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知識庫
  • 5種腿部徵兆告訴你可能生病了!
1
5種腿部徵兆告訴你可能生病了!
2
下背痛
下背部疼痛不吃藥復健可以嗎?醫師表示「介入性治療」可以解決
3
每20個孩子就有1個高血壓!專家:少1公斤降1mmHG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5種腿部徵兆告訴你可能生病了!

2019-04-10
知識庫 保健 下半身肌群 觀念

身體一旦出現問題,除了部份癌症或疾病在初期沒有明確的生理反應之外,大都會在身體的某些部位出現明確的症狀做為警示訊號,像是牙疼代表蛀牙或牙齦發炎等疾病,胃疼或是拉肚子有可能是腸胃等疾病,但除的這些,腿部也是會反映身體疾病。如果你的腿部出現了下面5種反應,就代表你的身體出問題了,甚至是發生重大疾病的警訊。

5種腿部徵兆告訴你可能生病了! ©advancedfootcareinc.com

腿部水腫

時常腿部出現水腫的狀況的人要注意!輕微的話,可能是因為長期間維持相同的姿勢,或是運動量不足造成腿部血液循環變慢、懷孕等,但排除這些,正常人時常腿部水腫就要注意,像是肝臟、腎臟或心臟的疾病,靜脈曲張、糖尿病等的初期症狀都會讓腿部水腫。此外,甲狀腺機能低下、淋巴浮腫等也是造成腿部水腫的原因之一。

改善作法:偶爾腿部水腫如果是飲食不當或者不良生活習慣所造成,只需要調整飲食、適度伸展就能改善。但如果兩腿或單腿經常出現水腫,就要注意是不是血栓造成的,最好儘快到醫院查明病因,平時可透過手指壓按腿部水腫部位10到15秒,如果鬆手後超過5秒才能恢復,就代表出現水腫的情況。

腿部麻痺

除了久坐、久站與跪姿或是蹲姿所造成雙腿痲痹之外,其他情況下腿部麻痺可能與血液流動受阻與腰椎疾病有關。如果因為長期血液循環不順而導致腿部肌內供氧不足的麻痺就該注意,可能會有心肌梗塞發生的可能。此外,腿部麻痺可能是因為腰椎內的交感神經受到刺激所造成的,當神經根受到椎間盤突出部分的壓迫,當血流不足就會造成缺血、缺氧,此時會在小腿出現疼痛、麻木等異常感覺。

改善作法:如果只是單純因為久坐、久站所引起的腿部麻痺,只要慢慢站起來走動幾分鐘就即可緩解。但如果是突然性的腿麻,並且長時間仍無法緩解,就應該儘快到醫院查明症狀,排除相關疾病。

腿部無力

除了因為年紀增長的關係導致雙腿肌肉減少而出現無力的症狀之外,假如是單側的腿部無力,並伴隨口齒不清、嘴角歪斜等情況,有可能是腦血管疾病或腦中風的前兆!但是,如果是雙腿乏力、行走困難,除了是腦部病變之外,也有可能是因為腰椎或頸椎疾病所引起的症狀。此外,帕金森氏症也會出現腿部無力的病症。

改善作法:建議平時可以多做一些腿部的肌力訓練來增強肌肉與促進血液循環,像是深蹲、弓箭步等,也可以透過瑜伽動作來練習。

腿部靜脈曲張

腿部靜脈曲張早期沒有明顯症狀,通常時常久站的人會有此困擾,當靜脈曲張時,可能會引起小腿搔癢、腿部酸痛腫脹、沉重或是疲勞等,之後漸漸站立時,小腿後膝蓋窩的地方才會開始突出腫大的青筋,也就是靜脈曲張的典型特徵。如果不予處理,除了可能會有潰瘍、血流不止等症狀外,甚至可能會造成肺栓塞以及深層靜脈栓塞等併發症。

改善方法:保持正確姿勢,盡量不要翹腳、久站或是久坐,最少每小時要活動一次,平日可以不定時將腿抬高,讓腿部高於心臟位置。至於肥胖者應該要減重來減少靜脈曲張發生的機率。

腿部膚色變深

除了因為長期曝曬於陽光下造成的下肢膚色變深之外,如果小腿無原因地顏色變深,有可能出現因代謝性問題造成的血管疾病!像是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因為當血液循環出現障礙時,代謝產物蓄積在小腿皮下組織,此時會導致腿部色素沉積、膚色變深。

改善方式:三高患者平時必須做好血糖、血脂、血壓的檢測工作,一旦發現異常,就要及早接受治療。平時也要控制好飲食攝取的糖份與脂肪量、並維持固定的運動習慣,此外,也要避開菸酒等會刺激血管的物品。

資料來源/HERO HEATHLY&HOPE
責任編輯/妞妞

分享文章
優活健康網
優活健康網

下背部疼痛不吃藥復健可以嗎?醫師表示「介入性治療」可以解決

2023-12-07
保健話題觀念

「下背痛已經1個多月,走路沒辦法走太長時間,要看哪一科?」面對這樣的「痛」,病人只能吃藥、復健,或是開刀才能解決嗎?事實上,可以就醫進行「疼痛治療」,只要找出疼痛背後的真正原因,進行綜合性的治療計畫,包含介入性治療、藥物治療,就能有效控制疼痛。

下背痛
下背部疼痛只能吃藥、復健,或是開刀才能解決嗎?

疼痛科看什麼「痛」?

花蓮慈濟醫院疼痛科主任王柏凱指出,疼痛科不僅能治療常見的膝蓋疼痛的問題,還有現代人常見的頸椎痛、五十肩、肩關節炎、下背痛、坐骨神經痛、骨刺等;以及其他疼痛包含三叉神經痛、足底筋膜炎、 疱疹神經痛(皮蛇痛)等都能得到改善。

他也補充,常見的「介入性治療」分為神經調控治療與結構治療:

神經調控治療:包含神經阻斷術、硬脊膜外注射術、高頻熱凝術等。

結構治療:包含韌帶、肌肉、關節注射治療以及神經沾黏剝離術(神經鬆解術)、椎間盤注射、玻尿酸注射、增生療法/再生療法等。

介入性治療加強復健效果

王柏凱指出,介入性疼痛治療除了可以改善疼痛以及修復組織,還能減少藥物使用、增加活動力、加強復健效果。

帶狀疱疹後引發的神經痛(皮蛇痛)是許多疼痛患者的惡夢,甚至曾有人皮蛇纏身5年復發4次。疼痛科門診能幫助疱疹後神經痛病人,依病人的疼痛狀態採用漸進性治療之外,若是嚴重則可透過介入性治療,來改善疱疹後神經痛,讓病人脫離疼痛折磨,重回正常生活。

下背疼痛
醫師指出,介入性疼痛治療除了可以改善疼痛以及修復組織,還能減少藥物使用。

神經阻斷術常用於治療疼痛

王柏凱說明,常有病人誤會「神經阻斷術」是切斷或破壞神經,這術式是透過注射短效麻醉藥物到神經周圍,來達到減少疼痛的效果,經常被用於診斷或治療各種疼痛症狀。

一名熱愛運動的女士為個案之一,其突然感到右腿緊繃、酸麻,嘗試中醫針灸、復健治療,剛開始症狀獲得改善但還是反覆發作,嚴重到無法走路整整躺了28天。後續,透過詳細的檢查發現她患有「梨狀肌症候群」,以神經阻斷術暫時阻斷神經路徑,才讓該個案的疼痛得到緩解。

吃藥沒效可考慮注射治療

王柏凱也提醒,若是疼痛在藥物治療無效或藥物副作用大、復健效果不佳的情況下,病人可考慮注射治療來改善疼痛、打斷疼痛的惡性循環;而隨著年紀增長,身體各項機能持續退化,建議民眾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飲食營養均衡、規律運動或復健等,都是保養身體的好方法。

延伸閱讀:

下背痛千萬不能做的5種運動!醫教正確護腰運動:你該「這樣做」

下背痛「護腰」用久⋯當心肌肉無力!醫教「3招」把腰背核心練起來

本文獲優活健康網授權轉載。

原文:下背痛反覆發作,只能吃藥或復健嗎?醫揭「1療法」有效改善疼痛

/ 關於優活健康網 /
優活健康網

《優活健康網》為台灣極具專業權威性的健康知識平台,擁有完整醫療記者與編輯群,提供最正確的就醫認知與醫療知識。
【Uho優活健康網】:http://www.uho.com.tw/
【Uho優活健康網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uhofbfans/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每20個孩子就有1個高血壓!專家:少1公斤降1mmHG

2019-05-23
生活兒童保健話題

現在兒童肥胖問題比例偏高,許多父母們都把孩子養成過重的小胖子,這可能是「害」不是愛!由於肥胖關係,在台灣18歲以下高血壓盛行率也高達5%,也就是說,每20個兒童以及青少年,就會有1個高血壓或是有高血壓前期問題。

每20個孩子就有1個高血壓!專家:少1公斤降1mmHG ©istockphoto.com

兒童肥胖率偏高

全球每年有940萬人死於高血壓併發症,而台灣高血壓盛行率高達25.06%,超過400萬人有高血壓!更可怕的是,隨著兒童與青少年的肥胖盛行率越來越高,然而大約每4個兒童就有1個體重過重或肥胖,即便近幾年減重風氣盛行,還是無法讓小朋友體重過重的趨勢減緩,肥胖的孩子長大後持續肥胖的比例高達八成,而且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跟著增加。依據教育部106年學年度學生健康檢查資料顯示,國小學童過重及肥胖率為27.6%,國中學子的盛行率更是高達29.5%。然而肥胖的人罹患高血壓、癌症的風險是健康體重者的2倍,同時罹患糖尿病、代謝症候群及血脂異常風險高達3倍!不僅如此,根據數據顯示,有34.2%的18-29歲人口一年內沒有量血壓,所以會有100萬人不知道自己已經有高血壓問題。

兒童肥胖率偏高 ©hellosehat.com

造成兒童高血壓原因

高血壓的成因是多面向性的,包括環境因素、體重過重、攝取過多鹽分以及高熱量食物、缺乏適量運動等,都是造成兒童有高血壓的原因,其中,父母親的「愛」是最為重要的關係!許多父母會寵溺著孩子,時常買一堆大零食、糖果、油炸食品與甜點當作犒賞,長期下來,不僅身材走樣,罹患高血壓的機率也大幅提升!如何讓孩子回到健康的體重以及預防高血壓的產生這項重要課題,必須由家長以身作則,與孩子一起攜手才能成功。

造成兒童高血壓的成因有環境因素、體重過重、攝取過多鹽分以及高熱量食物、缺乏適量運動等 ©livescience.com

國民健康署提醒,如果有高血壓家族史且又屬肥胖體型的人,最好善用生活周邊的血壓站養成定期測量血壓習慣,更要從年輕時開始調整健康的生活型態,例如採低油、糖、鹽及高纖飲食,拒菸酒、適度運動(1天至少運動30分鐘),才是做好血壓管理的重要關鍵。

採低油、糖、鹽及高纖飲食,拒菸酒、適度運動能預防高血壓 ©freepik.com

然而成人BMI值應控制在24以下,7~18歲兒童及青少年BMI值則應控制在各年齡層標準範圍內,才可能預防!此外,肥胖者可先從每個月減少1公斤為目標下手,每少1公斤血壓約可下降1毫米汞柱,若減重10公斤就相當有一顆降血壓藥的效果。

資料來源/MAYO CLINIC、HEHO健康網

責任編輯/妞妞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