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配備館
  • NIKE 以女性運動員的創作為設計靈感打造全新歐鎧淳 AIR MAX 270
1
NIKE 以女性運動員的創作為設計靈感打造全新歐鎧淳 AIR MAX 270
2
年底馬拉松目標賽事 該哪時開始準備﹖
3
漫談超馬──從理想數學模式談配速概念~觀2016神宮外苑24小時賽後記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NIKE 以女性運動員的創作為設計靈感打造全新歐鎧淳 AIR MAX 270

2019-01-07
配備館 跑步 NIKE 鞋子

Nike 相信運動可以推動世界前進,並一直鼓勵全球女生投入運動,更致力為各年齡層的女性於運動場內外提供機會,啟發她們探索內在潛能。從小投身運動界的香港游泳運動員歐鎧淳(Stephanie Au) 從沒想過放棄游泳,這已成為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今年8 月才以1 分00 秒38 在印度尼西亞打破香港女子100 米仰泳紀錄的Stephanie,從9歲起接受游泳訓練,16 歲加入香港游泳隊,曾3 次代表香港參與奧運,至今已是全港長短池賽13 項紀錄的保持者。

NIKE 以女性運動員的創作為設計靈感打造全新歐鎧淳 AIR MAX 270

歐鎧淳不只是一位運動員,同時身兼演員、模特兒、慈善大使、節目主持等多重身份。運動不僅給予她努力前進的目標,更讓她了解自己,啟發探索內在潛能。“你一定可以做到的”是歐鎧淳時刻勉勵自己的話,這堅定的信念一直推動著她向著目標前進,讓她成為運動員及新世代女性的榜樣。

刻上歐鎧淳100米個人目標時間,限量Air Max 270背負深層意義。一直對Air Max情有獨鍾的歐鎧淳,年初拍攝了Air Max Day 2018的宣傳照後被邀請參與Air Max的個性化訂製活動,創作專屬Air Max 270。Stephanie當時以她最熟悉的“水”為創作靈感,將閃石貼滿整個鞋跟,彷彿泳池面的盈盈水光。這雙獨一無二的運動鞋在網絡上引來不少反響。Nike參考Stephanie當時的創作,生產成全新Air Max 270。鞋身以白色為主要基調,配上鞋跟銀色閃爍元素,呈現水面閃閃發光的感覺,充分展現出Stephanie與“水”密不可分的關係。Nike也特意把她的個人目標時間00:59:99刻上運動鞋上,由此展現Stephanie不斷推動自己進步的堅毅意志。

Air Max 270

對於自己一時的創作變成真實產品,歐鎧淳表示:“我感到無比的榮幸!從沒想過自己小小的DIY 作品能帶來更遠大的啟發性,甚至變成量產鞋款,這是對運動員一個很大的肯定、鼓勵及支持。通過這次的策劃,我希望自己的故事能為更多運動員帶來正面影響。而作為一位女性,我也想以身作則,以行動告訴女生,我們內在的力量遠遠大於想像,只要不斷跟自己說'你一定可以做到的',我們追求的目標總不會離得太遠。

Air Max 270

為慶祝以歐鎧淳的創作為設計靈感的Air Max 270正式面世,香港銅鑼灣時代廣場2樓中庭於12月17日至26日每日上午10點至晚上10點開設歐鎧淳Air Max 270 Pop Up Space。5樓的全新Kicks Lounge於12月17  日隆重開幕,店內設有歐鎧淳的小型展覽區,展出Stephanie部分游泳獎項以及宣傳造型照。同時Nike聯同“點滴是生命”合作推出限量珍藏版Air Max 270 Box Set,並會於時代廣場Kicks Lounge作獨家發售,名額100個,顧客可得到以“水”作設計靈感的精美鞋盒及歐鎧淳親筆簽名感謝卡。

歐鎧淳

量珍藏版Air Max 270 Box Set 價值1,699 港幣,當中的500 港幣將捐贈到“點滴是生命”,而Nike 將會額外再捐贈500 港幣。每售出一對限量珍藏版Air Max 270 Box Set,“點滴是生命”將獲得共1,000 港幣的捐款。

Air Max 270 Box Set

資料來源/NIKE
責任編輯/妞妞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年底馬拉松目標賽事 該哪時開始準備﹖

2019-07-02
半馬全馬訓練夏日跑堂馬拉松跑步訓練跑步話題

你已經報名了一場年底賽季的目標賽事,那要哪時開始訓練呢﹖提醒你別再發懶,是時候開始了!依照知名跑步雜誌Runner’s World建議,全程馬拉松最好留16週訓練;半程馬拉松訓練則約10-14週不等,有充足的時間準備,能幫助你較能無傷完賽同時達到目標。

年底馬拉松目標賽事 該哪時開始準備﹖

馬拉松訓練啟動時間

圖表整理:運動星球

半馬訓練啟動時間

圖表整理:運動星球

雖然有以上表格做參考,但馬拉松訓練計畫的時程仍要依照每個人的跑步經驗、跑力、目標等不同而調整。以下是針對各類跑者的全馬建議訓練週期﹕

初學者:目標完賽

初學者和跑力較低的跑者,需要更多時間來訓練馬拉松。假設你一次最長只跑過12-16公里,那你可能需要比16週更長,約18-20週的時間來充分準備。這個週期可將你的總里程和距離練到能在比賽當天完成馬拉松的程度,而初學者應該專注於完成比賽,不用特定設定目標時間。

但如果你最長的練跑距離低於12公里,那你還不適合參加馬拉松,建議先從半馬入手,到4-5個月後再進階到全馬。

中級跑者:設定目標時間

如果每週跑量約有40-56公里,那麼16週訓練計劃剛好適合你。中級跑者一定要有一個具體的時間目標,建議先將目標設定在32公里左右的距離,但在實踐上,以28-32公里目標做交替距離跑練習。以下是中級跑者在馬拉松訓練最後4週的長距離練習例子:

•32公里:輕鬆配速跑
•25公里:前19公里輕鬆配速跑,最後6公里以馬拉松目標配速跑
•32公里:輕鬆配速跑
•29公里:前21公里(前半馬)輕鬆配速跑,最後8公里以馬拉松目標配速跑

這種方法是根據一般耐力和馬拉松專項耐力而設定,它將幫助你在比賽當天盡量以最快速度跑到終點。

進階跑者:具體目標訓練

如果週跑量超過64公里,每次練跑一不小心就是一個半馬,代表你的程度已經相當好了,不需要花這麼多時間專做馬拉松訓練。這類跑者最有效的訓練方法有12-16週的具體馬拉松訓練,訓練計劃的前半部分幫助跑步距離達32公里,後半部分納入更多具體的長跑項目練習。以下是進階跑者馬拉松訓練最後6周長距離訓練案例:

•32公里:輕鬆配速跑
•29公里:前22公里輕鬆配速跑,再以馬拉松配速前進7公里
•34公里:輕鬆配速跑
•32公里:前24公里輕鬆配速跑,再以馬拉松配速前進8公里
•29公里:前16公里輕鬆配速跑,再以馬拉松配速前進13公里

無論是什麼類型的馬拉松選手,如果你持續保持長距離慢跑,這對你的比賽時間會有最直接的影響。此外,就算現在還沒到你需要開啟訓練計畫的時間,你仍然可以開始做各種訓練來奠定跑步基礎,例如中低強度的有氧訓練、跑者肌力與核心訓練,或者如前文以長距離慢跑累積跑量。甚至想嘗試騎自行車、游泳、越野跑等其他運動項目,在這段期間都是相當適合的。

持續以長距離慢跑累積跑量,對完賽時間會有最直接的影響

進階跑者:具體目標訓練

如果週跑量超過64公里,每次練跑一不小心就是一個半馬,代表你的程度已經相當好了,不需要花這麼多時間專做馬拉松訓練。這類跑者最有效的訓練方法有12-16週的具體馬拉松訓練,訓練計劃的前半部分幫助跑步距離達32公里,後半部分納入更多具體的長跑項目練習。
以下是進階跑者馬拉松訓練最後6周長距離訓練案例:

•32公里:輕鬆配速跑 
•29公里:前22公里輕鬆配速跑,再以馬拉松配速前進7公里
•34公里:輕鬆配速跑 •32公里:前24公里輕鬆配速跑,再以馬拉松配速前進8公里
•29公里:前16公里輕鬆配速跑,再以馬拉松配速前進13公里

無論是什麼類型的馬拉松選手,如果你持續保持長距離慢跑,對你的完賽時間會有最直接的影響。此外,就算現在還沒到你需要開啟訓練計畫的時間,你仍然可以開始做各種訓練來奠定跑步基礎,例如中低強度的有氧訓練、跑者肌力與核心訓練,或者如前文以長距離慢跑累積跑量。甚至想嘗試騎自行車、游泳、越野跑等其他運動項目,在這段期間都是相當適合的。

資料來源/Runner's World    
責任編輯/Dama

分享文章
陳瑞龍

漫談超馬──從理想數學模式談配速概念~觀2016神宮外苑24小時賽後記

2016-12-23
跑步訓練陳瑞龍專欄超馬馬拉松跑步運動部落

跑步配速這件事

從數學觀點來說,Y軸速度、X軸時間,兩者所成面積即是距離,若要畫到最大化的面積,則是以最理想速度[註1]從頭跑到尾,畢竟人不是機器,但是越趨近這個概念越是趨近面積最大化,換句話說就是將體力最佳化的平均分配。

[註1]最理想速度是從選手多次測試中找到的,過(越)快速度造成體力衰竭、過(越)慢雖可保持體力卻無法有效累積里程,兩者卻都是悖離理想的數學模式越遠、無法將面積最大化。
從這個理想數學模式配速概念,來看2016.12.17~18東京神宮外苑[註2]所舉辦的24小時賽[註3],從賽事成績前三名選手、正巧也是三種不同典型配速策略,來分析歸納其中特性。
[註2]神宮外苑賽道一圈距離為1.325公里(選手每整點晶片感應距離與所跑實際距離可能誤差<1.352KM)。
[註3]日本作為進軍2017年世界盃的選手選拔依據、超馬好手精銳盡出,最終有10位(男子7位、女子3位)選手達到國際標準(男子240以上、女子220以上),也非常漂亮的成就了金牌賽事(5位達國際標準)。毫無疑問是一場高水準24小時賽事,更展現日本超馬實力的雄厚。

2015神宮外苑24小時挑戰賽資料照 ©runningstreet365.com
陳瑞龍提供
陳瑞龍提供
陳瑞龍提供

小谷修平(Odani Shuhei)

從1~7小時晶片感應距離83.447KM推算,開賽速度約12+Kph,8~11小時127.158KM,推算維持約11Kph,12~16小時174.842KM維持約10Kph,17~24小時約以 9+Kph推進里程至248.404KM。從這樣逐次掉速現象來看,是不是開賽速度稍快造成,體力衰減而掉速 ? 至於是不是可以將配速調整得更貼近理想數學模式,應該是有值得精進的空間。(楢木十士郎Naraki Toshiro配速與小谷近似,開賽速度略高小谷,在22小時被追越,最終推進至247.994KM略遜小谷,也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

小谷修平 ©fun-run.tokyo

高橋伸幸(Takahashi Nobuyuki)

從1~10小時晶片感應距離100.667KM,推算開賽速度約以10+Kph維持了10小時,11~21小時晶片感應推進至214.579KM,推算約10.5Kph維持了11小時,22~23小時237.096KM,推算此間加速至12Kph,最後時刻加速推進至249.804KM。從這樣逐次加速現象來看,高橋到了賽事末段體力仍然充沛十足,至於是不是可以將配速調整得更貼近理想數學模式,應該是有值得精進的空間。

石川佳彥(Ishikawa Yoshihiko)

從第1及2小時晶片時間推算開賽速度約為11.5Kph,整個24小時賽事隨著時間推進,從每小時晶片感應距離推算,速度大致維持在11+至11-(不快過11.5、也不慢過10.5Kph),在配速策略執行上,可以說幾乎是一個速度從頭跑到尾,時間來到最後的24小時將里程推進至263.127KM(幾乎吻合11x24=264、只有0.003%差;或許在石川心中仍會有一點點的不滿意)。在配速上表現既傑出又穩定,真是無懈可擊。只有27歲的石川,初登24小時超馬賽場即展現無比意志、一鳴驚人,真是英雄出少年、令人讚嘆呀!

假設賽前目標設定為264KM,這11Kph無疑是無懈可擊的最佳速度,也是理想數學模式配速的最佳示範。由此觀之,可以窺見其個人性格,必然蘊含著高度聰明、冷靜、沉穩、睿智、刻苦、堅毅與自律…...,內在的精神品行以無懈可擊的配速模式展現,真是令人尊敬呀!

至於11Kph是不是石川發揮極致的最佳速度 ? 仍不可知。倘若以此配速模式嘗試將成績向上提升,配速每增加0.1公里,里程增加2.4公里、能增加到甚麼程度 ? 或是開賽速度增加到哪個速度,在哪個小時會發生掉速現象、速度掉多少、會呈現甚麼樣的曲線變化,最後可以推進到多少里程。相對和這次11Kph、263.127總里程相比,才可以得知石川發揮極致最佳速度是多少。會不會是繼關家良一之後,成為引領日本超馬界數年、甚至打破原良和2014在東吳大學所創285KM紀錄的當代頂尖跑者、真是令人引頸期盼、深深期待呀!

石川佳彥 ©fun-run.tokyo

從上述三種不同典型配速模式中比較,以石川11Kph為基準,高橋與小谷以上下各約1Kph的差異速度開賽,不論高橋後段加速、小谷後段掉速,其最終結果與石川的263.127KM相比(高橋249.804、小谷248.404KM),仍都有一段不小距離的差距,隨著選手速度震幅越大(與平均速度相比)相對越不穩定,也離理想數學模式越遠。也給踏入這領域的跑者一個無懈可擊準備方向的示範,才能夠在賽道上有更好的表現。或許許多跑者心中存在著許多實際執行層面的疑問。但是,石川佳彥做到了!還需要多作解釋嗎?

未來也期待著石川佳彥能夠來到東吳大學24小時賽場大放光芒,是不是能夠與中國單盈博士,攜手展現高度內在精神品行、發揮極致,以數字方式呈現將紀錄向上推升。掀起另一段有如過去關家良一與工藤真實時代旋風。用“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十年”形容,真是令人引頸期盼、深深期待呀!

*除配速策略直接影響成績表現之外,當然也更包含其他許多重要的必要條件,此處就不另作陳述。
*以上不是絕對的模式、數據、觀點與看法,僅供參考。
*資料擷取自主辦單位網路連結公布之每小時成績。
*石川佳彥曾於2016來台,參加南橫100KM賽(高度爬升約2200M)以 7:12奪冠;並將於2017再次來台尋求衛冕,參與該場賽事的跑者有福能在賽道上一睹風采。
*此次神宮外苑達到國際標準選手 : 楢木十士郎247.994、古北隆久242.215、大河原齊揚241.926、吉田隆太241.133、青谷瑞紀230.609、松本ゆり(Yuri)228.609、岡さゆり(Sayuri)222.760KM。
*從GOOLE氣相資料中得取12/17、18日賽事期間東京溫度約介於2~9度C之間。
*感謝葉東哲博士、傅祺育理事長協助提供相關內容資料。

關於陳瑞龍台灣超馬勇者。2013年參加中華民國超馬協會舉辦的環台超級馬拉松,雖因公無法全程參與,卻開啟連日長距離超級馬拉松之路。2014年自己規劃20天跑步環島、2015年完成43天跑步環法2800公里、2016年完成自己規劃和好友一行三人,38天從廈門跑到北京2300公里壯舉。

/ 關於陳瑞龍 /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