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年前,56 歲的美國大媽蘇.雷諾茲(Sue Reynolds)體重飆破 152 公斤,讓她連起床翻身、擠進公共廁所都得大費周章,甚至幫自己穿鞋這種簡單任務還要老公幫忙。當她用走路、騎飛輪、游泳等有氧運動減重後,竟搖身一變成為該分齡組世界一流的鐵人三項選手,更代表美國出國比賽!是什麼強大力量讓她「減成運動員」?來看看雷諾茲的減肥之路。
雷諾茲並不是病態型肥胖,她可觀的脂肪是從結婚生子後,在自己創立的非營利組織常常日以繼夜工作,並經常拿餅乾和 M&M 巧克力當作熬夜乾糧。歷經數十年不眠之夜,她開始對糖份上癮。
「我的不良習慣是有充分理由的。」雷諾茲在被外媒《Runner’s World》採訪時這麼解釋:「很多人對胖子都有刻板印象,認為他們對某些事不負責任或是走不出悲傷,所以他們暴食其實是在啃食著悲傷。事實上,這種刻板印象是不公平的。」
一天,雷諾茲站在廚房裡對自己說「夠了!」儘管她這些年來嘗試各種飲食,也曾減掉 27 公斤體重,但最後她總是復胖。然而這次不同,她的減重動機是厭倦了無法做自己想做的事,而廚房中的吶喊對她也起了作用。
吶喊之後,雷諾茲在老公布萊恩的陪伴下,做了第一次健走 100 公尺,短短距離,就讓她完成後汗流浹背倒在沙發上,但內心是歡愉的。「到目前為止,這是我做過最艱難的事情之一,我為自己邁出第一步感到高興和驕傲,那真的相當關鍵。」
後來,雷諾茲繼續練習走路,且每天增加一些距離,直到可以走接近 5 公里。不過,雖然她透過計算熱量和步行把體重降到 122 公斤,卻又復胖了不少,甚至休息了 11 個月之久,直到 2012 年 4 月,她再度開啟健康飲食生活。
雷諾茲在體重 138 公斤時,與一位朋友報名參加了包含核心肌力訓練、有氧運動、營養計畫,以及每兩週秤重一次的訓練營課程。同時,她下載了 5K 跑步 App,在走路中穿插一些跑步當做間歇訓練;還上了飛輪和水中有氧課程,並習慣在水中有氧課結束後自己多游泳幾圈。
努力減肥同時,雷諾茲意識到自己正在做鐵人三項的三種運動項目。不久之後,她已經可以在泳池游 30 圈、騎飛輪 19 公里,走/跑約 5 公里(半程鐵人三項比賽分別為游泳 750 公尺、自行車 20 公里和跑步 5 公里)。她從沒想過自己會成為一名鐵人,但她在運動中學到,對於任何跑者或自行車手而言,訂出目標賽事會讓訓練整體有趣許多。
2013 年 7 月,當年 59 歲的雷諾茲參加了人生第一場鐵人三項賽。除了丈夫,她沒有告訴任何人自己參與比賽,因為當時 103 公斤的她,不想讓別人看到她穿泳衣的樣子。
第一次比賽,雷諾茲很害怕自己會不會心臟病發?腿骨折?恐懼和驕傲同時佈滿她的心理狀態。但嘗試之後,她已跳脫出這些負面的心理狀態,更在比完賽回到家後又馬上報名了下一場賽事。
同時,她上網找尋鐵人三項教練,並在居住地印第安那州找到一名 27 歲的教練布蘭特・巴勒。教練比她兩個兒子還年輕,但完全不在意雷諾茲的年齡和體重,他表示:「這對我來說從不是問題,我的目標是帶他們到想要的地方。」
在巴勒的指導下,雷諾茲繼續參加賽事,但通常是分層組別中唯一一名選手。第二年夏天,她參加美國鐵人三項全國冠軍賽,終於體會到分齡組「排名」的感覺,在 44 名女性中排第 29 位。同場賽事,她在游泳項目無意間刷卡一名競爭對手,當下她被嚇到了,但這也顯現出她具有前所未知的競爭優勢。
2015 年,雷諾茲已經從每週 5 天訓練 20 分鐘,進步到每週 6 天共訓練 10 小時。此時她的體重降到 65 公斤,並首次獲得美國代表隊資格,參加墨西哥舉辦的 ITU 鐵人三項總決賽 (ITU World Triathlon Grand Final),獲得第 11 名成績。
雷諾茲的巔峰年則在 2017。當她體重降到 61 公斤,同時在世界和美國頂級賽事中排名第六,成為一名貨真價實的運動員。
看完雷諾茲勵志的故事,你可能最在意的是除了運動,她是怎麼減去這麼多脂肪的?
飲食上,她每天的飲食都保持一致:多吃優格、燕麥片、全麥麵包、水果和蔬菜。另外允許自己每週放縱一次,通常會享用楓糖鬆餅。原本有糖癮的她對糖的熱愛並沒有消失,但因為比賽目標強大,對於糖她更容易拒絕了。
作為一名菁英運動員,雷諾茲的意志促使她保持著前進的動力,她總是想:「我每減掉 5 磅(約 2.3 公斤),跑起來就更輕鬆,現在如果我增加 5 磅,就會更難跑了!」
現年66歲的雷諾茲,將自己戲劇性的鐵人三項經歷集結,在今年4月份出版了《The Athlete Inside》(暫譯:運動員心志)一書,詳細介紹她的減肥之路,以及成為世界級選手的歷程。該書的收益捐贈給美國鐵人三項基金會,為身障和視障鐵人三項運動員提供支持。
雖然年事已高,但雷諾茲的教練認為她會繼續變更強,就算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也沒有停止她的訓練。教練表示:「雖然雷諾茲是一名業餘的選手,參加鐵人三項比賽是為了樂趣,但她仍然每天、每年都在努力變成更好的自己!」
資料來源/Bicycling US, Runner's World
責任編輯/Dama
10公里是個微妙的距離,多數路跑賽事包含此項目,跑者參與時也須比5K賽事投注更多專注;但另一方面,它是5K初跑菜鳥進程到半馬、全馬選手的過渡期,許多參與過半馬以上的跑者從此不會回去參與10K比賽。無論如何,如果您想在年底的大型馬拉松賽季來臨時成為半馬或全馬跑者,從現在練習,到了夏季多參與10K賽事,把跑步底子練扎實吧!
為了維持身材而跑和為10K而做跑步訓練不同在於,後者每個訓練都必須有目標。擬定一個適合您生活作息的跑步計畫,並至少挪出10周去完成它;當然,您的實際訓練時間可能少於10周,但必須先空出這樣的期間,當您生病、出國度假時才能有緩衝。
一個扎實的10K跑步訓練並不是靠少數良好的練習就能達成,而是好壞交織的訓練過程。即便世界頂尖的菁英跑者都曾遇過棘手問題,所以當您訓練時感到挫折,就調降速度讓它度過。訓練最大重點應是建立信心,然而當您進行訓練計劃時,記住每個項目都不是絕招;將所有訓練項目加總融合起來,才能讓跑步動力流暢運行。
想跑得更遠,就得在每次訓練時跑得更輕鬆。在進行10K訓練時,您可越跑越遠的關鍵是:平衡跑步和變強壯間的身體恢復時間。當您進行「輕鬆跑」,專注於保持「開心的配速」,能幾乎不費力地與人交談,輕鬆跑就能讓您轉變得更強壯、更快、跑距更長。
訓練時必須提高配速,在每周固定訓練中挪出一次進行1-2分鐘的間歇跑,速度須快到您能聽見自己的心跳、無發正常談話,之後花同等時間轉為輕鬆跑。在您加入更多間歇跑之前,持續這樣的訓練3-4周(每周1次)。
訓練流程:走路暖身5分鐘→輕鬆跑10分鐘→跑4輪2分鐘間歇跑,並以輕鬆跑與之交錯→緩和跑10分鐘→走路5分鐘
每周(最好在周末)循序漸進增加約800公尺,例如若您現在可跑6K,那麼從6.8K開始,之後7.6、8.4K慢慢往上加。每四個星期縮減回8公里,以讓身體恢復並適應;至於在賽事當周,將長跑里程數降到不超過8公里。
每次的耐力跑或長跑都是為了賽事而練習,您將思考賽事前一晚和當天早餐要吃什麼、穿什麼服裝、補給品和配速,把全部相關事物演練一次,有助於您的初10K比賽。
研究指出,有參加跑團訓練的跑者比獨跑者更能始終如一且跑得更遠,雖然不一定適用於任何人,但和朋友一起跑,或加入每周固定的當地跑團,積極性和運動表現上都能有所進步,更促使您達到目標。
跑步訓練目標大多針對身理,僅有少部分針對心理層面;但賽事當天相反,您必須善用心智。最常見跑者在賽事當天犯的錯誤是前段跑太快,在前幾公里花了過多力氣,到最後燒光精力而無法完賽。
訓練計畫到了最後5周,建議每周花一次進行後段加速訓練,也就是將跑步里程一分為二,前半段輕鬆跑,後半段則加速跑完,這能促進您在賽事中順利跑完難熬的後半段。同時,別忘了先練習您跑向終點站時的完賽笑容。
賽事開始前,做一段暖身有助於增加血液循環和調整呼吸。當天一早可洗個溫熱水澡先暖暖身體,賽事開始前10-15分鐘先快走3分鐘,接著輕鬆跑5分鐘,再以10秒以上的提速跑結束。
比賽當周應多休息、縮減跑量和強度,同時刪掉力量訓練項目。賽事當周的跑步訓練唯一目的只要保持腿部放鬆,進行30-40分鐘內較輕鬆的訓練來維持即可。
資料來源/ACTIVE、Runner's World
責任編輯/D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