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知識庫
  • 研究證實慢慢跑比較快! 輕鬆跑佔訓練80%進步幅度高2成
1
輕鬆跑
研究證實慢慢跑比較快! 輕鬆跑佔訓練80%進步幅度高2成
2
恢復跑步
停練1週要花兩週恢復! 10個關鍵助你強勢回歸跑步生涯
3
2017 LAVA TRI鐵人三項賽台南馬沙溝站 孔沁安、Antoanela Manac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研究證實慢慢跑比較快! 輕鬆跑佔訓練80%進步幅度高2成

2020-03-18
知識庫 跑步 跑步訓練 觀念

無論是跑步新手或是半馬、全馬訓練課表中,輕鬆跑都是佔比最高的訓練,然而常有跑者覺得輕鬆跑「很沒用」,在輕鬆跑時跑得太快。事實上,國外研究已發現輕鬆跑對跑步表現的驚人影響,輕鬆跑佔所有跑步訓練比例較高(80%)的跑者,反而比佔比較低者(65%)進步幅度高出23%!

輕鬆跑
研究證實慢慢跑比較快! 輕鬆跑佔訓練80%進步幅度高2成

輕鬆跑(Easy Run),也稱E Pace,顧名思義就是要夠輕鬆。別小看它!它是幫助你輕鬆完成比賽的幕後大工程。你可能認為「按照邏輯,不是該讓輕鬆跑配速接近馬拉松配速,這樣才能讓參賽時更輕鬆嗎?」但一項研究顛覆了這個想像,結果指向輕鬆跑佔比高者,進步幅度反而比佔比低者來的大。

精英男跑者試驗證實 80%輕鬆跑進步比較大

2007年一項多國大學聯合發表的研究證實了這個說法:該研究針對20名西班牙精英男性長跑運動員,分配給他們兩種不同的訓練計畫,並追蹤5個月。這些男跑者10公里最佳紀錄都在30分30秒至35分鐘之間(這樣的速度如果在台灣,約一半的人可進男子一萬公尺歷代百傑)。

第一組跑者接受低強度訓練計畫,即輕鬆跑佔所有跑步訓練的80%,輕鬆跑的配速明顯低於乳酸閾值跑,約比5K馬拉松配速慢1.12倍;其餘20%則平均分攤做中等強度(接近乳酸閾值)和高強度(接近最大心率)訓練。第二組跑者則接受更高強度的訓練計畫,也就是輕鬆跑佔65%,另外25%中等強度和10%高強度訓練。

兩組跑者平均週跑量50-55英里(約80-88公里),他們每週的訓練方式不同,但都維持相同的強度分布,並在訓練全程透過心率監測控制配速,研究人員也使用一套訓練負荷測量系統,以確保兩組跑者的總體訓練負荷相似。5個月後,扣除沒有達到試驗條件的8人,兩組僅各剩6個受試者。

為了測試兩組訓練方案的有效性,研究開始和結束時,他們都進行了10公里越野跑,結果顯示,經過5個月訓練,兩組跑者都獲得改善。然而,低強度組即便在速度訓練上花費的時間較少,但與高強度組相比,他們進步得更多。低強度組的10K越野跑時間平均縮短2分37秒,高強度組則縮短2分1秒。

越野跑
低強度組的10K越野跑時間平均縮短2分37秒,高強度組則縮短2分1秒(圖為越野跑示意)

怎麼解釋這項驚人結果?

本身為跑步教練的該研究作者針對結果推測原因:身體對高強度訓練(如間歇跑、節奏跑等)的反應相當迅速,並可以在相對適中的訓練量就能達成;低強度訓練(如輕鬆跑)則花費了更長的訓練時間。

另一方面,大量劇烈運動可能增加對身體的負面影響,像是研究團隊最初規劃讓第三組跑者進行非常高強度的訓練,主要專注在接近最大心率的訓練內容,但是他們發現,該組大多數運動員在2-3週就開始出現過度訓練症狀,遑論撐到5個月的研究時程。

雖然這項研究已超過十年,但美國耐力運動教練暨作家Matt Fitzgerald也大力推薦80/20跑步原則,甚至為此出書《80/20 Running》,彰顯保持低強度訓練約80%的優點;此外,許多精英跑者的訓練計畫也遵循此原則。

輕鬆跑的速度怎樣才算輕鬆?

輕鬆跑要怎麼跑才叫輕鬆?E配速的關鍵在於「慢」,因為過高的強度會讓身體長時間處於無氧狀態,就無法增強有氧能力。以自我感受來說,輕鬆跑時呼吸輕鬆順暢,是可以自然地跟朋友聊天對話的速度。以心率區間來說,E心率約是儲備心率(最大心率-安靜心率)的59-74%。目前不少運動App可依照自身狀態算出E Pace的配速區間。

資料來源/RUNNERSCONECT、《跑者都該懂的跑步關鍵數據》    
責任編輯/Dama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停練1週要花兩週恢復! 10個關鍵助你強勢回歸跑步生涯

2020-02-20
運動恢復運動傷害跑步訓練跑步知識庫

跑步生涯中,有時我們會因為工作忙、天氣不好、感覺乏味,或是運動傷害而停止訓練。每當我們要恢復跑步時,即便是小跑5K都可能遇到麻煩。研究顯示,停練12-21天內有氧適能減半,而專家指出「停練1週要花兩週恢復」,那該怎麼恢復才能避免再度傷害、跑得比以前更好呢?以下是美國跑步書暢銷作家Hal Higdon的建議。

恢復跑步
停練1週要花兩週恢復! 10個關鍵助你強勢回歸跑步生涯

停練12天 體能減半

科學家目前已對停止訓練,或是如何加速恢復訓練的概念有了輪廓。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的Edward Coyle博士,曾說服一群高訓練量的跑者(週跑量約128公里)和自行車手(每週騎約400公里)停止訓練,並測量他們的攝氧量,起初迅速下降,接著下降幅度減小。

諷刺的是,訓練量最大的受試者下降幅度最多,訓練量較少的則損失較少。測量結果顯示,這些受試者在停止訓練12-21天內,都失去了一半的有氧適能;在接下來的12-21天內,他們的體能水平也只剩一半;停止訓練3個月過後,所有人都有「停訓症候群」。

然而科學家們發現,要測量恢復訓練花費多長時間是更加困難的,因為數據資料很少,不過,仍可以從中做出一些有根據的猜測。Edward Coyle建議,每停止訓練1週,就需要兩周時間才能恢復到原來的體能水平。

知識便利貼|停訓症候群

根據Israel(1972)認為,停止訓練又可稱之為減訓或停訓症候群。我們知道當運動員在經過長時間運動訓練後,儘管在身心方面已藉由訓練獲得改善。但是,如果運動員為了維持訓練水準,甚至欲使其臻於顛峰,將需要更為高難度的運動訓練刺激,否則運動員將有可能因而面臨身體功能的減退,甚至情緒不穩的情形發生。然而,如果運動員因為生病、發生事故,甚至是賽季結束的休息期,暫時停止訓練是相當常見的情形。因此,停止訓練的發生對於運動員而言,如何保持生理、心理的健康與運動技術水準,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資料來源:運動生理學網站)

體能降低主因血量

依據Coyle的停止訓練相關研究,他確認導致體能立即下降的原因之一是:血量(Blood Volume)流失。在停訓後的第一個12-21天內,你將流失多達500毫升血液。

以往研究者們認為,停訓症候群是心臟功能惡化所造成;實際上,是因為心臟能泵送到肌肉的血液減少了。幸好當恢復訓練時,你可以重新獲得失去的血量,這不僅能更有效地將氧氣輸送到肌肉,體內還會有更多液體可出汗,有助身體降溫。一般來說,跑者可在1周內恢復血量。

不過,並非所有身體系統的停止訓練和恢復訓練時間都相同,特別是隨著年齡增長,像是骨骼系統可能無法承受和以前同等程度的訓練壓力。

(實用恢復計畫請見:短暫休息後,你需要這些計劃來恢復跑步)

高齡骨骼系統承受的壓力
隨年齡增長,骨骼系統可能無法承受和以前同等程度的訓練壓力

10 大關鍵助你恢復訓練

恢復訓練並不會那麼困難,而且肯定比你人生第一次跑步容易許多。無論你出於任何原因,在一段日子後想重新跑步,以下10個關鍵提示,能讓你的恢復之旅更加愉快。

1. 訂一個目標  目標可以像你初嘗試跑步時一樣簡單。首先問問自己為什麼想重回跑步?為了苗條身材?要比以前過得更好?參加特定比賽?提前規劃好訓練計畫來實現這個目標吧!

2. 考慮你離開跑步多久  你將度過輕鬆或是艱難的恢復時光,取決於你離開速度訓練的時間多久。估計每一天的流失至少花兩天來恢復。

3. 忘記過去自己的豐功偉業  以前訓練多少年,與現在的你能做什麼訓練無關!如果硬做跟以前同等的訓練,可能造成傷害。當你恢復基本的體能後,問自己是否要恢復以前的訓練模式,包括速度訓練。

4. 別用舊習慣重蹈覆轍  在這次回歸後,你能避免過去跑步生涯中犯下的錯誤嗎?請重新評估你的整個訓練方法,不要陷入可能無法產生最佳效果的舊習慣中。

5. 考慮你的年齡  20多歲的跑者能像沒停止訓練過過一樣重回賽道,然而一旦進入30、40、50歲或以後,想要追回以前的速度將越來越難,但也要記住,這不是不可能。

6. 謹慎運用速度訓練  雖然想恢復最佳表現需要一些速度訓練,但是,在重建有氧基礎之前,劇烈跑步可能會導致過度疲勞,而使你更加挫折,因為你的肌腱和韌帶可能無法支持肺和肌肉產生的新力量。

速度訓練
在重建有氧基礎之前,劇烈跑步可能會導致過度疲勞

7. 了解恢復力量需要最久  停止跑步時,力量下降的速度最慢,所以它也需要最長的時間才能恢復。你將會發現,即使你找回良好的體態,最難的是重新獲得體能。

8. 不要急著參加比賽  競賽是能衡量復出後表現的好方法,但過度努力將冒著受傷風險,應該花一些時間訓練。如果恢復早期有報名比賽,抱著輕鬆的心情參加即可,別去擔心速度快慢。

9. 小心再小心!  如果你因為受傷停止訓練,那復出後要格外小心。必須先問自己一個重要的問題「我已經確定受傷的原因了嗎?」有時候休息不夠又用以前的訓練程度來練跑,可能會再度傷到自己。

10. 保持紀律和耐心  恢復跑步的路很漫長,但你仍可以回到路跑賽道並取得漂亮成績,需要的只是紀律和耐心。

資料來源/Runner's World, 運動生理學網站 
責任編輯/Dama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2017 LAVA TRI鐵人三項賽台南馬沙溝站 孔沁安、Antoanela Manac

2017-09-03
賽事游泳單車跑步鐵人三項話題

2017年LAVA TRI鐵人三項賽台南馬沙溝站於本月3日於馬沙溝濱海遊憩區舉行。揮別前幾日的陰雨氣候,週日比賽當天出現久違的晴朗天氣,但由於浪況不佳,主辦單位於上午5點30分宣布將51.5標準賽的第一項的游泳項目,調整為3K路跑來進行。51.5公里標準鐵人三項賽事及鐵人二項賽於3日上午06:45於馬沙溝濱海遊憩區大門口鳴槍開賽,交通部觀光局雲嘉南風景管理處徐振能處長及台灣耐力運動協會林澤浩理事長進行鳴槍儀式;本屆賽事共有近1,300名鐵人好手參賽,其中有788位選手參加三鐵個人賽事、39組三鐵接力、373位選手參加二鐵個人賽事。

2017LAVA台南馬沙溝站鳴槍起跑。

本次賽事也特別於賽前9月2日下午,和LEADER 領袖人一同規劃提供40個免費開放水域課程名額,讓選手能學習安全又正確的開放水域游泳知識,幫助更多朋友完成鐵人夢,亦鼓勵民眾攜家帶眷一起來到台南運動加旅遊。

本次賽事焦點莫過於來自羅馬尼亞Liv贊助選手Antoanela Manac,她生涯囊括2015-2017鐵人三項賽國家冠軍 及2015-2016鐵人二項賽國家冠軍。Antoanela Manac賽前提到希望盡可能的參加各項國際比賽,並能獲得獎牌,同時協助推廣鐵人三項運動。最大的目標則是放在2020東京奧運會上,代表羅馬尼亞參加鐵人三項賽!而最終成績也不負眾望拿下本次51.5標鐵女子組總排名第一的好成績。

2017LAVA台南馬沙溝站 51.5標鐵女總一 Antoanela Manac

3日進行的51.5公里標準賽事,51.5公里標鐵男子組前三名及成績分別為孔沁安(01:53:32)、王金晴(01:57:33)、王皓正(02:00:07),51.5公里標鐵女子組前三名及成績分別為Antoanela Manac(02:05:24)、許靜怡(02:16:41)、張瑋婷(02:21:27);鐵人二項男子組前三名及成績分別為陳銘宗(01:58:45)、林冠伯(02:05:13)、曾淵聖(02:06:41),鐵人二項女子組前三名及成績分別為劉丰嬌(02:28:18)、曾懿萱(02:29:15)、劉芷妤(02:37:50)。

2017LAVA台南馬沙溝站 51.5標鐵男總一 孔沁安

延續往年,本屆賽事充滿台南純樸漁村風情特色,現場提供蚵仔海鮮粥於賽後給完賽選手享用,各大運動品牌齊聚馬沙溝共襄盛舉。主辦單位捐贈新台幣伍萬元給華山基金會台南將軍站,回饋在地將軍區獨居老人照護服務,同時並邀請華山基金會台南將軍站至賽事現場進行義賣活動。

國內首創先例的鐵人俱樂部對抗賽(TriClub)也增加不少賽事張力,最後由地主277鐵操人勇奪Tri Club冠軍盃。當然最熱情的莫過於來自國立台南女中、國立臺南家齊高中、台南應用科技大學及屏東科技大學的志工熱情參與,讓來自全台灣各地的鐵人選手及眷屬感受到無比的歡樂氣氛。

運動賽事結合在地活動為地方提升觀光效益,從一年比一年提升的參與率可見一般.主辦單位台灣耐力運動協會於賽後特別感謝台南市議會、台南市鳳凰城文教關懷協會、台南市政府警察局、台南市學甲分局、台南市佳里分局、將軍區公所,在行政、場地以及安全上的大力協助,讓賽事順利進行,期待明年再次合作,共創地方繁榮!

Liv贊助選手-羅馬尼亞籍國家隊冠軍 Antoanela Manac

資訊、圖片提供/台灣鐵人三項有限公司
責任編輯/Oliver Wu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