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話題
  • 跑完初馬血管年輕4歲! 研究發現初馬訓練可「逆轉」血管老化
1
跑完初馬血管年輕4歲! 研究發現初馬訓練可「逆轉」血管老化
2
睡眠不好會失智?專家說:睡眠呼吸中止症會讓癡呆風險高出3倍!
3
細嚼慢嚥更健康!專家:吃飯多咀嚼可降低4大疾病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跑完初馬血管年輕4歲! 研究發現初馬訓練可「逆轉」血管老化

2019-05-21
話題 跑步 保健 馬拉松 新知 跑步訓練

隨著年紀增長,血管硬化成為每個人老了都將面臨的健康問題。雖然大家都知道跑步對心肺有益,但對血管的益處有多大呢﹖根據歐洲心臟病學會最新發布的研究指出,花6個月訓練並完成初全馬,可逆轉主要血管老化、平均讓血管年輕4歲,這樣的成效與藥物治療相當,且年齡越「大」、跑速越「慢」的跑者竟受益最多!

跑完初馬血管年輕4歲! 研究發現初馬訓練可「逆轉」血管老化 (圖中人物僅為示意,非受試者) ©CNN

這項研究由歐洲心臟病學會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ESC)於2019年5月發布。該研究作者、英國倫敦大學學院英國心臟基金會研究員Anis h Bhuva博士指出﹕「這些新手跑者訓練了6個月並完成初馬,可將動脈年齡減低4年、心臟收縮壓下降4毫米汞柱(mmHg),這與藥物治療的效果相當,如果維持,可使終生中風風險降低約10%。」

血管僵硬是正常衰老的標誌,即便是健康者也會因此增加中風與心臟病的風險。以往我們知道,與同年齡者相比,終生運動員擁有生物學上較年輕的血管;而該研究主要針對馬拉松訓練,調查即使在馬拉松新手身上,是否可改變動脈硬化程度。答案是肯定的,「你不必成為一名菁英運動員,就可以從馬拉松中獲益!」Bhuva博士說。

研究找來139名21-69歲之間的健康者,他們都是首次參加馬拉松比賽的新手跑者。受試期間,他們週跑量維持10-20公里,持續6個月,並完成2016或2017的倫敦馬拉松,其中男性平均完賽時間4.5小時、女性平均5.4小時。

研究比較的時間點為開始訓練前兩週與馬拉松完賽後兩週,受試者接受了核磁共振成像(MRI)和心血管超音波檢查、健康檢查、血壓及心率測量,並計算出兩個時間點主動脈的生物學年齡。結果發現,完賽後的主動脈硬度降低,比訓練前年輕4歲;且年齡較大的受試者和完賽時間較長的人,主動脈硬度降低更多。

以往我們都知道,透過運動可降低安靜心率並改變一些身體組成的數值;但是,Bhuva認為心率這類身體數值對健康影響微乎其微,而主動脈硬度和血壓變化對健康的影響大的多。

初馬完賽後的主動脈硬度降低,比訓練前年輕4歲(圖中人物僅為示意,非受試者) ©SAUDI-EXPATRIATES

研究顯示,馬拉松訓練是保持生理活躍的好方法。Bhuva博士指出,許多受試者因此愛上跑步並持續跑步,這應該會增加維持主動脈年齡的可能性;事實上,年齡較大且跑較慢的人能獲得最大效益,對初馬選手而言,還可能使心血管系統變得更年輕。

熱愛跑步的你,是不是多了一個跑馬拉松的好理由、也多了一個推坑其他跑友參加全馬的理由了呢﹖

資料來源/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Runner's World   
責任編輯/Dama

分享文章
優活健康網
優活健康網

睡眠不好會失智?專家說:睡眠呼吸中止症會讓癡呆風險高出3倍!

2025-01-16
觀念保健話題

失眠是現代人的文明病,與睡眠呼吸中止症同為國人最常見的睡眠障礙問題前2名,但有研究指出,睡眠品質不佳可能加速大腦認知功能退化,進而提升失智症風險。根據全台首份「睡眠與失智白皮書」調查顯示,失眠合併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失智風險,將較正常人提高3倍,若未即時篩檢,可能對後續健康及治療照護造成大影響。

當睡眠品質不佳就可能會加速大腦認知功能退化,進而提升失智症的風險。

侯先生因前年疫情確診後引發失眠開始服用安眠藥,平常睡不好、夜尿次數多,造成他白天精神不濟,身體免疫力下降,甚至引發心律不整、帶狀皰疹等不適症狀;直到今年接受睡眠檢測後,診斷為失眠合併重度呼吸中止症,夜晚平均睡眠呼吸中止次數達42次,最低血氧更降至82%。

4成失眠者合併睡眠呼吸中止症

台灣睡眠醫學學會秘書長、林口長庚醫院睡眠中心主任醫師莊立邦表示,一般人常認為失眠和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有關,卻不知道跟失智症也有關聯;國人睡眠障礙問題以失眠、睡眠呼吸中止症最為常見,兩者合計臨床就醫比例超過一半。

莊立邦說明,失眠是指難以入睡、易睡眠中斷或早醒,睡眠呼吸中止症則是因上呼吸道道塌陷而堵住呼吸,嚴重甚至造成缺氧或窒息。事實上,有約30~40%的失眠患者同時有睡眠呼吸中止症問題,稱為「失眠與睡眠呼吸中止共病症」(COMISA)。

睡眠障礙增加失智症罹患風險

然而,根據國際臨床研究顯示,有睡眠障礙者與正常人相比,罹患失智症的平均風險增加20%,其中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更高出60%。工研院針對台灣人睡眠狀況研究並發布的「睡眠與失智白皮書」調查也發現,有高達近7成的民眾不知道睡眠呼吸中止症會增加失智症風險。

睡眠障礙和失智有什麼關聯?莊立邦舉研究指出,睡覺時間平均未滿6小時者,相較於正常睡眠時間7小時以上,失智風險增加30%,「原因在於睡眠時間較短者,大腦內會累積β-澱粉樣蛋白並形成斑塊,此蛋白正是阿茲海默症患者大腦斑塊內的內主要成分,會破壞腦神經傳導,損傷認知及記憶功能。」

國際臨床研究顯示,有睡眠障礙者與正常人相比,罹患失智症的平均風險增加20%!

莊立邦提到,許多人以為失智是正常老化所造成,但失智其實有很多原因,也可能是後天因素所造成。如失眠合併睡眠呼吸中止症,導致睡眠時間不足、深度睡眠減少等睡眠障礙問題,可能導致退化性失智如阿茲海默症;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也會造成體內血氧降低,導致血管性疾病所引起的大腦梗塞,進一步引發血管型失智症。

有打鼾、失眠建議進行睡眠檢測

台灣睡眠醫學學會理事長、北榮胸腔部主治醫師周昆達表示,目前失智年輕化趨勢也越來越明顯,不少人常在40、50歲之後就開始出現記憶力差、專注力容易分散等症狀,「睡眠障礙也可能也是一個其中因素」,建議有失眠、睡眠呼吸中止症狀況者,積極接受專業睡眠檢測ˋ,評估背後真正的疾病原因。

周昆德提醒:「打鼾是睡眠呼吸中止症重要的症狀,建議只要有打鼾狀況就要接受篩檢。」建議可到醫院神經科或睡眠中心,進一步做睡眠生理檢查。生活習慣上也建議保持運動習慣、均衡營養、積極參與社交活動,都有助於降低失眠及失智症風險。

科林睡得美資深睡眠技師洪曉菁表示,民眾也可選擇居家睡眠檢測,配戴專業睡眠監測儀器,在家睡一晚便能評估是否有睡眠障礙,透過適時的醫療介入,提升睡眠品質,以降低失智及其他身心共病的風險。

延伸閱讀:

長期失眠恐釀失智症!中醫教4種「穴位按摩法」讓你放鬆好入睡

失智症末期能活多久?教你看「觀察量表9症狀」預測

本文獲優活健康網授權轉載。

原文:失眠睡不好,竟增2成失智症風險!醫曝「1原因」恐損傷大腦認知功能

 

/ 關於優活健康網 /
優活健康網

《優活健康網》為台灣極具專業權威性的健康知識平台,擁有完整醫療記者與編輯群,提供最正確的就醫認知與醫療知識。
【Uho優活健康網】:http://www.uho.com.tw/
【Uho優活健康網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uhofbfans/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細嚼慢嚥更健康!專家:吃飯多咀嚼可降低4大疾病

2020-03-30
生活觀念保健知識庫

你是否有計算你每一餐吃多快?當你吃完飯後時常發現自己總是會脹氣、胃食道逆流,或是感覺自己總是吃不飽?其實,是你吃太快了。當吃飯速度太快,不只會脹氣,還會讓人變胖、甚至引發糖尿病的風險。根據專家建議,每口多咬10下、至少咀嚼20下,堅持下去,一定會感覺身體變得健康,同時也能遠離這四大疾病。如果每口咀嚼20下,吃飯的時間至少可以拉長成30分鐘左右,所以只要低於30分鐘的時間,就表示吃太快,而吃太快,小心以下這4種疾病找上你。

細嚼慢嚥更健康!專家:吃飯多咀嚼可降低4大疾病 ©yourweightlossaid.com

容易肥胖

細嚼慢嚥、拉長用餐時間,會讓我們產生飽足感,因為大腦會感覺吃飯時間已經過了很久,應該差不多要吃飽了;就像我們吃西餐,常常還沒有吃到主餐,就已經有飽足感,此時就不會吃太多。西元2017年,日本廣島大學研究也發現,追蹤1083名受試者5年之後,吃飯吃太快會增加11.6%變成「代謝症候群」的機會;也發現進食速度愈快,體重會大幅上升。研究同時指出,慢食或能有助預防患上代謝綜合症的風險。

胃食道逆流 

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醫師康本初說,吃飯速度太快,還沒半小時就吃完了,會讓胃一下子塞進太多食物,此時必須撐大才能讓這些食物不斷的進來,也會導致胃部鬆弛、食道大開,胃酸就容易逆流到食道,造成胃食道逆流。只要自己總是吃飯吃得比別人快,就要注意,但最好可以維持在半小時。

©medicalnewstoday.com

消化系統變差

吃飯時吃太快,或是嘴巴裡有食物還一邊講話、喝湯的時候,也會在不知不覺間吞下很多空氣,造成脹氣;而且吃太快、一直講話,也代表食物沒有好好咀嚼就吞下去,造成腸胃消化的困難,自然也會容易覺得脹氣、不舒服。 細嚼慢嚥也能把食物在口腔裡嚼碎,讓食物到胃裡面的時候,不會還是一塊一塊、需要花很大力氣消化的食物,才能讓消化系統不會針對食物努力消化,而是會把力氣花在代謝上,等於減輕腸胃的負擔,同時也是增加代謝速率的好方式。

©prevention.com

增加糖尿病機率

日本廣島大學的研究,在吃飯吃太快的時候,身體沒辦法釋放出「飽足感」,也就沒辦法釋放足夠的胰島素,造成血糖的波動變大,最後演變成「胰島素抵抗」,形成糖尿病;而肥胖本身也是糖尿病的危險因子。  而且慢慢吃東西,身體感覺自己還有在持續進食,就不會急著想要消化、提高血糖,而是會緩慢將食物的能量轉變成血糖,能維持血糖的穩定,讓飽足感一直持續到下一次用餐的時候,中間就不會想要再吃零食、飲料來填補這個空虛。

©eatright.org

資料來源/HEHO健康網

責任編輯/妞妞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