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話題
  • 降低「肥胖基因」慢跑最有效! 這2種低強度運動效果竟比游泳好
1
降低「肥胖基因」慢跑最有效! 這2種低強度運動效果竟比游泳好
2
5K破20分鐘的四週訓練計畫
5K破20分鐘的四週訓練計畫
3
最簡單又安全的運動減重法-健走瘦身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降低「肥胖基因」慢跑最有效! 這2種低強度運動效果竟比游泳好

2019-08-08
話題 瘦身 跑步 新知 減脂 健走

常見人抱怨自己「吃空氣也胖」是因為遺傳,但台灣大學一項最新研究要讓他們少一個藉口了!該研究發現,慢跑、爬山、健走、散步、瑜珈、土風舞或國際標準舞等6種運動能有效降低肥胖基因的影響,其中慢跑最有效,一般被認為強度低的瑜伽、散步也雙雙上榜;反而常被當作瘦身最佳運動的游泳,因為會刺激食慾,對肥胖基因沒有顯著降低效果。

降低「肥胖基因」慢跑最有效! 這2種低強度運動效果竟比游泳好

肥胖由先天遺傳與後天生活形態所共同影響,先天遺傳率估計在40%-70%之間。而肥胖是許多已開發國家共同面臨的難題,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群等風險。根據2013-2016年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台灣成人過重(身體質量指數BMI ≥ 24)或肥胖(BMI ≥ 27)的盛行率高達45.4%,各界專家常建議民眾多運動,但不清楚哪種運動對先天帶有較多肥胖基因的人有益。

由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國家衛生研究院與台北榮民總醫院等學者今年8月1日發表於 《科學公共圖書館·遺傳學》(PLOS Genetics)的研究中,針對「台灣人體生物資料庫」1萬8,424名30-70歲成年人的資料,以全基因體資料和一對一訪談紀錄,全面解析5種肥胖指標,包括:BMI、體脂肪率、腰圍、臀圍與腰臀比,並進一步分析18種運動項目。結果顯示,即使天生較多肥胖基因,仍可透過後天的規律運動獲得改善。18種運動項目中,慢跑、爬山、健走、散步、瑜珈、土風舞或國際標準舞等6種運動能有效降低肥胖基因的影響。

台灣人體生物資料庫參與者從事6種運動的頻率與運動時間。這也是研究者建議可明顯降低肥胖基因的運動頻率與時間 資料來源:國立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

細究各種運動對5項肥胖指標的影響,發現慢跑清一色最有效!相較於無運動習慣的人,每月慢跑15次、每次平均42分鐘的人BMI指數少了1.02(kg/ ㎡)、體脂肪率少1.2%、腰圍與臀圍分別少1.76及1.3 公分。

研究作者台大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副教授林菀俞表示,慢跑是全身性的鍛鍊,過程中需手臂搖擺、腿部與足部跑步前進,肩膀與腹部也皆需參與動作;此外,慢跑是一項連續性的活動,腳步踏地時需要比平時走路更有力。

如果以強度高低比較降低肥胖基因的效果,慢跑優於健走(每分鐘90-120步)、健走優於散步,令人意外的是,連一般不被視為「運動」的散步都可明顯降低肥胖基因。

不被視為「運動」的散步也有有明顯降低肥胖基因的效果

令人出人意料的是,游泳、騎單車、伸展操、太極拳、跳舞機、氣功都沒有顯著緩解肥胖基因的效果。林菀俞解釋:過去研究曾指出,於冷水中游泳特別會刺激食慾,反增加游泳後的食物攝取,這可能是游泳未能顯著緩解肥胖基因效果的原因。此外,騎單車、伸展操、太極拳、氣功都屬低負荷量的運動;而跳舞機常在自家使用,沒有團體約束下,受訪者平均一次只跳61分鐘,而較有團體約束力的「土風舞、國際標準舞」多達77分鐘,推測跟跳舞機使用起來較隨性、時間較短有關。

不過林菀俞強調,儘管上述運動沒有顯著的緩解肥胖基因效果,但研究並未否認這些運動對人體的其它好處。

另一方面,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黃國晉表示,根據「台灣人體生物資料庫」,不到一半(41.5%)的成年人有規律運動習慣,國人在這方面有待加強。但也提醒,雖然該研究顯示慢跑對降低肥胖基因最有效,但有慢性病、心臟疾病病史的人應先跟醫師討論是否適合,或選擇替代運動,以免強度過高發生心肌梗塞等意外。

資料來源/國立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
攝影採訪/Dama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5K破20分鐘的四週訓練計畫

2021-09-03
跑步動學堂跑5K跑步訓練

有目標才有訓練的動力﹗如果你近期的目標是 5 公里跑進 20 分鐘大關,也就用低於四分速的配速持續跑 5K,非常歡迎參考這篇。不過,要開啟這個訓練計畫的先決條件,建議你的 5K PB 已低於 22 分鐘,以及你已經可用 4:00 配速跑至少 1 公里。

如果你 5K 已破 20 分大關,請參考 5K跑進18分鐘的跑步高手訓練計畫 ,邁進高手之路!

5K破20分訓練計畫
5K破20分訓練計畫

課表說明

輕鬆跑:根據你的感覺決定速度,只要確保配速不超過 4:58 即可,期間專注於恢復和跑姿。
長跑:緩慢而穩定地跑,時間在 1 小時以內。

法特雷克跑:
無故定規則,詳細介紹請見:法特雷克跑 Fartlek Run。
400m 反覆跑:每圈 93 秒,相當於配速 3:53 ∕ 組間休息 60 秒,站立恢復。
800m 反覆跑:每 800m 3:12,相當於配速 4:00 ∕ 組間慢跑恢復 200m。
1km 間歇:配速 4:00 ∕ 組間慢跑恢復 90 秒。
山坡跑:Kenyan Hills(在緩坡上不斷進行間歇跑)與斜坡衝刺交替,以平衡力量與耐力訓練。

此訓練計畫的主要訓練期間為 3 週,並搭配一週恢復期,在第四週結束時,你可根據個人需求重複或調整計畫。建議在執行此計畫 3 個月後,可減少一到兩週的訓練,讓身體有時間從跑步的影響中恢復,此期間可花較多時間做交叉訓練,並搭配輕鬆跑以保持雙腿的跑感。

【延伸閱讀】
你想要的5K目標訓練計劃都在:新手和高手都適用的5K跑步訓練計畫
你跑5K花多久? 依照年齡、性別看平均成績
測5000如何破PB? 五種跑步訓練讓你穩穩打破5K成績


資料來源/runningfastr

責任編輯/Dama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最簡單又安全的運動減重法-健走瘦身

2019-04-17
瘦身攻略綜合知識庫健走有氧運動跑步瘦身

運動減重方式數不完,然而不是每項運動都適合全部減重者,例如肥胖者和有關節疾病困擾者常不敢運動,或是平時沒運動習慣,突然為了減重而運動恐怕很難維持。這時,健走會是個最初階、簡易,且適合多數人的入門運動。如果你是上述這些人,或是你身旁有朋友想瘦身又懶得動起來,穿上舒適合腳的鞋,去健走吧!

最簡單又安全的運動減重法-健走瘦身

健走消耗的熱量

健走可有效燃燒體內脂肪!不過走路也有分強度,而強度影響消耗的熱量。依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資料,一般走路每小時速率約4公里,消耗熱量以50公斤成人計算,每半小時消耗77.4大卡、60公斤則消耗約93大卡。快走則會感覺心跳加速、微喘、流汗,每小時速率約6公里;消耗熱量以體重50公斤的人計算,每走半小時約消耗112大卡、60公斤消耗135大卡。

許多人把健走與強度較高的慢跑相比,若以15-30分鐘運動時間計算,健走與跑步同樣都是消耗掉體內的碳水化合物,然而減重主要目標是「減脂肪」。如果健走持續半小時以上,這時碳水化合物的消耗降低,脂肪的燃燒率急劇提高;跑步消耗的熱量則以碳水化合物(也就是消耗掉肌肉熱量)較高,跑步後的體內脂肪消耗率較健走少,反而較低強度的健走能在減重上小兵立大功。但必須注意的是,健走不是隨便走10分鐘就有效,長時間運動才能燃燒更多脂肪!

表格來源: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健走的其他好處

以下是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列出的健走好處﹕

1. 健走對腳部關節的耗損比跑步、爬山等其他運動少。走路時,腳關節承受的荷重約體重的1-2倍;跑步約3-4倍。

2. 預防及改善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代謝症候群等慢性疾病。

3. 預防骨質疏鬆、預防跌倒。

4. 提升心肺功能。

5. 紓解壓力。

6. 以步代車,經濟又環保!

健走時身體各部位姿勢

全身:身體打直同時放鬆,從心裡感覺你的耳朵、肩膀、臀部、膝蓋到腳踝都成一直線,並謹記「抬頭、挺胸、縮腹、不聳肩」。

頭部:頭頸放鬆,頭部和視線都朝正前方,下巴與地面平行,眼睛避免往下看,將視線落在你的正前方約6公尺處。

雙手:肩膀放鬆,手掌微握但避免握拳過緊,手臂彎曲呈90度角,上臂貼近身體,手肘約在腰部位置,搖擺幅度隨著步伐自然擺動。(手臂的擺動有助於健走的速度,快速的手臂擺動可帶動增加步頻)

核心:維持正確姿勢的關鍵在核心力量。健走時,使用從身體中央肚臍周圍到後背脊柱之間的腹部肌群,並隨時檢查下背部(腰部),如果它開始彎曲不正,重新使用核心力量讓骨盆回到自然的位置。簡單來說,縮小腹、夾臀以保持直立。

雙腿:跨步距離依個人舒適度而定,前腳腳掌落下時腳後跟先著地,此時地面、腳後跟與腳趾呈45度角;隨著每一步的著地點都從腳後跟移到腳趾,在下一步開始前,運用前腳來轉換身體重量。記住走路時腿部必須打直,但別鎖住膝蓋。

健走的注意事項

速度﹕每小時5-6公里(若以每小時4公里的速度則屬於散步)。

時間﹕扣除暖身與緩和時間,每次最好30分鐘。

建議時機﹕飯後半小時到1小時後,另建議睡前2小時內不要激烈運動,避免刺激交感神經影響睡眠。

地點﹕針對膝蓋關節安全考量,在室外選擇PU跑道最安全,室內使則可使用跑步機。以外在環境因素考量,室外缺點是有空氣汙染,夏天容易中暑、冬天太冷容易使血管急速收縮導致血壓飆高,有心臟疾病者不建議此時到室外。相反的,在室外運動好處是可吸收維生素D,研究證實骨密度的維持必須運動、日曬、鈣質補充及維他命D三管齊下,建議每週3-4天早晨或傍晚到室外運動,約15-20分鐘即可。

注意﹕「我每天吃完飯後都散步30分鐘,這樣算運動到了嗎﹖」事實上,時速每小時3-4公里的散步不是運動,只能算是「活動」,比起吃飽就睡或坐著看電視,這樣的活動促進血液循環、肢體活動,但散步既不能增加心肺功能、沒有增加耗能,也較少訓練到肌力或肌耐力。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財團法人全民健康基金會、i-care健康促進服務雲
責任編輯/Dama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