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發表於《精神病學研究》的研究指出,青少年時期缺乏運動,將影響21歲成年後的心理健康狀況!研究顯示14歲時不運動,21歲時情感障礙、視覺感知障礙和妄想意念的可能性增加;其中男性21歲時焦慮症發生率增加,也跟青少年時不運動有關。這個研究提醒了孩子和家長,無論課業多重,也別忽略了運動!
該研究在2017年11月發表於《精神病學研究》雜誌,為一大型的出生世代研究數據來自澳洲昆士蘭大學妊娠研究,以1981-1983年昆士蘭州一家大型公立醫院接受產前保健的母親及其孩子為對象,分別在孩子6個月、5歲、14歲和21歲時進行追蹤。
研究團隊將這3,493名年輕人14歲時完成的體能活動問卷,分為「經常運動」、「不常運動」、「不運動」3個組別;到21歲時填寫的「年輕成人自我報告(YASR)」的心理健康狀況資料,包含「常見的精神疾病」、「與思覺失調有關的疾病」、「情緒和行為問題」。上述以邏輯廻歸分析,檢驗青春期的體能活動情形與成人階段心理健康狀況的關聯,並考量年齡、性別、身體質量指數和青少年精神病理學等因素。
結果顯示,14歲時「不運動」組,在21歲時出現「與任何情感障礙有關的終身診斷」、「妄想意念」以及「視覺感知障礙」的可能性增加。此外,男性在14歲時「不運動」,與21歲時焦慮症發生率增加有關。結果指出,青少年時期缺乏體能活動,會影響之後一些、但非全部的心理健康狀況。
針對這項研究,屏東科技大學休閒運動健康系教授徐錦興表示,這是超過20年的長期研究,研究結果具有相當的說服力。國內外亦有相關實證研究指出,運動對個體的情緒穩定有一定的效益,無論是青少年期、中年期,甚至是老年期,運動都有同樣的效果。
這項研究可貴之處是發現「運動對心理健康的益處」不僅會出現在「運動當下」,還證實這個效果會「持續發生」,再度證實了運動讓心情變美麗的論點。徐錦興呼籲,師長應多鼓勵學童參與運動,提高學童的身體活動量,不僅可改善體適能、促進身體機能,對情緒的穩定、成年後的心理健康也有絕佳效益。他也建議家長與老師可設計合宜的正增強或鼓勵機制,讓學童從運動中獲得樂趣,進而將運動融入生活,培養終生運動習慣。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上述研究顯示,青少年時期運動與否,與成年初期部分的心理健康狀況(情感障礙、妄想意念、視覺感知障礙)有關,這證實了心理健康的可預防性,以及青少年階段養成運動習慣的重要性。
董氏基金會歷年來的調查發現,「覺得很累」、「沒時間」、「沒有伴」是多數學生不運動的藉口。葉雅馨說明,青少年時期同儕是他們的重要他人,建議學校多設計「揪團」性的體育活動,透過夥伴彼此邀約運動,是幫助建立運動習慣的有效方式;同時觀念性的傳遞,例如累了更要運動、運動需要找時間等認知的建立也不可或缺。
資料來源/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
責任編輯/Dama
許多女性們,妳們是否每當「好朋友」來時,總有幾天會讓感到非常不舒服,甚至痛到在床上打滾、心情煩躁,無法如常的生活和行動,甚至連帶影響工作和生活?其實,這跟平常生活習慣有關。
相信很多女孩都有這樣的經驗吧?「生理期」,這三個字對於某些人來說簡直就是揮不去的夢魘,讓女生們痛不欲生。這可怕的經痛到底是何方神聖呢?生理痛是子宮發出的第一個警訊,可能代表著嚴重的婦科危機,許多女生都採用忍耐的方式,覺得每個月就忍這麼幾天沒關係,一直到身體進行大反撲才去就醫,這時候往往都已經耽誤了治療的黃金時機,造成身體的嚴重耗損,然而基本上,經痛可以被歸納為「原發性經痛」及「次發性經痛」兩種類型。前者是指身體沒有器質上的因素,而是先天的體質導致,人體的子宮內膜會分泌一種發炎物質叫做前列腺素,前列腺素導致子宮肌肉強烈收縮而引發的疼痛感,有些還會伴隨噁心、嘔吐、頭痛、下背痛、腹瀉等症狀。而「次發性經痛」又稱之為「繼發性痛經」,則大多與婦女疾病有關,像是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肌腺症、子宮肌瘤、骨盆腔發炎等所導致的經痛,年紀越長的女性,引發這種經痛的機率就越高。
根據統計,台灣女生完全沒有經痛症狀者,居然只有7%,經痛雖然對許多女生來說是家常便飯,但也不能就習慣性忍忍,想說撐過去就好!當妳發現疼痛感突然每個月加劇,或是已經嚴重經痛一段時間,抑或是本來不痛,但突然就疼痛,導致不得不服用3~4天的止痛藥,這就很有可能是「繼發性痛經」惹的禍。建議女生們還是要盡早就醫,前往婦產科做詳細的檢查,這才是上上策。
本來就具有容易痛經體質的女生,如果處在強大的生活壓力下,或是平常因為愛喝冷飲、愛翹腳,或因身體受寒引起的血液循環不順,這些都會更加重病情和痛經症狀。除了醫療上的藥物治療,平常可多做一些緩和運動的按摩,促進血液循環,日常飲食上更是要多加注意。生理期期間,身體大量流失經血和營養素,通常會缺乏鐵質和血紅素,女生的體質也會變得較虛弱、抵抗力差、臉色蒼白,這段時期由於荷爾蒙變化,此時皮膚、頭髮狀況,甚至是情緒也是處於不穩定狀態,整個人經常看起來無精打采,這時候補充鐵質、鈣質等很重要。如果想改善經痛,除了改善生活習慣外,也可以透過飲食方面改善。但是,到底要吃哪種食物才能擺脫或是緩解惱人的經痛?
1. 小魚乾:記得多補充鈣質 鈣質可以幫助肌肉放鬆、穩定情緒,如果血鈣不足時很容易加重子宮收縮,引起經痛。鈣質的攝取也因此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鈣質可從許多天然食物來獲取,像是牛奶、乳製品、甘藍菜、花椰菜、小魚乾、牡蠣、蛋黃、黑芝麻等,都是補充鈣很棒的食物來源。
2. 核桃:獲得Omega-3脂肪酸 Omega-3脂肪酸是一種人體必需的脂肪酸,主要能維持大腦及神經系統正常運轉,還能調節發炎及免疫反應。經痛大部分與前列腺素的作用有關,而Omega-3脂肪酸正好可以減少造成經痛的前列腺素產生,具有抗發炎的作用。 鮪魚、鮭魚、秋刀魚、鯖魚等深海魚類含有豐富的Omega-3脂肪酸,對於緩解經痛有一定的幫助。當然這不是唯一的 Omega-3 脂肪酸的來源,女孩們也可以從核桃、芥花油、亞麻仁油等植物來源獲得哦!
3. 深綠色蔬菜:「鎂」可以穩定情緒 鎂能抑制神經興奮、穩定情緒,並減少焦慮,才不會讓女孩們在經期時情緒大起大落。最重要的是,鎂離子與鈣質一起,可以幫助肌肉放鬆、減緩子宮經孿。 富含鎂的食物有杏仁、腰果、南瓜子、黃豆、黑豆、全穀類、深綠色蔬菜 等,大部分以植物來源為主。
4. 番茄:含抗氧化營養素 多吃具有抗氧化、抗發炎特性的維生素對身體有一定的舒緩作用。這些營養素除了能有效消除自由基,降低身體氧化壓力,還能減緩發炎的症狀。
切記,女生生理期前後都要少食用誤擊性的食物,像是辣椒、冰品、冷飲等。此外,生理期期間多熱敷能放鬆腹部肌肉,溫暖子宮環境,進而改善經痛。
資料來源/ETtoday
責任編輯/妞妞
為了減重瘦身以及健康著想,許多人會採取少油、甚至無油的飲食法,然而專家提醒,這其實是不正確的減重觀念。根據據最新的研究與臨床醫學統計已證實,造成三高、肥胖的原因,其實與飲食是否攝取過量油脂並無太大關連,反而是熬夜、糖分攝取過多所導致。
根據美國神經學者大衛·珀爾穆特(David Perlmutter)在研究中發現,造成過去50年來肥胖人口大增的原因,其實不是攝取過量的油脂,而是碳水化合物與砂糖太容易取得,幾乎大量富含於所有生活周遭的主食、飲料、點心之中,造成現代人對這些醣類攝取過量所導致。反而適度攝取「好」的油脂與脂肪,還能對健康帶來以下4項有效的好處。
肺臟是負責呼吸作用的重要器官,表面包覆著一層飽和脂肪所構成的保護層,一旦身體缺乏脂肪,就會讓這層膜出現漏洞、導致肺部出現氣胸、易喘等症狀。許多人可能會認為飽和脂肪酸代表著危害健康的油脂,但其實這類脂肪在人體內也負責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雖然大腦的能量主要是由葡萄糖來提供,但由於60%的大腦組織都是由脂肪所構成,因此如果採取減油或無油飲食的減重方式,很可能會造成大腦缺乏修復的材料,導致大腦運作受影響,使記憶力下降、更容易疲勞,因此飲食中一定要適度補充油脂。
皮膚、內臟、骨骼,人體內有著各式各樣的細胞,構成了體內的屏障並執行著各自的功能。飲食中所攝取的脂肪,同時也是生產這些細胞的原料。如果脂肪攝取不足,將會導致缺乏製造細胞膜的基礎材料,使得細胞變得脆弱,更容易受到傷害與細菌、病毒感染。
飽和脂肪除了能維持肺臟正常功能之外,與免疫系統的作用也密切相關。血液中的白血球細胞中必須含有足量的飽和脂肪,才能正確分辨病毒與細菌,並且有效的消滅與破壞外來入侵細菌。血液中的飽和脂肪一旦不足,就可能使白血球活性下降,讓整體免疫力變差。
如果要攝取好油,建議可以從堅果、酪梨,以及鮭魚、鱈魚、沙丁魚等深海魚類萃取的深海魚油,他們含有Omega-3必需脂肪酸EPA和DHA,可有效幫助降血脂,減少血栓形成。
資料來源/日本健康最前線
責任編輯/妞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