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年長者,運動可以降低死亡率,擁有更好的身體狀態,維持更好的活動力。同時可以預防老人跌倒及跌倒的風險(高齡者跌倒伴隨著較高的死亡率)。有在運動的年長者,有氧能力下降的速度會比同年齡少一半,同時也會減緩肌力下降的程度。
高齡運動風氣漸長,在馬場賽道上,高齡跑者也越來越多。大多人知道長者規律運動能促進身心健康,但極少人把高齡跑者和「跑速」這種競技面向聯想在一起。其實透過數據可看出,高齡跑者的進步幅度其實可以相當大,且年齡越高進步的幅度越大。不只是成績,更環環相扣著健康。希望讓家中父母健康老化、快樂享受運動,陳柏長醫師的這篇文很適合說服他們動起來!
定期規律的運動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各種癌症、失智的機率、減少焦慮及憂鬱,增進睡眠的品質,維持正常體重及骨質密度。
美國心臟協會(AHA)及美國運動醫學會(ACSM)建議,年長者每週應進行5天至少30分鐘中低強度有氧運動;或是3天超過20分鐘的高強度有氧運動;或者是兩者交叉訓練。同時為了保留肌力,應該要進行肌力訓練。對於身體已有明確疾病的長者,在運動前應先就醫諮詢身體狀況是否適合運動。
高齡者可以用自我知覺量表來衡量運動的強度。以0到10分來計算,當5-6分為低強度,7-8分為高強度運動。對於沒有運動習慣的長者,只要開始規律運動,很快就能得到相對於不運動者的那些好處,因此開始運動永遠不嫌晚。
對於高齡者的有氧運動,很難有些客觀的觀察,因為年長者從事運動的人口相對較少(一般成年人約2-3成,長者運動比例會再更低),也很難有大量穩定的資料,去觀察這群人的運動表現。因此在長者的運動資訊上是相當缺乏。生理上肌肉力量在30歲達到高峰,在50歲開始會明顯下降,而運動可以減緩這個下降的速度。 雖然沒有很明確的定義去界定高齡運動員,但是可以將生理肌肉下降當作一個分水嶺。50歲以上的運動員可視為高齡。紐約馬拉松為世界最大型的馬拉松之一,從近40年前的1.5萬人到近年來的5萬人,有完整的成績資料可以做為研究之用,可以提供研究高齡者有氧運動表現的長期資訊。
有2份研究是將從1983年到2009年參與紐約馬拉松的人分組,並且以前幾名的完賽者成績當做研究資料,原因顯而易見,高齡者的參賽人數較少,也只有前段班的參賽者能確認他們有長期投入在訓練上。
隨著時間的增長,參加人數越來越多,男女跑者比例也越來越平衡,從過去的5比1,到近代的2比1,表示隨著時間的推移,過去認為女性不適合參與馬拉松運動,這樣的歧視漸漸不再被接受,也使得女性參與度的增加。同時各個年齡層的參與者都相對應增加,尤其在高齡參與者的比例更是顯著,表示投入長跑運動的長者越來越多。
雖然長跑紀錄不斷地被推進,但是50歲以下領先完跑者的平均成績並沒有明顯進步。而在50歲以上的高齡跑者,則可以看見明顯的進步,令人意外的是,年齡越高的組別進步的幅度越大,尤其在女性長者的進步幅度更是明顯,平均每10年可以進步10分鐘左右的時間。
過去高齡者及女性被認為不適合參與長跑運動,但是這樣的觀念被逐漸打破,隨著參與者的人數變多,成績進步可以說是某種必然。但是近代還能持續的進步,就不單單能以參與運動的人口變多而去解釋。
50歲以下參與馬拉松賽事的人口一樣增多,但是卻沒有明顯的進步。但是長者以前被認為不適合長跑,現在被鼓勵參與各式的運動,除了長跑訓練外,這些長者可能有更多的知識及觀念去進行肌力訓練,更大大增加他們在長跑運動上進步的可能。
長者在經過長期的有氧運動訓練之下,最大攝氧量及肌力相對能夠被維持住。長跑運動可以讓長輩出門,可以讓年長者有更好的社交活動可能性,同時保有更好的身心健康狀態。
紐約馬拉松的資料,雖然有30年的紀錄,但是我們很難由這份資料得知跑者的身高體重以及疾病史,也無法得知這些高齡跑者是健康有問題後才開始運動,或是年輕時就有運動習慣而一直保持到年長。
50歲以下的頂尖跑者,成績已經進入一個很難再大幅進步狀態。但是高齡跑者,隨著參與者的人數增加,以及各種訓練知識、醫療的進步,他們可能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隨著嬰兒潮的退休,他們的醫療及健康問題,都是各國政府很難去面對跟有效解決的燙手山芋。台灣一個病人倒下到死亡平均超過7年,這除了表示台灣醫療便宜,也表示醫療人員盡心盡力維持這全世界最高品質的醫療水準,但悲哀的是這件事情反面,代表著生病後的生活品質可能並不好,走進看看各家醫院的呼吸照護中心,可能可以看到那些不再像是人的病人。
運動或許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但是運動已經不斷被驗證可以善高齡者的健康狀態,甚至是精神狀態,可以不讓長者只待在家裡,而是能夠走出門跟人互動。過去我們可能不能想像80、90歲的長者可以安全完成一場馬拉松,而現在只要沒有特殊狀況,長者也可以參與這樣高強度的運動,享受這樣的比賽,而且參與這項運動的長者越來越多,不再是少數人的運動。
擁有良好的運動習慣,或許能夠改變高齡者的生活品質及減少各種醫療問題,而這件事情卻是被政府所漠視,提高健保給付或是長照都不是正確的解答,如果能從根源解決才是良方。讓長者活得更有尊嚴,老得更健康,並且在少子化的現在,一個人的倒下,更可能會拖垮一整個家庭。鼓勵長者走出門,不管是有氧運動或是肌力訓練都可以扭轉這一切。
經歷
Pose Method® Level 1 認證教練
Garmin 亞太區跑步教練培訓
RAD 自我肌筋膜放鬆國際指導員
醫師高考及格
衛生福利部署定專科醫師
部落格 陳柏長醫師的跑步筆記
FB 陳柏長醫師 跑步讀書室
主辦單位 六角國際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活動詳情請洽伊貝特報名網
有一位加拿大籍青年,由一位吸毒者痛改前非,成為該國頂尖職業三鐵運動員之一,並於2015年10月以領先群體地位完成IRONMAN世界冠軍錦標賽。以下是他的故事。
2009年12月,萊諾·桑德斯(Lionel Sanders)再度向他的父母伸手要錢,這使得他們猶豫起來。他們不相信自己的兒子,他們上一次借給他錢是因為他的金融簽帳卡超刷,而這原來是給他在加拿大安大略省就讀大學做生活費用的。事實上,桑德斯用這筆錢來買古柯鹼。
在21歲的時候,桑德斯的皮膚看起來非常憔悴而蒼白。自從2006年開始他的大學生活之後,他掉了40磅(18公斤)。他是個宅男和吸毒者,每週僅外出一次,通常一大早出門去買日用品和食物。
但是,當他在那年冬天去找父母拿出自己的信用卡時,他的要求的錢不是用於毒品,而是要付學校的註冊費。
桑德斯後來決定將他的生活翻轉過來。但要如何做到?他決定投入鐵人三項這項運動。
2015年10月在美國夏威夷的可納(KONA),當時27歲的桑德斯有機會在IRONMAN世界錦標賽站上領獎台。他是加拿大頂尖的職業鐵人三項運動員之一,他的履歷包括2015年加爾維斯敦IRONMAN 70.3冠軍(第二名是2015 IRONMAN世錦賽亞軍Andreas Raelert)與2015年德州IRONMAN第四名。他當時已經戒毒了將近5年。
「我是一個真正相信你可以做任何事情的人,」桑德斯告訴記者。「如果你對於一件事有足夠的渴望,你就會有充沛的精神力量去堅持下去。」
這個說詞有些諷刺意味,因為桑德斯在過去一心只想要毒品。
「我第一次嘗試古柯鹼之後,就變得非常的嗨,然後我開始失去理智,」他說。「我有一個經驗是,我當時真的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但基本上我瘋了,並在高速公路上試圖從車窗往外跳。」
桑德斯在小學三年級開始跑步。他在高中時是一位優秀的越野跑者,他甚至在溫莎大學嘗試加入校隊。「我沒有成功成為校隊的一員,但是這並不重要,」他說。「因為我開始去投入夜夜笙歌的生活方式。」
他退出跑步四年多,從一個派對玩到另一個派對。但到了2009年底,他卻已經準備好脫離他的毒癮。
桑德斯說,他在一次晚上的派對時決定保持清醒,當他看到他的朋友們為了爭奪最後一行古柯鹼而吵了起來,「這是我第一次看清楚自己在做什麼,與我已經變成怎樣的人,」他說。
2009年11月5日,桑德斯決定在他的地下室公寓附近外出跑步。他採取了一條通過一個墓地的路線。他說,看到那些墓碑是一個「自我超脫的體驗,」他意識到跑步可以幫助他挽救自己的生命。兩個星期後,他和他媽媽貝琪一起跑了10K。一個月後,他說服她幫他支付2010路易斯維爾IRONMAN鐵人賽的報名費。
「我對於鐵人三項是什麼好好研究了一番,並看到它需要紀律和動機。這些都是我當時非常缺乏的,」他說。
桑德斯的戒毒經驗並不順利。他復發了三次,並考慮過自殺。但他在做鐵人三項訓練時發現自己的目的和動機。
而事實證明,儘管多年來他濫用他的身體,他還是一位速度很快的運動員。他以10小時14分31秒完成了2010路易斯維爾IRONMAN比賽。
「在完賽後我第一句話是,『這是我做過最愚蠢的事了,而且我永遠都不會再這樣做。』」桑德斯說。「我的父母扶我回酒店房間,我吃了一個披薩,然後我意識到那場比賽有多麼驚人、有多難。但我還是完成了。」
他訓練了三年,但桑德斯並不知道他能夠成為菁英選手,直到2013這年,他在安大略省的馬斯科卡贏得了馬斯科卡IRONMAN 70.3這場賽事。他那場比賽之後轉為職業運動員,隨後,他在加拿大和美國的鐵人三項和馬拉松賽事中成為數十名常登台領獎的菁英選手群的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