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水好處眾人皆知,不只可以排毒、減重,還可以讓代謝增加讓精神變好,進而讓大腦運轉速度變快。雖然很多人覺得喝水就能治百病,其實喝水不是能治百病,而是在還沒有生病之前多補充水分,能促進新陳代謝並預防生病這項動作,如果等到身體真的損毀了,當然單靠喝水是沒辦法逆轉的。
人體排泄廢物的最大方式就是「排尿」,而排尿就需要大量的水,所以光是喝水就可以幫助身體排出體內的廢物,排出廢物後,自然能增加精神、腦袋也能變得更加清爽,此外,還能保護腎臟功能,還可以預防泌尿道感染。
根據腎臟科名醫洪永祥也不斷提醒大眾,每個人每天都要再多喝500cc的水!因為根據台灣尿液常規篩檢的數據來看,超過8成的台灣人都沒有喝到足夠的水份,但都會認為自己有喝很多,事實上是遠遠不足的。多喝水能幫助腎臟健康,為了健康請多喝水。而除了排毒之外,身體中有足夠的水分,也能維持正常的生化反應,來提高新陳代謝、達到減肥的目標。,如果是想要用喝水減肥的人,就需要將自己的體重乘以40,作為每天的基本喝水量。像是60公斤的人,就需要喝到2400c.c.的水。
在西元2013年時,根據英國東倫敦大學的研究人員做了一項實驗,就是水份對身體的重要性。當人一旦口渴得到緩解,大腦就會空出空間來運作,平均可以增快14%的速度。因此,他們針對34名受試者進行了一項實驗。在實驗開始前,每個人都被問說口不口渴?結果不管回答口渴、還是不口渴,做測驗時的速度、反應都一樣快;但讓口渴的人喝了一杯水之後再透過腦部儀器分析,他們大腦運作的速度增加了14%。而另外一項研究是針對穿著3層衣服騎腳踏車90分鐘的人做研究,發現這些持續90分鐘大出汗、呈現輕微脫水狀況的人,大腦皮質是萎縮的,幾乎等於老化了1年之久,當他們補充水分後,大腦又逐漸慢慢恢復正常。
在所有食物中,幾乎都含有水份而在消化時才會被身體所吸收,除了白開水以外,水果與蔬菜是水份的良好來源。水是最好的良藥,如果水喝得太少或不夠的人,除了容易得生病外,身體也比較容易疲倦且不容易排除身體新陳代謝的毒素。現在的上班族整天坐在辦公室吹冷氣、不活動,這樣更容易會出現皮膚乾澀、長細紋的苦惱,則對於上了年紀的人、小孩或運動員來說,若長時間曝曬在太陽下時,就很有可能會有頭暈目眩、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臉色蒼白、血壓下降等脫水的症狀。 雖然水很重要,但是喝太多也可能會造成水腫或是增加代謝的負擔,嚴重者可能還會水中毒,所以,適量的攝取水分才能真正的達到健康。
不過根據專家提醒,一次喝太多的水,其實身體也沒辦法吸收,所以營養師建議每個小時可以喝250cc的水,只要起床開始的8小時內有規律喝水,就能讓自己每天喝足至少2000cc的水。
資料來源/HEHO健康網
責任編輯/妞妞
熱愛網球與登山的流行疾病學專家何美鄉,近年卻苦於膝關節疼痛問題,差點要置換人工關節。直到求診骨科名醫呂紹睿對她說:「退化的膝蓋有機會恢復,不用換人工關節。」她接受新式治療後至今已追蹤1年以上,不僅打網球、爬山、跑步、重訓都不再疼痛,更透過親生案例證實了「軟骨再生」的新治療觀念,期盼再生醫學與細胞治療技術的進步,能讓更多人受惠。
大林慈濟醫院關節中心醫師呂紹睿表示,退化性關節炎正式名稱為「骨關節炎」,是一種關節軟骨或關節下骨頭損傷的關節炎。常見症狀包括關節疼痛或僵硬,初次發病常僅見於運動之後但發病次數會隨時間增加;其他症狀包含關節腫脹、關節活動度降低,嚴重可能導致四肢無力或麻木。
呂紹睿說明,退化性關節炎會對長者生活帶來極大衝擊,長期影響全球近五分之一老年人口的生活品質,也是造成老年人行動困難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退化性關節炎盛行率為15%,換算350萬人受影響,且有年輕化趨勢;其中,高達75%患者不願接受人工關節置換手術,一拖再拖更惡化,即使接受手術仍有30%對行動改善效果不盡滿意。
呂紹睿指出,不少人認為,隨著年齡增長,膝關節會退化,出現疼痛、無力等問題很正常,但其實「老了膝蓋退化是錯誤觀念」,退化性關節炎在不清楚病因之前,醫界容易將其歸因於是老化或退化所造成。事實上,該疾病的真正病因,是來自於軟骨上的「內側皺壁」不斷摩擦受損所致。
呂紹睿進一步解釋:「正常人每年膝關節會彎曲達100萬次,隨著年紀增長內側皺壁會變得粗糙、被磨得鬚鬚的,這就是造成疼痛的原因。」過往傳統退化性關節炎的治療以減緩疼痛為主,等到痛得受不了後再置換人工關節,卻治標不治本。
自2022年起截至今年8月,呂紹睿收治共81人接受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ACRFP)與自體脂肪幹細胞治療,其中有20人已追蹤至少1年,有87.5%逆轉了自然病程惡化趨勢,驗證了他投入近30年臨床與基礎研究,證實只要在良好的關節環境中「軟骨可以再生」。
呂紹睿指出,這項新觀念不僅代表再生醫療及細胞治療的大躍進,也能為許多早期(第1、第2期)發現的退化性關節炎患者及早介入治療,阻止關節炎持續惡化,未來有高達9成的患者,有機會不需要置換人工膝關節,可恢復過往的行動力。不過他補充,目前癌症病人因細胞病變,可能不適合使用此治療,需經醫師評估。
呂紹睿建議,膝關節保健可從「減少膝蓋彎曲速度、角度、次數」做起,尤其爬山、爬樓梯、騎腳踏車、游泳都要注意:
1.膝蓋彎曲時要放慢速度,降低傷害內側皺襞的機率。
2.彎曲超過60至120度是危險角度,20度內不會傷害軟骨,日常盡量避免不必要的彎曲、蹲低動作。
3.平常適度進行負重運動訓練,可穩定膝關節,而太極拳、瑜珈則有助於拉伸膝關節附近軟組織,達到保養關節作用。
《優活健康網》為台灣極具專業權威性的健康知識平台,擁有完整醫療記者與編輯群,提供最正確的就醫認知與醫療知識。
【Uho優活健康網】:http://www.uho.com.tw/
【Uho優活健康網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uhofbfans/
觀察孩子走路時,是否發現他們或站或走時會有內八或是長短腳的症狀呢?這些稱為鴨母蹄的走路姿勢大都起因於扁平足的關係。除了先天遺傳的扁平足孩子,若是後天造就的就必須多加注意並給予矯正,扁平足的成因很多 : 例如,孩子們足部太早承重,或是肌肉韌帶無力、姿勢不良等都會導致扁平足的產生,大人要多多注意小朋友的足部發展,把握2~8歲的發育時期避免錯誤的姿勢產生,與加強足部運動來誘發足弓之發育。
大多數的扁平足不一定有症狀,但是少數扁平足會在走路、跑跳、平衡等動作受影響而經常跌倒,除此之外,如果併有足跟外翻、歪斜的現象,會更讓孩子們在走路時接觸地面後,足跟不穩、歪斜,也會因為身體受力而改變,並且造成足部膝關節內側受到不正常的拉扯、韌帶受損等狀況。
以下有四種體適能遊戲,能鍛鍊孩子足底小肌群的發展,並且可以增進足部、踝關節等肌肉控制,並且防止扁平足的產生。
這個動作可以幫助孩子伸展雙腿、踝關節。
步驟1:首先,將小孩的雙手放在小板凳上,雙腳腳掌貼在地面。
步驟2:讓孩子的屁股向上翹高,身體呈現倒v型,在訓練的過程中,雙腿越後面,越有拉筋的效果。
這個動作可以訓練到孩子小腿肌肉力量以及平衡感。
步驟1:首先,準備幾個寶特瓶或是娃娃排列在地板上。
步驟2:讓小孩墊起腳尖站立,再來回繞過這些障礙物。
這個動作可以訓練到孩子的足底小肌肉群並穩定髖關節。
步驟1:首先,將小孩屈膝躺平,雙腳與肩膀同寬踩在彈力帶上,並且在彈力帶中間塞入一顆球。
步驟2:讓孩子的雙腳保持踩穩後,再利用小球滾過孩子的屁股下方,當球要滾過去時,請孩子將臀部往上抬起。
這個動作可以訓練到孩子小腿肌肉力量以及平衡感。
步驟1:首先,分別與孩子站在軟墊或是枕頭上。
步驟2:站好後,大人可以與孩子互相丟球,或是與孩子一起比手畫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