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知識庫
  • 你知道靜態拉伸與動態拉伸 哪個可以預防運動傷害提高訓練效率
1
你知道靜態拉伸與動態拉伸 哪個可以預防運動傷害提高訓練效率
2
訓練週頻率
每週該訓練肌肉多少次?研究建議訓練週頻率這樣設定
3
時常有下背痛的困擾?讓肌筋膜放鬆才能真正改善!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你知道靜態拉伸與動態拉伸 哪個可以預防運動傷害提高訓練效率

2018-12-13
知識庫 健身 保健 運動傷害 觀念 伸展

你認為靜態拉伸還是動態拉伸比較好?這個在健身與運動訓練之間備受爭議的話題,尤其在一些研究(Rossi et al.2010; Shrier 2004; Behm and Chaouachi 2011; Kay and Blazevich 2012)中,提到靜態伸展可能會造成一些損害的概念及影響之後的運動表現,這也導致大家在運動前的靜態拉伸轉變為動態拉伸的動作模式。但是,靜態拉伸與動態拉伸哪個才是預防運動傷害和提高訓練成效的最佳方式?

靜態拉伸與動態拉伸哪個可以預防運動傷害提高訓練效率。

我們先來看一下最近的研究報告,其中包括靜態拉伸和動態拉伸對肌力、運動範圍與運動傷害預防的影響比較。這項研究發現靜態拉伸<60秒,被認為是增加關節活動範圍(ROM)的有效方法,並且通常被認為可以提高性能,並降低活動相關損傷的發生率;它還指出,推薦使用後伸展動態活動來減少肌肉損傷和增加關節ROM,對隨後的運動表現產生無關緊要的影響(Behm,Blazevich,& McHugh 2016)。
 
另外,2012年Kay&Blazevich的一項研究中;針對運動前靜態肌肉拉伸以及力量減少的研究報告,這項研究的主要發現顯示靜態的<> 60秒,更有可能導致肌力的小幅度或中度減少,並且,這些運動前訓練計劃通常不會用於運動員和一般人。而2011年Behm&Chaouachi發現在運動前的熱身期間,拉伸的持續時間較短,例如每個肌肉的總拉伸持續時間為30秒,可能就不會對接下來的運動及訓練產生不好的影響,特別是訓練有素的運動員。但這些研究都沒有注意到評估到肌肉是否過度活動、肌肉不平衡和錯誤的運動模式。

靜態拉伸肌力會減少嗎?

靜態拉伸不能降低傷害?

隨著美國科學家對拉伸效果性研究的深入,有多項研究報告指出,一次靜態拉伸會導致動態活動中力量的下降、最大向心等速力量的下降、最大等長力量的下降、平衡下降與衝刺能力下降等等,這些研究共同指向了一個關鍵問題,靜態拉伸會導致力量的減少,而力量的減少對於一個專業級的運動員來說無非是一項嚴重的問題。

動態拉伸比較好嗎?

那靜態拉伸不就一無是處!其實,從現在的研究報告來看,靜態拉伸適合於那些肌肉張力過高或肌肉攣縮嚴重,但是又沒有更好的辦法去改善並防止更嚴重的攣縮與肌肉收縮功能弱化的長距離耐力性運動員。大多數的人比較適合動態拉伸與沖擊式拉伸的方式;動態拉伸就是一般我們常見的暖身操,衝擊式拉伸比較適合專業的運動員。簡單來說,靜態拉伸與動態拉伸的使用,必須要決定在於你的運動方式、關節靈活性以及對於肌肉的長度-張力關係,應該根據每個人的具體運動需求來進行設計。

資料來源/mensjournal、nasm
責任編輯/David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每週該訓練肌肉多少次?研究建議訓練週頻率這樣設定

2020-03-05
微肌男子健身知識庫新知增肌觀念初階訓練

一週要訓練 6-7 天,增肌的效果才會好?這樣高頻率的訓練方式真的適合肌肉發展嗎?難道一週訓練 1-3 次,增肌效率會比較差?打算開始進行增肌訓練的你,應該也曾面臨到一連串訓練頻率的問題,而在此之前,你一定要先知道訓練「週頻率」!

訓練週頻率
每週該訓練肌肉多少次?研究建議訓練週頻率這樣設定

所謂的「週頻率」是每星期訓練次數的名稱,在超恢復期間內成長的效果最為顯著,同一個肌肉部位的訓練與其每天都練,不如一週練2-3次來的有效果,但若你想要每週練4-5次時,那就必須要每天更換不同的肌群部位,不要連續訓練同一個部位。在訓練之後,也需要攝取充分的營養與是當的休息,由於超恢復會在訓練完的48-72小時之後,所以,在訓練肌群的頻率安排上以一週2-3次較為洽當。但,真的是這樣嗎?接下來我們將以三個國外研究報告來告訴你們,怎樣的訓練頻率對於增肌效果會比較好!

訓練週頻率
所謂的「週頻率」是每星期訓練次數的名稱,在超恢復期間內成長的效果最為顯著

力量與增肌的研究

一項名為The Frekvensprosjektet(挪威頻率項目)的研究,研究了一組挪威舉重運動員的兩種不同的訓練計劃。這項研究將16位挪威舉重運動員(13位男性與3位女性),分配成兩組並接受完全相同的訓練計劃,這其中只有訓練頻率這一個因素不同,變異數就是一組一週訓練3次,另一組一週訓練6次,然而,3天和6天訓練組的訓練量必須相同;換句話說就是每週訓練3次的這組,每次訓練的次數是每週6天這組的兩倍。經過15週後,一週訓練6天的這組,在臥推、硬舉與深蹲的力量增進大約是另一組的兩倍!除了測量力量增益外,研究人員還研究了股外側肌(其中一條大腿肌肉)的厚度變化以及股四頭肌的橫截面積(CSA),同樣,每週6天這組創造了最多的肌肉,在股四頭肌的CSA中獲得了4%的增益;最令人驚訝的是每週訓練3次的這組都沒有達到該有的平均數值。

另外,在肌肉厚度方面,兩組中的三名受試者得到大致相同的結果,獲得約5%;有些人對力量訓練的反應非常好,我們稱他們為高反應者;有些人會得到不好不壞我們稱為中反應者;當然也會有些人對於這些頻率呈現出進步緩慢的趨勢,我們稱為低反應者。換句話說,無論訓練頻率如何,這些受試者都可能是低反應者和高反應者,在每週6天這組中,獲得優異成績的原因是較高數量的中低反應者被偶然分配到每週訓練3次的小組內。

The Frekvensprosjektet(挪威頻率項目)的研究結果看起來很引人注目!但這些參加研究的受試者不是一般的人或是不運動的人,相反,他們是年輕的舉重運動員平均年齡為21歲,在研究之前的六個月他們都參加了全國舉重比賽。因此,這告訴了我們擁有強壯且發達的肌肉基因,有可能比你的訓練頻率來的重要。請記住,The Frekvensprosjektet(挪威頻率項目)的主要目標是觀察力量增加,最大化力量增加的訓練類型,不一定是最適合建構肌肉的訓練類型,此外,這個研究還受未在其它的研究中獲得證明。

最大化力量增加的訓練類型
最大化力量增加的訓練類型,不一定是最適合建構肌肉的訓練類型!

增肌效率哪個快?

另一項研究是由南佛羅里達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 Florida,簡稱USF)所進行的,參加這項研究的受試者是二十出頭的年輕男性,他們都有超過6個月以上的舉重經驗,並且都能蹲下至少125%的體重、臥推100%的體重以及硬舉150%的體重的能力。因此,他們不是我們常見的一般研究所找來的運動初學者,但他們又跟The Frekvensprosjektet受測者有很大段的距離,這些男子們都被分成兩組,分別為每週訓練3-6天;同樣,這兩組的訓練量是相同,因此,對於每週訓練3天的這組,每次訓練平均持續兩個小時,而每週訓練6天的這組,則只要大約1個小時來完成每次的訓練項目,結果,這次的研究兩組之間的力量或體重增加沒有顯著差異。

研究人員得出結論,訓練頻率似乎遵循收益遞減法則,因為高訓練頻率(每週6天)阻力訓練,似乎沒有提供肌肉更多的好處,因此3天和6天組的人都得到了大致相同的結果;當體積和強度等同時,在較低訓練頻率(每週3天)的額外力量和肌肥大益處。有趣的是,高訓練頻率組平均增加肌肉量為5.7磅(2.6公斤);而低訓練頻率組則平均只增加3.7磅(1.7公斤),在增肌的目標中高訓練頻率組能獲得較高的效率。

在巴西也進行一項類似的研究,研究人員將肌肉訓練每週一次與每週五次全身訓練的人進行比較,這些參與研究計劃的受測者必須要有運動訓練三年的經驗,且能夠至少蹲下150%的體重與臥推至少100%的體重的能力,每週1次的小組每次進行兩次鍛煉,每次鍛煉5-10組,而全身鍛鍊組每次鍛鍊1-2組,兩組的訓練都持續30多分鐘。同樣,兩組之間在力量或體重增加方面沒有顯著差異;這樣的結果跟南佛羅里達大學作的研究幾乎一樣,進行一週5天全身訓練的人比一週1次的人,在肌肉的成長量略有增加;之後,克羅埃西亞的研究人員在另一項實驗也發現,在體積等同的條件下,每週訓練3-6次會導致肌肉大小和力量的相似增加。

訓練肌肉
在體積等同的條件下,每週訓練3-6次會導致肌肉大小和力量的相似增加

結論

看完上面所說的研究可以發現,訓練的時間長度似乎也會影響肌肉對更高訓練頻率的反應;如果你是剛開始的健身初學者,建議你可以從每週2-3次的訓練頻率下手,因為,在一組未經訓練的初學者研究中有發現,每週訓練1或3次的人持續11週之後,它們的肌肉成長量十分的接近,也就是說每週訓練六次的結果不應該被當作最佳的訓練方式,因為,這也關係著每個人的基因與訓練反應。

另外,我們也知道肌肉蛋白合成在訓練後一兩天內以更快的速度建立;然而,隨著你的訓練經驗值越來越高,訓練後蛋白質合成的增加更早也會更快的讓肌肉恢復正常,但是,做更多的訓練和練習會增加你身體的負擔與造成肌肉的損傷,這意味著你需要等待更久,才能再次訓練同樣的肌肉群。簡而言之,在訓練每個肌肉群之間留下一些修復與休息的時間,就會讓肌肉的刺激度與成長效率更好。

資料參考/muscleevo、musclemediaonline
責任編輯/David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時常有下背痛的困擾?讓肌筋膜放鬆才能真正改善!

2019-07-26
知識庫課程觀念活動講座伸展健身

許多長期姿勢不正確或是隨年紀增長關節逐漸退化的人來說,都會患有脊椎傾斜、椎間盤突出等症狀,進而引發下背痛的困擾。但是,其實許多人都忽略肌筋膜的緊繃其實也會影響。筋膜其實是不易按摩到的地方,因此,需要靠自己身體的重量或是輔助工具壓力來針對結節做定點的深層刺激,進而達到放鬆肌筋膜、改善軟組織延展性來增加肌肉柔軟度,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放鬆來緩解惱人的下背痛困擾。

時常有下背痛的困擾?讓肌筋膜放鬆才能真正改善! ©totthokona.com

下背痛真的很難痊癒?

在美國根據統計發現,約有60%至~80%的成人,終其一生至少有一次下背痛的困擾,而下背痛的症狀持續大約二週者佔了14了%。一般來說,會造成下背痛的原因都是過勞或是姿勢不正確所導致,進而造成肌肉與筋肉緊繃,然而通常治療方式都採藥物治療,但這並非長久之計且治標不治本。如果要真正治癒下背痛,除了要保持日常良好姿勢外,「肌筋膜放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透過這樣相輔相成的方式,才能真正瓦解下背痛。

下背痛為許多人困擾的一環 ©verywellhealth.com

肌筋膜的重要性

我們身體所有組織均有內外生物膜亦稱被膜,皆為纖維結締組織構成均可稱為筋膜,用比較狹義的名詞來解釋就是肌肉組織內外的生物膜即稱為肌筋膜,肌筋膜是貫穿於全身上下的一層嚴密且緊緻的結締組織,位在皮膚之下不只包住肌肉也包住了脂肪、骨骼以及血管,自然組成保護及連貫全身運動系統的重要組織,對身體器官和組織有非常大的影響和作用。而我們人體的肌肉組織內,只有運動神經沒有感覺神經,但肌筋膜則有感覺神經末梢分佈,肌筋膜不像肌肉受我們人體的意識控制,它只受到張力或化學物質刺激出現收縮現象,例如我們長期的姿勢不良或是運動時的肌肉緊繃,就會造成肌纖維的攣縮結節引起筋膜張力變化或部份筋膜產生損傷、炎症或粘連,則會產生運動不協調、僵硬感、疼痛及壓痛等問題,這些都通稱為肌筋膜疼痛。像是背痛、頸椎疼痛、肌肉僵硬等,都跟肌筋膜疼痛有關。

全身肌筋膜 ©ericnovackmd.com

如何放鬆筋膜?

筋膜放鬆的方式有很多種,常見的有使用滾筒、花生球(以自身體重加壓來回滾動之後放鬆肌筋膜),同時也會有人使用貼紮來緩解,或是也會去給物理治療師或按摩師來做專業的肌筋膜放鬆,接著事後再搭配肌肉伸展運動,都會讓肌肉與筋膜得到很好的放鬆效果。當自我治療時一旦發現酸痛的點,應該「停留」並且持續的在該點進行施壓,嘗試放鬆該肌肉,運用緩慢且深層的呼吸能有助於平靜神經系統,同時放鬆觸發點;每個肌肉群大概花費45~120秒的時間,另外,注意透過轉移身體的重量或增加工具的力量來控制酸痛的程度,只有中重度的按壓才有辦法達到筋膜放鬆的效果。同時,需特別注意!如果有骨折、開放性傷口、骨質疏鬆、深層靜脈阻塞、感覺異常或懷孕等,請避免使用滾筒或花生球等工具來放鬆筋膜。

找回身體感知預防下背痛

除了透過筋膜放鬆來揮別下背痛外,我們可以透過身體感知訓練來預防下背痛的發生。身體感知訓練是一項伸展放鬆運動,它能伸展我們的脊椎、全身上下肌肉,同時增加身體側彎與旋轉能力、胸廓肩胛活動度、增加身體平衡感,以及強化核心肌群。當擁有強健的核心時,能避免日常生活上的不良姿勢,然而會有姿勢不良或痠痛大多是因為肌群不夠有力,在無法長時間支撐整體軀幹時,就會出現駝背的狀態來影響體態,然而在長時間駝背會導致姿態不好看外,也會有脊椎側彎的困擾。

放鬆身體找回身體感知 ©yogajournal.com

你為何要上課?

看完上述有關於筋膜與下背痛的重要關係後,你真的有用對方法來改善擾人的下背痛嗎?同時該要如何對症下藥緩解以及預防?又或者該如何才讓它更加的健康?關於以上的問題,運動星球特地邀請到藍海學苑專業的物理治療師-許憶婷,以及職能治療師-李瑋,親自教授關於如何採用正確的「筋膜放鬆」技巧與「感知訓練」來揮別下背痛,以淺顯易懂的文字說明與課堂實際操作,告訴你該怎麼真正按摩到你的筋膜,不只是下背痛,其它的疼痛也能瓦解。想要讓自己不再被下背痛纏身嗎?趕快報名參加<基礎痠痛預防-肌能系貼紮與筋膜放鬆實戰技巧>課程吧!

由職能治療師與物理治療師親自指導,基礎痠痛預防-肌能系貼紮與筋膜放鬆實戰技巧!

課程重點

第一階段:身體感知訓練 

#重新找回身體感知來增進肌肉靈活度

第二階段:SMaRT自我肌筋膜放鬆技巧 

#正確技巧來揮別身體痠痛困擾

第三階段:肌能系貼紮 

#透過貼紮來緩解日常痠痛以及運動防護

專業課堂講師-許憶婷、李瑋

物理治療師-許憶婷

陽明大學 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學系 學士

宏恩綜合醫院

復健科 物理治療師

藍海學苑 副秘書長

國際認證肌能系貼紮操作者(CKTP)

台灣肌能系貼紮學會 課程講師

大安文山身障中心居家物理治療師

台北馬拉松場邊防護 (2013-2016)

職能治療師-李瑋

中山醫學大學 職能治療學系

杏誠復健診所 職能治療副組長

藍海學苑 副秘書長

國際認證肌能系貼紮操作者(CKTP)

身體感知運動訓練技巧 課程講師

台灣肌能系貼紮學會 課程講師

台北馬拉松場邊防護 (2017)

由專業且經驗豐富的物理治療師來進行教學。

課程報名資訊

課程主題:基礎痠痛預防-肌能系貼紮與筋膜放鬆實戰技巧

課程時間:2019年8月22日(四)、9月25日(三) 14:00~17:00 (請提早半小時報到)

課程地點:台北市民生東路二段141號1樓 (城邦書房)

報名時間:即日起開放報名、額滿為止。

課程費用

單堂課程:原價NT$ 2000、早鳥價NT$ 1600 (優惠期限請見購票網站)

課程內容請看報名連結。

注意事項

1.請學員自備輕便運動衣物,便於課程現場實際操作動作。

2.報名費包含按摩花生球、一卷肌能系貼布(也可報名時再多購買)。

主辦單位:運動星球

報名資訊:請上「活動通ACCUPASS」報名網,搜尋筋膜放鬆按摩班報名

現在報名上課就送花生球與一卷貼紮。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