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通常會認為會肥胖的原因是與脂肪有關,但是,根據美國科學期刊的研究結果顯示,有一類的脂肪居然與減肥有關!根據該研究團隊發現,這類脂肪會與腸道荷爾蒙互相作用,向大腦傳遞吃飽的訊息,這樣能降低進食頻率以及對減重者來說會有幫助。
人體中含有兩類形態以及功能截然不同的脂肪,分別為:白色脂肪和褐色脂肪。其中,白色脂肪堆積在皮下,負責儲存多餘熱量、引發肥胖;而褐色脂肪會燃燒脂肪,將其轉變為熱量,是哺乳動物保持體溫的關鍵。根據國外研究則指出,褐色脂肪不僅能燃燒脂肪,還能控制飽足感,但是,如果缺乏褐色脂肪,或是褐色脂肪不產生作用,此時就會有怎麼吃都吃不飽的現象。
根據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腸道、大腦以及褐色脂肪之間,有著複雜的交互關係,他們用於控制能量平衡,該研究團隊負責人馬丁(Martin Klingenspor)表示:褐色脂肪不僅僅只是一個產熱器官,更是促進新陳代謝的幫手!。 不過團隊發現,想要褐色脂肪順利,還涉及到腸道荷爾蒙,就是胰泌素(Secretin),這種荷爾蒙負責刺激胰腺分泌胰液,進而幫助小腸中和酸、消化大量營養物質,然而胰泌素還存在另一個被低估的作用,就是即活化褐色脂肪,促使後者產生飽腹感訊號。
該研究人員以飢餓的白老鼠為實驗對象,發現人為注射促胰泌素可以抑制小鼠的食慾,且增加褐色脂肪產生的熱量。然而,當白老鼠攜帶基因突變褐色脂肪不活躍或是減少時,即便注射胰泌素,也不會產生食慾抑制感。除了研究胰泌素對於白老鼠褐色脂肪的影響外,研究團隊還針對17名志願者進行了胰泌素的測定研究,研究人員採集受試者隔夜空腹以及餐後30~40分鐘的血液樣本,從中檢測了褐色脂肪的耗氧量、脂肪酸吸收,根據研究結果顯示,血液中胰泌素越多,褐色脂肪代謝就更加活躍!
胰島素是由胰臟分泌的一種荷爾蒙,能促進葡萄糖被身體細胞利用來供給細胞能量,在醣類代謝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長期飲用高碳水化合物、高脂肪的飲食時,會使身體對自己分泌的胰島素不再敏感,當身體開始對自己分泌的胰島素不再敏感時,就會分泌更多的胰島素來進行彌補,以控制血糖濃度。
換句話說,為了應付血糖濃度增高的情況,身體會強制分泌更多的胰島素,隨著時間走動,那些已經出現胰島素阻抗的人為了控制血糖濃度,會需要越來越多的胰島素。而因此產生問題,這些問題症狀包括:嚴重的動脈炎症、高血壓 、甘油三痠酯升高、HDL(好的)膽固醇降低 ・LDL(不好的)膽固醇升高 、血粘度升高、肥胖等,除了平時飲食要控制、規律運動外,如果要增加胰島素,建議可以食用黑豆,黑豆中含有胰蛋白酶,能增強胰腺功能、促進胰島素分泌,其中裡面的鉻元素非常豐富,能提高人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有相當好的治療方式。
國慕尼黑工業大學的研究團隊表示:「誘導褐色脂肪生熱的刺激,就可以帶來飽腹感,而胰泌素的分泌對其有關鍵的影響力!」因此,該團隊認為褐色脂肪有望成為治療肥胖的新方法,比如透過胰泌素影響褐色脂肪,有機會改變肥胖以及其他代謝類疾病問題。
資料來源/HEHO健康網、《Cell》
責任編輯/妞妞
這幾年減醣飲食非常火紅,由於減醣飲食在執行上比極端飲食法容易許多,飲食內容也很貼近台灣人的日常飲食,因此現在執行減醣飲食的人非常多,網路上也出現非常多的減醣社團,許多人互相切磋討論減醣的方法。
我發現,很多人都把減醣想得太嚴格了,其實減醣就只是減少醣,而不是斷醣,因此不用禁吃澱粉;也有人把減醣想得太神了,以為減醣就一定能減肥,非也,用減醣來減重的同時,仍有需多考量因素應被納入。
錯,減醣飲食其實就是比較寬鬆的低碳飲食,醣類的比例大概佔總熱量的26~45%,全榖雜糧、水果、鮮乳等含有醣類的食物控制在此範圍內就好,而該戒掉的是含糖飲料、甜食、零食等精緻糖。
醣類的比例減少,若蛋白質及油脂的比例沒有拉高,很容易感到飽足感不足,建議減醣時可適時增加蛋白質食物的攝取,若蛋白質需求量較大的人,額外增加的蛋白質,以植物性蛋白質為佳,例如:豆腐、豆干、毛豆、黑豆等,以避免攝取過多的飽和脂肪。
多數專家會建議減醣飲食者攝取低GI食物,原因在於低GI食物比較不容易造成血糖震盪,因此也比較不容刺激胰島素大量分泌,對於血糖控制、減少脂肪囤積以及飽足感的維持都有較好的效果。但是,並不代表高GI的食物就會讓人發胖(同理,也不是所有低GI食物都會讓人瘦),想要吃高GI值的水果,例如西瓜、荔枝,並非不可,控制份量,並且避免空腹食用即可。
牛奶中雖然含有乳糖,不過乳糖的消化速度並不快,加上牛乳蛋白及油脂能延緩消化速度,因此對於血糖的刺激不大,加上牛奶含有多種人體需要的維生素、礦物質,對於健康的維持相當重要,因此還是建議將牛奶納入每日的飲食中。同理,無加糖的咖啡拿鐵、紅茶拿鐵也是可以喝的喔!
糖尿病人、腎臟病人及慢性病飲食處方請找營養師及醫師;重訓運動量極大的人、運動選手飲食也需要特殊設計;兒童、青少年、孕哺婦建議均衡飲食。
人的的飢餓感是大腦下視丘與消化系統間相互作用的結果,食物的份量太少、熱量太低都無法傳遞飽足訊息給大腦,因此可能會產生「有吃沒飽」的感覺;另外,食物本身的特性也會影響飽足感,例如油脂因為能夠延緩食物的消化,因此可延長飽足時間,高纖、低GI的食物對於血糖刺激較小,因此飽足感通常也比較好。總之,就吃得飽又不要攝取到太多熱量,一定要有足夠的蔬菜(每餐至少一碟)、適量的蛋白質、油脂(不要吃水煮餐),主食吃全榖雜糧(地瓜、燕麥、糙米等),改變進餐順序,從熱量密度較低的食物開始吃也是一個可行的方式。
胎兒及嬰兒發育時,母體需要的營養素如維生素B1、B2、鎂、鐵、鋅(族繁不及備載)比一般成年女性還要來的多,因此不建議孕婦或哺乳婦採取任何特殊飲食,均衡飲食是目前營養素來源最廣泛的飲食方式。 另外,也有動物實驗指出,採取極低碳飲食對胎兒的器官發育,像是大腦、心臟、肝臟等等,在功能性及生理性方面都會有所影響。
人體對於醣類食物的需求或慾望並非恆定,大腦運作、肌肉運動都需醣類的協助,當你用腦過度、加強訓練時,如果又攝取過少的醣類,身體當然就會想要大吃一頓。要怎麼避免這種猛爆性的食慾?當你運動量增加、壓力大、思考量大的期間,不要過度嚴格的限醣,適時地增加一些好的碳水化合物有助於飲食控制,等身體狀況恢復,再執行減醣也行。
市售的減醣麵包、餅乾、餐盒大多是經過是經過配方調整,將精緻的碳水化物的原料,像是白麵粉、砂糖,改為全麥麵粉、豆渣、杏仁粉、代糖等,因此整體的含醣量較低,相對來說營養密度要較高,因此做為控醣時期的替代選項是不錯的選擇,不過還是要注意醣類以外的其他成分,例如鈉、油脂、添加物含量是否過多,否則為了控醣把其他過多的有害成分吃進肚子裡,反而得不償失。
任何飲食方法都不可忽視熱量控制及營養素的重要性,低醣食物吃很多,但整體熱量超過身體所需,還是無法達到減脂效果,且大部分低醣飲食在執行的六個月內會有顯著效果,之後就會趨於平緩,人體的運作很複雜,並不適套用任何一種飲食法就保證適合你或是保證讓你瘦的。
文章授權/【減醣】十個減醣飲食迷思大破解
責任編輯/妞妞
有在健身或是正在瘦身減重的人,基本上一定都有聽過肌肉比脂肪要重這句話,然而,根據科學的說法一磅的肌肉與一磅的脂肪,在重量之間兩者是相同的,唯一的區別在於它們兩者之間的密度不同,因此,才會有體重同樣100公斤的人體脂肪率將會有不同的外觀,這也就是為何一磅重的棉花比一磅重的鐵,在體積方面來說要來的大上許多。
但並非所有的人都可以透過體重機的數字,了解自己的肌肉與脂肪比例之外,也不能清楚的顯示出在健康上所會面臨的風險,另外,肌肉與脂肪之間還存在著不同的功能,例如脂肪可有助於身體產生熱能避免體溫過低;肌肉可以促進新陳代謝的提升,這也就意味著擁有越多的肌肉比例,你身體的基礎代謝率就會越高。
根據一項於2016年所發表的研究發現,無論體重或體重指數(body mass index,BMI)較高,體脂肪比例過高的人總死亡率也較高。這是因為過多的體脂肪會增加罹患高血壓、心臟病以及糖尿病的機會,這也就表示即使體重輕但脂肪與肌肉比例差的人,也有罹患肥胖及病的風險,這就如同很多人外觀看起來瘦瘦的,同時,體重數字上也沒有過高,但因為不愛運動所以造成體內肌肉比例偏低,體脂肪比例卻偏高,這也就是大家俗稱的泡芙人。
【延伸閱讀】便利商店10樣增肌減脂好物大公開
可是這也不表示你必需要擁有或增加過多的肌肉比例,雖然擁有肌肉不會讓身體不健康,但一般人只要擁有合理且正常的肌肉比例與體脂肪比例,就可以讓身體保持著健康的狀態。然而,根據美國范德堡大學(Vanderbilt University簡稱Vandy)與美國運動指南所提出的建議,身體脂肪百分比必需要基於性別與年齡來做為區分。
另外,更可以更進一步的根據運動員或一般人的平均值來進行分類。
通常,要準確的測試體內脂肪的比例有點複雜,所以有些運動中心或醫院都會提供使用生物電阻抗(BIA)來進行檢測體脂率,但這些測量器材有可能會因為外部的因素,例如睡眠不足或是身體含水量多寡,影響測量的數據結果。另外,我們體內的肌肉量也與體重指數(body mass index,BMI)無關,這是因為BMI是經由身高與體重來進行計算,而不是我們身體的組成比例,根據研究顯示,BMI不能直接測量身體脂肪,但BMI與身體脂肪更直接測量值適度相關;此外,BMI似乎與這些更直接的身體脂肪測量與各種代謝和疾病結局密切相關,因此,我們也可以將此數據當做一種參考。
【延伸閱讀】健身新手們先該減脂還是增肌?
資料參考/draxe、t-nation
責任編輯/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