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訓練動作
  • 上半身肌群
  • 健身
  • 啞鈴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跑5K
  • 跑步
  • 重量訓練
  • 初階訓練
  • 核心肌群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
  • 運動器材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話題
  • 美研究證實:不分年齡,只要樂觀的人都能減少罹患心血管疾病
1
美研究證實:不分年齡,只要樂觀的人都能減少罹患心血管疾病
2
運動挑戰最大心率可以嗎?醫師警告心率應該控制在這個範圍才安全
3
外型瘦一定健康?小心其實可能是內臟脂肪滿滿的偷肥族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美研究證實:不分年齡,只要樂觀的人都能減少罹患心血管疾病

2020-04-27
話題 保健 觀念 生活

不管看哪一類醫生,他們都會告知病人要保持良好的心態,不要壓力太大跟想太多,以為只是醫師安慰你的一句話,其實這樣的說法在臨床上也是有根據。根據一項刊登在《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的研究顯示,發現樂觀不僅讓人生活比較快樂外,可以預防心臟病發作和心血管及疾病,甚至引起的嚴重併發正也會降低。

美研究證實:不分年齡,只要樂觀的人都能減少罹患心血管疾病 ©medium.com

不少研究都指出,情緒和癌症息息相關,心情的好與壞確實影響著你的身心健康。此研究有來自世界各國,包含不同人種,將近有23萬名參加者,這群人被追蹤了平均14年。研究人員利用了心理量表,來測量及評估參加者的「樂觀程度」和「整體健康」。

©imgflip.com

樂觀的人,併發症風險降低35% 

發現在測試中較為樂觀的人,減少罹患心血管疾病,甚至早死的死亡率也下降14%。研究人員也表示,比起悲觀的人,樂觀者因為心臟病,引起比較嚴重併發症的風險降低35%且不論各年齡,從青少年到年紀90多歲的結果都一樣。此研究成員是紐約市西奈山聖盧克醫院心臟病學教授Alan Rozanski博士,他們認為會有這樣的結果,是因為有正面思考的人會保持運動和健康飲食,加上少抽菸和喝酒,所以身體更為健康。

無論年齡多大,樂觀都是一種財富

研究也推論出,一個人如果對於未來的想法越積極,罹患心臟病或死亡的風險就會越小。至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關聯,研究人員推論因為樂觀的人或許更能面對壓力和焦慮,從而減低對心臟的壓力,並減低引起炎症的機會。研究人員表示,無論年齡多大,樂觀都是一種財富。且越來越多的數據顯示,悲觀情緒可能會損害健康,這些關聯也顯示出一些心理風險因素,像是憂鬱症、躁鬱症等。

©express.co.uk

保持樂觀遠離心臟疾病。其實過去荷蘭的一份研究,也是持相同見解,共有545位年紀介於64到84歲的男性,被長達15年的追蹤,這些人除了接受樂觀程度的測驗,同時也要評估健康狀態。結果發現,樂觀的男性比較不容易死於心臟疾病。較為天性樂觀的女性,心血管疾病致死風險明顯比較低。

資料來源/HEHO健康網

責任編輯/妞妞

分享文章
優活健康網
優活健康網

運動挑戰最大心率可以嗎?醫師警告心率應該控制在這個範圍才安全

2024-03-20
觀念運動傷害保健話題

67歲黃先生退休後都會郊區爬山,但最近這半年內自覺時不時有一些心悸及胸悶的現象,且連爬樓梯都感覺較喘,體力大不如前。原以為是年紀大的正常表現,於是拖了一段時間才來醫院檢查,結果卻發現心臟功能約莫只剩正常人的二分之一,左心室收縮分率僅剩30%,診斷為「心臟衰竭」。

每次運動都想挑戰最大心率?醫師警告這樣操爆心臟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

心房顫動死亡率高2倍

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陳玠宇指出,一般來說,正常靜止狀況下的心跳頻率介於每分鐘60至100下,不正常的心跳模式則稱作心律不整。除了心跳不規律之外,心跳太快或太慢都有可能是心律不整發作,而此心律不整可能來自於心臟的心房或者心室。

尤其慢性三高的患者,更可能合併老年人最常好發的「心房顫動」。根據統計,60歲以上的族群中,每100個人就會有4個心房顫動的患者,而到了80歲以上,盛行率就會提高到每10個人就會有1個心房顫動的患者。

隨著台灣邁入老年化社會,老年人口比例逐漸提高的同時,心房顫動就會在總人口中變得越來越常見;而且一旦有了心房顫動,死亡率會高2倍、中風率則高5倍之多,但有高達75%的患者平常卻幾乎沒什麼嚴重的症狀,因此不得不慎。

心跳速率超過最大心率要小心

陳玠宇指出,平常心跳比較快,除了交感神經較為興奮之外,其實也可能暗示著身體有著其他問題,諸如:心律不整、心臟衰竭、脫水、發炎感染、貧血、甲狀腺亢進等問題,需進一步檢查以釐清原因。

舉例來說,一個人的最大運動心率為220減掉年紀,若以50歲的年紀來論,最大運動心率為170,意即每分鐘170下心跳速率, 而此為100%運動強度的最大心跳速率。平常我們的活動分成5個等級強度:

最低強度(50-60%):慢走

低強度(60-70%):快走

中等強度(70-80%):慢跑

高強度(80-90%):快跑

最高強度(90-100%):衝刺跑

若當一個人在靜止、放鬆休息的狀況之下,心跳速率超過最大心率的一半以上,可能要懷疑有其他潛在的問題存在。

應控制心跳每分鐘50~70下

陳玠宇表示,換個角度來看,若心臟衰竭或有其他心臟疾病的患者,一般來說,心跳速率愈快反而會造成心臟過度負荷,也會加重心臟缺氧的狀況。

根據過往的國外研究顯示,在心臟衰竭的患者,若平均心跳超過每分鐘80下與平均心跳每分鐘小於65下相比,會增加將近4成的1年內的死亡率,尤其2016年的歐洲心臟衰竭指引更建議將患者的心跳降於每分鐘70下以下,建議心臟不好的患者應控制心跳於每分鐘50至70下,但須按照實際情況微調整。

一般而言,平常有在運動的成人,因為心臟相對會較為強而有力,尤其是年輕運動員,較常會有心跳較慢的正常現象,然而,當心臟提早退化,發生心跳過慢,甚至產生停頓的現象,更甚可能發生頭暈、暈厥或癲癇發作的情形,此時就必須專業評估是否需要置放心律調節器。

因此,在不同的生理情況下,應有不同的理想心跳速率,過快或過慢都可能暗藏著異常的生理意義。所以,平常應養成量測血壓與心跳的習慣並加以記錄,才能避免意外發生。

延伸閱讀:

「多喝水」就能守護心臟健康?研究揭「心跳快會早死」4招降心率

不只心跳太快⋯心跳太慢嚴重恐致命!台大心臟權威教「這樣做」預防

本文獲優活健康網授權轉載。

原文:別把心臟操過頭!醫警告「心跳超過最大心率」很危險:每分鐘●●下

 

/ 關於優活健康網 /
優活健康網

《優活健康網》為台灣極具專業權威性的健康知識平台,擁有完整醫療記者與編輯群,提供最正確的就醫認知與醫療知識。
【Uho優活健康網】:http://www.uho.com.tw/
【Uho優活健康網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uhofbfans/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外型瘦一定健康?小心其實可能是內臟脂肪滿滿的偷肥族

2020-08-10
觀念保健瘦身話題

你聽過「偷肥族」(Thin on the Outside, Fat on the Inside)嗎?其實,偷肥族就是外表看起來瘦,但內在油脂可不少的意思。像是有些人的BMI數值落在正常範圍,以及體重也正常,但是醫師們發現,這樣的情況人有些都有代謝症候群,然而還是屬於偷肥一族,因為他們沒有運動的習慣,外表不顯胖,但脂肪都堆積在內臟器官。

外型瘦一定健康?小心其實可能是內臟脂肪滿滿的偷肥族 ©seca.com

體重不代表一切,體脂才能判斷健康

體重的組成包括了肌肉、脂肪、骨骼、水分等成份的重量,我們其實更應該關心脂肪的多寡,因為脂肪(尤其內臟脂肪)的囤積與許多代謝疾病有關。像是肥胖、代謝症候群、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脂肪肝、心血管疾病等,單看體重,無法得知脂肪的多寡。例如對於長期運動健身的人而言,身體充滿肌肉,肌肉的密度比脂肪來得高,因此這些人的體重往往不低,甚至單看體重會以為這樣可能是個胖子,但其實他們的外型看來並不胖,而是結實精壯。此外,當然要吃得健康也才能控制內臟脂肪。

偷肥族對身體的傷害

偷肥族的重大特徵就是,內臟脂肪過高。內臟脂肪容易囤積在腸胃附近,所以,腹部都會鼓起來,也就是大家俗稱的啤酒肚。而代謝性症候群與內臟脂肪有關;因此,大多數被診斷出代謝性症候群的患者都以男性居多,根據國民健康署的統計,男性腰圍超過90公分;女性腰圍超過80公分,就代表內臟脂肪量已經超過標準,在健康上可能就會出現問題。根據國外研究指出,內臟脂肪會分泌出30種以上有害的物質,因此又被稱做「脂肪毒」。為了要避免以上這些為害身體健康的情形發生,減少內臟脂肪就便得格外的重要!

如何減少內臟脂肪?

想要減掉內臟脂肪,首先要減掉皮下脂肪!為什麼會這樣說呢?因為,經過一項科學的研究發現,內臟脂肪與皮下脂肪有著存在並發的關係,然而內臟脂肪容易引發皮下脂肪的增加,所以,如果你只減少皮下脂肪卻放任內臟脂肪不減,就相當於治標不治本的做法。如果不想讓內臟脂肪增加,最根本的觀念就是控制熱量的攝取,這取決於從飲食中的熱量攝取及運動和基礎代謝使用的熱量消耗這兩者之間的關係。首先,我們必須要控制澱粉跟含糖飲料,接著就是控制油脂的攝取量與增加蛋白質,讓身體處於「消耗熱量大於攝取熱量」的狀態。

資料來源/關鍵評論網、Metro

責任編輯/妞妞

分享文章
  • 訓練動作
  • 上半身肌群
  • 健身
  • 啞鈴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跑5K
  • 跑步
  • 重量訓練
  • 初階訓練
  • 核心肌群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
  • 運動器材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