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5 屆台北國道馬拉松 6 日上午熱鬧開跑,這是全台唯一封國道跑的馬拉松賽事,也是 COVID-19 疫情期間,國際馬拉松暨路跑總會(AIMS)認證的亞洲首場馬拉松賽事!其中全程馬拉松女子組選手傅淑萍,不負眾望以2小時 53 分 55 秒成績順利拿下她在國道馬的第三座后冠,也成為該賽事史無前例的三連霸女將。
2020 台北國道馬拉松原訂 3 月 8 日舉行,但受疫情影響下延至 9 月 6 日。現場邀請到疫情期間帶領醫護團隊守護台灣的防疫英雄、完成世界六大馬選手台北長庚醫院院長謝燦堂,帶領跑者一同在國道上奔馳。主辦單位中華民國路跑協會也連續三年邀請陽光基金會擔任公益合辦單位,開跑時,由交通部高速公路局副局長吳木富、台北市政府體育局局長李再立、中華民國路跑協會理事長范姜瑞、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董事長楊瑞永等人到場鳴槍。
上半年在疫情的影響下,許多賽事紛紛取消或延期,9 月份即將進入跑季,不少選手藉著台北國道馬拉松在跑季開始前驗收自己訓練的成果。拿下全程馬拉松男子組冠軍的張景敦表示:「年初跑完渣打馬就全球封關了,這段期間只能用跑步機訓練,上個月 500 公里的跑量有 330 公里是在跑步機上完成。」不過他今天還是克服高架道路的強風、坡度以及後半段出現的艷陽,順利贏得冠軍。男子 10 公里組冠軍曾廷瑋也提到︰「今年受疫情影響,少了很多出國比賽或訓練的機會,好在台灣的防疫成功讓比賽能繼續進行。」
半馬女子組由去年第二名李佳玫突破個人PB,以 1 小時 24 分 25 秒奪下后冠,她在賽後表示:「疫情關係少了很多國外選手的競爭,加上自己今天狀況不錯,能夠突破個人最佳成績真的很高興!」全場焦點則是全馬女子組,由前兩年連續奪冠的傅淑萍順利完成三連后冠,賽後她提到︰「兩週前跑完台新女子馬就一直陪學生訓練,根本沒時間準備比賽,昨天晚上突然想起要拼三連霸,才臨時決定今天來參賽。」比賽過程很辛苦,但她也希望以身作則告訴學生不要輕言放棄,果然不負眾望順利達標。
今年適逢交通部高速公路局成立滿 50 年,共有逾百名陽光選手及數千名跑者在國道上熱血起跑。復健中的陽光傷友特組加油團,以恐龍裝、爆炸頭等趣味造型站上國道為所有跑者加油,鼓勵以永不放棄的運動家精神超越自我、並尊重每張不同的臉。
陽光基金會執行長舒靜嫻表示:「不僅是燒傷顏損者經常面臨社會『以貌取人』的困境,台灣 12.9% 民眾曾因外貌而遭受他人取笑、15% 因外貌被取不喜歡的綽號,11.9% 曾因外貌被批評。相當於每 7 個人就有 1 個人曾因外貌遭受不友善對待。因此陽光連續三年以公益合辦方式與中華民國路跑協會,共同推廣臉部平權運動國道路跑、串聯全國 22 個縣市政府連署支持臉部平權、並參與發起「國際臉部平權聯盟」等行動積極促進友善環境。如今陽光在台灣推動「臉部平權」的經驗,亦為歐美亞洲國際會員所肯定及學習。」
長期關懷傷友的伊林娛樂連續三年不缺席,參與陪跑並組成國道馬拉松史上最閃亮的加油團為跑者打氣,年年參加應援團的李懿今年首度參加新增的疾速3K組,她表示︰「很開心能實現與傷友們的約定,一起為臉部平權而跑!」藝人郭子乾連續兩年參與賽事,今年因延賽而不克參加,仍特別錄製影片為陽光選手們加油。
除了長期支持陽光基金會的和碩聯合科技、永真教育基金會、華南永昌證券、立錡科技、義鎧科技、采盟股份有限公司、台銀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許多企業也熱情投入資源於賽事,包含維他露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和碩聯合科技、永真教育基金會、華南永昌證券、義鎧科技、立錡科技、采盟、臺銀人壽、健喬信元、Allsports 創星影像、長榮航空、撒隆巴斯、琣伯莉餅乾、南蠻堂、博威、泛亞活力、GATSBY。等企業,都共襄盛舉支持本活動。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路跑協會、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
責任編輯/Dama
有跑者膝之名的「髂脛束症候群 ITBS」是許多跑者腳上永遠的痛,常見於長距離跑者或自行車選手。不幸遇到這困擾時該如何緩解?且看以下物理治療師解說。
髂脛束是一條由臀大肌及闊筋膜張肌延伸下來密度較高的筋膜組織,這條筋膜往下連接到脛骨外側,可以幫助膝關節伸展及髖關節做外展的動作,在單腳站立的情況下可輔助臀中肌,提供髖關節與膝關節外側的穩定。而髂脛束症候群 ITBS是因為在過量運動下使得髂脛束的張力過大,造成髂脛束與股骨間富含神經與血管的軟組織受壓迫而產生疼痛。
.成因:
下肢的活動屬於閉鎖鍊運動,因此髂脛束症候群的成因比想像中來得複雜,不論是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的功能失衡或結構性問題,都可能是造成疼痛的原因,以下僅歸納出較為常見的因素。
① 臀中肌、臀大肌無力或髖關節不穩定,迫使闊筋膜張肌過度活化導致髂脛束張力增加,以維持髖關節與膝關節外側的穩定。
② 膝關節的外翻與內翻。
③ 踝關節的不穩定,尤其是足弓較為塌陷或足外翻的情形。
④ 跑鞋選擇錯誤。
⑤ 跑步姿勢不良。
⑥ 跑步或騎車訓練量突然增加。
⑦ 跑過多的上坡與下坡。
.常見位置:膝關節外側、大腿外側。
.發生模式:
① 運動的負荷超過平時的訓練量,膝關節外側有明顯的刺痛與壓痛點,少數會往上蔓延至大腿外側。
② 膝關節變換動作由彎曲到伸直時,因為增加了髂脛束的張力,容易感到疼痛。
評估方法
請參照下肢的選擇性組織張力測試(STTT)進行詳細評估,也可進行以下的特定性檢查。
諾博氏加壓測試(Noble compression test):測試者一手用手指壓在被測者患側腳的股骨外上髁,另一手將被測者的膝關節從90°彎曲到完全伸直,過程中在彎曲20 ∼ 30°時特別疼痛則測試即為陽性。
伸展與訓練
① 闊筋膜張肌、髂脛束的伸展:站姿,將健側腳跨至患側腳的前方,再將身體側彎至健側來進行伸展。
② 臀中肌的訓練:側躺的姿勢,健側在下,膝關節、髖關節微微彎曲提供穩定。患側在上,膝關節伸直,腳尖朝前,做髖關節外展的動作,過程中髖關節不彎曲。
效果:組織支撐、痛點減壓。以肌內效貼紮做軟組織的支撐與痛點減壓,使動作功能恢復。
STEP1 大腿外側髂脛束支撐
側躺且下方腳彎曲、上方腳伸直準備貼紮,從大腿外側大轉子下緣往下量到脛骨粗隆左右,約 8-9 格。I 型貼紮,錨點放在大轉子的下緣,以中度拉力往脛骨貼紮,即完成。
STEP2 受傷區域痛點支撐
觸診尋找到受傷區域的痛點,剪取兩條貼布,各約 4-5 格。I 型貼紮,上下各一條,錨點放在痛點的中間,以中度拉力往膝部的上下圓弧形支撐貼紮,即完成。
• 圖文摘自如何出版,蔡忠憲、張高華、黃安華、楊宛青合著《提升表現、預防傷害、減緩疼痛,運動肌內效貼紮》一書。
本書特色
四位物理治療師因為運動傷害處理這個共同志趣而結為好友,經常一起參與各種運動賽事,協助場邊的運動傷害防護。2011年起攜手投入中華肌內效協會的培訓課程建置,共同開發出肌內效貼紮認證課程,8年來授課總和超過300場,以教學嚴謹、考核扎實著稱。適合各階層學習,不只醫療人員、運動員,連一般民眾都能輕鬆掌握技巧。
四位治療師亦師亦友,除了在各自領域以自費物理治療形式,藉由徒手治療、運動治療方法為臨床患者服務外,也時常聚在一起討論和分享各式治療法的操作和練習心得,更時常到國內外進修,保持吸收新知的熱忱,並將新技術整合內化成治療患者的利器。行有餘力不忘戮力寫作,讓更多人認識運動傷害處理與防護知識,以致全民都能擁有健康的肌骨與幸福的人生。
• 更多如何出版《提升表現、預防傷害、減緩疼痛,運動肌內效貼紮》資訊 請點此
責任編輯/D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