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有過腰痛的經歷,然而所謂的腰痛在醫學裡面稱做為下背痛(low back pain簡稱LBP),是常見背部肌肉骨骼傷病,也是一種常發生於日常生活中的運動傷害,根據一項統計有高達80%的人都有經歷過這個症狀,無論是由於腰肌肌肉鬆弛或坐骨神經疼痛還是其它原因都屬於下背痛。根據美國美國脊椎按摩療法協會的報告,全美國有超過3100萬患有這項疾病,報告中有一半都是屬於工人階級的勞動者,主要因為長時間的姿勢不良與肌肉過勞所造成。
而下背痛按照發生期來說,可分為急性(小於6週)、亞急性(6-12週)及慢性(大於12週)下背痛三種類型;如果是以疼痛來區分的話,能簡單分為「神經性下背痛」以及「物理性下背痛」兩種類型,而會出現下背痛最常見的原因之一就是姿勢問題。常見的急性下背痛常於舉重物、扭腰與前彎腰之後發生;其中又以在移動或清晨起床剛坐起身體時,這樣疼痛的症狀可能會瞬間加劇,另外,像是抬腿、站著或坐下等動作,則不一定會引起下背部疼痛;而這樣的疼痛有可能只侷限在特定的壓痛點,也可能是大範圍的疼痛;此外,疼痛可能從下背部往腿部放射性延伸通常稱為「坐骨神經痛」。
然而,根據統計初次發生下背痛的年齡,大多發生於20-40歲之間的人,這也是為何許多下背痛的人成年人的原因;而大約超過50%的下背痛患者,在病症好轉後仍會有復發的情形,且復發後的疼痛狀況通常比初次發生時更嚴重。還有慢性下背痛常和其它身體症狀一起發生,尤其又經常伴隨著睡眠上的問題,例如入睡時間增長、睡眠中斷、睡眠時間變短或睡眠品質不佳等,因此,許多慢性下背痛的病人合併有憂鬱及焦慮的症狀。
所謂的下背是指由腰椎第一節到第五節所組成的區域。在每節腰椎中間會有纖維軟骨所構成的椎間盤,這些椎間盤具有「彈性墊」的作用,可防止脊椎之間直接相互摩擦而傷害到脊髓。脊髓延伸出的脊神經從椎間孔穿出,支配身體的肌肉、同時也傳送體表的感覺至中樞神經系統。而脊椎的穩定主要靠背部和腹部的肌肉及韌帶來提供。每節脊椎相接處,有所謂的「小面關節/關節突間關節」,會限制及導向脊椎的運動,脊椎旁有一組由許多小肌束所組成稱作多裂肌群(multifidus muscle)的肌肉,成人每條約2公分兒童約0.5公分,它縱向連接著每節脊椎,使脊椎在做許多動作如坐下、行走、舉起物品時能維持垂直及穩定。
患有慢性背痛的人為了避免疼痛,常會擺出不正確的姿勢,這時後就會造成多裂肌不正常而長時間的收縮或伸張,這樣的狀況在背痛消失後仍有可能持續存在,因此,這也可能是造成慢性背痛的病人疼痛常常復發的重要原因之一。
下背痛的分類有很多種,目前並沒有公認且統一的分類方式,如根據成因而言可分為以下三類:
1.機械性背痛:包括肌肉拉傷、椎間盤突出、脊神經根被壓迫、椎間盤退化、關節疾病、脊椎骨折等。
2.非機械性背痛:腫瘤或發炎;如脊柱關節炎和感染。
3.內臟器官轉移痛:如膽囊、腎結石、腎臟感染、主動脈瘤等內臟器官。
這三大類以機械性背痛約佔90%為最大宗,至於找不到成因的背痛有大約75%,仍被認為和肌肉拉傷或韌帶受傷有關,其它少數的背痛,則可能是由全身性的問題(如纖維肌痛症)或精神方面的問題(如身體化疾患)所引起。
1.活動限制:
通常有神經性下背痛患者較為需要臥床休息,以不超過三天為原則可減緩神經根壓迫症狀,物理性下背痛患者多數不需臥床休息,僅需適度活動調整即可。另外,活動調整方面可以調整生活習慣減低活動量,但以不影響基本日常生活需求為原則,同時,避免彎腰負重或需重複扭腰等工作,以減少身體跳動或震動等情況避免不協調姿勢,避免長時間維持一固定姿勢(例如長時間站姿或坐姿)。
2.定期運動:
初期考慮低負擔有氧運動;例如走路、騎腳踏車或游泳這類;兩星期後可以考慮背部伸展運動及腹肌運動,主要是能讓你保持健康的體重並改善姿勢和增強肌肉強度減少補償,來幫助減輕背部疼痛。
3.服用止痛藥物:
例如普拿疼或其他非類固醇類止痛劑。神經性下背痛患者可考慮使用強效止痛藥(含嗎啡類止痛劑),但不建議使用超過三星期。另外,肌肉鬆弛劑也是門診時會考慮用的藥物,約三成患者會有昏睡情形,不建議使用超過三星期。
在很多情況下,簡單的休息可以幫助減緩下背部疼痛;但是在有些情況下必須要知道是什麼原因造成,因為,造成下背部疼痛的原因有很多,例如:你是屬於久坐的上班族,因為長時間的久坐會給下背部和臀部區域帶來太大的壓力負荷,就會造成疼痛。另外,如果你非常活躍並熱愛運動,沒有充足的熱身與正確姿勢,以至於運動時受傷也會導致下背部和臀部疼痛。然而,基於不同的原因醫生會讓你休息、吃藥、改變飲食習慣或改變生活方式,如果再嚴重的話就可能需要做手術來緩解消除下背部的疼痛情況。
資料來源/spine-health、draxe
責任編輯/David
「醫生,我常常拉肚子,肚子不太舒服。」「拉肚子好幾個禮拜,吃藥都沒有改善,怎麼辦?」這樣的症狀大多為大腸激躁症,也就是俗稱的「腸躁症」,常會有腹脹、腹鳴、腹瀉、便祕、腹痛、 大便有黏液、解便時未完全排乾淨等腸道症狀。醫師建議,可透過藥物與調整飲食和生活習慣來改善。
41歲陳小姐長期腹瀉且有時便秘,經常腹脹氣。經過1個月的藥物治療,腸胃症狀稍有改善,再建議搭配低腹敏食物,不適症狀已明顯改善。醫師建議,有長期腹瀉、腹脹、便秘等問題應盡快尋求協助,給予藥物治療,並配合飲食與生活習慣的改變,都有助改善與治療大腸激躁症。
台南市立醫院腸胃內科醫師廖建彰指出,大腸激躁症常有腹瀉或便秘,伴隨腹脹、腹痛、噁心,經過血液生化檢查、糞便檢查、內視鏡檢查,排除感染性腹瀉、消化道潰瘍、消化道腫瘤以及其他器官上的疾病。
腸躁症屬於功能性胃腸疾病,即一種會反覆發作,卻無法以病理解剖、結構病變或生化檢查異常來解釋的胃腸疾病。在西方國家其人口發生率15∼22%,以女性為多,約佔70%;台灣的發生率則是在10∼20%之間,跟西方國家一樣是女多於男。
廖建彰指出,大腸激躁症的致病原因醫學研究尚未完全清楚,但涉及生理、心理、環境和遺傳等,如腸道運動可能比正常人更敏感,導致腸道運動過度或不足,腸道排空不規律;或是壓力、焦慮、憂鬱等心理因素,也被認為可能影響腸躁症的發生和發展。
腸躁症治療針對腹瀉型或便秘型會採取不同用藥,如:抗痙攣劑、止瀉劑、安神劑、肌肉鬆弛劑、軟便劑,但沒有一種藥物可改善所有大腸激躁症的不同症狀,需依病人個別症狀給藥,也建議調整飲食習慣:
腹瀉型:要避免高油脂食物、生菜或含咖啡因的飲料。
便祕型:可攝取較多的纖維,如:蒟蒻、燕麥;且應避免容易造成脹氣的食物,如:豆類、番薯、麵包,以及補充腸道益生菌。
此外,根據研究指出,低腹敏食物可以減少腸胃道腹脹或腹瀉的機率,包含高麗菜、菠菜、白木耳、奇異果、木瓜、葡萄、白米、糙米、燕麥、起司、南瓜子等屬於低腹敏食物,可以降低腸胃道不適問題。廖建彰提醒,需要經過醫師與營養師指導,不適合長期進行,以免造成營養失衡等問題產生。
《優活健康網》為台灣極具專業權威性的健康知識平台,擁有完整醫療記者與編輯群,提供最正確的就醫認知與醫療知識。
【Uho優活健康網】:http://www.uho.com.tw/
【Uho優活健康網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uhofbfans/
每到下午三點,你是不是開始眼皮和腦袋都失去控制,對著電腦呈現夢遊狀態?本文從食物、環境、身心技巧著手,提供22種快速又方便的方法,讓你花幾分鐘甚至幾秒鐘,就能輕鬆增加能量、集中精神,順利邁向打下班卡的美好時刻。
1. 喝一杯咖啡:靠咖啡提神也別喝太多!一杯就夠了。2012年一項研究發現,喝一杯咖啡足以使長時間困倦的司機對方向盤更加警覺。
2. 吃巧克力:巧克力雖然也含有咖啡因,但這並不是讓人快速清醒的主要原因。研究發現,可可黃烷醇可能提高人的認知能力,其中黑巧克力中的黃烷醇含量又比牛奶巧克力(白巧克力)高。
3. 做咀嚼動作:人們常在開長途車時嚼一塊口香糖,以保持頭腦清醒,研究顯示嚼口香糖可以提高機敏性,並且改善情緒。
4. 多喝水:「每天喝足夠的水」是大家都知道卻鮮少人做到的事,但即使是輕度脫水都會讓你困倦,因此疲勞感爆發時,試著喝一兩杯熱水吧!
5. 正常吃飯:身體的能量需要燃料,而燃料來自食物。沒有食物,你的精力和情緒都會急劇下降。2000年一項研究發現,經常進食可以增強能量、改善記憶力和動力。要注意的是,睡眠不足可能導致你吃更多零食,進而吃下更多垃圾食物。
6. 打開窗簾:環境提示對人體能量扮演的重要性,有如人體的開關(又稱晝夜節律),陽光也可以減緩季節性情感障礙。如果你唾手可得陽光充足的窗戶,就不用安排做光照治療了。
7. 把燈光轉亮:如前述,陽光是最有效的,因為晝夜節律對我們有很大的影響,但一項研究發現,要在一天當中任何時段感覺清醒,打開一盞燈就能辦到了。
8. 放一盆綠色植物:成天悶在辦公室不流通的空氣中,室內空氣汙染物可能對健康產生長期或短期影響,包括消耗能量、過敏,讓人昏昏欲睡。如果增添一盆室內植物,能幫助讓空氣更乾淨,也讓心情更美麗。
9. 聞檸檬的氣味:聞某種氣味會帶來多種情緒上的好處,這是芳香療法的一環。而檸檬油是種刺激性的香氣,也是對人體有效的精油之一,檸檬氣味早在2008年就被研究證實可改善人的情緒。
10. 看一些紅色:紅色與勝利、自信心有關,嘗試看一些紅色、紫色的色調(或穿上它們),可使自己更加清醒。
11. 出去走走:走出辦公室、走向戶外,如果附近沒有樹林沒關係,有種植綠色植物的公園就可以了。根據2010年一項研究,僅在戶外20分鐘就足以讓人感覺更活耀。
12. 伸展:研究顯示,做一些瑜伽伸展能使人感到精力充沛且充滿自信,工作空檔就伸展一下吧!
13. 加快思考:眼皮下垂時頭腦可能也處在渾沌狀態,但此時如果讓大腦更快地運作,可能會幫助身體適應。根據2006年一項研究,更快的思考(例如更快的閱讀速度、小組討論或學習新概念)會讓人感到精力充沛。
14. 深呼吸:研究發現,以瑜伽使用的腹式呼吸法讓氣體通過橫膈膜,能促進血液循環,也可能會增加你的能量。
15. 找個有趣的事做:你可以計畫在每天最睏的時間(通常是下午3點左右),執行一天中最有趣的任務。研究顯示,對一項任務感興趣會使人更容易保持警覺性。
16. 多聊聊天:安靜的辦公室總是讓人昏昏欲睡;聊天歡笑的辦公室不只有趣,更有研究顯示,有穩固社交關係的人較快樂、健康且睡眠更多。2006年一項研究指出,比起安靜的辦公室,聊天使人更能打起精神。
17. 抬頭挺胸:駝背會導致疲勞。研究顯示,抬頭挺胸地坐著,讓肩膀向後、眼睛向前、腰部略為拱起,可以使人更有活力,甚至能增強自信心。
18. 笑:笑已被證實可以減除壓力,而研究還發現笑具有包括提升能量在內的許多健康益處。
19. 把音樂調大聲:許多人戴著耳機聽音樂紓解上班壓力,研究更發現,沉迷於一些令人振奮的音樂,可以提高警覺性、注意力和記憶力。另一篇研究則發現,長途駕駛時播放中等速度音樂最能提高警覺性、減少疲勞。
20.運動一下:當你有打瞌睡的衝動時,請用出去運動替代吃下午茶。2011年一項研究發現,在工作之間進行訓練可有效提高工作效率,而這剛好可抵銷你離開辦公桌去運動的時間。
21.午休小睡:與其跟瞌睡蟲拉扯糾結,不如選在午休時間小睡片刻。理論上,午睡能使人恢復活力,以保持精神集中在工作上,也不大會干擾到夜間睡眠。
22.離開辦公桌:很多人習慣在辦公桌上吃午餐,千萬不要!2016年一項研究發現,午餐時間從工作中抽身,讓心靈真正休息一下,可以提高你的能量水平。
資料來源/GREATEST
責任編輯/D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