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上半身肌群
  • 跑步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跑5K
  • 徒手訓練
  • 初階訓練
  • 跑10K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瑜伽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配備館
  • 天后Jolin 用鍛鍊綻放璀璨女力光芒 PUMA LQDCELL Optic超越再創極限
1
天后Jolin 用鍛鍊綻放璀璨女力光芒 PUMA LQDCELL Optic超越再創極限
2
增肌最佳訓練頻率、組數與次數 美國權威分析22項研究告訴你
3
肌肉痛到最深處,訓練才算有效嗎?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天后Jolin 用鍛鍊綻放璀璨女力光芒 PUMA LQDCELL Optic超越再創極限

2020-04-06
配備館 健身 PUMA 鞋子

國際運動領導品牌 PUMA 持續深耕女性訓練運動市場,積極推出高機能與外型兼具的女力鍛鍊裝備,讓女孩們能以最完美的運動裝束突破自我極限。2020年,由流行天后 Jolin蔡依林高調揮旗領軍,成功帶動全台 PUMA 女力訓練熱潮,迎接初夏之際,Jolin再度演譯 PUMA 女力運動時尚,穿上最新 PUMA LQDCELL Optic 專業訓練勁履,用鍛鍊綻放璀璨女力光芒。#DoYou 新女力運動提倡女孩們應該將自我訓練轉化為生活態度,全力以赴地將每一天、每一刻過得精采、動的漂亮,由內而外成就專屬於自己的耀眼。Jolin最新訓練勁履 PUMA LQDCELL Optic,以霓虹切割鞋面搭配 LQDCELL 終極穩定避震科技,利用柔軟且堅固的 LQDCELL 優化六角形氣室結構,有效吸收落地衝擊力道並提供強勁反饋動能,為每一次的鍛鍊帶來更穩定舒適的強大後盾。

天后Jolin 用鍛鍊綻放璀璨女力光芒 PUMA LQDCELL Optic超越再創極限

PUMA LQDCELL Optic 專業訓練鞋款採用全新進化 2.0 LQDCELL 中底氣室科技,以更小分子、舒適、及回彈的六角形氣室結構達到優異避震防護,能有效吸收落地衝擊力,為雙腳帶來絕佳穩定性,進而提供更安全舒適的運動防護。PUMA LQDCELL Optic 專業訓練鞋款以 EVA 中底包覆,搭配特殊 TPU 裁片設計,在高強度運動下提供更穩定側邊防護支撐,耐磨橡膠大底帶來強勁抓地力,為高強度多方向性訓練提供更完整保護與耐久使用性。鞋舌刻有光澤感 PUMA 跳豹 logo 點綴,細緻網絲格紋包覆全鞋面,讓訓練戰履更加貼合透氣,鞋面網格下低調閃透出霓虹璀璨光芒,象徵自信女力的耀眼堅毅,讓女孩們在訓練場上獨佔鋒頭。

PUMA LQDCELL Optic

除了耀眼的 PUMA LQDCELL Optic 專業訓練鞋款外,Jolin 身穿 PUMA Feel-It 系列中衝擊運動 bra,胸前顯眼 PUMA 字樣搶眼吸睛,背後黑白交叉織帶絕美設計性感指數再度飆破,下身搭配 2020 時尚大勢色 - 霧霾藍 PUMA 運動緊身褲,朦朧迷人的霧霾藍色調濃郁而顯白,特殊 9 分長度搭配腰間抽繩設計,讓整體穿著更加貼合拉長身型比例,女力完美曲線盡顯無遺,膝蓋處以裸透白色網布搭配 PUMA 字樣增添精緻細節,呼應同系列 PUMA Feel-It 專業運動 T 恤,PUMA 絕美女力訓練勁裝現正上映。

PUMA LQDCELL Optic

PUMA PUMA®

是全球首屈一指的運動領導品牌,設計開發並銷售製造各種鞋類、服裝以及配件產品。擁有70年以上歷史,PUMA為運動史上偉大運動員們設計出無數創新功能性裝備。PUMA的專業運動與運動時尚產品系列涉及足球、跑步、訓練和健身、高爾夫、及賽車領域,同時也與世界知名設計品牌共同合作開發商品,創作出更多新穎的運動時尚產品。PUMA集團旗下品牌包括:PUMA、Cobra Golf、和 stichd,產品遠銷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球超過14,000餘名員工。PUMA總部設於德國赫爾佐根-赫若拉赫(Herzogenaurach)。詳情請上:https://about.puma.com/

資料來源/PUMA

責任編輯/妞妞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增肌最佳訓練頻率、組數與次數 美國權威分析22項研究告訴你

2019-05-16
微肌男子觀念增肌健身知識庫

你知道在短時間內鍛鍊出結實肌肉的最佳方案嗎﹖網路上訓練文章滿天飛,這篇文說你每組該重複6-12次、另一篇又說每組4-6次;專家A說你應該在不同日子鍛鍊不同部位的肌肉,專家B則建議每週3次全身性鍛鍊…是不是越看越混淆、不知該相信誰﹖擁有「教練的教練」美稱的美國科學化肌力訓練領域權威人物Christian Finn,統整22項具可信度的科學研究,告訴你怎麼選擇訓練頻率、組數與次數,讓增肌更有效!

增肌最佳訓練頻率、組數與次數 美國權威分析22項研究告訴你

Q1﹕你每週應該鍛鍊肌肉多少次﹖

首先,我們要先問問,每個部位的肌群多久該訓練一次﹖有些人說每週一次大量的練習是增肌的最佳方法,一個典型的訓練課表包括﹕週一胸部、週二背部、週三肩部、週四腿部和週五手臂。雖然這樣的課表可以達到不錯的效果,但其實還有更好的選擇。

A﹕ 許多研究顯示,更頻繁地鍛鍊肌肉,可以提高肌肉生長速度。在一份2015年的研究中發現,每週鍛鍊3次肌肉的受試者比每週練1次的人,能更快速地建立肌肉。研究人員比對每週練1次、2次和3次的受試者,他們得出以下結論﹕大肌肉群(四肢和軀幹等大運動的肌肉群,例如胸大肌、臀大肌及股四頭肌)每週至少需要訓練2次,才能達到最大限度的生長。

為什麼要2次以上﹖主因肌肉生長的關鍵-「蛋白質合成」會在訓練結束後提升1-2天,但幾天後又會恢復正常,當你每週只訓練1次,肌肉會在訓練後花費幾天「成長」,但如果你讓每個部位的肌肉群在訓練後休息一整個星期,將會錯過許多刺激成長的機會。

想盡快增肌的人,建議每週訓練每個部位的肌肉群2-3次。如果你是訓練多年的老司機,或是想專注於加速某部位的肌肉生長,那麼,每週訓練4次會有顯著效果。

許多研究顯示,更頻繁地鍛鍊肌肉,可以提高肌肉生長速度

課表範例

方案一﹕每週2天

週一﹕全身
週二﹕休息
週三﹕休息
週四﹕全身
週五﹕休息
週六﹕休息
週日﹕休息
加拿大研究人員比較在同樣訓練量下,每週鍛鍊2次和3次的差別。結果發現兩者在肌力和肌肉大小的增長上幾乎相同。

方案二﹕每週3天

週一﹕全身
週二﹕休息
週三﹕全身
週四﹕休息
週五﹕全身
週六﹕休息
週日﹕休息
更頻繁的訓練意味著你可以將全身拆成兩個或三個部分做訓練,但仍要保持每週至少兩次刺激同一肌肉群。

方案三﹕每週4天,上、下半身分部訓練

週一﹕上半身
週二﹕下半身
週三﹕休息
週四﹕上半身
週五﹕下半身
週六﹕休息
週日﹕休息
上、下半身輪流鍛鍊,加上間隔一天和周末休息,這是Christian Finn多年來最喜歡的分部訓練方案。

方案四﹕每週4-5天,推/拉/腿分部訓練

Day 1: 胸部、肩部、肱三頭肌
Day 2: 背部、肱二頭肌
Day 3: 休息
Day 4: 腿
Day 5: 休息
推/拉/腿(push/pull/legs)訓練不以週計算,而是以5天為單位,每部位的肌肉群每隔5天都會訓練到一次。

方案五﹕每週4-5天,上、下半身分部訓練

Day 1: 下半身
Day 2: 上半身
Day 3: 休息
Day 4: 下半身
Day 5: 上半身
Day 6: 休息
你也可以採上、下半身分部,固定訓練2天休1天,然後重複這一輪。但前提是你必須有能力在這樣的頻率下有好的恢復,而這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

Q2﹕初學者應該避免分部訓練,採每週3次全身性訓練﹖

A﹕ 事實上,只要訓練計畫和正確飲食,初學者仍可以在每週4-5天的分部訓練上得到好的成果。在美國貝勒大學的一項研究中,初學者運用每週4天的訓練方案,在短短10週內增肌12磅(約5.44公斤)。另一項為期12週的試驗中,未經訓練的初學者接受5天分部訓練,並使用牛奶作為運動後的營養補給,他們在這不到三個月內增肌近9磅(約4公斤),並且沒有增加脂肪。

另一方面,已經不是菜鳥的健身人,仍可以透過每週3天的全身性訓練來增肌。美國阿拉巴馬大學一項研究發現,一群已有多年舉重經驗的男性,透過每週3天進行3個月的全身性常規訓練後,獲得了近10磅(約4.5公斤)肌肉。

即使是有多年經驗的人,仍可透過每週3天的全身性訓練來增肌

Q3﹕訓練時該做多少組﹖

A﹕ 根據「訓練劑量-反應關係」,你做的訓練組數和肌肉生長的速度有關。換句話說,你做的組數越多,你的肌肉增長的越快。

但要注意的是,有些情況可能讓更多組數適得其反,例如每週訓練10組各肌肉群,其成效可能是每週訓練5組的兩倍;但並不代表每週20組是10組的兩倍。因為每個肌肉群都有一個理論上的「最佳」訓練組數,高過或低過這個數量,可能使增肌速度相對慢。再者,訓練量的多寡取決於肌肉受到刺激時,如果整體訓練量過高,你的肌肉將不會做出反應,而增肌效果也大打折扣。

你一定想知道組數最佳的「甜蜜點」該怎麼算﹖這取決於你的基因、年齡、訓練過多久時間、進行的運動類型、飲食,甚至是生活中的其他身心理壓力來源,無法一言以蔽之。不過,你可以先參考以下初步標準﹕每個肌肉群每週訓練10-12組是個好的起始點,之後你可根據身體反應往上或往下調整,增加必須以漸進式,每週增加1-2組為宜,千萬別一夜之間瘋狂倍增你的訓練量,否則增加運動傷害機會。

Q4﹕訓練次數跟增肌有關嗎﹖

傳統觀點認為,低負荷高次數的阻力訓練能增加肌耐力,但對增加肌肥大貢獻不大。而重負荷低次數則被認為是養成肌肥大的「最佳方式」,因為重負荷會對肌肉纖維產生大量張力,這樣才能快速地刺激肌肉的生長與發育。

A﹕ 重負荷並不是讓肌纖維產生大量刺激的唯一方法!較低負荷而較高次數的訓練,也會刺激你的肌肉並產生大量的代謝壓力、增加肌纖維活化。更有許多研究顯示,較輕負荷與較高次數在刺激肌肉生長上有相當出色的表現。

例如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的一項研究中,30-40次重複刺激的動作,與10-12次重複刺激動作,同樣能刺激肌肉增長。這樣的結論不僅在做什麼都有顯著效果的初學者上;研究人員發現,即便對平均有4年健身經驗的人來說,每組重複20-25次與每組8-12次,經12週訓練後,肌肉生長並無顯著差別。

不過,用較高次數和較低負荷來增肌,也不一定是好主意。因為在高次數下訓練到力竭是非常痛苦的,甚至比重負荷低次數困難的多;此外,就增加肌力的表現而言,重負荷低次數仍然較好。總而言之,想增肌的你必須記住﹕只要努力訓練,輕、中、重負荷都可以成動地增肌!

重負荷低次數的阻力訓練被認為是養成肌肥大的最佳方式 ©GETTY IMAGES

資料來源/MUSCLE EVO   
責任編輯/Dama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肌肉痛到最深處,訓練才算有效嗎?

2018-01-22
觀念健身知識庫

健身愛好者除了追求精美的身材之外,之所以如此熱愛的一部份緣故是享受重訓後肌肉痠痛的感覺。只是每次結束後,肌肉越痠痛就代表訓練效果越好嗎?其他的因素都不必考量了嗎?

肌肉痛到最深處,訓練才算有效嗎?

也許你已經知道肌肉痠痛其實只是你做了一些之前沒有進行過的訓練項目,訓練的好壞應取決於訓練內容,而非肌肉痛的程度。

延遲性肌肉酸痛

在激烈訓練後的痠痛被稱為延遲性肌肉酸痛(DOMS),是一種運動之後24-48小時出現的肌肉痠痛或不舒適,通常會持續兩至三日。美國《The Five -Factor World Diet》的作者,也是健身與營養專家的Harley Pasternak探究以下痠痛的可能原因。
 
Harley Pasternak說:「阻力訓練背後的想法是,因為不習慣運動量,造成肌肉纖維有微細損傷。」當肌肉恢復後,它會比以前恢復更強壯和更密集。因此,當天重訓完之後,只要你能確定這份痠痛是延遲性肌肉酸痛而不是運動傷害,那麼有著手臂酸到不能舉起的感覺未必是一件壞事。
 
痠痛與傷害分辨的最好辦法是:「如果,此刻感覺是兩邊肩膀同時非常疼痛,那麼很有可能是受傷,相反,如果你覺得只是正常的肌肉、韌帶或肌腱痠痛,那麼,它應當就是延遲性肌肉酸痛。Pasternak說。
 
在手臂和肩膀痠痛的情況下,你仍然可以持續鍛鍊周圍的肌肉;像腹部肌群、臀部等,過了幾天之後,再回到上半身的訓練即可。
 
為了避免下次訓練再次受到延遲性肌肉酸痛之苦,Pasternak建議從平常的訓練中循序漸進的鍛鍊,逐漸增加身體抵抗力,讓你的肌肉適應新的鍛練計畫。他還分享了四大技巧來緩解(或避免)酸痛的肌肉,所以疼痛永遠不會成為你再次放棄鍛練的藉口。

 1  暖身

Pasternak說:「暖身可以提高身體的溫度來幫助緩解肌肉在劇烈運動的衝擊。」

 2  補充水分

缺乏電解質容易導致肌肉酸痛,因此,Pasternak建議喝容易消化的液體,像是無蛋白或無刺激飲料,這樣可以避免胃部不適。

 3  冰敷肌肉

做完訓練後,可以適度的冰敷肌肉有助於減少之後的疼痛。用毛巾包住冰塊或者利用冰水來冰敷都是非常方便的方法。

 4  做有氧運動

做有氧運動可以增加血液流動,過濾系統的作用。它能將氧氣、蛋白質和鐵等營養物質帶到你正在訓練的肌肉上,幫助他們更快恢復健康。因為,當血液離開肌肉時,它會需要一些伴隨它的代謝副產物(如二氧化碳和乳酸),這樣也是導致DOMS的原因之一。 

此外,身體需要養分來修復受傷的組織,所以,運動後多補充高品質的蛋白質能提供身體必須材料來重建肌肉損傷,甚至還能幫助減緩運動後痠痛。所謂的高品質蛋白質是指富含必須胺基酸,包括支鏈胺基酸的蛋白質來源,例如肉類、奶類、蛋、乳清蛋白等。

資料來源/Men's Health
責任編輯/瀅瀅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上半身肌群
  • 跑步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跑5K
  • 徒手訓練
  • 初階訓練
  • 跑10K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瑜伽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