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生素D(也稱維他命D)是近年備受關注的微量營養素之一,最常見的攝取方式是在沒擦防曬用品下曬太陽。它不只對骨骼健康有益,也跟許多免疫性疾病有關,少了它,健康恐怕產生危機!研究發現,維生素D含量低與經常感冒和流感相關,而它能幫助我們的免疫系統在感冒和流感季節中保持平衡、減少感染風險。
維生素D缺乏雖然不是免疫性疾病的根本原因,但會使這類疾病狀況惡化。主因免疫系統中的白血球細胞表面,都有維生素D受體和活化酵素,而維生素D在保持免疫系統上的作用非常複雜,因為免疫力不是「越高越好」,而是像體操選手走平衡木一般,必須「維持平衡」。
自從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警告,維生素含量低與經常得感冒、流感有關,許多維生素D與感染相關的研究應運而生。2017年一項前瞻性臨床試驗的大量分析報告顯示,服用維生素D可將發生呼吸道感染的機率降低約42%;研究進一步建議,固定每天或每週服用一次,比每個月一次服用大量劑量來的有效,而最常用的每日劑量為3300-4000IU。
有一理論認為,冬季通常是感冒和流感的流行高峰期,原因是此時我們攝取的維生素D往往偏低。
維生素D多高或過低都不好!許多研究已發現,維生素D缺乏與高血壓、心肌梗塞、中風等心血管疾病有強烈關聯,也和類風濕關節炎、全身性硬化病、全身性紅斑狼瘡、第一型糖尿病等自體免疫疾病相關;血清中維生素D的濃度也被發現與大腸癌及乳癌的發病率呈負相關。此外,維生素D可抑制腎臟纖維化、發炎與降低蛋白尿的產生;另有研究發現,75 nmol/L以上的人具有較強的免疫功能,且呼吸道感染的可能較低。
相反地,一些研究發現如果血液中維生素D水平過高,可能對健康產生負面影響;如果維生素D高到中毒,症狀包括異常口渴,眼睛發炎,皮膚瘙癢、厭食、嗜睡、嘔吐、腹瀉、尿頻,以及鈣於血管壁、肝臟、肺部、腎臟、胃中異常沉澱,關節疼痛和瀰漫性骨質脫礦化。
根據2005-2008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研究19歲以上國人血清 25(OH)D的濃度,結果發現全國平均為18.1 ng/mL ,有66%以上國人處於缺乏(33 ng/mL);進一步,依照參與者抽血日期分四季,發現夏季的濃度最高、春季最低。總體而言,國人維生素D缺乏的比率偏高。
要特別注意的是,年長者、很少曬太陽的人、皮膚黑的人、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以及喝母乳的嬰兒較容易缺乏。
既然維生素D對健康有這麼廣泛的影響,那平常我們該怎麼獲取?需要多少?
曬太陽:這是最常見且效果好的獲取方式,光是曬太陽就能使身體合成足夠的維生素D。建議在早上10點到下午3點間,在不擦防曬用品情況下,讓臉、手臂、腿等曬約15分鐘,每週3-4次。
食物攝取:鮭魚、鮪魚、旗魚、秋刀魚等魚類,以及黑木耳、香菇、牛奶、優格、蛋、乳酪、動物內臟。要提醒的是,腸道對維生素D的吸收率沒有很好,單靠食物補充不一定足夠。
維生素D補充劑:無法透過曬太陽合成維生素D(例如冬季)、食物補充也不足時,再考慮選擇補充劑攝取。維生素D補充的嬰幼兒建議量為400 IU;成人的建議量50歲以下是400-1000 IU,50歲以上是1000-2000 IU。依據目前建議,每天的預防保健補充量不超過2000IU(治療劑量除外)。
資料來源/Pharmacy Times、《內科學誌》 2014:25:7-14維生素D的最新進展、Runner’s World、MedPartner、維基百科
責任編輯/Dama
高小姐由於自我要求較高,壓力相對較大,這幾個月進食時常常覺得食道有卡頓感,且容易脹氣,即使空腹狀況下也有脹氣情形,導致食慾低落。雖然因脹氣情形已看過不少門診,連腹部磁振造影檢查也找不出問題,後續,透過完整的腸道菌相功能檢測,才發現是「小腸菌叢過度增生」⋯⋯
聯欣診所院長顏佐樺指出,餐後脹氣是現代人普遍的身體毛病,而若明明沒吃甚麼東西,甚至是空腹的情況下,卻有脹氣情形,且持續7、8個小時都無法緩解,即有可能是「小腸菌叢過度增生」(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SIBO)。
在正常的腸胃蠕動功能下,吃進去的食物會在順利消化後,進入大腸才產生氣體,並透過放屁的方式,將氣體排出體外。而在SIBO的情況下,卻由於消化不良或腸胃蠕動功能不佳,導致食物沒有完全消化,並且囤積在小腸而產生氣體,就會有脹氣、腹脹不舒服的狀況。
顏佐樺指出,SIBO非常容易復發,若只是針對SIBO所引起的腸胃症狀處理,復發的可能性非常高,因此唯有釐清成因才能有效診治與預防。SIBO主要成因有以下4點,如經檢測後發現有相關情形,就須特別留意:
1_胃酸酵素不足:胃酸、膽汁、酵素分泌不足,使得食物未被充分消化,促使細菌生長。
2_蠕動不良:蠕動功能不佳,食物及液體停留在腸道中致使細菌生長。
3_藥物及免疫力不佳:長期使用制酸劑、慢性疾病用藥可能會影響胃酸、膽汁、酵素分泌;免疫力下降,易使腸道受感染。
4_喜愛吃精緻糖、易脹氣食物:食用精緻糖和易脹氣食物可能導致腸道產生過多氣體,提供細菌生長的環境。
顏佐樺指出,SIBO可以透過「腸道菌相功能檢測」揪出,例如乳果糖呼氣測試,若乳果糖被小腸細菌發酵產生氣體,就能診斷為SIBO。腸道環境的保健,可以從日常的飲食及生活習慣做起:
細嚼慢嚥、飯水分離:有助於提高食物在口腔和胃部的消化效率,促進上消化道消化。
適量攝取酸性食物:如消化不良可搭配酸性食物,如蘋果醋,可刺激胃酸分泌。
補充消化酵素:如食用木瓜、鳳梨等天然食物,或食用消化酵素保健品。
避免加工及易脹氣食物:蘆筍、豌豆、洋蔥、韭菜等雖然是蔬菜,但含有較高的纖維和難消化碳水化合物,亦容易造成腸道脹氣不適。
養成每日排便習慣:醫學上定義3天1次排便為正常排便狀況,但每天排便才是健康的指標。
釋放壓力:釋放壓力以維持腸胃蠕動功能正常運作,減少SIBO的發生。
避免久坐:站立半小時或進行適當運動有助於促進消化。
《優活健康網》為台灣極具專業權威性的健康知識平台,擁有完整醫療記者與編輯群,提供最正確的就醫認知與醫療知識。
【Uho優活健康網】:http://www.uho.com.tw/
【Uho優活健康網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uhofbfans/
從2016年開始,《Pokémon Go》席捲全球,它讓玩家踏出家門,把走路變成了一種樂此不疲的遊戲,也有人因為這款手遊成功瘦身。根據日東京舉辦的「醫療 x 遊戲化論壇」(Healthcare x Gamification Forum)上,寶可夢公司(The Pokémon Company)社長石原恆和宣稱,推出3年來,《Pokémon Go》已為全人類節省了約2兆日圓(約新台幣5,800億元)的醫療支出。
根據社長石原恆和表示,全球玩家於《Pokémon Go》累積的行走距離已達到230億公里,以1步0.7公尺換算的話,合計步數可達到32兆8,000步。日本築波大學的研究指出,平均走一步可以節省0.061日圓的醫療費用,換算下來,《Pokémon Go》已為全世界省下多達2兆日圓的醫療支出。2016年7月登場的《Pokémon Go》締造了許多紀錄,推出20天便進帳1億美元,初期全球日活躍用戶數更高達4,500萬人,並在去年9月突破下載量10億的門檻。
據統計,推出第一年,全球玩家就共同行走了87億公里,這個距離幾乎可來回地球到海王星一趟。儘管《Pokémon Go》的熱潮已有所衰退,這款遊戲至今依然擁有約1,100萬月活躍用戶。
石原恆和社長表示,在製作寶可夢系列的過程中,他意識到與現實世界的連結,是一款遊戲若要長久的必然生存之道。在遊戲破關後,與朋友交換寶可夢填滿圖鑑、分享寶可夢出沒地點、又或者進行對戰成為寶可夢火熱的重要因素。即使如此,要讓人們持續遊玩一部作品仍有極限,許多人小學畢業後也連帶從寶可夢畢業。石原恆和透露,要在這樣的情況下堅持下去,他們可說是煞費苦心。而《Pokémon Go》可說是他們對創造遊戲與現實世界連結的一種嘗試,如今這款遊戲已成為許多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石原恆和也提到,每次帶愛犬散步時,已經習慣一邊遊玩《Pokémon Go》,並稱只要還覺得有趣就會持續下去。
但對於創造遊戲與現實世界的連結,寶可夢公司似乎並不打算止於鼓勵用戶出門走走。今年5月時,寶可夢公司公布《Pokémon Sleep》,預計2020年推出,本次論壇上,石原恆和再度提起了這項計畫。《Pokémon Sleep》可藉由任天堂Pokemon Go Plus+設備測定玩家的睡眠時間,並透過藍牙將睡眠資料發送至手機,就目前而言,仍是一款我們難以想像其樣貌的嶄新遊戲。 石原恆和表示,隨著裝置與通訊技術的進步,這已經不是無法實現的任務。智慧手錶等裝置的誕生,使測量心跳、血壓、卡路里消耗,甚至睡眠狀態都變得易如反掌。至於為何選上睡眠這個題材,石原恆社長表示,睡眠是人類每天必定要做的事,因此便開始考慮如何將遊戲與睡眠做連結,打造一款讓每天早上起床更有趣的遊戲。
但串連睡眠與遊戲,這前所未有的任務仍舊讓人難以想像,畢竟《Pokémon Go》可以鼓勵用戶多走出戶外,而《Pokémon Sleep》該怎麼促使用戶睡得更好,就是得上市後,各位玩家自行體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