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訓練動作
  • 啞鈴
  • 健身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瑜伽
  • 重量訓練
  • 初階訓練
  • 跑步
  • 跑5K
  • 運動器材
  • 核心肌群
  • 跑10K
  • 肩部肌群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知識庫
  • 重量訓練的人適合採用限制型飲食法來有效增肌減脂嗎?
1
進食時間會有影響
重量訓練的人適合採用限制型飲食法來有效增肌減脂嗎?
2
MIRROR健身鏡
家裡就是你的健身房!MIRROR智能鏡各項健身指南讓你在家即可訓練
3
運動提升記憶力 幫助大腦延緩老化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重量訓練的人適合採用限制型飲食法來有效增肌減脂嗎?

2020-05-15
知識庫 健身 飲食方式 減脂 增肌 觀念

在近幾年來間歇性進食或限制型飲食引發了許多人的討論,它主要可以不用改變你原有的飲食成份,而是只要調整你進食的時間,這種飲食方式不僅限制了人們對於攝取食物的種類與卡路里之外,還限制了可以用來吃東西的時間。然而,這樣限制時間的進食法對於增肌或減脂會有什麼影響?

進食時間會有影響
進食的時間對於增肌減脂會有什麼影響?

何謂限制飲食法?

限制飲食法(time-restricted feeding)又可以稱為間歇性斷食法(Intermittent Fast),這將意謂著一個人每天在特定的時間範圍內可吃東西的時間,這樣的時間範圍可能會依據每個人的喜好或習慣,攝定出不同的進食時間表。目前常見的間歇性斷食法有兩個,其中一個是5:2就是一週內有五天正常吃,另外二天各只吃500卡的熱量,因為有兩天只能各攝取500卡的熱量,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還是十分辛苦的,所以,大家比較能接受的另一個方式就是16:8間歇性斷食法,它就是你一天內的8小時可正常進食,其餘的16小時採用禁食,在禁食的期間還是可以喝水、茶或咖啡這些零熱量的飲品。

常見的間歇性斷食法
常見的間歇性斷食法有5:2以及16:8這兩種,你可依據自己的生活習慣來選擇!

儘管這樣的飲食方式並非對於每個人都有相同的效果,但最近的一些研究表明,這樣的飲食方式對於某些人來說有減輕體重並降低代謝性疾病(糖尿病)的風險;限制飲食法可以幫助人減少每日食物的攝取量,而不必特別刻意的去計算卡路里,這也是一種避免落入常見的飲食陷阱,例如深夜零食的一種健康方式,但如果你有糖尿病或是其它慢性疾病的人,請務必先詢問過醫生在進行這樣的飲食方式。

限制型飲食法的概念

由於我們吃進食物身體就會分泌胰島素來分解食物,當我們攝取的能量大於消耗的能量時,胰島素會將攝取的能量轉化為肝醣儲存於肝臟中,當肝臟儲存滿了之後,就會將能量轉化為脂肪儲存於人體內,脂肪的儲存空間是沒有上限的,所以它能不斷的累積於人體內。而我們採用間歇性斷食的時後,正好將整個過程反過來,因為,禁食會造成胰島素濃度下降,同時提醒大腦該使用肝臟內的肝醣來補充能量,當肝醣提領完畢時身體就會將脂肪分解已獲取能量來源,這也就是在禁食時間內身體會分解脂肪提供能量,讓脂肪獲得減少的原因。

另外,也正因為透過這樣的飲食方式,可以降低胰島素分泌與降低血脂,在另一份國外研究報告中發現,人體經過12~24小時斷食再配合高強度運動,能有效刺激人體的生長激素(HGH)分泌,由於HGH有減少體內脂肪、增加肌肉、增加骨密度、增加體力、改善皮膚光澤和肌理及改善免疫系統功能等療效,所以,可達到明顯的減肥效果。

食物需要胰島素來分解
採用間歇性斷食會減少脂肪是在禁食時間內身體會分解脂肪提供能量,讓脂肪獲得減少的原因。

限制型飲食法增肌?

除了上述所說的減少脂肪的功效之外,限制型飲食法是否能增加肌肉?根據2017年發表於歐洲體育科學雜誌(European Journal of Sport Science)上的一篇研究報告指出,採用有時間限制的飲食方式搭配上運動訓練,對於增加肌肉的效果十分的有效。這項研究隨機調查了年輕男性對限制時間飲食法與肌肉增長的情況,以評估營養攝取與男性身體成分和肌肉力量之間的變化。

這項研究將這些年輕男子隨機分為有限制時間飲食與沒有限制時間飲食兩組,並進行8週的阻力訓練(RT),這項研究計劃包括在每週四天的四個小時內消耗所有卡路里,但不限制所食用食物的數量或類型;每週進行三天的阻力型訓練(RT),訓練包含交替進行的上身和下身練習,每次訓練的動作都以8-12RM強度執行4組以盡量達到力竭為主。

量測在第四週和第八週進行,採用雙能X射線吸收法測量全身成分,並通過超聲測量肌肉橫截面積,以評估上半身與下半身的肌力與肌耐力,並分析與收集4天的飲食記錄。最後研究人員得出的研究結果,遵循限時飲食計劃的人分別每日都減少了650卡路里的攝入量,但短期在肌力方面並沒有明顯的衰退,但是與沒有限制飲食時間的標準組相比之下,限制飲食的人並不能減少體重或體內脂肪。

另一項研究將受過阻力訓練的男性,同樣分為有限制時間飲食與沒有限制時間飲食兩組,限時飲食組的人每天在8個小時內進行進食,並滿足每日卡路里的需求量100%,在持續八週的實驗之後發現,限制飲食這組人並沒有因為這樣減少肌肉量反而是脂肪量的減少。

間歇飲食能夠增肌
限制型飲食法除了可以減脂外,還能夠搭配上訓練來進行增肌嗎?

限制飲食可以這樣做

限制飲食是採用較長的時間禁止飲食,然後再採用短時間內進食的做法,所以,可以依據每個人的作息方式與運動習慣來做調整。例如:晚上8點之後開始禁食,隔天中午12點之後就可以開始進食,這中間只有早餐不吃,其於中餐跟晚餐都可以正常進食,對於大家來說禁食的16小時裡,有大多數的時間都處於睡眠狀態,這樣也比較符合一般人的作息狀況。另外,在可以進食的8小時裡並不是可以隨意亂吃,同樣,要注意採用健康且均衡的飲食習慣,確保人體攝取充份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維生素與礦物質這五大元素。

資料參考/ISME、European Journal of Sport Science

責任編輯/David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家裡就是你的健身房!MIRROR智能鏡各項健身指南讓你在家即可訓練

2020-08-31
生活流行健身配備館話題生活

由於之前新冠肺炎的影響,各國國人待在家裡的時間非常多,除了在家打電動、看影集外,卻無法外出走動,雖然目前疫情有減緩的趨勢,但根據調查發現,超過五成的人在近幾個月的生活型態出現各種變化。有45.7%的人認為自己的身體活動量比疫情前來的少,因此這樣的狀態不僅會影響到身材,連健康都會牽連。紐約的新創公司MIRROR,看準了運動對身體的益處,因此打造出了一項能讓不想花時間上健身房的人在家也可以運動產品:「MIRROR 智能鏡」,對於現在疫情的狀態也非常適合。

MIRROR健身鏡
家裡就是你的健身房!MIRROR智能鏡各項健身指南讓你在家即可訓練 ©engadget.com

MIRROR智能鏡全方位打造居家健身課程

來自紐約的新創公司MIRROR,在前兩年就認定健身在全球市場會有好的發展,因此開發了一面全身鏡打造居家健身房。MIRROR創辦人布萊恩·普特南(Brynn Putnam)表示,一般要定期上健身房運動其實非常耗時也昂貴,此外,要與教練一對一上課,費用實在龐大,因此才發開這一面智能鏡,好讓學員在家裡的健身房能與教練實際互動。MIRROR智能鏡打破地理與時間限制,開發一款有互動顯示器的「LCD 全身鏡」,為人們打造全新的健身體驗,學員除了透過鏡子觀看MIRROR的健身課程外,還可以從鏡中觀察動作、調整姿勢。此外,MIRROR與身上的配戴裝置連線,如心律監測器或Apple Watch這項功能,就可以即時查看身體指標,並得到相應的運動指示。

MIRROR智能鏡課程內容也非常豐富,從肌力訓練到有氧課程,甚至到皮拉提斯、瑜伽都有。此外,還有喇叭功能,只要連接手機藍芽,學員就能播放自己喜歡的音樂開始運動,打造一個獨一無二的健身環境,讓家裡就是你最喜愛的運動場所。

©internationalnewsheadline.com

一週50課程,讓運動菜單豐富又有趣

MIRROR智能鏡平均每周推出會50堂課程,課程包括有氧運動、瑜伽,肌力訓練、拳擊、皮拉提斯和伸展等課程,讓初學者到具有運動習慣,甚至選手等級的人都能透過這樣的課程搭配做訓練。另外,MIRROR智能鏡還推出線上直播課程,學員們可以無限使用在線課程,也可以報名參加在線的直播課,這樣的課程對於現在人來說非常方便,不管你是下班沒時間運動的上班族,還是在家帶小孩的家庭主婦,或是因為疫情不想上身房運動的人,這樣的需求都能為你自己打造一個舒適的健身環境。然而線上課可以營造出上團課的氛圍,讓學員們互相鼓勵,以達到運動的堅持效果。

Mirror健身鏡
©engadget.com

MIRROR智能鏡三大好處

節省空間:MIRROR智能鏡不像跑步機、爬坡機、重訓機這麼龐大,因此放在家裡是非常節省空間。此外,它發出的聲音也不會像前述這些機器來的大聲。

數據輔助:外面健身房教練可以實時看到學員的各項健康指標,但MIRROR智能鏡自身也會根據這些數據進行提醒,如果學員參加直播課,MIRROR智能鏡發現心率沒有達到應有的要求,會通過鏡子提醒學員。

隱私需求:許多人在運動時,都希望運動環境能夠安靜以及人少,這樣才能放心的做訓練。因此,MIRROR智能鏡滿足了這部份人隱私和空間需求。MIRROR智能鏡也會考慮學員的受傷情況,像是如果膝蓋曾經受過傷,它能將課程中的深蹲動作,換成更安全的訓練動作。

MIRROR健身鏡
©engadget.com

MIRROR智能鏡在國外目前售價是1,500美元,之後需要再以每月39美元的訂閱費取得健身課程,無論是瑜伽、皮拉提斯、有氧運動、肌力訓練或是拳擊,學員都能找到符合自己訓練課程與強度進行。未來,MIRROR創辦人表示,不設限自己只是健身器材,更希望將產品能與居家時尚以及心理健康結合,讓這面鏡子成為人們家中必備的傢俱。

資料來源/MIRROR、ENGADGET

責任編輯/妞妞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運動提升記憶力 幫助大腦延緩老化

2017-09-22
保健高齡重量訓練健身話題

根據2006年3月美國肥胖醫學委員會的一篇文章提及,自主性的身體活動和運動訓練能更好的促進神經生成、神經適應和神經保護可有利地影響大腦的可塑性。這代表著運動可以使大腦具有連續的能力創造神經元之間的新聯繫,以促進學習、批判性思維和記憶。文章進一步指出,運動可以提高大腦的適應能力,對預防和治療肥胖、癌症、憂鬱症、與衰老相關的認知下降以及神經系統疾病如帕金森氏症、老年癡呆症、缺血性中風以及頭部和脊髓損傷都有關聯。

運動提升記憶力 幫助大腦延緩老化

舉重與其他訓練不同嗎?

心肺或有氧運動都是一種耗費體力的身體活動,有氧運動像是游泳、慢跑,散步和划船機,當我們持續並執行高強度的訓練時,則需要大量的氧氣來滿足肺和心臟的能量需求。然而,舉重則是一種短時間、劇烈卻不需要氧氣的運動,它被認為是一種無氧活動,因為在舉重的動作中,所需的肌肉力量要比氧氣來的更多。相反,它們會產生其他代謝物質,如:乳酸來完成提升。期間儲存的血糖和脂肪是透過有氧運動消耗,磷酸肌酸和肌肉葡萄糖則當作舉重時的燃料。

重訓對於大腦的幫助與影響

儘管有很多關於長期使用類固醇對大腦影響的文章,但是關於舉重對大腦的長期影響的文獻似乎很少。一些舉重運動員會使用類固醇激素來提高性能和肌肉質量。然而,關於舉重對身體各種生理系統的影響的研究可以發現,有些暗示舉重可能是對骨密度產生有益的影響而不是大腦。根據2000年6月出版的《神經學研究》發表的一項研究提到,腦血流速度引起大腦內動脈的壓力高達450/380 mmHg。作者在文中指出:「中風、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視網膜出血和視網膜脫離等急性腦損傷都可能與舉重有關。」
 
2010年1月25日出版的《紐約時報》雜誌上刊登了一篇文章,討論了溫哥華綜合醫院關於老年婦女的研究,以及重量訓練對大腦功能的影響。研究人員針對年齡在65至77歲的女性之間,每周進行一或兩個小時的啞鈴和舉重等重量訓練項目。一年後,她們接受考試,測試她們的執行能力和計劃能力。結果顯示,經過了一年的這些訓練後,她們獲得的成績更高,認知能力明顯有了改善。

此外,還有一份《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2011年的運動訓練增加海馬的大小,提高記憶力的實驗;針對120名老人,以心智狀態與身體健康狀況做為篩選條件,選出來的受試者平均年齡為66歲,實驗開始前至少半年內,他們每週走路時間不超過30分鐘。受試者隨機分為兩組,其中一組每天散步40分鐘,另一組在同樣時間內只做伸展操。實驗期限為一年,在實驗前、實驗中和實驗結束時,以現象方式測量受試者海馬迴體積。散步組的海馬迴體積在一年內平均增加了大約百分之二;伸展組的海馬迴記憶組織平均萎縮了大約百分之一點四強。做伸展動作無法刺激海馬迴生長,但散步可以。這項結果證明,海馬迴隨著年紀增長而自然萎縮的原因不在於年齡,而是缺乏運動。

現在,神經科學已經證明,無論是步行還是舉重,有規律的運動似乎能增加大腦中血清素的輸出量。當大腦中存在大量的血清素時,便會產生許多負面情緒,影響食慾和睡眠,所以這個成分不管是對生理或是心理上來說都是不好的影響。舉重和其他訓練會在大腦中產生腦內啡的釋放,它是一種止痛劑,有助於訓練後的內心良好的感覺,也是成就感的來源。有一種被稱為單胺假說,只要不涉及使用類固醇舉重,其包括多巴胺產生以及血清素和內啡肽,這些好處似乎能對大腦產生有利的長期影響。因為若在舉重中有使用類固醇的話,很可能在運動員的身體裡面產身不好的影響。

資料來源/LIVESTRONG、《失智可以預防更可以治癒》
責任編輯/瀅瀅

分享文章
  • 訓練動作
  • 啞鈴
  • 健身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瑜伽
  • 重量訓練
  • 初階訓練
  • 跑步
  • 跑5K
  • 運動器材
  • 核心肌群
  • 跑10K
  • 肩部肌群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