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財團法人董氏基金會2018年調查顯示,台灣平均每7個青少年就有1個有明顯憂鬱的情緒,此時會有負面思考的發生,嚴重時,還需要尋求專業協助以免後果不堪設想。不過,青少年的解決方式通常是唱歌、喝酒、聽音樂、找朋友訴說等,然而被證實有顯著效果的「運動」反而被排到了紓壓方式的第8名!但在國外,運動卻是排解舒壓的熱門選項。
根據國外心裡學家表示,憂鬱的人經常陷入3種負面的思考模式:覺得自己不夠好、決定環境或周圍的人對他不好,以及對未來充滿負面想法,認為現在過得不好、以後也會不好!若想要終止這3種惡性的思考模式惡性循環,此時可以透過運動來舒緩憂鬱情緒。許多專家、學者都已經從研究發現,「運動」可以幫助人提振精神,使大腦的腦內啡分泌讓人快樂的荷爾蒙:多巴胺,能讓心情更振奮、愉快,自信心更強,此時,運動還可以讓人體的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作用更趨平衡,消除沮喪的心情。許多人在做完運動約20分鐘後,就開始感覺心情變得更好,情緒與思維更加正面清晰以及行動更加積極!因此,許多專家、醫生都非常建議有情緒低落的人要培養運動習慣外,然而在戶外運動更能降低憂鬱的心情。
跟過去的研究中,有氧運動的整體功效大於無氧運動再大於不運動。因為有氧運動可增加身體的含氧量,對於情緒控制的助益大,吸氣時讓腦部的細胞充滿能量,當頭腦清晰的同時,思考能力就能自然達到正向的效果。然而對於剛開始運動的初學者建議先做心肺運動來訓練心肺耐力。所謂心肺耐力,指的是肺臟與心臟攜帶氧氣,並將其輸送到身體各個組織細胞加以使用的能力,而心肺耐力好的話,就可以讓運動持續較久、且不至於很快疲倦,像是慢跑、快走等都是不錯的選擇。但如果無法一口氣做完20鐘的運動,不妨將運動平均分散在日常生活中,以每次10分鐘為一個單位,維持每周150分鐘的運動,並依據生活來調整運動時間。
從另一項研究發現,6~8歲的兒童一個星期實施2~3次的中度或是高強度運動,經過兩年後憂鬱的心情會大幅減少,同時思考能力會大幅提升,同時也發現,讓兒童固定在戶外騎自行車是更好的方式!因為騎自行車屬於有氧運動,不僅能強健身體,對於有肥胖的兒童也能幫助他們瘦身。但是,現在的兒童以及青少年時常窩在椅子玩手機或是下課回家就窩在電腦桌前,不但一坐就是好幾個小時,同時眼睛也長時間盯著螢幕,不僅容易發胖,對心理層面也會受到影響!因此專家們都大力勸導父母需要先以身作則,再讓孩子培養良好運動習慣,找到適合孩子們的運動方式,此時就能一步一步來就可以看到改變。
最後重要一點,不管男女老少在運動前後都要做好熱身以及收操,不僅能讓身體在運動過程中不會這麼緊繃,同時也能避免運動傷害。
資料來源/財團法人董氏基金會、HEALIO、HEALTH LINE
責任編輯/妞妞
無論是年長者、運動咖,或是必須久站工作的人,「膝蓋痛」的惱人問題總是時不時突然出現。尤其對年長者來說,因膝蓋痛而長期臥床、把自己關在家裡的大有人在,過低的活動量更可能降低免疫力、導致其他疾病。想解決膝蓋痛困擾,你得先知道膝蓋痛不只因為「退化性關節炎」,揪出真正的疼痛元凶才是關鍵!下文以骨科醫師觀點教你如何一步步接近敵人、揪出凶手,並找到對的治療/緩解方法。
膝蓋痛有許多原因,先有正確的診斷,才能正確治療。如果已經感覺到膝蓋痛先看看哪個部位感受到什麼樣的疼痛?疼痛到什麼程度?你有過以下膝蓋疼痛情況嗎?檢視一下自己如果有,可能是關節軟骨磨損所導致。
1. 從椅子上起身時膝蓋會痛
2. 持續走路較長距離時膝蓋會痛
3. 走路之後膝蓋會痛
4. 上下階梯會很辛苦
5. 久坐時膝蓋會痛
6. 從座位上站起來會很辛苦
7. 膝蓋屈伸時會發出聲音
8. 無法使用蹲式馬桶
9. 無法跪坐
10. 膝蓋腫大
只靠口服止痛藥、電療、玻尿酸關節注射等招術對付膝蓋問題嗎?日本膝痛權威醫師黑澤尚指出這是不可行的!建議先到醫療院所掛號診斷,再依診斷結果選擇治療方法。以下流程﹕
Step1問診﹕先接受骨科的問診和檢查,就發生時期、疼痛狀況、有無受傷等告知醫師。
Step2視診﹕給醫師檢查膝蓋狀態、形狀、腫脹情況。
Step3觸診﹕調查膝蓋的可動域及膝蓋的積水、灼熱感等。
Step4 X光檢查﹕檢查膝蓋骨與骨之間的空隙、症狀的進展狀況等。
Step5 如果有必要做進一步檢查﹕血液檢查判斷發炎程度,檢查是否有風濕疾病、痛風的可能性/MRI核磁共振成像,檢查橫向、縱向、斜向的剖面圖/關節鏡檢查(僅內視鏡手術時才施行)
膝蓋構造分為大腿骨、膝蓋骨、脛骨、腓骨、半月板等,關節骨頭表面包覆著軟骨,周圍則有股四頭肌(大腿前側)、肌腱、膕繩肌(大腿後側)、韌帶、小腿三頭肌等組織,才能做出膝蓋屈伸等複雜動作。就醫檢查後,才能清楚究竟是膝蓋構造上的哪個部位引發疼痛。而疼痛主因多出自關節軟骨的磨損變形,以下是發生機轉﹕
軟骨磨損→產生磨耗物質→免疫細胞過度反應→引起發炎疼痛
診斷後,你可能知道自己罹患了什麼疾病,醫師將會提供對症下治療建議,或是請你轉診到其他科別。以下是常見引發膝蓋痛的疾病與對應症狀。
退化性關節炎﹕輕則僵硬有些微疼痛,重則長期疼痛且上下階梯很辛苦,甚至變成O型腿。
股骨頭壞死﹕初期症狀是疼痛,尤其在髖關節附近,走動越多就會產生悶悶的疼痛,但休息一下就可恢復,常被誤認為扭傷;也有部份人的症狀是腰痛,常被誤認為退化性腰椎病變。嚴重時每走一步路就感到疼痛,跛行到更嚴重時使髖關節活動度嚴重受限,無法把腳打開。
類風濕性關節炎﹕除了膝蓋,手指、手腕、手肘、髖關節、膝蓋等全身關節會發生左右對稱的疼痛,發炎反應比退化性關節炎還嚴重,帶來劇烈疼痛,且隨著關節變形的情況惡化,手腳趾頭的關節也會遭到破壞,導致脫臼或變形。
半月板損傷﹕膝蓋腫大、積水,活動時膝蓋會痛,膝蓋一動就發出聲響,有時突然像被卡住無法伸直。
痛風、假性痛風﹕膝關節突然劇痛,腳趾的趾根關節處也可能發生。
資料來源/順天堂大學醫學院骨科學特任教授暨附設高齡醫療中心醫師黑澤尚、台大醫院骨科部
責任編輯/D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