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以咖啡因的美味來源而聞名,但是有些人說咖啡因會破壞你的身體狀態,對於健康沒有好處反而有壞處,然而,也有人說咖啡因可以幫助促進新陳代謝外,還能有助於身體燃燒更多的脂肪。咖啡因真的可以幫助身體脂肪燃燒及加速代謝?這篇將以咖啡的成份帶到如何促進新陳代謝,告訴大家喝咖啡是否真的能幫助瘦身!
                          咖啡是由咖啡豆製成的烘焙咖啡豆釀造而成,它生長在許多不同的地區,如東非、亞洲、拉丁美洲或巴西等國家。在咖啡內含有多種成分,例如抗氧化劑、蔗糖、綠原酸、脂肪、蛋白質、纖維、礦物質及咖啡因等等,然而,咖啡中的主要成分是咖啡因,它主要的作用主要是刺激中樞神經系統、心臟和呼吸系統,適量的咖啡因亦可減輕肌肉疲勞與促進消化液分泌,另外,由於它會促進腎臟機能有利尿作用,會幫助體內將多餘的鈉離子排出體外。
                          咖啡中的所有成分對身體的影響都起著不同的作用,然而,經過徹底研究後最重要且影響最大的成分就是咖啡因,我們都知道在休息時燃燒的卡路里量稱為靜息代謝率(RMR),因此,你的靜息代謝率越高燃燒的卡路里相對來說就越多,2016年做過一項針對咖啡因與靜息代謝率(RMR)的研究報告指出,咖啡因可以使新陳代謝率提高9%。另外,也由於咖啡因的含量喝咖啡可在24小時內,提升身體的能量,這也可能是讓新陳代謝增加的另一個原因,在研究中也發現,許多咖啡因的影響是通過交感神經系統介導,咖啡因對靜息條件下脂質使用的影響可以用兩種方式解釋,單獨的脂質使用不足以驅動脂質氧化,或脂質周轉率的大量增加會導致脂質氧化的小量增加,因此,在熱量的消耗上能增加約13%左右,除此之外,咖啡也是一種利尿劑幫助身體擺脫所產生出的廢物和多餘的水分,幫助身體避免水腫的現象產生。
研究表明,飲用咖啡後新陳代謝的增加,也是由於脂肪燃燒增加所引起,然而,在咖啡中的咖啡因會刺激中樞神經系統,造成神經系統向脂肪細胞發送直接信號,告訴他們去開始分解脂肪,再加上咖啡因也會引起我們血液中腎上腺素濃度的增加,讓腎上腺素通過血液進入脂肪組織;並發出信號以分解脂肪釋放到血液中,這樣的反應有助於從脂肪組織中調動脂肪細胞,然後,使其可用作血液中的游離脂肪酸,這可導致脂質氧化增加高達29%,然而,有一項研究咖啡誘導的產熱的程度和咖啡攝取對基質氧化的影響還表明,較肥胖的人生熱發生程度小於較瘦的人,在脂質氧化的增加程度上分別為肥胖者10%瘦體者29%,兩者相差約19%左右。
                          看完上面所說的一些研究報告之後,你是否也指望只要喝咖啡不用運動也能變瘦?然而,這一切都是為了結合適當的營養和積極的生活方式,喝咖啡除了可以提振精神增加身體能量幫助燃燒更多卡路里,但是,有一些特定的時間最適合飲用咖啡減肥和燃燒脂肪。如果你是經常運動及訓練的人,最好在訓練或運動前20-30分鐘喝一杯黑咖啡,這段時間是咖啡的自然效果得到最好的時間,這時咖啡因將為你的身體提供額外的力量,為接下來的運動提供充足的專注力及燃燒更多脂肪的能力,並且能促進新陳代謝;因此咖啡與運動訓練相互結合,將有助於提高靜息代謝率,這項理論也在攝入咖啡因對新陳代謝和運動能力的影響的研究報告中獲得證實。但如果你是屬於比較不運動的人,那麼最好的時間可以在用餐後或開始一天的早餐喝一杯咖啡,用它來為日常活動提供充足的能量。
喝咖啡就如同生活中所有的事情一樣,太多的好事也會產生一些負面的影響,就如同咖啡因一樣。過多的咖啡因攝取會造成一些副作用,如煩躁不安、焦慮、頭暈、胃部不適、失眠、煩躁、心跳加快甚至震顫等等,對於大多數健康成人來說,高達400毫克(mg)的咖啡因被認為是安全的,這大約是4杯224ml咖啡的量,但不是每杯咖啡所含的咖啡因都固定相同,所以,在咖啡因的攝取上要特別的注意。
喝咖啡具有多種健康的好處,但如果你攝入的咖啡含量低於中等量,咖啡也會帶來潛在的健康風險,如果發現自己每天需要的咖啡因攝入量有超過平均攝入量,你可能需要向醫療保健專業人員諮詢。雖然,喝咖啡可以促進新陳代謝並燃燒脂肪,但了解自己的咖啡因攝取極限非常重要;攝取過量的咖啡因容易造成身體的副作用及咖啡因依賴症,另外,準備咖啡的方式也有很大的影響,很多人喜歡在咖啡中加入一些糖或奶精來飲用,那麼原本咖啡能幫助增加新陳代謝的功效,也有可能會因為這樣而大打折扣,更不用說攝去多於的卡路里熱量;上面所說的研究都是屬於黑咖啡對身體健康的影響。適量飲用黑咖啡可增加靜息代謝率(RMR)幫助燃燒脂肪及促進新陳代謝,對於肥胖者來說效果較瘦者略為不明顯。至於運動訓練前,是否要飲用一杯黑咖啡來幫助訓練專注力及脂肪燃燒,就看個人的習慣取捨。
資料參考/healthyhints、NCBI
責任編輯/David
            
                      
                    你是否會覺得每天進行單一的訓練項目,很容易失去訓練的動力呢?近年來,「多元」儼然成為運動者的日常訓練模式,多元訓練能幫助長期培養生理素質,讓運動員不斷挑戰自我潛能,豐富的運動模式更能滿足不同領域及不同階段的訓練需求。
為了幫助多元訓練愛好者創造卓越運動表現,UNDER ARMOUR正式發表首雙零橡膠訓練鞋「UA FLOW DYNAMIC」,讓訓練愛好者不論是進行敏捷、爆發力、或負重等多元訓練組合時,皆能給予絕佳輕盈、動能回饋及穩定腳感,感受「多元訓練、一鞋到位」的運動魅力!
2/17記者會現場,特別邀請拳擊女王 陳念琴及新世代創作才子 婁峻碩上腳全新「UA FLOW DYNAMIC」多功能訓練鞋,以專業訓練與日常運動兩種不同面向分享自己的訓練菜單!
                        去年勇奪三項國際賽事金牌的拳擊女王 陳念琴,本月初甫於《2023 金腰帶拳擊系列錦標賽-摩洛哥站》收下系列賽第二面金牌,接下來她也將持續備戰,全力鎖定杭州亞運奪金之路,盼能順利取得2024巴黎奧運門票!為了在新的一年持續突破自我,她更加重視多元化訓練的調整:「拳擊選手並不是勤練打拳就好,要充分結合多方位的不同訓練菜單,像是核心、負重、或是訓練身體靈活度的跑跳都要面面俱到,才能幫助在比賽時有更良好的發揮!」。
而培養下來的訓練習慣,也讓陳念琴自有一套選擇運動裝備的標準:「拳擊運動的訓練核心主要其實是在腳步上,因此我非常重視訓練鞋的包覆性,FLOW DYNAMIC的後跟包覆就非常到位,能幫助我在進行步伐協調時,穩定每次的腳步落地,穿起來也相當柔軟舒適!」。
                          除此之外,在長期競賽壓力下,陳念琴透露平常訓練或上場前,習慣透過聽音樂排解壓力,她熱情於記者會現場表示:「很期待今年婁峻碩在音樂創作上能有全新作品!」同時邀請婁峻碩分享適合舒壓的音樂類型,也期望透過專業運動裝備和創造良好訓練氛圍,能讓陳念琴保持絕佳運動狀態享受比賽,再創體壇生涯巔峰!
從節目主持人氣爆棚,到逐漸在電影和戲劇圈嶄露頭角,婁峻碩宣布回歸音樂創作,並表示今年將會帶來個人全新音樂作品與個人大型演唱會!除了音樂上給了大家滿滿期待之外,婁峻碩在新的一年也為自己設立更強訓練目標:「以前剛接觸健身訓練時,都是埋頭苦練一個地方,卻忽略鍛鍊全身性肌力與核心基礎的重要,我現在傾向多元組合訓練,透過不同訓練項目讓自己提升訓練表現,這樣的運動方式非常豐富且不乏味。而且透過運動可以釋放工作壓力,充沛的精神狀態也能幫助自己找尋創作靈感!」
                          身為日常多元訓練者,婁峻碩表示相當注重訓練鞋的選擇:「不只是上健身房,我連在家徒手訓練都一定要穿訓練鞋!我非常重視訓練鞋本身的重量,一定要夠輕盈舒適,才能幫助我在多元組合訓練時更加靈活敏捷。而且有很多訓練鞋鞋底較硬,只適合在健身房負重訓練時穿,既不能跑也不能跳,像FLOW DYNAMIC的輕盈及敏捷特性就很符合我的多元訓練需求。」
UA首雙零橡膠訓練鞋「FLOW DYNAMIC」捨棄傳統橡膠外底,採用全掌 UA FLOW 中底科技,給予極度輕盈腳感,無論跳躍、跑動或敏捷訓練都能感受輕量優勢而靈活應對。其科技材質同時擁有強勁韌性與抓地力,幫助雙腳進行負重訓練時絕不打滑或飄移!
不僅如此,UA FLOW DYNAMIC採用輕量透氣的針織鞋面,能完美貼合雙腳,長時間穿著也能保持舒適腳感;而鞋側及後跟處的TPU穩定墊片則有效提升穩定度,幫助訓練愛好者挑戰多元訓練組合時,能展現更強運動表現!
                        為讓更多訓練愛好者體驗FLOW DYNAMIC訓練鞋的輕盈、抓地及支撐腳感,UNDER ARMOUR同步推出《全台巡迴UA FLOW訓練場》,邀請大家一同感受「多元訓練、一鞋到位」的運動魅力!
即日起開始報名,詳細活動資訊請見UNDER ARMOUR FB官方粉絲專頁。
資料提供/星裕國際
責任編輯/林彥甫
                      
                    大家都知道運動能讓人心情更愉悅,那你有想過,不同強度的運動能為大腦和情緒帶來什麼影響嗎?國外新研究發現,低強度運動與認知和注意力明顯有關,高強度運動則能增加情緒處理能力,也就是說,在長距離訓練中加入一些衝刺,能雙重幫助你鍛鍊大腦!
                        以往的許多研究中,運動和大腦健康之間的關聯已相當明確;而新的研究發現,依照活動強度不同,獲益也有所不同。這項發表在《大腦可塑性》期刊上的研究,招募了25名男運動員,他們分別在跑步機上以低強度跑30分鐘,並在另一天以高強度跑30分鐘。在每次訓練前後,研究人員透過MRI核磁共振檢查,測量活動過程中大腦發生的血流變化,並檢視大腦區域與跑步活動的關聯。
雖然受試者在高強度和低強度兩個階段,正面情緒都明顯增加,但低強度訓練與認知和注意力相關的功能有更多連結;高強度訓練則與大腦和情緒處理較相關。該研究合著作者、德國波恩大學附設醫院功能性神經影像學小組醫學碩士Angelika Schmitt指出,這是了解運動過程中大腦結構和功能動態變化相當好的一步。
                        在運動強度對大腦活動的影響上,上述德國研究並不是唯一發現有趣結果的。南澳大學2019年一項研究發表於《運動科學與醫學》期刊,研究128名同時參與HIIT高強度間歇運動,以及低強度、長時間有氧運動參與者的大腦活動狀態。結果發現,兩種運動都對神經連結產生了正面影響,但是混和高與低強度運動,可能在調節「壓力荷爾蒙」皮質醇上具有額外益處。
南澳大學健康科學學院研究員 Ashleigh Smith 表示,高強度運動時皮質醇升高,但持續的高水平可阻斷神經反應,而間歇訓練可以使皮質醇水平恢復到正常水平。
皮質醇又譯成可體松,屬於腎上腺分泌的腎上腺皮質激素之中的糖皮質激素,在應付壓力中扮演重要角色,故被稱為「壓力荷爾蒙」。皮質醇會提高血壓、血糖水平和產生免疫抑制作用。而皮質醇過高,會導致庫興氏症候群庫興氏症候群;皮質醇過低會導致愛迪生氏病。
高低強度混和策略還可能有增進恢復的潛力。2019年一項研究針對自行車手試驗,發現變動式的高強度騎行(即一系列的自行車衝刺穿插低強度騎行),比起相同時間的中等強度騎行,恢復效果明顯較好。
無論是在對大腦、情緒的影響,或是運動後恢復的效果,這些研究的結果都導向混和高與低強度。因此,下一次出門運動時,為了你的大腦和身體著想,試著把高、低強度混和在你的訓練中吧!
資料來源/Bicycling、維基百科    
責任編輯/D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