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不只是手腳的活動,更是全身的律動。為自己設定訓練目標、想加強運動表現,除了注重肌肉的收縮、頻率、整合之外,呼吸、心跳、肺活量、血液循環、神經元的傳導、內分泌等生理作用都必須做調整。所以我們在運動前,一定要先了解運動時生理機能的運作、各系統的協調與承受力,才能避免運動傷害、享受運動的好處。下文運動時四個部分的作用,愛運動的你一定要知道!
人類基本動作由推拉轉走所構成,這些人體自然動作能力,源自於肌肉產生力量,作用在骨骼之上,進而發展成競技運動。骨骼肌肉系統的組成包含骨骼、關節、肌肉、肌腱,當肌肉需要活動時,由大腦發訊號,經由運動神經元(神經細胞)做支配,並產生一連串相應的運動。 所以運動與骨骼肌肉、神經系統的組成與發展至關重要。
身體循環系統包括心臟、血管、血液,職司氧氣和養份輸送,以及二氧化碳的排出。促進循環系統生長發展的最大力量是運動訓練,因為構成循環系統的身體組織需透過運動引起的一連串反射和反應,才能給予有效刺激,使其生長發展。因此,循環系統機能不僅關乎身體體能的強弱,也影響到身體的運作效率。
內分泌系統可說是身心平衡的關鍵!內分泌系統是分泌「荷爾蒙」至血液循環中的器官,包括甲狀腺、腎上腺、胰島素等等。荷爾蒙隨著血液流動至身體各處,在人體的作用非常廣泛,從皮膚、心臟血管、腦部、腸道、骨頭等,都受到荷爾蒙的調節,而不同荷爾蒙之間也會互相影響,形成一個錯綜複雜的網絡,來維持身體機能的恆定。在體能強化的過程中,內分泌與免疫系統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體溫的調節是持體內環境恆定的先決條件,由於發熱和散熱兩種作用平衡結果,使得正常體溫經常維持在一個極小的範圍內。運動時人體的總產熱量可能急劇增加,溫度的調節、散熱與保溫的方法以及過高體溫對身體的影響與反應,都是運動人員必須了解的重要知識。
為了幫助熱愛運動的人正確運動,《運動星球》特別邀請擁有醫學、復健及物理治療背景的長庚大學物理治療學系暨復健科學研究所教授-王鐘賢教授,開設2020運動系列認證班【運動生理】課程。課程將運動生理分為四大主題(四堂課),深入淺出且完整地結合理論基礎與實務應用,讓學員把看似難懂的運動生理學,輕鬆活用在自己的運動中。除了運動愛好者,物理治療師、運動營養師、私人或團課教練,以及運動相關團體課程指導員等運動相關專業人員,都相當適合來上這堂課程!
課程名稱 2020運動系列認證班【運動生理】
課程時間
第一堂:7/25星期六,早上9:00~12:00
第二堂:7/26星期日,早上9:00~12:00
第三堂:8/01星期六,早上9:00~12:00
第四堂:8/02星期日,早上9:00~12:00
本課程共分為 (一)、(二) 、(三) 、(四) 四堂課,每堂課3小時,合計12小時
課程地點 台北市民生東路二段141號8樓
參加對象 對課程有興趣之學員均可報名
報名時間 即日起至額滿為止
報名費用 原價NT 9,600.- /人,經濟促進方案優惠價NT 7,600.- /人,現正實施中(學費包含課程講義一份)
課程認證
中華民國物理治療學會繼續教育專業積分
中華民國營養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繼續教育績分
主辦單位 亞洲大學物理治療學系/長庚大學物理治療學系
協辦單位 運動星球
報名詳情請上 Accupass活動通 報名
許多久坐、久站,以及想減重的人,會因為身體警訊或是想保養身材開始培養運動習慣,但有時可能想快速達到效果就將運動量提高,其實,運動過量會讓人未蒙其利先受其害!以下為運動過量傷對身體的3大影響,看完後請保持規律運動、作息,才能讓運動表現事半功倍。
很多人在運動前不會做足暖身,卻又開始進行大量運動,像是跑步、重量訓練都可能會造成身體局部過度使用,導致關節以及肌肉磨損。像是常見的腰背肌慢性磨損和膝關節磨損等問題,若出現身體局部磨損時,就需要改變運動的方式,像是經常打籃球的人,就可以穿插游泳或瑜伽來減少局部重複性動作帶來的運動傷害。
根據許多國外研究發現,太高強度與密集的運動不僅沒達到強健身體,反而會讓免疫力下降。許多科學家們有注意到過度的運動對於免疫系統反而會傷害,這些運動員比較容易感冒,而適度的中強度運動卻反能提高免疫力來對抗病毒或細菌。根據多倫多大學針對19~29歲的平常不常運動者,讓他們分別每周進行三次或五次的40分鐘有氧運動,連續達12周之久,隨後由血液檢察中發現,每周三次運動者的CD16殺手細胞增加27%,而每周五次者則只提高21%,而每周運動五次者的免疫細胞數量竟減少33%!所以由實驗證明,過度運動並不是一件好事。
一次性的運動過量或是長期的過度運動,會因為疲勞而抑制腦下垂體的分泌,使雄性素及雌激素的前驅材料去氫皮質酮(DHEA)的濃度下降,此時會讓體力恢復的較慢且影響人體內氨基酸的攝取,以及核酸和蛋白質的合成,長期下來會影響肌肉、骨骼和紅血球的生長,讓人提前衰老、降低抗氧化能力。
很多人以為運動時身體出現疼痛或是運動後痠痛是正常的現象,因為運動後會使肌肉損,開始出現肌肉痠痛現象,但是,如果是運動過程中發現急性的劇痛或是隱隱作痛,並非肌肉痠痛的感覺時,此時就是身體因為運動過量而造成的疼痛訊號,需要馬上停止運動並且休息後再審視疼痛的狀況來選擇是否需要就醫醫治療。如果是因為乳酸堆積或是肌肉過度緊繃造成的肌肉痠痛,則需要降低運動強度,或做一些按摩、物理治療等緩解不適。
時常聽到:「心情不好就去運動!」這句話本意是沒錯,但當運動量過度時就會造成反效果。運動時,大腦會釋放出腦內啡讓人感到愉悅,但如果運動量過大,會適得其反,讓焦慮鬱悶的心情不但無法緩解還會被放大!因此,當你心情不好時,可以去做適當的輕運動,像是瑜伽,如果真的想大量抒發,建議做30~45分鐘的有氧拳擊讓汗水狂飆,不僅能排解壓力,同時也能達到燃脂效果。
適量運動可幫助睡眠品質上升,但運動過度會導致交感神經系統障礙,像是太拚命跑步、重量訓練等無氧運動,會讓交感神經異常活躍,導致晚上興奮睡不著。建議要做這些運動時,愈早愈好,不僅對晚上睡眠的影響較小,同時也能因為睡眠品質變好來提升運動表現。如果有失眠嚴重的人,不建議做劇烈運動,溫和的伸展才能幫助。
資料來源/PEAK FITNESS、BUSINESS INSIDER、HEHO健康網
責任編輯/妞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