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法國一項研究證實,年長者每天快走15分鐘可降低22%死亡風險。此外,與日常不運動的老年人相比,熱愛運動的老人罹患慢性病的風險較低,有助健康長壽。但是專家表示,快走必須走到有點喘才有效,如只是一般步行速度,建議每週應達到150分鐘運動量。
發表這項研究的法國聖埃蒂安大學附屬醫院將受試者分為不運動、低度、中度和高度運動4組,平均追蹤10年並且探討運動量與死亡風險的相關性。根據結果顯示,中度和高度運動量的老人,死亡風險分別下降28%和35%,從事愈多體能活動的老年人身體愈健康,而從事低度運動量、相當於每天運動15分鐘的老人,也能降低22%死亡風險。但是,研究中提到的15分鐘運動,應達到中強度運動,就是快走或健走比較喘的程度,若只是一般步行速度,建議長者們拉長運動時間,一週達到150分鐘的運動量才有效果。
其實,走路最好的事情之一就是能減緩慢性疾病,根據一些研究,有一些過於肥胖的人以及年紀較大的人或是有糖尿病、心臟病以及關節炎這些疾病的人,能透過走路這項運動改善血液循環並淋巴系統將毒素排出體外,你要知道我們的關節軟骨沒有直接血液供應,但只要移動的越多關節液的循環就越多,這樣氧氣和營養物質就會被帶到有受過傷的區域來做為治療。如果你以前曾經受了傷或有一些慢性疼痛的毛病,就可以依據自己的身體狀況逐步增加步行的強度及距離,這項運動基本上不需要花錢請私人教練或是太多的指導技巧。
根據2013年發表在「美國預防醫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發現,快速行走對於靜息心率、血壓、運動能力、最大耗氧量和生活質量有益。這個研究隨訪了1000多名患有各種疾病的患者,發現步行這項運動,對大多數成年人都有顯著的好處,除了可以預防心臟病、中風或冠心病之外,還能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有許多研究表明,每週五天每天大約30分鐘步行與冠心病風險降低19%相關,同時提高你的速度和強度可以給你身體狀況更多的好處。從本質上講,你走路時越努力而且做的越多,你的身體狀況就會越好,所以,為了能獲得最健康的好處,請嘗試逐漸增加你每週的總步行時間、距離、頻率、能量消耗和速度。
如果長輩不想運動,她建議親友以邀請長者陪伴自己運動為由,漸進引導長者參與。像是從個人走路到快走,延伸參與團體運動,甚至發展成相約遊山玩水,如真不願運動,可從床上抬腿等運動做起,每個動作從3次慢慢增加到5次,都可達到運動效果。
資料來源/中時電子報、The Conversation
責任編輯/妞妞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期間,人人都知道要保持社交距離室內1.5公尺、戶外1公尺,然而一項比利時及荷蘭兩間大學合作研究打破了這個認知,發現以戶外跑步、走路的安全距離來看,前後並排的人至少要離4-10公尺,各國規定的1-2公尺顯然不夠,而且左右並排會比前後來的安全。
該研究由比利時魯汶大學(KU Leuven)與荷蘭埃因霍溫理工大學(TU Eindhoven)合作進行。研究透過虛擬空氣動力學模擬出飛沫的流動,並指出在一般情況下保持1-2公尺社交距離,可有效防止吸進飛沫;但是在運動時,如果前方有人正在健走或跑步(據作者發表最新版的研究白皮書,已將自行車這項運動刪除),又剛好打了噴嚏或咳嗽時,將透過滑流作用(slip-stream)讓飛沫飄向身後的人。
研究人員模擬人在運動(走路或跑步)過程中的唾液顆粒、以及來自不同位置的唾液顆粒(包括左右並排、斜對角前後方、正前後方)。透過下圖視覺效果,清晰可見人留下的唾液顆粒,紅色點代表最大的顆粒。
從模擬可顯示,在低風速環境中,兩人左右並排,保持一般社交距離跑步或走路時,被對方飛沫的影響較小;當兩人在斜對角前後方,被對方飛沫波及的風險也較小;如果兩人在正前後方,將有最大的汙染風險。
該研究作者Bert Blocken教授解釋,打噴嚏或咳嗽的人會以更大的力量散佈飛沫,就像是飛機或車輛高速通過時會帶起滑流的原理,當人往前跑步或走路也會產生對流風速,將飛沫向後飛散,降落在衣服或其他部位上。前後方位置將產生最高的污染機會,但同時風險也降低得較快。
研究人員根據研究結果建議:走路時,沿著同一方向走路移動的人應距離至少4-5公尺;跑步時則應拉長到10公尺;如果跑在某人後方或是準備要超車,也請從遠處就開始保持在不同的跑道。
你可能認為這麼遠的距離會帶給你困擾,但這篇文並不是要給你製造麻煩的。請注意,這項研究目前僅為專業人士撰寫的白皮書,並不是經過同行審查過的論文,所以無法保證論述是否有誤。我們只要繼續在疫情尚未解除下,持續保持獨自跑步、健走,與別人的距離維持在室內1.5公尺、戶外1公尺,並盡可能地增加距離就可以了。
資料來源/Medium, Gladiator lab, Bicycling
責任編輯/Dama
疼痛是現代人常見的一種身體症狀,當我們感受到疼痛的同時,除了情緒會受到影響外,還會因為恐懼而使得我們陷入恐懼,有的人甚至會因為害怕而躲起來獨自面對這個問題,反而讓疼痛的問題更陷入困境之中。
然而,每個人對於疼痛的感受程度都有所不同,疼痛雖然一開始是一個身體現象,但也是與心理狀態息息相容,尤其,容易因為這個狀態而感受到恐懼,這也是處於生物上的本能反應,例如:我們身處於危險情況時,強烈的恐懼感能壓制疼痛度的問題,進而快速的做出逃跑或是戰鬥的決定。下面將整理出6種疼痛類型的人格並由醫師提供相對應的建議,讓你能更了解自己在疼痛的忍受度上是屬於哪一種類型。
對這類人來說,沒有什麼比對疼痛的恐懼還嚴重,因此,他們會使用不引起疼痛的姿勢,藉此避開疼痛的產生。可是,這樣不但無法解決問題,反而還可能讓疼痛轉移到其他部位,對背部造成更嚴重的傷害。若持續下去,情況只會愈來愈嚴重。
醫師建議:
逃避問題對人生沒什麼幫助,對背痛問題只會造成傷害。單一姿勢會對背部造成新的負擔,僵硬則會使背痛加劇,最後,陷入難以打破的惡性循環。身體活動對治療背痛非常重要,只有這樣才能打破疼痛循環。
這類型的人傾向自己消化疼痛,不想讓別人發現。也許因為他們不想讓周圍的人有所負擔,也許他們覺得這樣就可以戰勝疼痛,但是這種行為模式並不能改善情況,甚至還可能引發憂鬱症。
醫師建議:
有疼痛問題的人,應該要告知其他人,不能只想靠自己解決。這是讓自己更了解疼痛的方式,也是痊癒的第一步。
這類型的人會打起精神,不讓自己離開正軌。他努力征服疼痛,然而,是靠服用藥物的方式。他們沒有思考過疼痛的原因,一心只想盡快擺脫疼痛,任何方法都可以。
醫師建議:
為疼痛做點什麼其實是一個正確的出發點,但方向是錯誤的。只有在查明真正病因之後, 對抗疼痛的行動才是合理的,因為疼痛是人體的警告訊號。
對這類人來說,重點只有一個:背痛與其後果。他們害怕情況會愈來愈糟,擔心不適的背後可能隱藏著更重大的疾病,因此他們讓周遭的人非常緊張,同時也愈來愈控制不住自己,忽略了可能的治療方式。
醫師建議:
我並不是反對敏感地注意自己的身體,然而,應該要有建設性,不能忘記尋找問題的解決方法。一開始就充滿負面思考的人,愈難找到正確的道路。
這類型的人已經接受要與背痛共存這件事,放棄治癒的希望。他們試過無數次治療,但是都徒勞無功,生活只圍繞著背痛打轉,社交生活也受到影響。
醫師建議:
放棄並不是選項。當然,未能夠達到效果的治療,會讓人心灰意冷,但這應該可以是個起點,進而讓人繼續努力尋找可能的病因。
這類型的人將疼痛視為身體的警訊,他們會追根究柢地找原因,並不會妥協於眼前的情況。除此之外,他們也不會只著眼於背部,而是會觀察整體生活方式。態度堅定不移,想要告別背痛的決心非常強大。
醫師建議:
這是一條可以永久跟背痛說再見的正確道路!因此,建議平日先觀察、記錄背痛的狀況。接著,可主動尋求專業人員(如醫療院所)協助,循序漸進,一步步調整身心狀態,進而達到改善背痛的期望。
書籍資訊
文章摘自健康你好出版, 狄特里‧格內麥爾著作《背脊‧肌筋膜:照護百科解剖書》一書。
本書特色
◎全彩圖解深入淺出:作者以淺顯易懂的文字,搭配賞心悅目的彩圖,清楚說明背脊保健知識。
◎照護方法實用多元:圖文解說簡易鍛鍊運動,以及疼痛緊急緩解法,多管齊下,有效減輕症狀。
名人推薦
台灣復健醫學會副理事長 周適偉
藍海學苑執行長 洪千婷
原力復健科醫師 侯鐘堡
美加脊骨神經醫師 黃如玉
脊椎力學專家 鄭雲龍
• 更多健康你好出版《背脊‧肌筋膜:照護百科解剖書》一書資訊 請點此
責任編輯/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