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研究證實,體溫是調控免疫反應的開關。當發炎反應通常隨體溫的變化,但溫度在發炎反應的作用卻難以被研究證實。根據《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一篇由英國華威大學和曼徹斯特大學等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團隊,所研究的論文指出:體溫越高,身體啟動對抗癌症、傷口和感染的關鍵防禦系統的速度就越快!
NF-κB又叫做核因子κB,是一種控制DNA轉錄的蛋白複合體,存在於動物體內所有類型的細胞中,當細胞接受到細菌或病毒、自由基、紫外線照射,尤其是產生免應反應時,NF-κB就會參予調節作用。研究發現,人體在發燒時,發炎反應的信號可以活化加速NF-κB的開關作用,NF-κB蛋白複合體被發現,在免疫反應時會來回進出細胞核,關閉或開啟基因,幫助細胞對於發炎、感染或癌症做出正確反應,而當NF-κB不受控時,就會出現像是克羅恩氏病、牛皮癬和類風溼性關節炎等炎症反應。
實驗中的小鼠體溫對免疫反應產生顯著影響,睡眠期間的低體溫造成癌細胞容易擴散,這也解釋了輪班工作、睡眠紊亂和時差導致低體溫,而增加免疫疾病的風險;當體溫在34度時,NF-κB開關就會變慢,當體溫超過正常的37度時,像是發燒,NF-κB開關就會加快。研究證明,溫度變化會以生物機制改變細胞和組織中的發炎反應,這也說明呼吸道溫度降低時,容易鼻病毒感染,是因為較低溫度下,免疫反應也下降而造成的,研究也與現實中,寒冬會加劇流感疫情相符。此外,生活在高溫環境的小鼠罹患免疫反應和癌症的比例也低,也可解釋不同的體溫會改變免疫反應。
肌肉是人體最大的生產熱量組織,因此鍛鍊肌肉可以提高體溫,然而女性的肌力較差,所以手腳冰冷的女性比男性多。根據研究指出,隨著歲月流逝,人的基礎代謝率下降,能量消耗減少,平均每十年會下降3%,也因此可以知道為何青壯年較不怕冷。建議早餐前補充水分後,可以進行30分鐘走路或慢跑的輕鬆有氧運動。通常體溫在上午最低,這時運動可以使交感神經作用,提升體溫0.8~ 1度左右。若能養成每天都走路或慢跑30分鐘的有氧運動習慣,可以提高體溫、加速新陳代謝,而且可以每天減少約八公克的內在脂肪,對管理體重也很有效! 身體狀況不佳或病人想要康復,提升體溫是一個增加活力及免疫力的好方法,若能養成每天運動30分鐘的良好習慣,銳變成高溫體質,將可以讓身體常保健康,提升生活品質。
資料來源/HEHO健康網
責任編輯/妞妞
站起來會頭暈要小心!57歲劉先生平常沒有什麼慢性疾病,也沒有服用藥物,卻在幾天前站著時突然頭暈和心跳異常快,經一連串的心臟科檢查後,被診斷為「姿位直立性心動過速症侯群」。醫師指出,若民眾一站起來就頭暈、心率明顯變化,應高度懷疑是該疾病,建議就醫檢查。
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一般心臟醫學科主治醫師郭志東指出,「姿位直立性心動過速症侯群」(Postural Orthostatic Tachycardia Syndrome,POTS)是一系列症狀和體徵的集合,特點是當病患久站時會出現不適症狀,如頭暈和心悸,在醫學術語上稱之為「直立不耐受」。
POTS的好發族群為15~50歲女性,然而,最近在感染新冠肺炎(COVID-19)的族群中也診斷出這種疾病,這是新冠後遺症的一部分,可能會影響大腦、肺和腎臟等器官,造成慢性不適。即使在急性感染消退後,這些人在直立時仍可能感到疲勞、頭暈和心率加快。
以下為POTS常見症狀:
站立時頭暈
全身乏力
心悸
頭痛
失眠
注意力不集中
消化系統毛病
郭志東進一步說明,大約一半的POTS患者會在幾年內自行恢復,然而,不治療往往會形成惡性循環,患者會因為站立不適而花更多的時間待在床上,當身體活動量變少時,腿部肌肉就會減少,心臟容量就會萎縮,血液循環的容量就會減少,這些變化使直立或站立時更加不舒服,導致病人花更多的時間在床上。
隨著時間的推移,陷入這種惡性循環可能會變得失能,因為患者每天連做家務都會感到頭暈和疲憊,很多人也因為這樣不得不休學或離職,生活受到很大影響。
郭志東表示,POTS的根本原因尚不清楚。許多研究人員在猜想,它可能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由身體的免疫系統變得過度活躍引起,當這種情況發生時,免疫系統正在專注對付入侵的病毒,但也錯認身體自身的健康組織,進而造成不必要的損害。
POTS該如何診斷?郭志東表示,它可能會損傷血管內層,導致血管在直立時無法正常收縮。多數病人靜息時心跳約每分鐘60~70次,但發病後心跳可能升到80多次,光是站起來就會頭暈、心跳加快。因此,若病人一站起來就頭暈、心率明顯變化,應高度懷疑是POTS。
郭志東表示,大部分人都曾經歷過久坐後迅速跳起來,出現短暫的頭暈或「看到星星」的感覺,這是重力對身體的影響。當血壓下降時,心臟裡的感應器會偵測到這個情況,並啟動交感神經,讓腎上腺釋放正腎上腺素,這種物質會讓心跳加快、血管收縮,幫助恢復腦部的血流。
然而,POTS患者對正腎上腺素的反應只有心跳加速,但血管收縮的效能變得很差,身體為了維持血壓,心跳會變得更快,這些惡性循環甚至會讓病人頭暈和昏倒。郭志東呼籲,若出現相關症狀建議就醫檢查,以確定有沒有罹患POTS。
《優活健康網》為台灣極具專業權威性的健康知識平台,擁有完整醫療記者與編輯群,提供最正確的就醫認知與醫療知識。
【Uho優活健康網】:http://www.uho.com.tw/
【Uho優活健康網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uhofbfans/
咖啡的好處眾人皆知。研究表明,飲用咖啡後新陳代謝的增加,也是由於脂肪燃燒增加所引起,然而,在咖啡中的咖啡因會刺激中樞神經系統,造成神經系統向脂肪細胞發送直接信號,告訴他們去開始分解脂肪。但近期研究更發現有另一項好處,就是可降低自體免疫疾病發炎率。
咖啡不只是可以提神,只要喝對了時間及份量,就能有助預防心血管疾病,根據長期研究咖啡的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教授表示,國外有份研究心臟衰竭危險度的報告,發現每天喝2~3杯,可降 7%的罹患風險,而每天喝4~5杯,則可降低 11%風險。但是超過5杯的話,預防效果就會下降。然而專研「阿茲海默症」的宜蘭大學動物科學系及生物技術名譽教授吳輔祐,也在著作《失智症:阿茲海默症的症因與預防》表示,咖啡中所含的咖啡因、綠原酸、咖啡醇對於降低罹患阿茲海默症有明顯的幫助。
什麼是「自體免疫疾病」?簡單來說,就是指人體自身的免疫系統太強,強到去攻擊自己的正常細胞、組織與器官的一種疾病。常見的疾病有乾燥症、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硬皮症、紅斑性狼瘡、乾癬等。根據衛福部的統計,近10年來台灣罹患自體免疫疾病的人正逐年增加中。以類風濕性關節炎為例,目前在台灣約有10萬名的患者,若要控制此種疾病,首先解決就是降低身體的發炎反應,好讓免疫細胞不再繼續去攻擊正常細胞。根據義大利的《Humanitas Research Hospital》也表示,咖啡因可作用於免疫系統,有調節先天及後天的免疫功能作用,雖然其機轉尚未得知,但推測是因為抗發炎反應所致。愛爾蘭國立大學曾發表過的一篇研究,顯示咖啡因可抑制促炎性細胞因子,像是腫瘤壞死因子(TNF-α)的產生,同時也會抑制抗體的產生,對於慢性炎症患者具有正面的影響。
在2018年《臨床免疫學期刊》發表了一篇研究,是關於咖啡因對人類血液中單核白血球調控發炎反應的影響,研究中發現咖啡因可以降低自體免疫疾病的發炎反應,只要1杯咖啡的咖啡因含量,就能降低紅斑性狼瘡、類風溼性關節炎等疾病的炎症指數。這是因為抑制了發炎反應的訊號傳遞路徑,進而讓發炎相關細胞因子的產生減少,只要發炎細胞減少,相對的會使發炎反應也跟著下降。結果得知,每天喝 1 杯咖啡就有助於減少自體免疫疾病的發作、及減緩症狀的嚴重度。
資料來源/HEHO健康網
責任編輯/妞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