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知識庫
  • 走路很健康? 走錯方式小心越走體態越歪、全身疼痛
1
步態與姿態
走路很健康? 走錯方式小心越走體態越歪、全身疼痛
2
產後爆炸性頭痛竟是RCVS腦痙攣!醫警告恐併發腦中風與出血
3
膝關節退化動了會痛?  台大專家授復健訓練6招:維持運動才有效止痛
膝關節退化動了會痛? 台大專家授復健訓練6招:維持運動才有效止痛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走路很健康? 走錯方式小心越走體態越歪、全身疼痛

2019-12-24
知識庫 保健 書摘

你常全身痠痛嗎?那麼要小心,你走路的方式可能默默造成你的體態歪斜,更進一步導致全身各部位疼痛。新出版的《體態平衡與疼痛的根源》書中指出,身體任何一個動作細節運作有差錯,都會影響到局部或全身肌肉骨骼的協調性,而「步態」是一個人走路的方式,也是一個全身協調性的動作,稍有不甚就會漸漸導致體態和全身疼痛問題。

步態與姿態
走路很健康? 走錯方式小心越走體態越歪、全身疼痛

步態如何影響體態

步態行進中的動作細節包括:
1. 足踝關節部位的旋前、旋後動作
2. 膝蓋及髖關節的彎曲伸展動作
3. 骨盆及腰薦椎的左右前後擺動
4. 肩膀關節和手臂的擺動

透過觀察一個人是否能良好且有效率地走路行進,從而調整正確的步態, 也可藉此修正歪斜體態所造成的疼痛或關節退化。

有效、輕鬆的步態

人在走路時,上肢的肩膀(雙手)和下肢髖關節(雙腳)同時擺動,會產生一個互補;左右側雙手和雙腳的相互擺動過程中,也會讓身體平衡。我們試著將動作拆解:右手前擺是配合左腳往前行進的一個慣性,同時平衡身體;在下一個右腳前進時,左手隨之往前擺動。這種雙手交互更換搭配下肢行進的動作,為的是在雙手左右擺動時帶動腰臀部,可有效減少下肢運動的耗能。

正確有效輕鬆的步態
正確有效而輕鬆的步態:行進時右手和左腳、左手和右腳分別同時往前,讓身體維持平衡狀態

步態不良如何引發身體疼痛

走路是一個全身協調的活動,透過觀察一個人的走路過程,可以了解問題發生的部位(腳踝、膝蓋、髖關節、腰部等),同時也可以教導患者修整步態,獲得更好的疼痛症狀改善。因此,在走路過程中,如何維持身體的穩定和平衡是個大課題。

有效的步態能讓人輕鬆走動,相反地,不良的步態讓人走得費力又消耗體能。例如一個人腳踝扭傷後,為了減少扭傷部位的疼痛,會代償性的把重心挪到正常的一側,如果扭傷部位許久都沒有痊癒,身體的重量將傾斜往正常側的腳部做代償性作用,並且慢慢形成慣性,讓身體習慣性歪向一邊,久而久之形成不自覺的歪斜體態。

上、下身相互協調的意義有兩個:一是在右腳往前跨步時,身體會自然往左邊傾斜,當左肩膀及左手同步隨著右腳跨出而往前擺動的作用,可以平衡身體、維持身體保持在正中位置。

其二,身體的肌肉雖然在每個關節都有分段,但是包覆著身體每一寸肌肉部位的筋膜(肌筋膜)卻是全身連貫性的。當身體做運動或動作時,附著在骨骼上的肌肉覆蓋上全身的筋膜,產生一個連貫性運動,這個連貫性動作可以迅速完成,也可以同時發揮身體協調性和爆發力的作用。例如要把棒球投得又快又遠,投球動作是手指、手腕、手肘、肩膀、胸部、腰部、臀部肌肉、大腿、小腿、腳踝及腳趾⋯一起在動作中連貫性發力;如果投球過程中任何一個肌肉有狀況,都足以影響這個動作的連貫性。

 

舉例來說,一些膝關節退化疼痛的患者,因為膝蓋疼痛而小心翼翼地用雙腳走路,卻忘了上身的雙手前後擺動,以及下身的腰部兩側肌肉群來回擺動。事實上,上身和下身如果能夠相互協調活動,可以減少身體完全依靠下半身雙腳力量走路。

如上圖,患者因為膝蓋疼痛,走路時專注在下肢一步一步地走,忘記肩膀應該相互擺動,所以可明顯看到他走路時上身不斷左右晃動,這會增加腰椎的負擔與磨損。圖右也是膝蓋疼痛患者,但經教導後,走路時雙手會擺動,也會與往前走的雙腳相互配合,左腳前進配合右手往前擺動。而透過觀察一個人的走路過程,可以了解問題發生的部位(腳踝、膝蓋、 髖關節、腰部等),同時患者也可以修正步態,以獲得更好的疼痛症狀改善。

膝蓋痛的步態
膝蓋疼痛患者的步態

書籍資訊

• 圖文摘自莫克文化, 蔡定成、葉明嘉、張嘉和合著《體態平衡與疼痛的根源》一書。

本書特色
來自馬來西亞,診治過近千位個案,並致力於推廣體態矯正的自然療法醫師蔡定成團隊,「從腳到頭」為你掃描足底、膝蓋、腰臀到肩頸頭痛的問題點。並從內而外分析自律神經、骨骼與肌肉筋膜如何影響疼痛﹖又該怎麼預防、矯正與治療﹖

全書抽絲剝繭為你解答﹕疼痛的源頭﹖體態歪斜如何形成﹖生活上必須修正的不良姿態﹖有效步態和不良步態的差別﹖如何從足態預測體態的問題﹖扁平足無法改變嗎﹖胃痛、慢性咳嗽、頭暈頭痛的根本原因﹖
全書精闢分析提出解套方案﹕扁平足等各種足弓的改善方案、膝蓋疼痛退化的解決方案、頭頸疼痛和駝背的預防方案、脊椎側彎的預防黃金期與矯正治療、自律神經失調可能出現的症狀、鞋子和鞋墊的選擇與使用技巧

• 更多莫克文化《體態平衡與疼痛的根源》一書資訊 請點此 

體態平衡與疼痛的根源封面
分享文章
優活健康網
優活健康網

產後爆炸性頭痛竟是RCVS腦痙攣!醫警告恐併發腦中風與出血

2025-07-28
觀念新知保健話題

34歲林小姐於產後3個月時,突然出現劇烈頭痛,疼痛程度甚至連止痛藥都無法緩解。她意識到情況不尋常,前往羅東博愛醫院神經內科求診,經醫師診斷為「可逆性腦血管收縮症候群」(RCVS)造成的腦血管痙攣。所幸在醫療團隊及時介入下,透過藥物治療成功控制症狀,並避免了腦中風等更嚴重的併發症發生。

羅東博愛醫院神經內科醫師吳旻陽表示,許多婦女在生產後都會出現身心不適的後遺症,雖然多數症狀會在幾個月內自行恢復,但若出現突發且劇烈的頭痛,尤其疼痛程度與以往明顯不同,不適感加劇甚至影響日常生活,建議儘速就醫,以免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產後爆炸性頭痛竟是腦痙攣

吳旻陽說明,上述個案本身職業為護理師,因此比起一般民眾更有病識感,當她產後出現頭痛,且悶脹感持續不斷,甚至痛到想吐、畏光、注意力不集中,痛感非同小可時,決定進一步就醫,找出引發產後頭痛的原因。

到院後醫師為她安排一系列檢查,在排除血管剝離、血管發炎或局部感染情形後,診斷為「可逆性腦血管收縮症候群」造成的腦血管痙攣。用藥治療下,患者爆炸性頭痛的症狀在1個月內好轉,連續追蹤數月,腦部影像檢查發現,血管痙攣的情形顯著改善。

身心壓力、藥物恐導致併發症

目前可逆性腦血管收縮症候群的原因不明,但有許多案例顯示,症狀發作與特定誘發因子有關。吳旻陽指出,常見的因素包括:

壓力

產後波動的身心狀態

使用對血管有刺激性的藥物如抗憂鬱藥物、鼻塞藥物、減肥藥物等

吳旻陽強調,治療的主要目的除了控制症狀、避免接觸特定誘發因子,更重要的是預防可能的併發症發生。若血管痙攣收縮太嚴重,可能導致腦中風、腦出血或癲癇,造成永久的神經功能缺損,甚至死亡。此外,腦動脈瘤破裂引起的蜘蛛膜下腔出血或腦中風,都會出現爆炸性頭痛,因此一旦發生應該儘速就醫。

吳旻陽提醒,產後身體出現激素變化,身心調適格外重要。日常生活中應盡量避免劇烈的情緒波動(如大哭或大笑)、避免接觸劇烈溫度變化(如洗太熱或太冷的澡),也應減少咖啡因、酒精的攝取。透過均衡飲食、正向的社交生活與規律的運動作息,建立良好的生活型態,正是遠離頭痛誘發因子的根本之道。

延伸閱讀:

腦中風不只有臉歪嘴斜!帶你看「5種中風類型」:動作有障礙也算

小中風是腦中風前兆!盤點5個「暫時性症狀」別拖:大腦恐永久受損

本文獲優活健康網授權轉載。

原文:產後頭痛欲裂⋯竟是腦血管痙攣惹禍!醫列併發症風險:恐腦中風、出血

 

/ 關於優活健康網 /
優活健康網

《優活健康網》為台灣極具專業權威性的健康知識平台,擁有完整醫療記者與編輯群,提供最正確的就醫認知與醫療知識。
【Uho優活健康網】:http://www.uho.com.tw/
【Uho優活健康網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uhofbfans/

分享文章
優活健康網
優活健康網

膝關節退化動了會痛? 台大專家授復健訓練6招:維持運動才有效止痛

2022-10-12
保健訓練動作觀念運動恢復下半身肌群高齡知識庫

一位很喜歡戶外活動的 60 歲女性因膝關節近來常疼痛而就醫,骨科醫師診斷為退化性關節炎,並將她轉診物理治療師;女性聽到診斷結果後很沮喪,想到自己 60 歲才剛退休,想出去旅遊、多做戶外活動享受人生,現在卻覺得人生變黑白......。若罹患退化性關節炎,是否從此不能活動、不能出門旅遊,還需要一直跑醫院做電療復健呢?這是許多退化性關節炎病患的疑問與心聲,本篇由台大醫院物理治療中心為你解答。

膝關節退化動了會痛?  台大專家授復健訓練6招:維持運動才有效止痛
膝關節退化動了會痛? 台大專家授復健訓練6招:維持運動才有效止痛

不論年紀、嚴重程度 「維持運動」是關節炎的止痛良藥

台大醫院物理治療中心表示,改善退化性關節炎,不是只能靠吃藥、做電療,也應尋求物理治療師介紹合適的運動,勤做運動可以有效緩解疼痛、增進運動與活動的功能,且不論年紀或者是症狀的嚴重程度,運動對所有的退化性關節炎患者都是有幫助的。

目前退化性關節炎的臨床診斷標準是:

■ 年齡 45 歲以上,若出現活動相關引起的關節疼痛。例如:早上起床後出現患側關節的晨間僵硬,但可以在 30 分鐘內緩解。

■ 45 歲以下但曾受過創傷性關節傷害,也可能會罹患退化性關節炎。約有 50% 的年輕人在關節運動傷害後的 10 至 15 年間,出現退化性關節炎的現象。

台大醫院物理治療中心指出,針對髖關節與膝關節退化性關節炎的研究顯示,做運動能顯著地降低疼痛,也可說「維持運動」正是關節炎的止痛良藥。運動可以增強肌力,達到保護與支撐關節的效果,也能減輕關節的僵硬;還能改善身體平衡與穩定能力,達到降低跌倒、受傷的潛在風險。

復健訓練6法 強化局部肌力與全身體能

整體而言,退化性關節炎的運動項目建議有基本 3 大方向,包括局部肌力訓練、伸展運動與全身性的體能活動。

1. 局部肌肉肌力強化運動

滑牆運動:訓練膝關節肌力
滑牆運動:訓練膝關節肌力
大腿推蹬運動
大腿推蹬運動
側抬腿運動:訓練臀部肌力
側抬腿運動:訓練臀部肌力
大腿外展訓練
大腿外展訓練

2. 伸展運動

髖關節與膝關節伸展運動
髖關節與膝關節伸展運動

3. 全身性的體能活動:如快走、游泳、騎自行車等,可以增加有氧適能並減少靜態久坐的時間。

台大醫院物理治療中心強調,給予適當的運動方式,可有效減緩退化性關節炎所帶來的疼痛,並增加身體機能,而不是只能做儀器止痛。若在身體活動時有任何不舒服,建議可至醫院就醫,透過物理治療中心尋求專業物理治療師的建議,協助你選擇適合的運動方法,對抗退化性關節炎。

延伸閱讀:
類風濕性關節炎不一定會痛!醫揭「1症狀」更常出現
我的大腿拉傷了嗎?復健醫師教你「1分鐘」快速判斷法

本文獲優活健康網授權轉載。
原文:膝關節退化從此不能動?台大專家授復健6法:多運動才助緩解疼痛

/ 關於優活健康網 /
優活健康網

《優活健康網》為台灣極具專業權威性的健康知識平台,擁有完整醫療記者與編輯群,提供最正確的就醫認知與醫療知識。
【Uho優活健康網】:http://www.uho.com.tw/
【Uho優活健康網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uhofbfans/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