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健身
  • 開始運動前你必須知道乳酸堆肌是敵還是友?
1
開始運動前你必須知道乳酸堆肌是敵還是友?
2
組間休息時間重要性
增肌期的組間休息該增長還是縮短?這個訓練技巧你要知道
3
阿諾史瓦辛格也激推!美國最夯明星健身教練的飲食6大原則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開始運動前你必須知道乳酸堆肌是敵還是友?

2019-02-25
健身 肌肉痠痛 觀念

你是否也曾經跑完馬拉松或進行深蹲後的隔天,大腿肌群會產生一些痠痛感?這時後很多人都會要你進行一些小量的訓練來排除乳酸,以便能進行接下來的訓練,因此,你就會開始認為乳酸是一種會堆積在肌肉內,讓肌肉產生疲勞並限制運動的兇手,所以,乳酸是不好的物質!但乳酸真的對我們有壞處嗎?

開始運動前你必須知道乳酸堆肌是敵還是友?

首先,我們先從人體運動時的能量轉換這裡說起,我們都知道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 ATP)是運動時骨骼肌收縮的及時能量來源,不過在肌肉內所儲存的ATP大約2-3秒就會耗盡,因此,為了能讓運動持續下去;身體就會透過ATP-PC(磷化物)系統、乳酸系統(Lactic Acid System)以及有氧系統(aerobic system)這些代謝路徑,不斷的提給ATP給肌肉細胞使用。
 
因此,當你在進行無氧的重量訓練或是爆發力訓練動作時,身體能先透過ATP-PC(磷化物)系統來供給,當肌肉細胞內的ATP及PC及將耗盡時,乳酸系統(Lactic Acid System)就會立即被用來快速產生ATP的另一個途徑,所謂的乳酸系統(Lactic Acid System)簡單來說,就是將葡萄糖或是肌肉肝醣在細胞質經由醣解作用,分解成2分子的丙酮酸(pyruvic acid)或是乳酸(lactic acid),同時產生ATP的能量供給途徑,透過無氧糖酵解產能狀態之下,所產生的副產品就是乳酸。

當肌肉細胞內的ATP及PC及將耗盡時,乳酸系統(Lactic Acid System)就會立即被用來快速產生ATP的另一個途徑。

所以,當你在進行某些需要大量肌力運動或訓練的當下,感受到肌肉開始產生酸且無法在進行任何一個動作時,就代表你體內的乳酸(Lactate)已經堆積到一定的數值,形成肌肉pH值的下降並造成肌肉酶活性的降低,進而形成肌肉活動的疲勞現象(急性肌肉酸痛),這時後你就可以透過強度約在最大攝氧量的35%至65%左右的輕度運動來做排除,但乳酸真的是造成肌肉痠痛的元兇嗎?

乳酸的排除效率

其實乳酸並不會長時間停留於肌肉內,在2010年針對8位耐力型運動員所做的一項研究表示,運動後大約經過60分鐘左右,血液中的乳酸濃度都會回復到運動前的水準。另外,乳酸也會釋放到血液中成為乳酸鹽與氫離子,而乳酸鹽的產生用於降低血液和肌肉中的酸度,以試圖在肌肉中維持最佳pH水平,並允許肌肉以高速率保持收縮。但當我們肌肉中的PH值開始下降氫離子開始聚集時,肌肉就會開始產生酸痛感,這時肌肉的收縮能力就會開始下降。
 
肌肉內的乳酸排除,根據1994年的研究報告指出在劇烈運動至疲勞後,採用輕微活動對肌肉乳酸排除有幫助,不過即使是採用完全休息的狀況,10分鐘內也能將乳酸排的乾乾淨淨。因此,對於運動後肌肉痠痛基本上跟乳酸是沒有什麼樣的像關性,比較像是延遲性肌肉痠痛(DOMS)所造成的問題。
 
然而,乳酸卻是肌肉、心臟和大腦的直接能量來源;身體有效地重複使用乳酸,甚至可以將乳酸穿透到肌肉的不同部位和組織之間,從訓練的角度來看,運動期間乳酸的產生會引發一系列代謝變化,進而增強肌肉氧化能力。

乳酸的排除效率其實超乎我們的想像!

乳酸促進運動表現?

這將取決於運動或是鍛鍊這兩點,如果是在於肌耐力型的運動我們會希望能減少乳酸的產生,並快速的排除它,尤其是耐力型單車和跑步者來說是最好的方式,這是因為它們通常有很高的比例,能調整慢肌氧化含有大量的纖維線粒體和氧化酶,這些將有助於產生有氧能量,而不會造成乳酸的大量堆肌。
 
然而,從事短時間與爆發力的力量型運動員,通常因為快縮肌群被徵召導致都具有較高的糖酵解作用,而這些纖維也會自然的產生大量乳酸,因此,它們可以執行高強度運動,例如:短跑或是健力型的項目。

輕鬆的騎乘單車較不易造成乳酸。

好的運動員會產生較多的乳酸嗎?

在奧林匹克運動中,兩名生理上不同的運動員可以達到相同的表現水平,但它們所使用的方式不同,例如:使用糖酵解系統產生能量的能力稍低,並且可能具有較低的乳酸水平,但可以通過具有稍高的有氧能力來抵消這一點,這使得它們能夠維持給定的功率。從表現的角度來看,很難說更多是否更好,因為每個人都有一套獨特的生理與代謝機制,他們通常都會通過習慣性訓練,來做這些調整!

資料來源/mensjournal、barbend
責任編輯/David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增肌期的組間休息該增長還是縮短?這個訓練技巧你要知道

2021-02-23
知識庫觀念減脂增肌徒手訓練重量訓練健身

關於增肌期的訓練技巧,除了訓練的動作與重量之外,組間休息的時間長短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關鍵之一,這也是許多健身者會討論的話題。相信你一定常常聽到有人說:每組訓練動作做完只要休息30-60秒內的成效最好,最多不要超過90秒;但也有另一派人說:其實不要太著重於時間的長短,只要你覺得肌肉已經恢復就可以直接開始下一個訓練。以上這兩個說法可以說是相當的分歧。然而,想要更有效率增肌的你到底該將時間拉長還是縮短,或是根本不用管時間的長短?這篇我們將用一些研究數據告訴你該如何制定組間休息時間。

組間休息時間重要性
增肌期的組間休息該增長還是縮短?這個訓練技巧你要知道

重要的訓練技巧

關於組間休息時間的長短調整,如果安排得當將會對訓練的成效莫大的功效,甚至於可能會比加強其它的訓練技巧料來的有效率,當然,如果能在訓練的動作與強度上進行規劃,再搭配上正確的休息時間就能更加理想。然而,無論何種訓練動作或強度上,都採用統一的休息時間長度是一個不恰當的觀念,所有的健身者都必須要了解在哪些時候必須要將時間拉長或縮短,才能將訓練的狀態維持最好。

休息時間的重要性

如果要增加訓練強度你會選擇增加重量、拉長離心時間或是縮短組間休息時間?相信有許多的人這三項都會去執行。然而,縮短組間的休息時間能以較快的訓練節奏和減少待在健身房的時間,成為了現今訓練技巧的主流之一,但隨著許多的研究發現縮短休息時間不見得能提升增肌的成效,在一項針對大腿肌群訓練的研究發現,兩組受測者同樣以最大肌力的75%進行8組訓練,分別休息的時間各為1分鐘與5分鐘,發現休息1分鐘的受測者在肌肉的施力上比5分鐘的這組要減少13-17%;另外,在肌肉的合成效率上休息1分鐘的這組合成作用提升約76%,另一組的合成作用則提升約152%。

腿部伸展訓練
在一項針對大腿肌群訓練的研究發現,休息1分鐘的肌肉合成作用較5分鐘的要少1倍。

這項研究在肌肉合成的效率上,我們可以看到休息時間較短的比休息時間長的要小,而且組間休息的時間越長對於肌力的能量恢復越有利,也因此組間休息5分鐘的這組將能比休息1分鐘的人,能多執行約28%左右的反覆次數。另外,組間休息時間越短就越容易加速肌肉的疲勞狀態,例如組間休息設定為1分鐘採用相同的運動重量,當進行到第二組訓練時就容易讓運動表現大幅下降,而如果將組間休息時間增加到3-5分鐘,則就有可能會到第三組訓練時才會出現肌肉疲勞的現象。

休息時間短的技巧

因此,如果你不想要將組間休息的時間拉長,但又想要維持每組動作的訓練次數,那建議你可以將重量減輕10-15%左右,以避免肌肉過早出現疲勞。這也就表示,採用較短的休息時間能使用較輕的重量進行一組多次數的訓練動作,並完成更多的組數,相對來說總訓練量也會有所提升;這樣的訓練方式非常適合無法承受過大重量的肌群或關節,畢竟我們訓練的目標是盡可能的刺激肌肉成長,所以,用較輕的重量進行越密集的訓練組,就可以創造出越大的代謝壓力,即使肌肉組織的創傷性較小,但同樣也能有效的刺激肌肉成長。 延伸閱讀「組間休息時間長短將會影響訓練成果」

資料參考/barbend、T-NATION

責任編輯/David

分享文章

阿諾史瓦辛格也激推!美國最夯明星健身教練的飲食6大原則

2017-07-25
知識庫書摘觀念健身瘦身減脂飲食

美國NBC減肥實境節目《減肥達人》(The Biggest Loser)明星教練珍.魏德史頓(Jen Widerstrom)是健身社群的第一線教練,也曾為《美國角鬥士》(American Gladiators)節目的明星參賽者,甚至連阿諾‧史瓦辛格也是她的粉絲。在她近期要推出的新書中,她指出一般人瘦身失敗最大的因素不是不夠努力,而是不夠認識自己。

瘦身的首要關鍵是要認識自己是誰。魏德史頓多年來指導過近千位學員,歸納出五大個性,並利用這五大個性的特質,設計專屬你的瘦身法。在此,她先分享了多年經驗所歸納出的飲食6大原則,提供給想瘦身卻常常失敗的朋友們參考:

美國NBC瘦身實境節目《減肥達人》明星教練珍.魏德史頓(Jen Widerstrom) ©Instagram/Jen Widerstrom
阿諾也是魏德史頓的粉絲。 ©Instagram/Jen Widerstrom

吃飯時,別分心

「留心」是成功瘦身的關鍵所在。談到飲食,你必須練習留意自己吃下肚的每一口。以外行人的說法,就是「吃飯時,別分心」!已經數不清有多少次,我在吃飯時過度沉浸於聊天,一回神,才赫然發現盤子早已空了一大半,我還心想「是誰吃掉了我的食物?」但別否認了,就是我自己!
 
我大半輩子都不曾留心自己的用餐狀況。我總是迫不及待吃下一口,甚至不曾注意自己當下正咀嚼著什麼。我只是漫不經心地將食物塞進嘴裡,即使垃圾食物亦然,一律照單全收。
 
試著讓自己細嚼慢嚥。一旦你放慢步調,就會減少食量,給予身體充分的反應時間,並接收到飽足感。這有助於消化,也能讓你在一整天內減少想吃零食的欲望。專心吃飯,更可以幫助你更仔細品嚐食物的滋味。
 
闔上書本、關掉電視、放下手機,只要專心吃飯就好。仔細欣賞、品嚐並感受食物的滋味,將此視為上天的恩賜,並讓食物帶給你滿滿的能量。你閱讀至此,或許會感到好笑,也可能聽起來像是老生常談。不過,我能向你保證,你若這麼做,感受絕對截然不同。

©Instagram/Jen Widerstrom

只吃「單一成分」的食物

要成功減重、鍛鍊勻稱的肌肉,關鍵在於良好的新陳代謝,將食物轉化成能量的過程。促進新陳代謝的最佳方式之一,就是攝取所謂「單一成分的食物」(one-ingredient foods)。
 
你不禁好奇,什麼是成分單一的食物?一如字面上的意思:只有一種材料組成的食物,例如地瓜、鮭魚或藍莓。這些食物只需要一項名稱就能概括形容,沒有任何添加物,就這麼簡單!
 
如果將這些食物和包裝好的加工食品對照,你會在包裝袋上看見密密麻麻的成分,大多數甚至連唸也唸不出來。說真的,要是你連名字都叫不出來,那就別吃下肚了。對這些食品敬而遠之,其實是另一項成功減重的祕訣,因為你的身體並不喜歡這類食品,既無法辨別成分,甚至可能無法消化,最後這類食品大多會迅速轉化為儲存在體內的熱量,進而積累成脂肪。
 
富含蛋白質的食物能加速新陳代謝,意味著你的身體可以燃燒更多熱量,並鍛鍊出結實的肌肉。已有科學證據顯示,蛋白質確實能有效燃脂。一篇刊載於《營養消化學院期刊》(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Nutrition and Dietetics)的研究發現,過重者代謝體脂的速度較為緩慢,高蛋白飲食能幫助他們更有效率地燃燒脂肪。其他研究顯示,提高飲食中的蛋白質攝取量,有助於控管胃口,減少對糖分的渴望。高蛋白食物能提供胺基酸(amino acids);而在新陳代謝與減重上,胺基酸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
 
我在本書裡推薦的最佳蛋白質來源,正是魚肉。為什麼?因為魚肉最易於分解,其含有的胺基酸能迅速進入體內,並建立起肌肉。在我看來,最健康(也最為可口)的魚類便是鮭魚,其富含ω- 3脂肪酸(omega-3 fatty acids),不僅能幫助身體燃脂,也能改善膚質和髮況,促進關節與心臟健康,亦是幫助全身抗發炎的主要媒介。
 
現在,假如你想更快讓身材變得結實,除了知道攝取蛋白質的重要性,你也必須了解脂肪與碳水化合物是如何相互影響,對身體又會產生哪些作用。因為你若同時攝取脂肪與碳水化合物,身體只會消耗其中一種,並將另一個儲藏起來。假如你吃了一片塗上花生醬的吐司,你的身體會先分解吐司做為能量,因為碳水化合物向來是身體的能量首選。花生醬由於富含脂肪,消化起來更為緩慢,因此身體會將其保留並儲藏起來。這自然不是一件好事,因為你明明想要的是消耗脂肪,而不是將脂肪儲存起來!
 
通常,脂肪是飲食裡不可或缺的一環,假如你的一餐裡含有油脂,那就確保不要同時間攝取碳水化合物。如此一來,你的身體才會選擇消耗脂肪,做為唯一的能量來源。
 
更進一步推論,許多科學研究早已證實,即使無法完全避免碳水化合物,也應該減少攝取碳水化合物,你的三餐應盡量以油脂、蛋白質與蔬菜取而代之。此外,當你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取,血糖會跟著下降,接著胰臟也會減少分泌胰島素。身體少了胰島素,就不得不燃燒囤積在體內的脂肪做為熱量,體重就會自然減輕。

©Instagram/Jen Widerstrom

是吃飽,不是吃撐

我既不希望你對所吃的分量錙銖必較,卻也不能叫你視而不見。所以,你必須誠實面對自己選擇的食物(一如先前所提,你必須意識到自己正將什麼吃下肚),這一點非常重要;最值得注意的是,你得留意自己分別攝取了多少各大類食物。或許懂得拿捏份量並不是太容易。所以我提供食物放在餐盤上的比例,給你一個比較清晰的概念,能幫助你衡量各類食物的份量。將你的餐盤視為一個圓餅圖:大約七成比例必須來自生長於土裡的食物,例如蔬果或種子類;剩下三成食物則為動物來源,例如乳製品、肉類或魚類(可參考下圖)。

©三采文化

有些人的食量會比別人大一點。所以用餐時我一定會遵循兩個原則:首先,先將各類食物的比例拿捏正確,裝進餐盤,然後每吃一口就將餐具放下,專心咀嚼。但是,假如不到一個小時,你便覺得「老天,我好餓,我得再吃些東西。」那也無妨。你可以再多吃一點;然而,有高達九成的機率,你會發現自己其實根本不餓。為什麼呢?
 
答案揭曉:給你自己一點時間消化食物,你就會發現,方才攝取的份量早已足夠供給身體營養,你從此再也不會吃得太多。
 
因此,提到份量,你只要在餐盤裡儘量多放上單一成分的食物,這個問題就能迎刃而解:色彩鮮艷的南瓜或地瓜、深綠色的十字花科蔬菜與葉菜,搭上一片切片白鮭(whitefish),或是其他富含蛋白質的瘦肉,以檸檬與香草調味。這就是你鍛鍊肌肉、獲取能量所需的營養,也是身體進行新陳代謝的動力來源。

以纖維迎戰脂肪

我們經常在飲食裡輕忽纖維的重要性。纖維在燃脂飲食裡扮演不可或缺的要角,大多蔬果、堅果、種子類和穀物都是攝取纖維的理想來源。纖維不僅能帶給你飽足感,也能加速食物進入消化系統的速度。
 
燕麥、豆類和部分蔬果都是水溶性纖維的食物,既然能溶解於水,表示能分解並形成膠狀物質。另一種纖維為非水溶性纖維(insoluble fiber),大多存在於全穀類。非水溶性纖維在體內仍保持原狀,讓食物與殘渣加速通過消化系統,有助於維護消化道機能。
 
適量攝取這兩種纖維,能有效降低罹患心臟病與部分癌症的機率。纖維同樣能減少消化方面的問題,例如痔瘡、憩室炎和潰瘍。要讓纖維發揮神奇功用,每人每天必須攝足二十∼三十五公克的纖維。達標並不難,你只須堅守單一成分的食物,對加工食品敬而遠之,就能輕易辦到。假如你自認日常飲食中缺乏這種關鍵的營養素,或是想透過纖維迎戰脂肪,你可以開始攝取以下「纖維大明星」。
 

豆類與扁豆 菠菜
亞麻籽(flaxseed) 杏仁
奇亞籽 南瓜
燕麥 十字花科蔬菜
 
藜麥 地瓜
梨子 乾豌豆
酪梨 朝鮮薊

©Instagram/Jen Widerstrom

選擇用餐與運動的最佳時機

人們經常問我該不該空腹運動。這端看個人習慣,不過我確實會在運動時保持空腹。若在用完餐的狀態下運動,身體必須將四肢的血液集中於消化胃裡的食物,體力會因而有所侷限,我不喜歡這種感覺。此外,我希望身體燃燒原本囤積在體內的糖分,而不是我剛吃進肚子的食物。

我會建議你在運動完後隨即用餐,才能幫助身體休息、修補與重建。補充體力的最佳飲食,包括富含蛋白質的瘦肉,搭配地瓜等單一成分的碳水化合物,也可以用以高蛋白、水果和一些生燕麥打製而成的奶昔。

©Muscle & Fitness

正確的飲水習慣讓瘦身更有效

水占了地球超過一半的面積,也占去身體的大半體重,更是維持生命的基本要素,卻不見得在每日飲食扮演要角。大多數人幾乎沒有攝取足夠水分。

在我過去的經驗中,水喝得越多的學員,瘦身成效越好,這套法則同樣適用於你。水在減重過程中發揮至關重要的影響力,即使你沒有改變任何生活方式,只是每天攝足基本的水量,你的體重就會開始下降。

一項研究指出,喝下兩杯水後,就有助於將消耗熱量的效率提升百分之二十四,效果可延續至將近一小時。另一項研究則發現,喝下兩杯水後,十分鐘內就能提高百分之三十的新陳代謝率。

我在每項飲食計畫裡,都會要求你每天攝取大量水分。到了第四週,你每天會喝至少約2200cc的水。你將會學到如何在每週逐漸增加每天該喝的水量,你若能真正落實,就會欣喜地見證,過往讓你感到目標遙不可及的多餘體重,身體正逐一擺脫。

不管你身在何方、正在做什麼,都要謹記這些策略,並且認真落實;無論用餐、旅行、聚會,甚至是處於低潮的日子,仍要將其做為準則。一旦你確實遵守,減重之旅也於焉展開。在你決定放手一搏,相信自己一定辦得到之前,我要你證明自己能撐過煎熬的時刻,可以做出比以往更好的選擇。這些祕訣能幫助你更澈底落實五大類型不敗瘦身計畫,會讓你平生第一次感受到自在生活的樂趣。這不再只是攸關於你該吃些什麼的課題,你將選擇對自己更具吸引力的一條路:成功減重,並擁有這輩子最完美的身材。

©Instagram/Jen Widerstrom

書籍資訊
◎圖文摘自三采文化出版,珍‧魏德史頓(Jen Widerstrom)著作《你的個性,決定你該怎麼瘦:減肥無法一體適用,針對五大個性量身打造,四週輕鬆瘦!》一書。

瘦不了,不是不夠努力,是因為你不夠認識自己

想到瘦身,是否過去的痛苦和失敗都重上心頭?
而且心裡充滿了罪咎感和失敗感,但為什麼瘦身一定要這麼為難自己呢?

美國NBC瘦身實境節目《減肥達人》明星教練珍.魏德史頓(Jen Widerstrom)卻說:
「不論是什麼樣的人,都可以瘦到自己想要的樣子。」
其實,瘦身的首要關鍵是要認識自己是誰。

珍多年來指導過近千位學員,歸納出五大個性,並利用這五大個性的特質,設計專屬你的瘦身法!


•書籍資訊 請點此

責任編輯/Oliver Wu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