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話題
  • 美國研究發現:太陽曬不夠會變胖!
1
美國研究發現:太陽曬不夠會變胖!
2
居家防疫瘦身
防疫期間更認真鍛鍊的10大好萊塢巨星 竟然有人半年甩掉 22 公斤!
3
2個成人1個胖! 台灣肥胖盛行率不斷攀高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美國研究發現:太陽曬不夠會變胖!

2020-02-12
話題 瘦身 觀念 生活

減重方法五花八門,除了規律運動、飲食控制外,也有傳出泡熱水澡能消耗卡路里。根據研究發現,其實每天適當的曬太陽,可以幫助BMI下降。雖然這個方法在網路上流傳,但實際效果還是因人而異,不過,如果想減重但又比較懶的人,或許可以嘗試看看。

©makeupandbeauty.com

一個季節就多了5公斤?

當進入冬天時,會變胖的現象幾乎每個人都會有相同感受,因為天冷,導致人們食慾大開,加上又需要熱騰騰的食物來保暖,通常都會在不知不覺間吃下含有高熱量的食物。然而天冷的關係,導致人體活動量下降,在這樣的影響下,往往一個冬天的過去,都會發現自己默默增加了5公斤的體重!但是,除了上述2種因素,其實體重的變化也與陽光有關。

美國實驗證實:太陽曬不夠會變胖

太陽曬不夠會變胖是因為陽光會影響人體睡眠和晝夜節律,然而以上2者都會影響體重調節。根據美國研究減重團隊表示,為要了解陽光與睡眠、體重的關係,他們找了26名的男性和28名女性來作進行實驗。每個人的手腕都配戴著儀器,以測量 7 天內的曝曬在陽光下的程度,再比較睡眠持續的時間,除機器的配戴外54名的受試者按照平時作息一樣生活。透過數據發現,每天越早曬到陽光的人,身體質量指數(BMI)越低,而每天越晚曬到陽光的人,身體質量指數就越高。研究發現,每天早上曬20~30分鐘的太陽,可幫助身體質量指數下降。但如果要利用曬太陽達到瘦身的作用,則需要曬到 500 照度(Lux)的光線,而現代人幾乎都喜歡待在室內裡,像是一般家庭書房的光線約為 300 Lux,而戶外自然光通常為 8,000 Lux(陰天)~ 100,000 Lux(烈日)。

©livestrong.com

太陽曬不夠讓體內維生素D降低

關於在冬天時,會讓人出現食慾大增的其中一個原因和維他命D低下其實有關。因為人體在缺乏維他命D的狀態下,會引發冬季憂鬱。而人們通常在憂鬱和不快樂的情緒中會用大吃來紓壓,這就解釋為什麼人在冬天會食慾旺盛了。所以避免自己在冬天增加過多的體重,把握太陽出現的時間外出走動,好讓身體曬一下太陽除寒氣外,也讓皮膚吸收足夠的光線,以分泌足夠的激素讓身體機能維持正常的運作,但要記得做好防曬工作再外出曬太陽。此外,也可以透過飲食或是保健食品來補充維生素D。

©hollandandbarrett.com

資料來源/HEHO健康網、livestrong.com

責任編輯/妞妞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防疫期間更認真鍛鍊的10大好萊塢巨星 竟然有人半年甩掉 22 公斤!

2021-09-06
減脂重量訓練瘦身話題

防疫期間,全國許多健身房和運動中心被迫關門,讓許多有運動習慣的人一夕之間紛紛不知道該如何實踐自己平常的運動計畫,根據網站 Parade 和克利夫蘭診所的問卷調查 Healthy Now 2020,許多人表示現在生活重心會優先考慮鍛鍊身體,81% 的受訪者正在採取措施想要增強自身的免疫系統,例如保持水分 (57%)、服用補充品 (47%)、多吃水果和蔬菜 (44%) 以及多鍛鍊 (38%)。

居家防疫瘦身
防疫期間更認真鍛鍊的10大好萊塢巨星 竟然有人半年甩掉 22 公斤!

隔離期間,超過 1/3 的 18–34 歲受訪者表示他們自主增加了運動頻率,許多人參加了一些活動,如戶外運動、在家健身、在串流媒體上看瑜伽或伸展運動來訓練;在那些提高身體健康水平的人中,多達 99% 的人表示他們在疫情結束之後,仍然會繼續保持原有的運動習慣!

而疫情的衝擊當然也會影響到好萊塢名人們,雖然對於他們來說要繼續健身並不難;但如果你也快被疫情悶壞、需要一些靈感,我們今天舉例了 10 位歐美巨星讓你參考,即使在工作停擺的狀態下,保持身心健康這件事是每個人都該做的!

1.珍妮佛羅佩茲(Jeinnifer Lopez)

不只是去攻擊別人的 Coin Master 村莊,珍妮佛從全球疫情開始後就非常熱衷美商新創 Peloton 健身器材公司強調的「居家健身」,這號稱健身界 Netflix 的品牌也和她進行合作推出線上飛輪課程。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Jennifer Lopez(@jlo)分享的貼文

2.凱文哈特(Kevin Hart)

超大咖諧星凱文除了和好友巨石強森相互吐槽、較勁,在隔離期間繼續精進他的運動,分享他自己做舉重、引體向上、騎自行車等影片。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Kevin Hart(@kevinhart4real)分享的貼文

3.克里斯漢斯沃(Chris Hemsworth)

一度被譽為全球最性感種馬的雷神索爾,在 2020 年疫情爆發期間,就開發了健身app Centr,並免費提供六週的課表,在隔離時向所大眾提供鍛煉、飲食計劃和引導式冥想。他本身不僅在大流行期間一直在訓練,而且還幫助其他人維持身心健康。

他在自己的 Instagram 上說:「Centr 的成立是為了讓所有人都能獲得健康和幸福,我認為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關注讓生活更健康、更快樂的三個關鍵支柱:運動、營養和心理健康。」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Chris Hemsworth(@chrishemsworth)分享的貼文

4.賽琳娜戈麥斯(Selena Gomez)

身為歌手兼女演員,在 Instagram 上有 2.3 億追蹤數的賽琳娜對自己的焦慮、恐慌發作和抑鬱症一直非常坦率,她也承認在疫情期間和美國封城開始時症狀更加嚴重。今年 4 月,在好友麥莉(Miley Cyrus)的脫口秀節目 Bright Minded 中,她透露自己被診斷出患有躁鬱症,這是一種導致極端情緒波動的心理健康狀況。

挺身而出替心理疾病發聲,並站出來表示心理健康問題會影響任何人,包括美女、富人和名人,這位明星對自己的經歷一直抱持開放態度,也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其他病患消除了那些談論心理健康問題相關的一些恥辱感,也鼓勵大家一定要尋求專業的幫助。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Selena Gomez(@selenagomez)分享的貼文

5.馬克華伯格(Mark Wahlberg)

這位電影巨星表示,他和他的妻子一直在進行 45 分鐘的HIIT(高強度間歇訓練),而且是每週多達四、五天的居家訓練課程!而孩子們則不時加入。 「我們的目標是在疫情結束之後都能夠獲得更健康的身體」,他說道。他的訓練包括從雙腳懸掛在 TRX 帶上的伏地挺身、到向訓練員拋球時做仰臥起坐,以及負重跳蹲。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Mark Wahlberg(@markwahlberg)分享的貼文

6.紅粉佳人(P!nk)

隨著全國各地的學校在疫情期間關閉,家長們突然面臨著讓孩子待在家裡的挑戰。歌手 P!nk 似乎找到了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和孩子一起運動!如此一來不但能夠幫助正值好動期的小朋友消耗精力,也可以讓全家一起運動獲得更健康的身體,不外乎是一舉兩得!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P!NK(@pink)分享的貼文

7.貝克漢(David Beckham)

國際足球巨星最近在 Instagram 上發布了這張自己在每天早晨鍛煉後進行伸展運動的照片,平常也會和兒子一起踢足球,和妻子維多利亞一起去散步。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David Beckham(@davidbeckham)分享的貼文

8.潔西卡艾芭(Jessica Alba)

又是一個和孩子一起運動的 #fitmom!這位女演員兼 Honest Company 創始人最近分享了一段她與女兒 Honor 運動跳舞的畫面,也不斷向大眾傳達「好家在我在家」的重要觀念,呼籲大家好好待在家。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Jessica Alba(@jessicaalba)分享的貼文

9.路克伊凡斯(Luke Evans)

多年情曾經在康熙被小S親自點名的好萊塢明星路克,今年初時在 Instagram 分享了他從去年疫情爆發開始健身後八個月的成果,在 2021 年 3 月的進步照片,顯示出更加健美和輪廓分明的上半身。 而他也分享鍛鍊的過程中,飲食控管對他來說是最難的,喜歡吃美食和享用美酒的他,對於不能喝酒是很大的挑戰,但最終的成果都是值得的!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Luke Evans(@thereallukeevans)分享的貼文

10.瑞貝爾威爾森(Rebel Wilson)

因電影《歌喉讚》爆紅而被台灣民眾稱「胖艾咪」的女演員在防疫期間開始了他所謂的「健康的一年」每天運動,就在半年內瘦下 22 公斤!她也承認自己的「情緒性飲食」非常不健康,在改變飲食習慣之前,她大部分時間可能攝入了 3,000 卡路里的熱量,但她現在正在吃「具有挑戰性的」高蛋白飲食,包括鮭魚和雞胸肉等等。

她也強調,如此努力運動並不是為了身材、而是為了追求整體的健康平衡,而對於心理上的管理,她也表示「我真的有花時間好好休息和舒壓,因為我的大部分壓力都與工作有關。我絕對認為隨著放慢步調,確實對生活和心態有幫助」。

胖艾咪Rebel Wilson
被台灣民眾稱「胖艾咪」的Rebel Wilson,在半年內瘦下 22 公斤!

本篇文章由「健身工廠」授權刊登

責任編輯/林彥甫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2個成人1個胖! 台灣肥胖盛行率不斷攀高

2019-05-02
瘦身攻略趨勢體脂肪飲食瘦身話題

隨處都是含糖飲、炸雞排的台灣,過重和肥胖盛行率不斷攀升。據2013-201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我國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高達45.4%,相較於20年前調查32.7%、8年前調查43.4%,雖然增加趨勢漸緩,但20年來已從3個成人1個胖,演變為現在近2個成人1個胖!

2個成人1個胖! 台灣肥胖盛行率不斷攀高

過重及肥胖的定義

在國際上常用身體質量指數(BMI)或腰圍來作為評估指標。在台灣,BMI≧24為過重,≧27是輕度肥胖,>30是中度肥胖,35以上則屬重度肥胖。

10個男人5.3個胖  

依據2013-201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我國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為45.4%,尤其男性高達53.4%,女性則為38.3%。放眼國際,依據世界肥胖聯盟(World Obeisty Federation)2016年公布各國過重及肥胖盛行率資料,台灣若與APEC(亞太經合組織)的11個亞洲國家比較,男性過重及肥胖盛行率依序為﹕1.汶萊(61.5%)、2.馬來西亞(46.6%)、3.新加坡(46.6%)、4.台灣(43.7%);女性依序為1.汶萊(59.8%)、2.馬來西亞(48.9%)、3.泰國(34.3%)、4.香港(34%)、5.新加坡(33.8%)、6.印尼(32.4%)、7.台灣(30.8%)。可見我國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是亞洲的中段班。

不過,相較於1993至1996年調查的32.7%,2005-2008年的43.4%,12年間大幅上升10.7%;近8年調查自43.4%增為45.4%,也就是8年上升2%,顯示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增加趨勢已趨緩。另根據教育部學生體位資料,105學年度國小及國中學童過重及肥胖比率各為28.1%及29.5%,其中國小學童較104學年度下降0.6%,104學年度又較103學年度下降0.3%,顯見小學生中的過重及肥胖比率已下降。上述兩調查也代表台灣推動肥胖防治初見成效。

中年女性壓力大愛吃甜  5成6腰太粗

然而要注意的是,細究40-64歲女性,竟有56.1%腰圍過粗(腰圍≧80公分),44.7%體重過重及肥胖,更有23.5%高血壓。比對2017年調查,這個年齡層的女性有五成五每星期會喝含糖飲料,只有不到三成天天五蔬果。國民健康署提醒,現代女性往往身兼多角色,忙碌和壓力大等因素使得多數女性喜歡吃甜食或消夜療癒心靈。而甜食刺激大腦多巴胺神經元、讓人感到興奮,可能導致對甜食上癮,加上太忙沒時間運動、基礎代謝率降低,一不小心就可能腰圍過粗、體重過重或肥胖,必須特別注意。

許多女性喜歡吃甜食或消夜療癒日常壓力,但可能導致對甜食上癮

胖久了小心慢性病纏身

肥胖主因熱量攝取過多、消耗太少,導致熱量累積以脂肪的形式堆積在體內。除了遺傳外,主要受到致胖環境與生活型態的影響。國民健康署提醒,若20-65歲輕度到中度肥胖者(BMI在27-35之間),當醫師告知有高血壓、糖尿病、睡眠呼吸中止、心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群等慢性病時,減重可以達到控制或改善疾病症狀,而減重除了首重飲食調整及運動,必要時可依醫師建議再加套裝減重計畫或藥物輔助治療;但無論選擇哪種方式減重,生活型態調整好才能事半功倍。

揪出各年齡層肥胖因子

肥胖的成因複雜且多元,不同性別與年齡層的肥胖致因也不同。以下分為幼兒、學齡期兒童、青少年與成人的肥胖因子,先找出可能元凶,再調整生活習慣來避免或改善吧!

幼兒﹕幼兒時期的肥胖往往會延續到兒童時期,所以父母不能自我安慰「小時候胖不是胖」,應從這時開始控制。學齡前幼兒過重及肥胖的因素包括母親妊娠糖尿病、母親孕期抽菸、未接受母乳哺育、嬰兒期快速成長、嬰兒期較短的睡眠時間、體能活動較少、過早食用固體食物。

學齡期兒童﹕這時肥胖的相關決定因素分為學校環境與家庭生活的飲食與體能活動。例如學校是否提供足夠的課間與課後體能活動課程、硬體設施讓孩子動一動;家長對孩子飲食與生活型態的正確認知與關心,都是孩子會不會變成胖小孩的重要關鍵。

青少年﹕同時面臨升學壓力、體能活動與熱量需求迅速增加,青少年肥胖因子包括飲食、體能活動與睡眠。他們的飲食與運動行為容易受同儕影響,所以應特別注意學校的飲食、運動環境與課業安排。

成人﹕成人的肥胖與生活型態和職業型態息息相關,例如醫院中必須常熬夜待命的總醫師,常常被笑稱「腫醫師」,主因就是他們的職業型態讓人無法定時三餐、壓力大又睡得少。飲食方面,不吃早餐、常喝含糖飲和高熱量食物、常常外食,都是致胖兇手;體能活動方面,OL、職業司機等需要久坐工作的人致胖風險較高。另外,成年女性容易因為懷孕時體重增加過多,以及產後無哺育母乳與飲食控制,而成為胖媽媽。

家長對孩子飲食與生活型態的正確認知與關心,是孩子會不會變成胖小孩的重要關鍵

飲食調整與運動建議

飲食控制、增加身體活動是減重的不二法門。以下簡易方式不用辛苦節食,1年約可減重3-5%,以90公斤為例,大約可減3-5公斤。

健康吃:多喝白開水、多吃蔬果、多全穀雜糧、少油、少鹽、少糖。每天減少攝取500大卡熱量,或減少攝食300大卡熱量且增加體能活動多消耗200大卡,就能每週減0.5公斤。但要注意控制體重時,每日攝取熱量不可低於1200大卡。

快樂動:每週累積150分鐘中等強度身體活動,只能維持體位及基本體能;如果要達到減重或提升體能的目標,須300分鐘以上中等強度身體活動,建議加入高強度有氧運動或高低強度間歇運動,更容易達到減重效果。此外,每週至少2天做肌力運動,不但可增加肌肉量,更能增加胰島素敏感度,降低代謝症候群罹病風險。

天天量體重:天天定時量,隨時提醒自己維持體重。

資料來源/國民健康署、肥胖防治白皮書   
責任編輯/Dama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