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目前為國人10大死因第一名。已經有許多研究發現,在傳統醫學治療過後,病人如果有長期規律運動,可以有增進生活品質、減少癌症的復發機率等好處。而耐力運動被認為可降低所有人癌症死亡1/4的機會。
■ 癌症病人運動被認為可以降低焦慮、增加存活時間、減低復發機率,但是每個癌症病人狀況不同,需要醫療專業評估。
■ 如果病人在化療期間進行規律的有氧運動,體能測驗表現明顯較好、更能獨立照顧自己、較不會噁心腹瀉,也較不容易產生嗜中性球低下發燒的狀況。
■ 貿然將癌症病人當作健康人操,是很容易產生問題的!
■ 除了開刀、化療放療等常規治療外,運動可提供病患更好的治療與術後生活品質。作者認為運動應該被納入標準治療的一環。
癌症病人運動被認為可以降低焦慮、增加存活時間、減低復發機率,但是每個癌症病人有不同狀況,是否除了癌症以外合併其他疾病?是否有其他器官的癌細胞轉移?病人所接受的手術方式為何?都需要醫師及運動專家共同討論如何制定專門的運動計畫。不只是醫師叫病人去跑步、爬山、游泳、騎腳踏車這麼簡單,如果進行運動的強度不足,效果就會不好,但強度過高可能會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雖然坊間有些健身房在教導癌症病人運動,但是癌症病人手術的方式及其可能轉移部位,需要醫療專業評估,比一般人相對複雜。也曾聽說過熱愛跑步的癌症患者,在骨頭轉移後仍然自主訓練,長期進行長跑練習,這都有較高的風險性。
越來越多的研究,針對化療期間運動的安全等議題進行討論。在化療期間運動可以降低神經毒性、減低病患的疲勞感,也有研究發現有運動的病人,他們的血管密度較高,化療效果較好,也能有較低的藥物抗藥性。同時比較不需要因為身體無法負荷,而調整降低化療的劑量。
化療期間病人,可能因為藥物關係導致造血功能變差,身體免疫能力下降,因而外觀上以及自身感覺比較疲倦。病患也容易出現噁心、嘔吐、腹瀉等狀況。
在化療期間,如果病人有進行規律的有氧運動,可以明顯發現有運動的癌症病人明顯體能測驗表現較好,也更能獨立自主的照顧自己,不需要靠家人幫忙照顧,進而造成一人生病拖垮全家的狀況。
有進行有氧運動的病患,使用止吐藥的比例較小,也可能比較不會有噁心腹瀉的狀況。最重要的是,醫生最害怕化療病人產生嗜中性球低下發燒(Febrile Neutropenia),這些病人如果沒有好好治療,可能會造成死亡,而有在運動的病人,比較不容易產生嗜中性球低下發燒的情況。
許多病人因為白血球低下,而需要調整化療藥物的劑量,甚至延長化療間隔的時間。對於有在做運動(有氧或是重訓效果相類似)的病人,比較不會因為白血球低下而需要調整劑量,如果需要調整化療劑量,需要調整的程度也較小,同時比較不容易因為較低的白血球數量,要多休息而暫停化療療程。
有運動的病人,可能身體狀況或醫囑順從性較佳,因此整體完成化學治療療程的比例明顯高上不少。能有效完成治療,並且不太需要調整化療劑量,也讓有運動的癌症病人的整體無病存活率,比起沒運動的病人高上一些。
化療期間跑步等耐力運動,可以維持或增強體能,同時能維持較好的生活品質,讓病人能更快速回到職場。同時,運動可以減少化療藥物帶來的副作用。
一般認為適合癌症病人的耐力運動強度,在RPE 5-7/10左右,或是最大心律的70-80%(然而多數沒運動習慣的最大心律是測不出來的,PRE 雖然主觀但更實用)。但是還是要事先評估病人是否適合運動,例如骨轉移、發燒、貧血、白血球低下等狀況都需要專業醫師的評估是否適合運動,或是運動強度該如何調整。貿然將癌症病人當作健康人操,是很容易產生問題的。
運動可以讓化療較易維持治療準則建議給藥的頻率,也比較不需要減少給藥劑量,因此對於有運動的化療病人,可能會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及較低的抗藥性。所以,治療癌症的醫師應該多多建議病患從事運動,當然有氧運動的入門門檻較低,相對比較好上手。
癌症病人的狀況較為特殊,化療期間的跑步課表要如何安排?一般人會出現的痠痛、身體熱等狀況,都要比一般人更為警覺,很可能需要天天調整課表的準備及能力。化療後幾天會出現免疫力下降等情況,課表的強度如何調整?化療前的運動強度是否需要減低?都需要醫學及運動專家共同去依照個別病人狀況去做調整設計。
如果病人狀況較為虛弱,就不須勉強他們去運動,但對於多數病人應該鼓勵他們在能夠承受的範圍內去做運動。尤其當病人被診斷初期,更應鼓勵他們在這段期間運動,可以減輕焦慮感,以面對後續的手術、化療等常規治療;同時因為初期打下較好的基礎,較能知道病人的身體狀況可以進行怎樣強度的運動,設計運動課表時也能避免過量或過低而刺激不足。
運動對於人們整體健康有很多好處,可以減少慢性病的產生、延長壽命、增進生活品質。事實上,在醫學教科書就常常提到運動對於癌症病患是需要的,但是如何去做、怎麼做安全有效卻絕少被提到。除了開刀、化療放療等常規治療外,我們是否能夠提供病患更好的治療?加強現有的治療效果,並且強化病患治療期間與之後的生活品質,讓病患及早回到工作岡位,減少家庭及國家的經濟損失,我想運動是一帖良方。
以最近流行的免疫療法來說,讓自身產生更強攻擊癌細胞的能力,他們刺激出來的免疫細胞或是激素,利用運動也可以產生類似的效果,但是對於病人的花費卻是在不同級數上。是的,我認為運動應該被納入標準治療的一環裡。
經歷
Pose Method® Level 1 認證教練
Garmin 亞太區跑步教練培訓
RAD 自我肌筋膜放鬆國際指導員
醫師高考及格
衛生福利部署定專科醫師
部落格 陳柏長醫師的跑步筆記
FB 陳柏長醫師 跑步讀書室
自今年5月中旬疫情升為3級警戒之後,國內外許多的馬拉松賽事都受到嚴重的波及,對於跑者們來說無不哀鴻遍野。然而,隨著臺灣疫情的趨緩之下,11月開始有許多的賽事也開始恢復舉辦,尤其又以本周日(11/7)於南台灣墾丁所舉辦的「2021日本航空屏東墾丁國際馬拉松」最受到注目。
這次的賽事是由屏東縣政府、屏東縣觀光協會、日本航空、凱撒飯店和LAVA台灣鐵人公司聯手打造,屏東縣府致力於品牌提升並推動國際化,而墾丁素有「東方夏威夷」的美譽,本次活動目標將「屏東墾丁國際馬拉松」打造成為下一個已有50年歷史的「夏威夷檀香山馬拉松」,期許在後疫情時代用運動賽事將恆春半島推向國際舞台。
「2021日本航空屏東墾丁國際馬拉松」提供高額獎金更吸引來自各個運動領域的好手競相角逐,吸引近1000位的選手參與。包含台灣半程馬拉松紀錄保持人「黑色閃電」蔣介文(全國紀錄1:03:46)、「越野一哥」周青、2017年世界大學運動會半馬團體組銅牌「玉兔女神」游雅君、2020年台東國際鐵人三項女子冠軍郭家齊、聽障奧運金牌「羽球球后」范榮玉,還有上個月才剛在全國運動會鐵人三項鍍金的女子冠軍張綺文等等,相信這次眾多高手雲集讓今年的墾丁馬拉松更加精彩可期。
本次賽事分成「全程馬拉松42公里」、「半程馬拉松21公里」、「挑戰組 12 公里」和「休閒組 3 公里」共4個組別。全程馬拉松(42公里)的賽道路線從墾丁大灣草坪出發,一路沿台26線往南奔跑,途中會經過形似帆船的巨大珊瑚石「帆船石」、台灣最南端的「鵝鑾鼻」,再沿東海岸的佳鵝公路北行,經過一片濱臨浩瀚太平洋的廣闊草生地「龍磐公園」,遼闊無際的草原生態景觀「水蛙窟」,北上經過台灣珍貴的風蝕和風積地形景觀「風吹砂」,最後抵達「佳樂水」折返,途經埔頂路接回番仔寮,再沿台26北上返回大灣草坪。
半程馬拉松(21公里)則是同一條路線,在龍磐公園處即折返;挑戰組(12公里)在蕃仔寮埔頂路前折返;休閒組(3公里)在墾丁福華飯店附近折返。路線從海天一線跑進山巒疊翠,保證能讓選手們大呼:「原來南臺灣這麼美!」
豐富的補給站對於跑者來說,總是充滿著另一種的期待性。這次賽事的補給得到屏東縣觀光協會會員的支持協助,包括墾丁福容飯店、墾丁福華渡假飯店、悠克馬場、長鈺溫泉飯店、墾丁凱撒大飯店、墾丁夏都沙灘酒店、小墾丁渡假村、屏東客運,以及冠名贊助商日本航空都認養補給站的工作,準備給選手滿滿的在地熱情。
另外,補給站也準備了一個小驚喜,除了水、運動飲料和餅乾口糧之外,還準備了可果美嚴選高品質契作100%蕃茄汁,經過獨家冷破碎技術處理,讓蕃茄豐富的氨基酸、礦物質與糖類等營養完全釋放,讓跑者運動後飲用更有利於補充流失的水份及電解質,讓你元氣滿滿地往下一站前進!同時,大會也與MIZUNO美津濃合作,提供全馬組和半馬組紀念背心、挑戰組和休閒組紀念T恤,以及全馬和半馬組完賽毛巾。
比賽除了享受過成中的感覺外,最重要的就是完賽獎牌的設計!這次在完賽獎牌部分則是充滿濃濃的墾丁元素,裡頭以墾丁牌樓、沙灘和海洋為設計理念,配上浪花意象的織帶,帶出濃濃的墾丁味。最值得一提的是,獎牌背面特別製作「墾丁」點字,貼心的設計讓視障跑友能透過獎牌上的點字輕鬆分辨賽事名稱。
賽後完賽禮的部分也是滿滿誠意,完賽的選手們將獲得一份「瑯嶠米」,以恆春古地名「瑯嶠」命名的瑯嶠米,雖因長年受到颱風及東北季風侵襲,但仍能成長茁壯,彷若恆春當地先人不屈不撓的「瑯嶠精神」,也呼應著選手們永不放棄的「馬拉松精神」。
透過濃濃墾丁味的完賽獎牌和完賽禮「瑯嶠米」,加上墾丁四季如春的好天氣與旖旎風光,希望帶給選手的是充滿陽光、並飽含熱情的南國故事,以及能夠細細品味一輩子的美麗回憶。本週日讓我們戰勝疫情,用自己的雙腳奔Fun,一起來感受國境之南的魅力吧!
資料提供/LAVA台灣鐵人公司
責任編輯/林彥甫
睡眠是健康之本,它影響著免疫系統、新陳代謝與荷爾蒙平衡等生理健康因子,更掌控了認知學習、記憶、情緒和心理健康等身心狀況,但其實睡不好還有個少人關注的重大影響-讓你肥胖。一項 2019 年 11 月發表於《 Medicine 醫學》期刊的研究,發現睡眠不足會增加肥胖、超重風險,包括食量增加、身體活動減少、生長激素分泌減少及糖尿病等慢性病風險提高。更有甚者,睡眠時間是 BMI 的重要預測指標,睡得夠才能維持正常體重!
該研究邀請 199 名受試者,包含 71 名 29-65 歲成人(29名男性和42名女性)與 128 名 10-13 歲兒童(73名男孩和55名女孩),測量他們 1 年間的身高、體重和身體質量指數(BMI),並將這些受試者分成體重不足、正常體重、超重與肥胖組別。接著,進一步對受試者做幾份問卷調查,以評估他們的睡眠時數和質量、飲食習慣和攝食量,問卷特別關注總體睡眠時間、入睡方式和睡眠質量。
統計分析顯示,無論成人或兒童,睡眠時間對男女性的 BMI 都呈現明顯負相關,也就是睡眠時間越少 BMI 越高、睡眠時間越多 BMI 越低。另一方面,受試者的各種健康臨床狀況(食量增加、身體活動減少、生長激素分泌減少、慢性病風險提高)明顯影響 BMI,因此,睡眠時間可說是 BMI 的重要預測指標。
總體來看,質量充足的睡眠是影響體重的一大原因,睡眠較少的成年人和兒童,因為出現飲食失調、身體活動減少、新陳代謝變化等問題,肥胖和超重風險也跟著增加。
睡眠與肥胖關聯性的研究不少,另一項研究追蹤美國 6 萬 8000 名中年婦女長達 16 年,發現與每晚睡 7 小時的婦女相比,每晚睡 5 小時甚至更少的婦女在研究過程中,變胖的機會增加 15%。
對上述刊登於《 Medicine》期刊的研究,台北市立大學運動科學研究所副教授侯建文提醒,除了睡眠時間要充足之外,何時睡跟睡眠品質也都非常重要!建議晚上10點就能上床睡覺。他坦言,對於生活在現代科技(手機上網佔最嚴重因素)與都市環境,想要 10 點睡覺非常困難,不過還是建議盡可能早點睡覺。
如果睡眠品質不佳,侯建文建議,可以改善腸胃道菌相及補充幫助好眠的食物,如溫牛奶、葡萄乾、香蕉、蜂蜜、杏仁、雞蛋、全麥麵包、綠色蔬菜;避免睡前 3 小時進食咖啡、茶飲、酒精、奶油、辛辣等刺激性及影響睡眠的食物;另外,全黑的睡眠空間(不開夜燈搭配遮光良好窗簾)也可助眠。
資料來源/《Medicine》、侯建文 運動營養學博士 FB 粉絲頁, Harvard College
責任編輯/D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