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不斷,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提醒,顧好免疫力除了吃好、睡好之外,運動是不可或缺的!據國外研究,規律做有氧搭配肌力運動,有助增強免疫力和降低感染風險,中等強度運動更可能改善因老化而下降的免疫功能。
2016年刊登於《American journal of lifestyle medicine》期刊的英國研究指出,規律適度的運動有助於增強免疫力和降低感染風險;另2008年《European Review of Aging and Physical Activity》期刊的義大利研究指出,中等強度運動可能改善因老化而下降的免疫功能、增加生活品質。
此外,據《運動醫學研究期刊》2016年發表的研究,追蹤銀髮族運動狀況8個月後發現,只要有做運動,對降低體脂肪、血脂和提升肌力都有幫助;其中合併有氧和肌力運動的組別,降低血脂的狀況最好(三酸甘油脂可降低19%、總膽固醇可降低14.7%)。另同期刊2018年發表的研究亦顯示,銀髮族實施12週的有氧搭配肌力運動後,可顯著提昇下肢肌力、腿部力量及步行速度,有助於降低跌倒、住院風險及死亡率。
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表示,運動有做就有效,有氧和肌力兩種運動搭配效果最好!除了能提升免疫力,還有許多好處:如預防三高、降低體脂、增加肌力、預防骨鬆、改善血液循環、提升新陳代謝、延緩大腦退化、讓心情變好和預防失智等。尤其銀髮族、三高慢性病患者的免疫力相對較弱,易受細菌病毒侵害,可惜的是,體育署108年調查發現,銀髮族大多只做有氧運動,卻常忽略了肌力訓練。
許惠玉建議,銀髮族每週5天做半小時以上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慢跑、健行、排舞等;並搭配2天肌力運動,如太極拳、瑜伽、重訓等。在疫情期間,應避免人潮密集的團體課程,可到較空曠的戶外或郊區健行。
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運動補!最近新冠肺炎防疫期間,許多人都減少出門,但董氏基金會提醒,銀髮族如果不規律運動,就更容易衰退、免疫力變弱,所以別忘了動起來!除了能在冬季身體暖呼呼、手腳不冰冷,還能促進食慾,攝取足夠熱量、蛋白質和蔬果,增強自我防禦能力,降低感染風險。
資料來源/董氏基金會
責任編輯/Dama
跟隨著網路的發達,有許多的訓練技巧與相關知識也多到讓你無所適從,很難挑選出真正可以幫助你達成階段性訓練目標吧!有許多的專家都認為如果你想要有效率的瘦身,最好能堅持最機處的三大原則訓練,這包含有有氧運動、肌力訓練以及伸展訓練,而不是選擇那些看起來流行又花俏的訓練方式,當你只要了解這三者之間的觀念,並將其融合成一套適合自己的訓練方式,就能更快速的完成階段性的目標訓練計劃。接下來我們將為大家介紹這三種訓練的基本概念,讓你能少走些冤枉路快速完成自己的目標。
一般都將心肺訓練稱做有氧運動或心血管訓練,這些訓練的動作可以加快我們的心率並提升肺部的運作效率,同時,也會加速我們的呼吸頻率增加,以提供細胞產生能量與消耗熱量所需的氧氣。這樣的訓練方式非常適合除了有助於瘦身之外,也能加速提升心血管的耐力和肺活量;根據國外研究表示,每個成年人每週應該至少進行150-300分鐘的中等強度訓練,才能讓身體維持健康的狀態。
相信現在還是有絕大多數的人,都還在認為肌力訓練不是瘦身第一的理想選擇,因為它無法幫助身體大量且快速的消耗熱量。但其實肌力訓練可以有效率的幫助身體全天消耗熱量,同時,也能透過這樣的方式建構出更健康的肌肉組織,進而增加體內脂肪的消耗效率。肌力訓練不單單是進行重量訓練而以,它還可以透過仰臥起坐、伏地挺身、弓箭步或平板撐體等徒手訓練動作完成,因此,要透過器材或是徒手訓練來完成肌力訓練的目標,都能依據自身的喜好與外在條件來進行選擇。根據國外的研究表示,每週進行2-3天的肌力訓練就足以幫助身體達到增加肌肉的目標,但前提是必須要找到適合自己肌肉組織的訓練強度。
你是否也常遺忘了伸展訓練?有大多數的人都很容易遺忘伸展的重要性,這可是任何運動或訓練最不可跳過的一項訓練,無論你的目標是想要維持身體健康或是減輕體重,絕對都不能遺忘了伸展這項訓練的重要性。雖然,伸展運動無法直接的幫助你進行減重瘦身,但可以透過伸展的練習幫助運動與訓練過程中的效率,進而幫助身體進行正確的運動訓練且避免運動傷害的發生。
如果你是想要更有效率達成瘦身的目標,那請嘗試將這三種訓練都設定進你每週的訓練菜單之中,你可以每天都進行30-60分鐘的有氧訓練、每週安排3-4次20或30分鐘的肌力訓練,並於每次運動或訓練結束之後,花10-15分鐘進行伸展訓練動作,以提升全身的肌肉的靈活性。相信透過這些訓練的基礎方式設計,都能讓你以安全有有效率的方式達成目標。
資料參考/medicalnewstoday、sciencedaily
責任編輯/林彥甫
你是否有計算你每一餐吃多快?當你吃完飯後時常發現自己總是會脹氣、胃食道逆流,或是感覺自己總是吃不飽?其實,是你吃太快了。當吃飯速度太快,不只會脹氣,還會讓人變胖、甚至引發糖尿病的風險。根據專家建議,每口多咬10下、至少咀嚼20下,堅持下去,一定會感覺身體變得健康,同時也能遠離這四大疾病。如果每口咀嚼20下,吃飯的時間至少可以拉長成30分鐘左右,所以只要低於30分鐘的時間,就表示吃太快,而吃太快,小心以下這4種疾病找上你。
細嚼慢嚥、拉長用餐時間,會讓我們產生飽足感,因為大腦會感覺吃飯時間已經過了很久,應該差不多要吃飽了;就像我們吃西餐,常常還沒有吃到主餐,就已經有飽足感,此時就不會吃太多。西元2017年,日本廣島大學研究也發現,追蹤1083名受試者5年之後,吃飯吃太快會增加11.6%變成「代謝症候群」的機會;也發現進食速度愈快,體重會大幅上升。研究同時指出,慢食或能有助預防患上代謝綜合症的風險。
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醫師康本初說,吃飯速度太快,還沒半小時就吃完了,會讓胃一下子塞進太多食物,此時必須撐大才能讓這些食物不斷的進來,也會導致胃部鬆弛、食道大開,胃酸就容易逆流到食道,造成胃食道逆流。只要自己總是吃飯吃得比別人快,就要注意,但最好可以維持在半小時。
吃飯時吃太快,或是嘴巴裡有食物還一邊講話、喝湯的時候,也會在不知不覺間吞下很多空氣,造成脹氣;而且吃太快、一直講話,也代表食物沒有好好咀嚼就吞下去,造成腸胃消化的困難,自然也會容易覺得脹氣、不舒服。 細嚼慢嚥也能把食物在口腔裡嚼碎,讓食物到胃裡面的時候,不會還是一塊一塊、需要花很大力氣消化的食物,才能讓消化系統不會針對食物努力消化,而是會把力氣花在代謝上,等於減輕腸胃的負擔,同時也是增加代謝速率的好方式。
日本廣島大學的研究,在吃飯吃太快的時候,身體沒辦法釋放出「飽足感」,也就沒辦法釋放足夠的胰島素,造成血糖的波動變大,最後演變成「胰島素抵抗」,形成糖尿病;而肥胖本身也是糖尿病的危險因子。 而且慢慢吃東西,身體感覺自己還有在持續進食,就不會急著想要消化、提高血糖,而是會緩慢將食物的能量轉變成血糖,能維持血糖的穩定,讓飽足感一直持續到下一次用餐的時候,中間就不會想要再吃零食、飲料來填補這個空虛。
資料來源/HEHO健康網
責任編輯/妞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