員在前往運動場館時的休閒穿著,當運動員在上場前能保持在足夠穩定的最佳狀態,才能完整發揮最突出的表現與不凡的自我!因此UA Be Seen運動休閒限定系列主張選用輕質面料以及舒適有型的剪裁設計,讓你在展現率性自我風格的同時兼顧保暖,且滿足舒適、輕便、靈活性等穿著感受,讓你無論走到哪裡都是眾所矚目的焦點!

UA Be Seen Terry Crop成套系列選用重量適中的耐用抓絨毛圈布面料。

UA Be Seen 2018秋季限量上市

UNDER ARMOUR近年積極擴展全新休閒時尚支線「UA Sportstyle」,並首度推出2018 Sportstyle秋季限量版「UA Be Seen」運動休閒系列,本獨家系列結合運動性能和俐落剪裁,並透過UNDER ARMOUR致力研發專業運動科技裝備以及秉持讓運動者變得更強的核心理念所激發而打造出來的街頭服飾,UA Be Seen男女單品將以T-shirt、飛行員夾克、1/4拉鍊上衣、連帽衫和寬版剪裁的形式呈現,並選用尼龍斜紋、緞面和絲絨等高性能面料,UA Be Seen舒適且實用的服飾特點除了幫助專業運動員超越戰場極限,也能提供運動愛好者在場下擁有輕便靈活又時尚的穿搭風格,讓你無論走到哪裡都能脫穎而出!

UA Be Seen Camo 1/4拉鍊運動上衣採用UA Storm防潑水技術且具有不影響透氣的優異材質。

UA Be Seen女性運動休閒單品選用多種奢華質地面料獨家打造,UA Be Seen黑色運動夾克,運用面料輕質且牢固結實的防潑水梭織錦綸幫助強化保護,羅紋下擺與袖口處飾有棒球衫風格的雙條紋,搭配繡有凸紋ARMOUR字母的立領設計;UA Be Seen Boyfriend及UA Be Seen Tear Away成套絲絨服飾則以低調且奢華的高蓬鬆絲絨為主要面料,質感格外柔軟且順滑,且褲腿處飾有可開岔兩穿的精緻按扣鑲面;UA Be Seen Terry Crop成套系列選用重量適中的耐用抓絨毛圈布面料,寬鬆的翻面毛圈布風帽上衣呈現拼貼紋理外觀及垂落式肩部設計,搭配清爽俐落的直筒闊腿長褲;UA Be Seen Sherpa Crop連帽上衣則以柔軟溫暖的Sherpa為主要面料,有助帶來舒適的穿著體驗,另有飛行員夾克款式,羅紋領口、袖口及下擺處皆飾有棒球衫風格的雙條紋。

女子UA Be Seen Sherpa Crop連帽上衣另有飛行員夾克款式,羅紋領、袖口及下擺飾有棒球衫風格的雙條紋。

UA Be Seen男性運動休閒單品則打造出手繪鑲面的混搭特色,UA Be Seen印花長袖運動衣正面與後背均飾有迷彩手繪圖案,搭配非對稱下擺設計與側邊透氣口設計,並採用具有棉舒適性的Charged Cotton科技材質結合排汗面料,有助於保持乾爽;UA Be Seen Camo 1/4拉鍊運動上衣採用UA Storm防潑水技術且具有不影響透氣的優異材質,柔軟的Real Tree迷彩鑲面搭配1/4拉鍊設計易於混搭,垂落式肩部設計結合對比式縫線則增添亮色裝飾;UA Be Seen Sherpa運動夾克及UA Be Seen Sherpa圓領運動衣以溫暖舒適的Sherpa為主要面料,並飾有防潑水梭織鑲面,有助於強化關鍵部位的耐磨度與防護性。

UA Be Seen Sherpa運動夾克以溫暖舒適的Sherpa為主要面料。

資料來源/星裕國際
責任編輯/David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智慧手錶Fitbit Ionic 最輕巧的GPS腕錶

2018-04-09
趨勢穿戴裝備運動配備綜合配備館

穿戴式裝置品牌Fitbit以健康與健身為基礎,推出智慧手錶Fitbit Ionic,不只新增相對血氧含量(SpO2)感測器,能提供更深層的健康追蹤分析,還搭載最深50公尺防水功能、隨身音樂、智慧通知、非接觸式支付等便利功能,加上最長5天的電池續航力,讓你從早到晚都穿戴舒適地掌握即時健康資訊、輕鬆運動無累贅。

智慧手錶Fitbit Ionic 最堅固輕巧的GPS腕錶

Fitbit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James Park表示,10年前Fitbit在穿戴式裝置市場引進首款健康與健身追蹤器,自此建立全球規模最大的健身社群網路,協助全世界數百萬人邁向更健康的生活。透過Ionic,Fitbit結合個人化和更深入分析,以及當前最先進的科技,建立業界第一以健康與健身為主的平台,開啟未來在健康追蹤能力領域中前所未見的機會。
 
無論是剛接觸運動者或經驗豐富的運動員,Fitbit裝置都能提供個人化及行動式引導,而且任何智慧型手機都能與應用程式和通知保持連線。以下Fitbit Ionic特色:
 
 1   最高5日電池續航力:Ionic每次充電後都能維持數天續航力(使用GPS或播放音樂為10小時),能在白天追蹤你所有活動,晚上繼續追蹤你的睡眠。
 2  Fitbit Coach個人教練:運用腕錶上的逐步指導,可進行7分鐘健身、10分鐘腹部運動和Treasure Chest鍛鍊課程,並根據你在手腕上回饋訊息所調整的動態健身運動。
 3  GPS功能:Ionic能使GPS及GLONASS衛星建立更有效的連線,展現領導業界的GPS效能。不需攜帶手機即可查看步數與距離,也可透過Fitbit應用程式紀錄攀登高度、分段時間,以及步行、跑步或騎腳踏車路線的地圖。
 4  跑步夥伴:運用具備GPS追蹤能力的Run Detect功能,只要踏出家門即自動追蹤跑步資訊,也可看到即時步數與距離,自動暫停功能在停下來補給或休息時開啟,並在開始跑步時自動再次啟動。
 5  全新游泳運動模式:Ionic擁有達50公尺深的防水能力,以及領導業界的計算圈數功能。游泳時使用Ionic,可即時查看游泳圈數、運動時間及燃燒的卡路里。

運用Fitbit Coach個人教練功能,可在指導下進行健身、腹部運動和Treasure Chest鍛鍊課程

 6   改良版心率科技:Ionic改善PurePulse®心率追蹤,提升騎腳踏車、間歇訓練與跑步等運動時的心率追蹤準確度,能更精準測量燃燒的卡路里、提供即時心率區間,優化運動強度、以及每天24小時追蹤靜止心率。
 7   新感測器技術:引進相對血氧含量感測器判斷血氧濃度,未來有潛力追蹤新的重要健康指標,例如睡眠呼吸中止症。
 8  音樂激勵運動:不必攜帶手機,Ionic可儲存、播放超過300首歌曲(腕錶容量2.5 GB)
 9  使用Fitbit Pay™付款:不須帶錢包與手機,只要商家接受非接觸式行動支付,即可透過裝置為商品付款。(Fitbit Pay™付款將於近期在台灣上市)
 10  智慧通知:Ionic延伸智慧型手機的通知功能,讓使用者可接收來電、簡訊與行事曆提醒,以及臉書、Gmail、Instagram等應用程式通知。

除了上述新功能,Ionic擁有Fitbit一直以來的特色—自動追蹤步數、卡路里、攀登樓層數、睡眠階段、以及顯示心適能等級(估計最大攝氧量),並幫助引導進入寧靜的片刻等。同時搭配Fitbit 推出第一支無線運動耳機 Fitbit Flyer,耐用且防汗,不管是持續聆聽Ionic手錶中的音樂、來自智慧型手機應用程式Fitbit Coach的語音訓練,或在運動時持續連線,都能讓你舒適享受進階的音質表現。

不須帶錢包與手機,透過錶內搭載的Fitbit Pay™,只要商家接受非接觸式行動支付即可付款

打造專屬個人的Ionic

Ionic使用Fitbit OS,這是該公司為智慧手錶開發的全新作業系統,未來將定期更新。系統包括新推出的Fitbit App Gallery,讓你選擇喜愛的應用程式與錶面,確保隨時掌握最需要的資訊,同時反映出個人需求與風格。
 
App Gallery提供多種Fitbit健康與健身應用程式,像是Exercise、Fitbit Coach、Relax、Timer,以及其它廣受歡迎應用程式,例如頂尖的運動員社群網路Strava和由全球氣象預報領導廠商AccuWeather提供的Weather等應用程式,每種應用程式都專為Ionic特別設計,所以無需下載相關的行動應用程式或是隨身攜帶智慧手機。App Gallery將引進更多廣受歡迎的英文版本應用程式,以及許多由開發者社群創造的應用程式與錶面。

Fitbit最堅固且輕巧的GPS腕錶

身為第一款完全由Fitbit自行設計的裝置,Ionic採用新的製程與材質,以改善其重量、貼合度、耐用度、透氣性以及每日穿戴性,創造出非常輕量化、合於人體工學的設計,讓使用者從早到晚保持穿戴舒適。
・ Fitbit的最先進設計:運用奈米成型技術,一體成形的錶殼可同時作為藍牙與GPS天線。此種構造可帶來更穩定的GPS信號,無論在城市或偏遠步道都能發揮功效。
・ 持久耐用:新材質、新錶帶,以及比以前更廣泛的測試,使Ionic更堅韌耐用。
・ 易讀的螢幕:球面玻璃觸控彩色螢幕能呈現清晰的圖像,提升至1,000尼特的明亮度,無論在耀眼陽光下或昏暗房間中,都可以閱讀資訊。
・ 時尚造型與配件:Ionic擁有多種造型與顏色,以及可互換的經典款、運動款與Horween皮製配件,讓使用者能簡單快速地從上班轉換至運動或夜晚休閒模式。

Ionic擁有多種造型與顏色

資料來源/Fitbit    
責任編輯/Dama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牽起手腕,牽動情誼的運動──「卡巴迪」

2017-09-20
綜合體適能新聞話題

「卡巴迪」是一項源於南亞地區、觸碰性的競賽運動,引進臺灣之後,近年發展迅速,縱然如此,卡巴迪在臺灣仍屬沒有太多人知道的小眾運動,而且,因為缺乏政府單位的支持和運作,這項運動在臺灣還是停留在閉門造車的階段,縱使已經產生一些本土優秀選手,也沒有太多機會能夠參與國際賽事,讓臺灣在這方面也有可能成為強項國家,實屬可惜。

這種特殊的競技運動,團隊合作的競賽方式讓它對於成員的情感聯繫有著強力的黏合作用,類似老鷹抓小雞的進行方式,令人也有種似曾相似的熟悉感。究竟它有沒有可能在臺灣發展成為顯學?以下是一位學者的現場觀察:

卡巴迪起源印度,在台灣已有超過10年發展。 圖片提供/Aron Chen

「本土」訓練

「2008 年我第一次參加卡巴迪亞青盃,那時候我根本不知道什麼是卡巴迪,教練只給了我們一隻 DVD,內容是杜哈亞運的卡巴迪比賽片段,然後,便叫我們從中學習……我們的同組對手是馬來西亞、巴基斯坦和伊朗,結果,我們分別大敗 60:3、40:20 及 80:20……賽事結束後,一些隊友決定放棄這個運動,但我對自己說,從那裡倒下,便從那裡站起來,之後,我就自己不斷看片,研究卡巴迪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威暘是臺灣第一代的卡巴迪選手,2017 年 6 月,我跟隨他到花蓮,參與當地一間中學所舉辦的卡巴迪訓練營,在回程到臺北的路上,他跟我分享他的卡巴迪歷程。

花蓮一間中學為國中和高中生舉辦卡巴迪體驗與訓練營。

不同地區有不同的發展模式

他說,不同地方發展卡巴迪有不同模式,如日本,他們每一至兩年便會到印度卡爾各答進行集訓,增進技術,相比之下,臺灣的發展則較為「本土」,既沒有出外集訓,也沒有從南亞請教練過來指導,一切只從影片和書本中學習。

威暘說,起初訓練方面相當困難,但後來隨著網路的普及,網路上能找到更多的資料和影片,這大大改進他們的技術,同時,這樣的發展模式之下,避免了「教練一言堂」的文化。佳銘和威暘同屬臺北市立大學卡巴迪隊的隊員,佳銘是隊伍的前隊長,他跟我解釋他們的訓練模式:

「臺灣沒有專業的卡巴迪教練,當我們練習的時候,我們每人會輪流擔當教練的角色,首先觀察自己隊伍的強弱之處,然後自己上網找資料,作出針對性的訓練。」

過去有很多文獻討論臺灣國民政府如何透過體育運動貫輸「儒家文化」,桎梏臺灣的體育發展(例:Chiang et al. 2015; Yu and Bairner 2011),但從臺灣卡巴迪的例子來看,訓練模式以運動員為中心 (player-centered approach),每個成員都需要徹頭徹尾的參與,這使大部份的運動員除了善於作賽外,也善於觀察、帶領、教導和分析賽事,給運動員一個較全面的發展。

時不予臺灣

2014 年,威暘有機會到印度參與 PKL 的賽事,共參與了第一季和第三季的賽事,另一位卡巴迪運動員佳偉,於 2016 年也參與了 PKL,並參與了第三季和第四季的賽事。隨著這些國際賽的經驗增加,臺灣卡巴迪隊的實力也得到提昇,但男子隊苦無機會走上國際舞台,威暘告訴我:

「2008 年,我們全沒準備之下參與國際性比賽,結果慘敗收場……現今,我們準備就緒,卻沒有機會一展身手……」

威暘 – PKL第三季粉紅豹隊的隊員 威暘提供
佳偉 – PKL第四季粉紅豹隊的隊員 羅佳偉提供

當威暘跟我分享這番話時,正值臺灣剛剛跟巴拿馬斷交,媒體上也討論著臺灣被孤立的狀況,在國際體壇上,同樣地,臺灣常處於一個被動的位置。以代表隊稱號來說,他們不能以「中華民國」或「臺灣」參與國際賽事,只能以「中華臺北」,2008 年北京奧運,甚至被主辦國建議稱為「中國臺北」(Bairner and Hwang 2010),在種種原因之下,很多運動員都會覺得臺灣在國際體壇上常站在一個較邊緣的位置。

事實上,2016年10月,印度舉辦卡巴迪世界盃,亞洲受邀參與的隊伍只有日本、南韓、泰國和孟加拉,臺灣不在名單之上,而整個賽事共有 12 隊參與,當我跟很多臺灣卡巴迪運動員交流的時候,他們也同意如果臺灣能參賽,以他們的實力,很大機會能打入準決賽,問鼎前四。

2016年卡巴迪世界盃參與的12支隊伍。

「卡巴迪是……」

佳偉是另一名資深的卡巴迪成員,當我問到他對臺灣的卡巴迪發展有什麼期望,他顯得一臉無奈:

「卡巴迪的一個特色就是你從來不知道何時會有國際賽事,以其他運動來說,它們的亞洲錦標賽或世界盃都會有一個固定的時間表,但卡巴迪就很難說……」

卡巴迪的國際比賽主要是由國際卡巴迪總會負責,然而,印度在總會有很大的影響力,常帶來一些不穩定因素。2017 年 3 月,我第一次探訪臺灣卡巴迪成員,那時他們正為幾個月後在伊朗舉辦的亞洲錦標賽作密集訓練,而在 4 月的時候,賽事宣佈取消,對運動員來說,臨時取消賽事,理應感到非常失望,但對臺灣卡巴迪運動員來說,他們說是司空見慣,因這並非第一次。

在這樣苦無機會參與國際賽事的情形下,驅使我很想知道他們何以有動力繼續參與這個運動。

2017 年 6 月,我有機會跟威暘和他的弟弟謹韓到新竹探訪玄奘大學的卡巴迪隊伍,這卡巴迪隊伍是第一隊能以非體保生為骨幹成員而奪全國冠軍的隊伍,訓練過後,我們一起到快炒店,喝啤酒,吃小菜,晚宴中,大家笑聲不斷,主題圍繞著 2013 年一起參與亞青培訓隊的訓練經過,謹韓憶述說:

「那時天氣很炎熱,訓練要跑很長的路程,共 10 公里……我們每天早上也期盼雨天來臨,取消訓練……有一次在賽道上,隱約看見賽道旁的樹林有一隻很大的狗……」謹韓比劃著那隻狗,大概有他的身驅這麼大,同桌的也紛紛點頭,笑著和應。「我不斷叫其他隊友,不要望,不要望,繼續跑,繼續跑……」

那次集訓,他們過著同樣的生活節奏,一起的增重、一起的鍛鍊肌肉和體能,付出很大的努力,但最終亞青錦標賽也告取消。

玄奘大學的卡巴迪隊伍正進行訓練。

卡巴迪是生活與生命上的相連

卡巴迪在臺灣十年間從無到有,運動員從充滿希望到失望,最後學習處之泰然。過程中,運動員不單學習了卡巴迪的技術,也建立了同樣的生活節奏和生命脈搏。

於花蓮的訓練營當中,有機會跟幾位高中女運動員訪談,問她們何以參加卡巴迪,其中一位說:「為國爭光!」其他成員立即討論:「臺灣是國家嗎?」「不這樣說,該怎麼說?」然而有一位運動員說:「我希望為我的高中帶來一點回憶。」

人類學過去的研究經常指出,「親屬關係」(kinship)並非建立於血緣關係之上,而是建立於生活節奏和情感分享,卡巴迪在臺灣的特殊處景,使運動員有著同樣的生活節奏和生命脈搏,大家情同手足。

玄奘大學的卡巴迪隊伍,於 2016 年奪得全國冠軍後,寫了一份名為「不斷失敗,不斷前進:我們的卡巴迪冠軍夢」的報告書,報告最後部份是運動員的個人分享,其中一位說:

「卡巴迪是一個讓人覺得很可怕的運動,但實際上我不那麼認為,因為這個運動讓我清楚了解到一旦牽了夥伴的手就放不開的一種又愛又恨的運動……」

防守的時候,卡巴迪運動員需要手握著隊友的手腕,並一起捉拿進攻者,於我觀察,這種相連,對臺灣卡巴迪運動員來說,實在不只肢體上,更多是生活上和生命上的相連。

備註:如欲了解更多臺灣的卡巴迪運動,可留意 2017 年 10 月臺灣的全國運動會,這是卡巴迪第一次成為全運會的正式項目。

參考文獻
1. Bairner, Alan, and Dong-Jhy Hwang. 2010. “Representing Taiwan: International Sport, Ethnicity and National Identity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ternational Review for the Sociology of Sport 46(3)231-248.
2. Chiang, Ying, Alan Bairner, Dong-Jhy Hwang, and Tzu-husan Chen. 2015. “Multiple Margins: Sport, Gender and Nationalism in Taiwan.”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Sport and Social Science 4(1)19-33.
3. Yu, J.W. and Alan Bairner. 2011. “The Confucian Legac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Physical Education in Taiwan.” European Physical Education Review 17(2):219-230.

作者、圖片提供/鄧偉文(香港中文大學未來城市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
責任編輯/Oliver Wu

分享文章
  • 訓練動作
  • 健身
  • 啞鈴
  • 上半身肌群
  • 跑步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跑5K
  • 瑜伽
  • 徒手訓練
  • 初階訓練
  • 跑10K
  • 瑜伽動作
  • 跑步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