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時間10月12日下午,馬拉松世界紀錄保持者、肯亞著名長跑運動員埃利烏德·基普喬蓋(Eliud Kipchoge)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的「Ineos 1:59」的挑戰中以1小時59分40秒的成績順利完賽,就此成為全球第一位馬拉松跑進兩小時大關的選手。不過,國際田徑總會認為主辦者為基普喬蓋創造了有利條件,因此他的成績不會被認可。
在開賽前約莫330天前,基普喬蓋在北京大學進行的飛跑征程活動後接受了採訪,當時他雖然沒有把話說死,僅僅用的是「可能」來回答問題,但在這場比賽中,他用行動把「可能」變成了現實。台北時間10月12日,在奧地利維也納的普拉特公園,基普喬蓋再次向馬拉松人類極限發起衝擊,他以1小時59分40秒,衝過終點線,這樣的成績不僅跌破眾人眼鏡,還得來歷史上無人能敵的紀錄。若今後所有人在談論起人類歷史上第一個馬拉松跑進2小時的人時,只會有一個名字被提起,就是埃利烏德·基普喬蓋。
前兩年基普喬蓋在義大利蒙扎進行了「Breaking2」馬拉松跑進兩小時的速度挑戰,最終他以2小時25秒的成績衝破終點線,向人類極限發出挑戰。這一舉動向全世界的跑者證明:追求偉大的目標不僅僅出於個人理想,更是秉持著推動整體運動發展的精神,雖然這次挑戰成績比「Breaking2」來得更耀眼,但由於天生條件以及環境條件讓他成績無法被官方認可。然而整個2019年,基普喬蓋在4月底倫敦馬拉松奪冠之後就沒有再參加任何世界大賽,回到肯亞的他開始全心投入「1:59 Challenge」的備戰中,接近半年的潛心準備,或許沒人真正知道基普喬蓋的身體和心靈經歷了怎樣的磨練。據當時回憶,在「Breaking2」完賽的瞬間,基普喬蓋忍不住流淚了,正巧當時下著雨,淚水得以順其自然地藏匿起來。
西元1984年,基普喬蓋出生在肯亞西區的一個小村莊中。他的母親是一名幼兒園老師,父親則在他小時候就不幸辭世,長大的他都只能在照片中回憶父親。年少時代,基普喬蓋從家中去學校唯一的交通方式就是跑步,在唸完初中之後,基普喬蓋便沒有繼續上學。為了補貼家用,他在附近人家的農場中幫忙擠牛奶,然後跑去市場上賣,以此賺取一些微薄的收入,即便家境貧寒,但他卻從來沒有放棄過跑步這個從小養成的愛好。然而這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同村著名長跑運動員派翠克(Patrick Sang)的鼓勵。派翠克在西元1992年巴塞隆納奧運上獲得了3000公尺障礙跑銀牌,在退休之後,便回到家鄉舉辦了各種跑步賽事。西元2001年,16歲的基普喬蓋在一場跑步比賽中與派翠克相見,派翠克表示,在那次比賽中,這個孩子跑過來請求我選他進入我的跑步訓練營。我同意了,之後幾個月中,每隔兩個禮拜都會叫他來跟著我的隊員們訓練。
西元2003年,18歲的基普喬蓋在國際大賽上橫空出世。在法國巴黎舉行的田徑世錦賽男子5000公尺比賽中,基普喬蓋力壓摩洛哥名將、世界紀錄保持者希查姆·艾爾·奎羅伊(Hicham El Guerrouj)奪冠。此後,基普喬蓋相繼奪得了2004年雅典奧運5000公尺銅牌、2008年北京奧運5000公尺銀牌。2012年,在肯亞國內的選拔賽中,基普喬蓋發揮不佳,無緣代表肯亞出戰倫敦奧運,當時那是他人生的最低谷,不過基普喬蓋把失敗化為了新的動力,他放棄5000公尺比賽,轉攻馬拉松,當他從田徑場中解脫出來,彷彿給自己的職業生涯注入了一股新鮮的動力。因此,讓他在「Breaking2」、「1:59 Challenge」跑出亮眼成績。
每天早晨,基普喬蓋會在5點準時起床,然後出門晨跑。在2019年11月底時,他在北京大學舉辦的分享會上透露自己每天要跑25至30公里,一週的跑量在210公里左右;然而平常,基普喬蓋的生活通常是家和訓練場這兩個地方。他與妻子和自己的三個孩子住在肯亞的長跑之鄉,埃爾多雷特,則訓練場設在瓦辛吉舒高原海拔2500公尺的山上。此外,基普喬蓋的飲食習慣非常嚴苛,身高170公分的他,體重只有57公斤,在他的身上沒有一絲多餘的贅肉,也正是這樣的體型賦予了他頂尖的心肺功能。另外,根據Nike科學團隊在「Breaking2」挑戰前給基普喬蓋的體測數據,他的肌肉在運動過程中產生的乳酸含量極低,也就是說,基普喬蓋的肌肉在勞累過後的恢復能力極強,他就是為馬拉松而生的!他表示:「只有自律的人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如果你不自律,那你只能淪為個人情緒的奴隸。」
基普喬蓋對自己的人生態度抱有十二字箴言:耐心、忍耐、勤勉、希望、信仰、自律,這不僅適用於馬拉松,也適用於我們做任何事,都必思保持嚴謹謙虛的態度,不斷學習,不斷成長,同時每個人都應該學習他的精神。
資料來源/懶熊體育、ineos159challenge
責任編輯/妞妞
為幫助更多三鐵玩家挑戰年度鐵人盛事突破自我,智慧穿戴領導品牌 Garmin 打造全台首個鐵人科學化訓練專班「GARMIN TRI 營戰三鐵訓練班」,將由鐵人王者張團畯擔綱總教練,親自設計課程培訓學員,並邀請鐵人夢想家吳承泰、鐵人暖男楊志祥、最強素人范永奕、鐵人教練李瑋擔任客座教練傳授寶貴的參賽經驗,組成無可匹敵的鐵人三項師資陣容,規劃長達 16 週共 21 堂實體課程,搭配專屬線上訓練課表及台東移地訓練,涵蓋游泳、騎車、跑步,透過獨步全球的 Garmin 三鐵生態系串聯,包含 Forerunner 系列跑錶、Edge 系列自行車錶、踏板式功率計、智慧雷達及Tacx室內訓練台,以科學化訓練、精準運動數據,將帶給學員最完善扎實的訓練,幫助有效達成個人目標。
透過 Garmin 台灣用戶數據觀察,近年跑步與騎乘自行車人口及活動頻率正穩定成長, 2021 年至 2022 年間,跑步運動成長 21%,騎乘自行車亦成長 17%;而一直以來提供 Garmin 科學化訓練支援跑者與車友締造個人佳績的「Garmin Run Club (GRC)」與「Garmin Cycling Club (GCC)」亦受到熱烈歡迎,參與人數持續增加。
此外全亞太區最具規模的鐵人賽事「Challenge Taiwan」將於 2023 邁入第 11 年,全項目 6,200 個賽事名額短短 3 天售罄,可見台灣三鐵玩家熱烈參與賽事趨勢。Garmin 全新創立全台首個鐵人科學化訓練專班「GARMIN TRI 營戰三鐵訓練班」,透過 Garmin 三鐵生態系串聯科學化數據分析、實體訓練課程、賽前移地訓練,助學員突破 2023 Challenge Taiwan。
「GARMIN TRI 營戰三鐵訓練班」總教練張團畯表示:「此次課程核心理念為『莫忘初衷』,鼓勵學員挑戰過去的自己,凝聚大家的力量,創造不一樣的訓練營,我相信能夠入選的選手一定都有相當的應戰能力,不管是身理、心理甚至是生活,我希望學員經過 16 週 21 堂課的訓練,真正學習到『發揮堅持的毅力』、『提升自我觀察身體的敏銳度』、『自律地生活』、『把課表運用在未來自我的訓練』,課表規劃讓學員身心靈都能夠承受的內容與質量。」
除了由總教練張團畯負責標準距離課程,訓練班同時邀請多位客座講師組成黃金陣容,包含鐵人夢想家吳承泰分享長距離賽事經驗、鐵人暖男楊志祥傳授跑步技巧、最強素人范永奕擔任移地訓練講師示範自行車項目、鐵人教練李瑋教學游泳及長距離賽事,5 人組成超夢幻三鐵教練團。
為滿足學員取得最佳成績的野心,Garmin 於訓練營中更特別規劃為期 3 天的台東移地訓練課程,預計四月安排入住台東知本老爺酒店,讓學員事先熟悉賽道路線及地理條件,為比賽做足準備。總教練張團畯表示:「訓練班以實體課程搭配 Garmin 三鐵生態系、精準科學化分析、長時間完整數據紀錄,讓學員看得到自己的進步,除了固定場域訓練,也會安排移地到台東訓練,讓學員親自熟悉賽道路線,不論體能和心態都能做到最充足的準備。我覺得訓練已經是一件蠻疲累的事情,不希望學員覺得訓練過程乏味無聊,所以課程設計會讓大家都能夠在歡笑中渡過,並且因材施教,尊重每一位學員。」
「GARMIN TRI 營戰三鐵訓練班」將於明年 1 月開訓至 4 月中結訓,為期 3 個半月,凡年滿 18 歲並已報名參加「2023 Challenge Taiwan」個人項目之選手即具有「GARMIN TRI 營戰三鐵訓練班」報名資格,報名時間自 11 月 24 日至 12 月 9 日截止,報名詳情請見活動官網。
■ 報名時間: 即日起至 2022/12/9 (五) 23:59止
■ 報名條件: 需詳閱報名網站徵選條件,確認自己能夠配合訓練營時間,且已報名 2023 Challenge Taiwan 個人組項目 (51.5/113/226) 之選手
■ 活動官網:https://www.garmin.com.tw/event/2023/garmin-tri/
資料來源/Garmin
責任編輯/Dama
足底筋膜痛(腳跟痛),很多跑者應該都曾經有的現象,尤其是馬拉松的跑者,我也不例外,練跑2年時,隨著月跑量的上升與 42公里的全馬比賽增加後,這個問題就開始困擾我。當然,每個人的現象不太一樣,有人是跑完當天痛,有人隔天痛個整天,有人是不跑時痛,跑了反而不痛,個人的情況不一,但這種都是屬於「腳底筋膜炎」。
如圖,我們的腳底的跟骨與蹠骨間的一個結締組織,有著豐富的彈性就好像一條橡皮筋一樣,因為蹠骨有5根,所以呈現一個扇形,藉由這條筋膜,可以成為一個天然的避震器,在走路或跑步時會因伸張而吸收地面的反作用力。因此,如果走太多路或運動過度,尤其是跑馬拉松,一跑就是幾個小時,會使筋膜頻繁的伸縮而造成發炎。
發炎的部位就如圖所示,接近腳跟的地方,有人運動完立即會痛(個人屬於此狀況),有人則會隔天才痛,最明顯的症狀就是早上起床第一步踏在地上時所發生的疼痛,症狀嚴重時,會痛到寸步難行,輕微者則走路20 ∼ 30分鐘後症狀就會減輕,那是因為晚上睡覺時筋膜會因休息而放鬆,一起床踏地時會拉開發炎的筋膜造成疼痛,經過鬆弛之後,慢慢就不會這麼緊,疼痛就會降低。
1 跑完會痛的話(急性),在比賽後洗完澡後用痠痛貼布(或其他)剪成如圖的樣式,然後包起來,貼個 8 到 12 小時,效果還蠻顯著的,主要是消炎鎮痛。如果貼布容易掉或沾黏,可以用一雙不要的襪子對半剪斷來包覆(比較通風)。
2 同上,還有一個方式就是冰敷腳跟,在比賽完 3 小時內冰敷較為有效,如果因為環境的關係只能晚上冰敷也可以,冰敷要 10 ∼ 15 分鐘休息 5 分鐘,冰 2 ∼ 3 次。
3 平時的恢復與訓練,如果你是上班族,可以在桌下放一個高爾夫球,或用瘦小的易開罐,來按摩腳底筋膜,按摩的方式是來回在足弓與腳跟間,按摩時會有輕微的疼痛,這是正常的。如果在家裡,還可以用小寶特瓶冷凍後來按摩,這樣增加硬度還可以冰敷,用在急性發炎時不錯用。
4 小拉筋,有一個動作很簡單,只要是坐著就可以拉一下,不必脫鞋,就是坐直後,將腳尖用力蹎高 15 秒,腳跟離地,放鬆後,將腳往前伸 30 公分後,腳尖用力往上縮 15 秒,腳跟著地;反覆做幾次。
5 走路,跑完當天(6 小時後),最好走個 3 ∼ 4 公里,這樣可以舒緩腳底筋膜的疼痛狀況,當然這是針對輕微症狀者,如果走時很痛就應該立即以冰敷的方式處理。
❶ 適量的赤足跑,腳底筋膜發炎,除了使用過度,另外也是過大的伸縮張力所致,腳跟著地的方式,會讓筋膜受力加大,除了增加膝蓋負荷外,也對腳底筋膜有些許影響,因此練習赤足跑可以自然利用腳掌著地而不會壓迫到腳跟與筋膜,確實會帶來改善。
❷ 除了改善腳步的落地部位外,再來就是要放輕腳步,讓腳掌緊緊貼著地面來跑,最好是聽不到自已的腳步聲來求證是否放輕腳步。
❸ 每次一定的里程後就開始疼痛的話,可以事先在賽前 2 小時以上面第1個處置方式,就是先貼上痠痛貼布,通常可以延後疼痛發生的距離,讓你跑得更遠一些。
總之,最有效的還是改變腳底的落地角度與部位,並強化腳底筋膜的組織強度,通常累積一定的跑齡之後,這個惱人的現象會隨著你跑步的積累慢慢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