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拉松賽事的由來,是由西元前490年一位雅典戰士菲迪皮德斯,將馬拉松戰役勝利的消息帶回雅典,在將勝利的消息傳到雅典後不久,這位戰士就死亡了。後世為了紀念他,產生了馬拉松這樣的運動賽事。一開始馬拉松比賽並不是現在的距離,經多過次奧運的變革後,變成現在26.2英哩的距離。
雅典戰士菲迪皮德斯當初跑的是不是馬拉松到雅典的距離,也有所爭議,但可以確定他跑了相當長的距離。當年沒有做屍體解剖,所以他的死因可以非常多元,但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 心臟病發。
■ 壓倒性多數的意外,發生在馬拉松比賽的最後10公里。
■ 多數心臟病發的跑者在比賽前就有心臟疾病病史,固定有在就醫。建議有心肺疾病的病人,如果身體狀況允許,應在專業醫護人員的指導下進行運動。
■ 雖然心臟病是馬拉松賽事死亡第一大兇手,但是整體風險並不高,而獲得的好處相對非常高出風險非常多。
■ 想減少賽事上的憾事,早期醫護到達現場及AED的救助,最能幫助跑者。
根據一項長期追蹤 Marine Corps Marathon 海軍陸戰隊馬拉松的研究發現,約每5萬名人次參賽者就會造成一人死亡,死因多為心臟病。但是根據其他研究發現,馬拉松造成的心臟病沒有這麼高,如果是30-65歲沒有心臟病史的成人,要每80萬小時的跑步時間,才會造成一人死亡。這比搭飛機產生交通事故的死亡率還低。根據倫敦馬拉松(世界六大馬拉松賽事之一)的資料,約3.5年才會有一人因為心臟病死亡。因此要因為從事跑步運動產生心臟病死亡,風險並不如想像高。
如果以80萬小時換算到一個人身上,對一個健康的成人來說,每天跑一小時要跑2000年才會發生一次心臟病死亡的風險。考量到有氧運動對於心臟實際上是有保護作用,對於多數健康人來說,風險效益評估後,不用過度擔心跑步造成心臟病發的風險。
根據事後的分析,多數跑馬拉松而心臟病發的病人,事先都有一些徵兆。海軍陸戰隊馬拉松的研究發現,心臟病發的病人幾乎都有冠狀動脈疾病病史(心絞痛、心肌梗塞)。倫敦馬拉松的病人,有經過解剖的病人多數有冠狀動脈疾病,其他則有各式心臟疾病。
或許多數在賽事中產生悲劇的病人,多數在賽前都有不舒服或是胸痛的狀態,但是為了完成長期準備的賽事,並未告知朋友家人,更別提去就醫了。多數研究都在台灣以外國家進行,如果是賽前一兩週開始有胸痛等不適,可能不易在賽前就診,台灣就醫方便,如果在賽事前有任何不適,應當就醫以避免不幸。
既然心臟病發是所有運動的最大死因,對於中高齡者是否需要在從事運動前,進行心臟運動測試,來評估身體狀況是否能進行運動呢?運動前的心臟檢查,可能可以發現有心肌梗塞或是心肌肥大,而避免運動中的不幸事件。
雖然運動前測試是很直覺可以避免遺憾,但是心肺測試只有不到4成的人可以完成。耐力運動員也會產生生理性心肌肥厚,因此可能在沒達到身體極限時,心電圖就會產生變化,而被錯誤判讀。況且,測試通常會在跑步機上進行,每2萬次測驗即可能產生一次意外。同時在跑步中產生意外的跑者,可能在壓力測試中完全正常,一般認為只有兩成左右的人可以在壓力測試中被檢驗出來。因此,是否需要做心臟壓力測試?相當值得深思。
Aspirin(編按:阿斯匹靈,止痛劑)可以減少冠狀動脈疾病死亡,馬拉松心臟病發不少是冠狀動脈疾病造成的,因此使用Aspirin可能可以減少這樣的憾事。但是Aspirin也可能會帶來容易出血的問題,考量到馬拉松賽事腳部會不斷的撞擊地面,可能增加微血管出血的風險,使不少跑者長期有黑指甲問題,Aspirin可能可以減少心臟病發,但是卻會帶來別的問題(胃出血等等,加上馬拉松對身體產生的壓力並不少)。因此,為了比賽而服用Aspirin,基本上沒有太大的好處。
全程馬跑者在比賽中心臟病發的機率,是半程馬拉松的4倍,代表著越長的比賽距離帶給身體越大壓力。長跑運動的整體風險,相較其他運動(鐵人三項、學生競技運動)發生心臟病的機率仍然低不少,因此並不需要因為少量的風險而不去運動。長跑運動的風險不比想像高,更被認為是可以保護心臟功能,促進身體健康的一種生活方式。
隨著路跑比賽的盛行,參與路跑運動的人口大幅增加,進而使比賽中心臟病發的人數增加。這樣的狀況跟想透過跑步運動增進身體健康有關,雖然整體心臟病發生率沒有明顯增加,但可以明顯發現,男性發生意外的比例遠遠高於女性。
透過生存者的資料發現,這些人多數在比賽前就有心臟疾病病史,固定有在就醫,而此可知固定就醫,就算有心臟疾病,只要身體狀況許可,仍然可以進行馬拉松比賽。其中,年紀大的跑者反而有較好的存活率,可能跟他們心臟病發多為缺血性心臟病,並因為缺血性心臟病產生的心律不整而導致。相對地,年輕跑者多為病理性心肌肥大產生,這些人可以活下來,跟在場是否有人能立即幫他們進行CPR有高度相關。而壓倒性多數的意外,發生在馬拉松比賽的最後10公里。
超過8成心臟病發的跑者,是靠著AED的幫助而存活。因此想要減少賽事上的憾事,早期醫護到達現場及AED的救助,是最能幫助到跑者,每晚一分鐘到場救治,就會減少7-10%的存活機率。因此好的賽事規劃可以減少這類的憾事,3-5公里一個救護站,並且要有機動團隊配有AED,可以及時到達病發現場。但是多數的比賽意外,發生在最後10公里,這最後10公里醫護人員加上AED的數量應該要更為密集,甚至應該思考是否每公里就應該有一個救護站。
運動,不管是肌力訓練還是有氧耐力運動,都被認為對長期健康有益。在有代謝症候群(肥胖、三高)的病人或是癌症病人上,也被認為對疾病控制有益,甚至有心肺疾病的病人,如果身體狀況允許,也應該在專業醫護人員的指導下進行運動。雖然心臟病是馬拉松賽事死亡第一大兇手,但是整體風險並不高,而獲得的好處相對非常高出風險非常多。最後不管是從事任何運動,只要有任何不適,務必停止運動並且就醫,不要熬夜喝酒後運動,增加非必要風險。
經歷
Pose Method® Level 1 認證教練
Garmin 亞太區跑步教練培訓
RAD 自我肌筋膜放鬆國際指導員
醫師高考及格
衛生福利部署定專科醫師
部落格 陳柏長醫師的跑步筆記
FB 陳柏長醫師 跑步讀書室
2018芝加哥馬拉松賽道上,當每個人都在為長跑之王Mo Farah奪冠並改寫歐洲全馬紀錄而歡呼、為大迫傑刷新日本全馬紀錄而震驚,一位韓裔美籍的70歲阿嬤Jeannie Rice,正以3小時27分50秒打破70歲分齡組別的世界紀錄,更成為世界上首位在70歲跑進「330」的女子選手。在2019這一年,71歲的她又接連在俄亥俄州阿克倫城半程馬拉松賽,以1:37:01破半程馬拉松分齡世界紀錄;在柏林馬拉松跑出3:24:48,打破自己去年創下的分齡世界紀錄。是什麼力量讓她練成史上最速阿嬤﹖原來她跟大迫傑的名言「無視極限」不謀而合,Rice阿嬤是「無視年齡」。
Jeannie Rice在2018年芝加哥馬拉松賽道上,打破了2013年德國Helga Miketta創下的3:35:29紀錄,並將世界紀錄前推超過7分鐘,成為全球跑馬最快的阿嬤。
Rice目前在美國俄亥俄州克里夫蘭以東的小鎮擔任房地產經紀人。她出生於韓國,早在19歲就赴美定居,當她34歲時返韓探親,每個拜訪過的表兄弟和阿姨們,都認為她在美國鐵定受了苦、挨了餓,於是餐餐請她吃大餐,礙於禮貌,Rice只能吃好吃滿,把滿滿的「好意」塞進肚。
回到美國,身高約158公分的Rice意外發福了7磅(約3.18公斤),這一胖,開啟了她的跑步生涯。起初她隨意穿網球鞋跑步,但很快地她發現自己擅長跑步,只需要少少練習,就能在地區性賽事中得到不錯的分組名次。
1984年,Rice以3小時45分佳績完成初馬,第二次馬拉松更推進到3小時16分,而2018芝加哥馬拉松,已是她35年跑馬生涯中第116場馬拉松比賽。在這期間,她也因為馬拉松而跑遍世界各地,如中國長城、紐西蘭、捷克布拉格、法國巴黎、英國倫敦、西班牙馬德里、愛爾蘭都柏林以及冰島。
為了準備芝加哥馬拉松,Rice做了7次20英里(約32公里)以上的長距離訓練,每周跑步里程達65英里(約104公里)。平常,她凌晨5點30分就開始和地區跑友一起練跑,其中大多是男性,每一位都比她年輕,她表示「跟強大的跑友一起跑步相當有幫助。」
除了長距離跑步,Rice也常做5公里或10公里的速度訓練,更曾跑出1英里6分38秒佳績。而她一年有5個月為了避冬,特別從俄亥俄州搬移到佛羅里達州那不勒斯,在這充滿跑步活力的城市中練跑。
「跑步是一種你可以在生命的任何階段暫停和恢復的運動,且不用依賴其他人。」Rice說﹕「我打過壁球、網球,但這些都必須有一個球伴才能完成;而跑步的有趣在於,你可以跟任何年齡、性別的跑者競爭,也可以擊敗那些年輕小夥子。」
Rice並沒有因為年齡而寬待自己,她表示「我根本不覺得自己70歲,這數字太糟糕了,我寧願50歲!」不過她也深知,等到80歲時可能無法像現在這樣跑,而這個時機遲早會到。
雖然不知能跑到幾歲,但Rice已制定好了下一個目標:在每場世界六大馬拉松的分齡組別中獲得勝利。在創世界紀錄同時,她已在波士頓馬和芝加哥馬奪下分組冠軍;在11月初的紐約馬,雖然她未達原目標:破自己創下的70歲組別世界紀錄,但仍以3小時40分33秒佳績摘下分組冠軍。至於柏林馬是明年計畫;倫敦馬雖曾參賽過,但因為沒獲得分組勝利,也計畫重回賽道。Rice坦言﹕「我不想只是參加,我要贏!」
資料來源/Runner's World, 10daily
責任編輯/D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