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訓練動作
  • 啞鈴
  • 健身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瑜伽
  • 重量訓練
  • 初階訓練
  • 運動器材
  • 核心肌群
  • 跑10K
  • 跑步
  • 跑5K
  • 肩部肌群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知識庫
  • 沒人告訴你的減肥秘密﹕從腸道能預測未來體重
1
沒人告訴你的減肥秘密﹕從腸道能預測未來體重
2
你想大吃大喝嗎
最新的研究發現「偶爾大吃大喝」真的可以幫助減重瘦身!
3
光是坐姿正確,十餘種病痛便可不藥而癒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沒人告訴你的減肥秘密﹕從腸道能預測未來體重

2019-08-29
知識庫 瘦身 保健 減脂 體脂肪 觀念 書摘

你老是嚷嚷著自己天生就胖、只喝水都瘦不下來、減肥好難嗎﹖米凱拉.艾科絲特嘉德曼醫師在其著作《整腸聖經》一書中為你解答,因為腸道裡有哪些細菌有機會影響我們的體重,在生命初期就已底定,因此「看腸道就可以知道你會多重」可不是玩笑話!下文說明為何看腸道能預測體重,從嬰兒、童年時期到孕婦對待腸道細菌的觀念,當你下次嚷嚷減不了肥時,就知道可以從這裡改善了!

沒人告訴你的減肥秘密﹕從腸道能預測未來體重

從腸道預測未來的體重

有位知名實驗室的研究員在一次對話中告訴我,她在檢查幾位同事的腸道細菌成分時,發現有位身材苗條、體型健美的男同事,腸道裡竟然住滿了數量驚人的胖菌。於是她問對方何以維持如此苗條的身材,因為從他的腸道細菌看來,他的身體應該屬於很會「吸收熱量」的那一型。對方表示,自己以前曾經身材過胖,但後來成功減掉了一些體重。現在必須非常注意飲食,只能吃少量食物,並且必須做很多運動,才能保持相同的體重。在腸道菌群不變的狀況下,只能靠著嚴謹的紀律和低熱量飲食來維持輕盈的體重。如果這位苗條的同事從現在開始以正常食量進食,即便不一定過量飲食,胖菌也註定會在他身上發動攻勢。

「給我看你的腸道,我就可以告訴你會多重!」這聽起來像一句誇張的廣告,但卻是真的。憑藉糞便樣本,我們就能預知此人現在或未來的體重發展。從幼稚園孩童的腸道細菌中,就能明顯預測他們小學階段會是身材勻稱還是嬰兒肥。7歲就已超重的兒童,在嬰兒時期的腸道細菌,早已有別於那些入學時還是瘦子的兒童。前者的腸道內缺乏雙歧桿菌,在他們的糞便中,可檢測到大量屬於胖菌家族的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顯然都是腸道菌群先變化,體重再隨之變化。

孕婦的腸道若顯示有大量的胖菌(葡萄球菌),而瘦菌(擬桿菌和雙歧桿菌)僅佔少數,她很可能原本就有過重的問題,再不然就是在懷孕期間體重巨幅增加,而血糖或血脂等指標也會經常升高。如果能適當攝取雙歧桿菌,孕婦就能保持苗條身段。雙歧桿菌在我們腸道中的數量是可多可少的。當我們吃下對的食物,它們就會大量繁殖。

如果適當攝取雙歧桿菌,孕婦就能保持苗條身段

出生方式會影響未來的體重

腸道裡哪些細菌有機會影響我們的體重,在生命初期就已被決定。細菌是否能組成有益的腸道菌群,在我們生命的初期就已底定。當我們在子宮裡時,我們的腸道內尚未有細菌。但我們出生後,情況很快就被改變了。親吻他人、親吻寵物、和別人分享食物等,都會接收到微生物。我們從食物中偶然接收到的細菌,都會進駐我們的消化道。

每當我們頻繁接觸他人或新環境,就會有新的細菌進入我們的腸道並迅速繁殖。透過不同的接觸,讓腸道菌群變得愈多樣化愈好。因此,我們即使在家中也不應使用消毒劑清潔,尤其當家裡有年幼的孩童時,更是如此。日常生活中存在的細菌,其實會讓我們的抵抗力更加完備。其他細菌也可能會透過其他管道進入我們的腸道,並在接下來的幾十年中,幫助我們維持最佳體態。

正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每個人的腸道菌群組成也都具有個別性,它可以說是我們的細菌性指紋。哪些細菌能會取得終極優勢,永久定居在我們的身體裏,取決於幾個因素。經過剖腹生產出生的孩子,腸道中的細菌會不同於經過自然分娩出生的孩子。前者的腸道細菌明顯缺乏多樣性。而喝奶粉的孩子,其腸道菌群也會不同於喝母乳的孩子的腸道菌群。原則上,自然分娩加上母乳餵養會促使「好菌」在體內駐留。透過剖腹產出生的孩子,體內的瘦菌在初期自然就比較少。如果他們後來開始喝母乳,菌群上的劣勢就可以得到改善,因為母乳中含有特殊的營養成分(益生元),不但能給嬰兒帶來營養,也能滋補腸道菌群。這些「腸道菌的補品」也確保了喝母乳的嬰孩能在腸道中擁有更多的雙歧桿菌(Bifidobacterium):母乳喝得愈久,雙歧桿菌的數量就愈多。出生剛滿1週時,喝母乳的嬰孩糞便中就已經有95%是由這些偉大的細菌所組成,它們積極抵抗有害的外來細菌。而喝奶粉的嬰孩的糞便中,這類細菌最多只達到70%。

在生命的初期階段,使用抗生素或家中環境過於清潔等,也都會減低細菌在腸道中停留的機會。相反地,養寵物、在農場長大、有兄弟姐妹或與其他孩子的早期接觸,都會帶來細菌的多樣性。可惜的是,在現代的生活環境中,這種腸道的多元景象是愈來愈少見。人們腸道中的生態漸趨單一、不健康。這不僅會導致體重問題,也會帶來氣喘和過敏等現象。

細菌是否能組成有益的腸道菌群,在我們生命的初期就已底定

因此,適度的髒汙和細菌也是非常重要的,這會讓我們的免疫系統有事可忙。這種髒污甚至可以說是「療癒性髒汙」。

在我們童年時期,腸道中發生的任何事都影響深遠。我們在童年時得到的細菌似乎非常忠誠,不論帶來的影響是好是壞,它們在我們身上往往一待就是幾十年。

在我們出生不久後就立即進駐我們腸道的細菌,簡直像是地頭蛇,它們會決定哪些後來的新房客可以獲准入住、哪些小團體可以被容忍,而哪些團體又必須離開腸道。因此當我們還在搖籃裡時,腸道細菌就已經決定了我們是否會是個「鐵胃人」,又或是我們將脆弱不堪,容易產生過敏反應、體重快速增加,或無法容忍某些特定食物。

但可以確定的是:細菌的狀況愈平衡,就愈容易取得苗條的身材、發展出強大免疫系統,並免於各種疾病的侵擾。

好菌能使人長壽嗎?

至少在果蠅身上,答案是肯定的。由美國加州「巴克衰老研究所(Buck Institute)」的海因里希.亞斯柏(Heinrich Jasper)所領導的團隊,就在果蠅中發現導致老年腸道菌群變化的關鍵。在人體中,腸道細菌的平衡似乎會隨著年齡而改變。無論人類或是果蠅,都會因為衰老而釋放更多發炎物質和自由基(加速老化的侵略性分子)進入血液,進而引發超重、腸道發炎、糖尿病或癌症。而研究人員改變果蠅的腸道菌群後,成功地延長了果蠅的壽命。他們也正致力研發能對人體腸道細菌產生相似益處的有效成分,我們或許可以在這裡找到一個「細菌的長生不老泉」!

書籍資訊

• 文章摘自三采文化,米凱拉.艾科絲特嘉德曼(Michaela Axt-Gadermann)著作《整腸聖經》一書。

本書特色
☆ 德國腸道健康權威醫學博士,獻上高專業度完整內容
☆ 特別為台灣讀者設計「一週養腸食譜」,食材方便取得
☆ 22道養菌健康早餐/中餐/晚餐,讓你輕鬆省力聰明瘦!

• 更多三采文化《整腸聖經》一書資訊 請點此 

責任編輯/Dama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最新的研究發現「偶爾大吃大喝」真的可以幫助減重瘦身!

2020-02-14
新知體脂肪減脂飲食方式瘦身話題

為了維持身材與體脂大多數的人都會選擇嚴格控制飲食的攝取量,然而,長時間的克制想吃東西的慾望,會造成心理與身理上的壓力,通常到最後都會變成暴飲暴食的狀況,這也是許多人減重會失敗的原因之一,因此,有一些營養師會建議,偶爾也該讓自己放縱一下,以降低心理的壓力讓減重更加的順利。

你想大吃大喝嗎
最新的研究發現「偶爾大吃大喝」真的可以幫助減重瘦身!

但真的可以暴飲暴食一下嗎?在之前的一些研究已經發現暴飲暴食會損害血糖(葡萄糖)控制和胰島素水平的問題;然而,在過去的30年中肥胖症和2型糖尿病在全球都持續的增加,最主要的原因是來自於生活飲食方式,例如過度攝取高熱量的食物,這也是造成兩種嚴重健康狀況的問題。

然而,在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暴飲暴食「持續時間」將會影響卡路里攝入量增加時,人體對葡萄糖和胰島素的適應方式,因此,了解暴飲暴食如何引起血糖控制和胰島素的變化,就能有助於科學家們更了解代謝性疾病的發展與治療。

增加1千大卡

為了能更了解暴飲暴食的時間對於身體的反應,澳大利亞迪肯大學(Deakin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特別找來一群平均年齡為22歲的瘦小男性進行研究,這些志願者參加了一項為期五天的短期實驗,這為期五天的實驗模擬了人們在節日或假日時連續暴飲暴食的時間,同時,也模擬出慢性暴飲暴食28天的狀況。

這些志願的受測者的飲食的典型營養成分為55%的碳水化合物、35%的脂肪和15%的蛋白質,在暴飲暴食的環節內加入高熱量的零食,例如巧克力、含糖飲料和薯片,讓每個受測的男性比每天正常的熱量攝取再多1000大卡,接著研究小組測量了每個志願者的體重與脂肪量發現,儘管包圍內部器官的內臟脂肪量大大增加,但短期暴飲暴食對男性的體重或脂肪量沒有顯著影響。

大吃大喝的持續時間
長期持續的控制飲食會造成身體莫名的壓力,不如偶爾大吃大喝一番!

胰島素的變化

此外,空腹血糖和C-胜肽(C-peptide)又稱C-胜鍊胰島素的濃度沒有改變,這一項發現令研究人員十分的訝異,因為在短期試驗中,內源性葡萄糖產生(Endogenous Glucose Production ,簡稱EGP)或從體內去除多餘的葡萄糖效率(glucose disposal,葡萄糖排除),這可能是因為在試驗中營養成分的比例與他們典型營養成分(55%的碳水化合物、35%的脂肪和15%的蛋白質)沒有多大的改變,尤其是飲食中的脂肪百分比沒有增加。因此,長期過度放縱攝取「高脂食品」,就有可能是導致血糖控制快速變化的重要因素。

最後,研究人員表示,透過這些研究數值我們發現早期適應碳水化合物的過量飲食,能增加葡萄糖處理的效率並保持全身胰島素的敏感性,因此,偶爾(短時間)的暴飲暴食,其實對於瘦身或減重是有好處的。

資料參考/draxe、generationiron

責任編輯/David

分享文章

光是坐姿正確,十餘種病痛便可不藥而癒

2017-01-24
肌肉痠痛書摘保健知識庫

痠痛纏身?因為背部肌群無力

海莉是一名上班族,由於她整天坐著工作,支撐身體的工作就從她的雙腳,轉移到海莉的下背部,使下背部變成身體的負重中心;但這並非下背部原本負責的工作,結果造成海莉的下背部時常發生疼痛,而且情況越來越嚴重。其次,她的頸部緊繃,這是因為她平日上班時頭部總是向前傾,使得頸椎承受許多額外的壓力,造成頸部肌肉過度伸展。

這種狀況稱之為頭部前移(anterior head carriage),下圖為收藏於柏林新博物館(Neues Museum)的埃及娜芙蒂蒂皇后胸像(The Body of Nerfertiti),雖然這個頭部前傾的塑像並不難看,但她頭上那頂大皇冠的重量,會令她的頸部因頸椎錯位而緊繃,並造成她後腦的枕部(occiput,即俗稱的後腦勺)肌肉孿縮變短。難怪海莉每天下班後,都很希望有位按摩師能夠幫她按摩後頸,而且她也有頭痛的毛病,所以早就養成吃止痛藥的習慣。

根據調查,有多達八成的美國成年人有背痛問題,但背痛只是現代人五花八門的疼痛狀況中的其中一種而已,造成現代人疼痛纏身的癥結其實很簡單:根據人體的構造,我們的身體要從許多方面持續不斷的對抗地心引力,但現代人的日常生活型態卻鮮少有機會對抗它。

海莉因為對抗地心引力「不夠力」,所以身體會受到地心引力壓迫。海莉身上那些負責對抗地心引力的肌肉群,因為沒使用而變得虛弱無力,結果原本應該由肌肉吸收的壓力,轉而落到關節上,並使關節變得僵硬。這種情況完全違反人體原本的運作方式,害得海莉肌肉無力,且關節僵硬。

這樣一來,海莉的胸廓因地心引力的作用而下垂,胸廓被往骨盆的方向下拉,使海莉的軀幹變短,造成她的下背肌群更加彎曲變形。在這個下垂的結構中,身體會因地心引力造成的壓迫,而向內塌陷、向下擠壓、排列錯位,並且失去平衡,這就是海莉的日常生活寫照。

這種壓迫除了會使海莉的頭、頸及背部痠痛之外,還會影響到她身體的所有運作系統以及生理功能。

娜芙蒂蒂皇后胸像

身體受壓迫,造成生理功能低落

我們就先從海莉的呼吸說起,人體的肺臟受到胸廓的保護,氣流出入肺部,則是靠附著在胸廓周圍的肌肉帶動胸廓擴大和縮小,呼吸因而產生。因此,當胸廓與周圍的肌肉受到壓迫時,不僅胸廓無法完全擴張與收縮,就連肺部也受限,這便造成海莉的肺活量變差:吸進來的氧氣變少、呼出去的二氧化碳也變少,而下肺葉的餘氣則過多。

呼吸受限,會連帶影響到海莉其他器官的功能及活動,而這正是造成現代人普遍受慢性病痛折磨的元凶。呼吸不順暢,會使海莉的新陳代謝變差,或是形成某種自我延續的疼痛;更可怕的是,呼吸乃是免疫力的根本,當呼吸變得衰弱,就會連帶削弱身體的自我保護功能,使身體很容易遭受毒物侵害,所以海莉經常感冒。

海莉的軀幹受到壓迫,還連帶影響到她的消化功能,例如身體進行消化程序的空間變小,進而削弱她從食物攝取營養的能力。其次,還影響到腸神經系統(Enteric Nervous System),這部分的中樞神經系統負責控制腸胃消化系統,而且中樞神經傳導網絡負責發送與接收身體其他各部的訊息,所以又被稱為人體的第二個大腦;它與海莉對自己身體狀態的感受息息相關,所以海莉常會覺得不大舒服,而且還造成她的胃「神經緊張」。

海莉的軀幹受到壓迫,甚至影響到她的身體後方肌肉群(posterior chain muscles)──包括下背部肌群(長期疼痛)、臀肌(海莉正努力踩室內腳踏健身車,以避免臀肌下垂),以及膕旁肌(大腿後側肌群)與小腿肌,這幾處肌肉幾乎一整天都在海莉的辦公座椅下方懸著。

身體後方肌肉群受到壓迫,不但造成動作的崩潰,還會像滾雪球似的蔓延、影響海莉的全身;因為這整組肌肉群負責移轉力量,讓身體可以向前移動,並使身體保持挺直與穩定。但海莉整天久坐不動,使她的身體後方肌肉群「英雄無用武之地」,等到她需要靠它們向前移動、保持身體穩定或挺直身體時,它們卻處於機能不彰的狀態,使得海莉幾乎抱不動她的兒子。這組肌肉群因為不常使用而形同「報廢」,甚至還拖累關節與脊椎不得不擔下它們的工作,造成海莉的關節與脊椎變得僵硬。海莉說她每回彎下身來想要抱起兒子,或是聽到兒子的呼喚而轉過頭去時,都會感到關節與脊椎嘠吱作響。

就連海莉的中樞神經系統也無法倖免,中樞神經系統是由大腦與脊髓(位於脊柱的內部)組成,是控制身體各部功能的中心,而且是大腦與身體周邊(四肢及皮膚)之間傳輸訊息的主要高速公路;神經纖維形成的生化電流,在這條通往大腦的脊髓高速公路上來回奔走,神經纖維攜帶著感官刺激與運動反應(包括隨意與不隨意)的訊息,在身體的所有通道中來回奔波,為了將正確的反應傳送至身體的正確部位,而不斷分支與迂迴前進,然後帶著後續的訊息(follow-up message)回到大腦,持續不停歇。

當脊椎受到壓迫──尤其當壓力落在較接近脊髓神經最粗的部分──運動反應的輸出效率就會變差,在這種情況下,後續感官輸入的效率也會跟著變差,當感官與運動通路的效率都變差,整個身體系統運作的效率當然也就跟著變差,進而使得系統負責處理的重要程序──消化、排泄、呼吸、免疫、能量──失衡。最糟糕的是,這樣的失衡,大多數發生在神經通路的網狀分支(神經叢)的交接點;神經叢(nerve plexuses)是指在脊椎分支、互相交會的多條神經,負責控制相當大部分的人體功能。海莉的身體運作並非處於最佳狀態,因為所有互相連繫的溝通系統無法取得正確的訊息,使失衡狀況更加惡化,影響到海莉身體的器官與生理過程,使她的身體無法正常運作。雖然海莉自己看不到、沒辦法很明確的描述此一生理狀況,但狀況確實存在。而跟娜芙蒂蒂皇后一樣前傾的頸部,則讓海莉的處境更加糟糕。

這一切都要歸咎於迷走神經(vagus nerve),它是12 對腦神經裡最長的一條,也是人體最長的神經系統之一。迷走神經負責指揮多種非自主功能,例如心率,以及讓我們能夠正常呼吸的肌肉動作,還負責調節消化系統的化學濃度。迷走神經若受到擠壓,就會對上述各項功能產生負面影響,當海莉在認真工作時,頭部不自覺的前傾與頸部肌肉孿縮,就會使迷走神經受到擠壓。

至於海莉心知肚明的那些毛病,像是衰弱無力的背部,以及緊繃的頸部等,她則是透過健身房的吃力運動來解決,包括踩健身腳踏車、肌力訓練以及舉重訓練。海莉很熱衷於做捲腹運動(crunches,類似仰臥起坐,但腹部的捲曲幅度較小),這是她用來強化背部肌肉的方法,而舉重則能使她的身材保持苗條。但我相信任何一位工程師都會告訴你,對一個已經失衡的結構再增加負荷,只會令原本就已經衰弱無力的結構更加傾斜,最終導致崩塌,這道理同樣適用於人體。更何況海莉想要透過強化前側肌群的捲腹動作,來鍛鍊因為不常使用而變得衰弱無力的身體後方肌肉群,只會令狀況更加惡化。再說說海莉為了維持窈窕身材而拚命提高運動強度的做法,儘管平坦的小腹的確讓人印象深刻,卻也使得她的背部無力對抗地心引力,所以無法讓身體站得直挺;她拚命操練,不但令背部與頸部更加疼痛,就連多處關節與四肢也都隱隱作痛。做這些運動固然幫助了她的心靈(對自己身材有自信),卻傷害了她的身體,而這種狀況是可以避免的。

姿勢不良又練錯地方,你我都這樣

生活在21 世紀工業化社會中的每個人,其實都跟海莉一樣。

我們一天之中,大多數時間都是坐著,不是坐在車上,就是坐在電腦桌前,再不然就是低著頭在手機或平板電腦上發簡訊、寫電郵,或是整晚窩在沙發看電視,有些人甚至上述壞毛病全都有。這就是我們平日的生活常態,拜科技進步之賜,我們不必再像先人一樣,必須從事耗體力的辛苦粗活,才能勉強掙得溫飽、獲得遮風避雨的屋瓦。

但現在我們卻讓原本負責支撐身體、對抗地心引力的背部肌群,長期閒置不用,導致它們無力抗衡地心引力對身體的壓迫,還把支撐身體的重責大任丟給關節。但關節其實是骨與骨連結的地方,它們靈活又有彈性,無法勝任支撐身體的任務,況且這本來就不是它們天生的工作。我們現代人並未按照身體天生的設計正確的使用它,導致的結果就是,身體各部位無法發揮其應有的功能。

更糟的是,我們的身體竟然安於這種離譜的狀況,而身體長期忍受壓迫的結果,則是出現了慢性的生活型態不滿、持續的衰弱無力、活動受限,以及反覆發生且日益惡化的疾病。面對上述這些狀況,我們採取的對策都只是治標而不治本,錯誤的動作方式,以及因此而生的各種病痛折磨,就成了21 世紀人類的生活型態與身體狀態。

不用吃藥、打針、動手術,姿勢正確就能治好一堆病

我們的醫療保健體系是如何因應此一危險情勢呢?它通常會建議我們吃藥、打針,或是進行侵入性的手術。現代醫學很擅長處理重症,但是對於折磨人的慢性病,例如身體的各種疼痛、呼吸不順、消化失調、腦部功能失調、運動能力退化,甚至是情緒困擾,卻好像有點束手無策,不過這些卻是現今最常見的健康問題。

這種情況應可歸因於,現今醫療體系為了鼓勵醫師與研究者在其專業領域內追求完美表現,所以分科極細,這種做法雖然締造出許多「神奇」的療法,不過卻是犧牲全人醫療(whole-body systems approach,指對一個人的全面健康皆達到完善照護的境界,即兼顧身心靈的醫療健康照護)換來的。由於慢性病通常只會出現局部的病症訊息,醫師必須採取全人醫療的觀點,把局部的訊息組合起來,才可能拼湊出罹病的真正原因。雖然現今的醫師越來越重視這種做法,但大部分的病症仍然是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方式在處理。

不管是病人還是醫生,都習慣把病痛當成是某個從未見過的新毛病造成的,他們很少會聯想到頸痛有可能是消化不良所引起的,這兩件事怎麼會扯上關連?倒不如趕緊去除病人的不適:頭痛和頸部緊繃,就先吃藥止痛吧;背痛和膝蓋痛就打針吧;當背痛到受不了,你甚至無法行動自如時,那就只好動手術了。

但這些對策只能暫時緩解病痛,許多慢性病的病因其實具有多重面向,且牽涉到多個互相關連的部分;不論是吃藥、打針或是動手術,都只鎖定其中某個環節做改善。更糟的是,當我們的身體適應了這種暫時緩解的狀態時──人體的適應力極強,幾乎什麼狀況都能適應──吃藥或打針的劑量就會越來越高,甚至要再動另一次手術。我們每對症狀多做一次重複反應,就更難找出致病的真正源頭,因為身體並未真的對抗「疾病」,只是隨著「療法」做出調整而已。

我所謂的對抗,其實只是幫助大家回復身體的天生體態,這是我們自己就可以辦到的事,是一種自我照護的基本形式而已。方法則是讓身體重新學會按照天生的架構穩固支撐自己,以及使用正確的肌肉做動作。

其實我們的身體,不論是坐著、站著或走動,都應以對抗地心引力的方式為之──所以我們必須讓身體紓壓(decompress),別再將身體縮成一團,而應盡量張開及伸長,並且體驗身體與生俱來的力量與靈活彈性。要解決現代人因為身體受壓迫而產生的種種毛病,其實只需回歸人體運作的基本原則就行了,所以我才會把這套運動稱為核心基礎訓練。

書籍資訊
◎圖文摘自大是文化出版,  艾利克.古德曼著作《雷神索爾也在練的隨時版核心基礎運動》一書。好萊塢男星克里斯.漢斯沃,曾因拍片背部受傷,在拍攝「雷神索爾」電影時,連雷神之槌道具 (重達4公斤) 都抓不起來,但接受本書作者艾利克.古德曼醫生的指導,練習核心基礎運動,背部變得更加強壯,身體也恢復往常。

本書包括核心基礎運動的7種紓壓式呼吸運動、4種穩定下盤運動,及收操4式,並有奧運選手示範圖片,讓你輕鬆掌握所有動作要領。
只要將書中的15個招式融入日常活動中:刷牙、開冰箱、吸地、搭車……就可培養好體態,身體更加靈活強健,並解決慢性痠痛問題。

書籍資訊 請點此

分享文章
  • 訓練動作
  • 啞鈴
  • 健身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瑜伽
  • 重量訓練
  • 初階訓練
  • 運動器材
  • 核心肌群
  • 跑10K
  • 跑步
  • 跑5K
  • 肩部肌群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