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者的中風風險較高?根據英國牛津大學一項大型研究EPIC-Oxford顯示,素食者罹患冠心病的風險比葷食者低22%,但中風風險卻高20%。然而牛津大學博士童·塔米(Tammy Tong)推測,可能是素食者的膽固醇較低(過低膽固醇與幾種中風有關),或者素食較常缺乏B12。英國飲食協會營養師菲利浦(Frankie Phillips)則強調,該研究僅能證明兩者相關,素食者先不用恐慌,多吃素食仍有許多健康助益。
根據英國《The Guardian》(衛報)報導,吃肉不僅破壞環境,世界衛生組織更指出加工肉品與腸道癌症有關,素食風潮因而興起。不過,童·塔米教授表示,針對長期素食對於健康的潛在危害和影響卻所知甚少。對此,研究團隊分析一項飲食與健康的長期大型研究EPIC-Oxford的數據,從1993年起追蹤了48,000人長達18年,其中有16,000多名素食者(奶蛋素居多,少量全素),7,500人則是魚素者。團隊詢問受試者飲食習慣,據此分成葷食、蛋奶素、全素和魚素者。研究顯示,考量年齡、性別、吸菸狀況和社會經濟狀況等因素後,與葷食者的冠心病風險比較,魚素食的風險少13%,素食者低22%。然而,素食者的中風風險卻高20%。總體而言,在10年間,素食者與葷食者比較,罹患冠心病的人數在1,000人中可減少10例,但中風人數增加3例。童·塔米教授解釋,素食者的冠心病風險較低,與過去研究一致,原因可能是素食者「膽固醇、BMI、血壓、糖尿病發病率都較低」。但針對素食者中風風險較高,其中較低的膽固醇與某些中風類型有關,也可能是素食者較常缺乏B12。
不過,英國飲食協會營養師飛利菲利浦透過研究發布給《BBC》表示,該研究屬於觀察性研究,只能揭露素食者與中風有關,但不能證明吃素造成中風,因此吃素不代表不健康。相反的,多吃素食仍有許多健康益處,雖不代表每個人都要成為素食者,但要確保所有營養素均衡。
針對愈來愈多的素食者,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推出新版的飲食指南,也針對素食者提出建議,每日應攝取3份蔬菜、2份水果(1份約等於半碗飯碗量,生菜約1碗,水果1份約半碗至1碗),每天攝取的全穀類應占一天主食攝取量的1/3。同時,葵花油、沙拉油、橄欖油雖然是不飽和脂肪酸,但在高溫下容易氧化,因此,最好不要用於油炸,最好依調理方式經常更換用油。長期吃全素可能會導致維生素B12缺乏,需適時補充維生素。衛生署素食飲食指南中則建議,海帶、紫菜等藻類、香菇、杏鮑菇、珊瑚菇等菇類富含維生素B12,可多從這些蔬菜中攝取。
吃素後定期的健康檢查仍不可少,特別是不少人覺得自己吃素以後,就能跟心血管疾病絕緣,甚至於本來固定的用藥,也自認吃素後三高一定會改善,擔心長期服藥會傷身,而自行減藥、停藥,這些都是錯誤的觀念,也可能因為三高未妥善控制,導致病情加重。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責任編輯/妞妞
站直就腰痠,明明不胖但小腹怎麼都瘦不了嗎?也許你該檢視一下自己是否有骨盆前傾的狀況! 如何知道自己是否有骨盆前傾呢?這裡提供一個自我測試。
將頭部、肩膀、臀部輕靠在牆上,腳後跟離牆面約 3 公分距離。如果腰椎與牆壁間的空隙超過一個手掌厚度,就表示骨盆過度前傾。
這種狀況常見於久坐的人,主要原因是臀肌和腹肌無力,以及髂腰肌與豎脊肌長期縮短緊繃,導致腰痠以及小腹凸的現象。以下教你 4 個動作放鬆肌肉,並可強化無力的臀部肌肉與腹肌、幫助改善骨盆前傾問題。
1. 呈四足跪姿做準備動作。
2. 雙手與雙腳用力將身體撐起,臀部向天花板延展,外觀呈倒三角狀。
3. 頸部放鬆,讓頭部自然垂下。維持30-60秒,做3-4組。
1. 平躺屈膝腳掌踩地,雙手放鬆,腳與肩同寬。
2. 手掌朝下置於體側,背平貼地面,收緊肚子。
3. 臀部抬起,此時大腿要用力,使身體呈一直線。
4. 撐住約 2 秒,再慢慢放下回到上個動作,共做 8-12 次。
1. 採前弓後箭的姿勢,腰部挺直。
2. 屁股向前推至感覺大腿前側有緊繃感。
3. 伸展 15-20 秒後換邊,重複 5-10 次。
1. 在站立、下蹲時,都要維持雙足站穩在地面上。
2. 下蹲,像是坐椅子般,以屁股為發動部位,腰背打直再慢慢往下,而非膝蓋先彎曲。
3. 抬頭挺胸,讓頭的位置與脊椎呈直線。
4. 重心勿前傾,膝蓋盡量不超過腳尖,重複 10-15 次。
延伸閱讀:
改善血液循環「抬腿操」 讓你腿不腫、循環好!
骨盆歪斜自己救,3招幫你「改斜歸正」
圖文/艾蜜莉
* 文章授權轉載自《Heho健康》網站
原文:骨盆前傾讓你腰痠、小腹凸! 4 招運動正骨盆
什麼是「Heho」?Heho = Health & Hope
我們有最豐富的健康、運動、休閒、養生、美食,和人生經驗的心靈分享……我們有動人的小故事,更有醫生、護理師、營養師等專家對於健康和生活的建議,為大家帶來健康與希望。而我們的小心願是:您能喜歡這份用心,並分享給您的朋友!
【Heho官網】
你經常一個人吃飯追劇嗎?或者獨自在家玩電腦、打電動時,總覺得需要點食物陪伴,否則會很空虛?根據美國最新一項研究顯示,一個人如果在內心感到孤獨的情況下單獨用餐時,食量容易增加反而會變胖。因此,越邊緣越習慣一個人的人請該注意了。
西元2015年時,根據美國德拉瓦州德拉瓦大學心理與腦科學學院的麗莎(Lisa Jaremka)教授率領研究團隊,以科學方式來測量孤獨與食量的關係,主要是想了解孤獨跟單身女性的飲食會有什麼樣的因果。首先她招募了42位受試者先禁食12小時,接著再給予將近一千卡路里熱量的食物,由研究團隊分別採血紀錄他們飯前、飯後的血液狀態。這項研究主要是觀察血液濃度裡的飢餓素,飢餓素是由胃黏膜的細胞腺體所分泌,具有刺激食慾的功能,分泌過多則會導致肥胖。研究指出,越是覺得孤獨者分泌的飢餓素越高,也就是會吃越多。
放假追劇:覺得出門覺得累,或是找不到伴出門,所以決定宅在家看電視、追劇,邊吃垃圾食物如果追劇已經變成你的生活習慣,其實你已經忽略身邊很多重要的人。
暴飲暴食:暴吃填補內心的空虛感,同時沒人在管你吃多少,想吃多少、盡量吃,其實很多時候,你不是真的餓了,只是你內心感到寂寞,藉由吃東西填補嘴饞。
社群上癮:這可能是有沒有發現這是現代人的通病。幾乎都人手一支手機,不外乎就是滑臉書、IG,回LINE或是看影片。有研究表示,每天使用社交軟體的時間,若是超過2個小時就是孤獨症候群。
手機不離身:如果手機不在身邊,你會感到很焦慮,代表你中了無手機恐慌症;或是手機照片中,總是自己的自拍照、獨照,朋友合照越來越少,代表你很在意自己的形象,這樣的行為都是因為你很孤單。
購物成癮:假如你購物慾望很強,在逛街跟逛網拍的時候就失心瘋,小心這很可能也是孤獨現象。把平時無處可發洩的壓力都宣洩在購物身上,看到喜歡的就買起來去填滿內心的空虛。
麗莎(Lisa Jaremka)教授表示,空腹感聯繫了孤獨感與體重,而吃飯是一種人類社交本能,能夠維持情感聯繫進而與社會產生連結,因此一個人吃飯容易將心中的空虛與孤立轉化成為一種慰藉,進而攝取大量食物。
資料來源/World gym
責任編輯/妞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