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發現已經樓梯爬不動、毛巾擰不乾,以及動不動就覺得疲憊?小心,當出現這些症狀時可能代表肌肉正在流失。我們的體力與肌肉質量息息相關,肌肉影響身體能量與新陳代謝效率,當肌肉漸漸流失,也會使體力逐漸衰弱、提前老化,甚至可能提高跌倒與失能風險,若想要預防肌肉且留住體力享受生活,其實從25歲就要開始維持肌肉量。
大約從30歲後開始,我們的肌肉質量會因為老化開始逐漸流失,到了40歲之後,肌肉會開始以每10年約8%左右的速度流失,然而大腿的肌肉力量減少更快,每10年減少10~15%,此時就會逐漸演變成肌少症。然而肌少症不只會造成肌力下降,它跟骨質疏鬆一樣都有跌倒後死亡的風險,尤其是長者更必須注意。
肌少症可以分成3個等級,最前面屬於「前肌少症」,也就是開始有肌少症的問題產生,但還不算疾病,再來則是「肌少症」跟「嚴重肌少症」,差別是看有沒有影響到日常生活。如果肌肉開始流失,屬於前肌少症,肌力下降「或是」活動力下降則是肌少症,嚴重肌少症則是肌力下降而且活動力也會下降。一般來說,肌少症跟骨質疏鬆一樣,要去醫院做X光檢測才能確認肌肉質量。但同時也跟骨質疏鬆一樣,有些早期的徵兆可以判別,如果出現這些問題一定要趕快到醫院就醫,避免情況繼續惡化。
蛋白質是組成肌肉的元素之一,不管男女老少都非常需要它。蛋白質是構成體內每個細胞和組織(包括肌 肉組織、內部器官、肌腱、皮膚、頭髮和指甲) 結構的一部分。平均而言,它約佔你身體總體的20%。蛋白質是新組織的生長和形成、組織修復和調節許多代謝途徑所必需,可以用作產生能量的燃料,也被用來製造幾乎所有的人體酶以及各種激素(例如腎上腺素和胰島素)和神經傳遞物質,然而蛋白質維持組織中最佳的液體平衡,將營養物質送進與進出細胞,運送氧氣和調節血液凝結作用。因此,如果當蛋白質攝取不足時,會出現肌肉無力、新陳代謝降低等情況。
除了飲食要多攝取蛋白質外,運動也是一項不可缺少的事。在蛋白質攝取方面,建議攝取量可以達每天1.0~1.3g/kg,可以從許多優質的海鮮、肉類以及雞蛋攝取,然而現在的肌力訓練並非年輕人的專利,對年長者而言也是非常重要,但要長者去健身房跟年輕人一樣地做訓練,除了心理層面可能會不適應外,在沒有專業教練的指導下,也有安全的疑慮。此時,可以透過水中運動或是瑜伽以及輕量的舉重來提升銀髮族的肌力。
資料來源/NCBI、HEALTHLINE
責任編輯/妞妞
「醫師,我以前從來沒有閃到腰過,結果光今年就閃了3次,好像有了第1次之後就會一直來!」有病患在診間詢問醫生,疑惑為何閃到腰會一直反覆發作?骨科醫師提醒,若經常閃到腰,要小心這可能不是巧合,而是核心肌群中的「這塊肌肉」沒有完全復原,並建議可透過「腹橫肌收縮」運動來訓練腰部核心肌群,保護腰背、脊椎。
事實上,「閃到腰」是背部肌肉拉傷的一種,通常是在突然變換姿勢時,因背部肌肉施力不當所導致,例如從床猛然起身、快速轉身,或是彎搬重物要直起身來的瞬間等,好發於各個年齡層的成年人,症狀較多是腰部單側疼痛。
閃到腰的嚴重程度因人而異,根據肌肉拉傷的嚴重程度,會有不同的疼痛程度,輕微的拉傷,可能只需要稍微休息一下就不痛了,但嚴重時可能必須躺下休息才能緩解疼痛,而且疼痛會持續好幾天,等待肌肉拉傷、發炎慢慢復原。
台中光田綜合醫院骨科主治醫師嚴可倫在臉書粉絲頁發文表示,很多人閃到腰,在疼痛症狀減退之後就以為「好了」,但脊椎附近有許多深層的核心小肌肉,負責穩定脊椎,閃到腰之後,這些小肌肉可能沒有正常運作,所以就會容易再次閃到。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建議患者做一些簡單的核心訓練,讓這些小肌肉「重開機」一下。
嚴可倫建議,在家可做超簡單的「腹橫肌收縮運動」來訓練腰部核心肌群,達到保護腰背、脊椎的效果。他補充,想了解這種運動的簡單程度,其實也能用「仰臥不起坐」來形容,以下教民眾動作步驟:
1.平躺,脖子下可以墊個枕頭或毛巾,雙腳屈膝、腳踩在床上。
2.肚臍內縮(就是傳說中的縮小腹),感覺腹肌微微用力。維持5~10秒,重複10次。
3.進階版:在肚臍內縮的情況下,雙腳交替踏步,重複10下。(注意踏步時要維持肚臍內縮,然後不要憋氣。)
4.在躺姿執行腹橫肌收縮沒有問題後,可以嘗試再各種姿勢(站著、坐著都可以),以及活動中(像是走路的時候)搭配腹橫肌收縮運動。
有不少民眾會問:第4步驟的「各種姿勢」,有沒有包括半躺在沙發上看電視?嚴可倫強調,這種姿勢雖然一時很舒服,但是會讓脊椎呈現大角度的彎曲,很容易造成腰跟背的傷害,還是應該要盡量避免。
《優活健康網》為台灣極具專業權威性的健康知識平台,擁有完整醫療記者與編輯群,提供最正確的就醫認知與醫療知識。
【Uho優活健康網】:http://www.uho.com.tw/
【Uho優活健康網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uhofbfans/
疼痛是現代人常見的一種身體症狀,當我們感受到疼痛的同時,除了情緒會受到影響外,還會因為恐懼而使得我們陷入恐懼,有的人甚至會因為害怕而躲起來獨自面對這個問題,反而讓疼痛的問題更陷入困境之中。
然而,每個人對於疼痛的感受程度都有所不同,疼痛雖然一開始是一個身體現象,但也是與心理狀態息息相容,尤其,容易因為這個狀態而感受到恐懼,這也是處於生物上的本能反應,例如:我們身處於危險情況時,強烈的恐懼感能壓制疼痛度的問題,進而快速的做出逃跑或是戰鬥的決定。下面將整理出6種疼痛類型的人格並由醫師提供相對應的建議,讓你能更了解自己在疼痛的忍受度上是屬於哪一種類型。
對這類人來說,沒有什麼比對疼痛的恐懼還嚴重,因此,他們會使用不引起疼痛的姿勢,藉此避開疼痛的產生。可是,這樣不但無法解決問題,反而還可能讓疼痛轉移到其他部位,對背部造成更嚴重的傷害。若持續下去,情況只會愈來愈嚴重。
醫師建議:
逃避問題對人生沒什麼幫助,對背痛問題只會造成傷害。單一姿勢會對背部造成新的負擔,僵硬則會使背痛加劇,最後,陷入難以打破的惡性循環。身體活動對治療背痛非常重要,只有這樣才能打破疼痛循環。
這類型的人傾向自己消化疼痛,不想讓別人發現。也許因為他們不想讓周圍的人有所負擔,也許他們覺得這樣就可以戰勝疼痛,但是這種行為模式並不能改善情況,甚至還可能引發憂鬱症。
醫師建議:
有疼痛問題的人,應該要告知其他人,不能只想靠自己解決。這是讓自己更了解疼痛的方式,也是痊癒的第一步。
這類型的人會打起精神,不讓自己離開正軌。他努力征服疼痛,然而,是靠服用藥物的方式。他們沒有思考過疼痛的原因,一心只想盡快擺脫疼痛,任何方法都可以。
醫師建議:
為疼痛做點什麼其實是一個正確的出發點,但方向是錯誤的。只有在查明真正病因之後, 對抗疼痛的行動才是合理的,因為疼痛是人體的警告訊號。
對這類人來說,重點只有一個:背痛與其後果。他們害怕情況會愈來愈糟,擔心不適的背後可能隱藏著更重大的疾病,因此他們讓周遭的人非常緊張,同時也愈來愈控制不住自己,忽略了可能的治療方式。
醫師建議:
我並不是反對敏感地注意自己的身體,然而,應該要有建設性,不能忘記尋找問題的解決方法。一開始就充滿負面思考的人,愈難找到正確的道路。
這類型的人已經接受要與背痛共存這件事,放棄治癒的希望。他們試過無數次治療,但是都徒勞無功,生活只圍繞著背痛打轉,社交生活也受到影響。
醫師建議:
放棄並不是選項。當然,未能夠達到效果的治療,會讓人心灰意冷,但這應該可以是個起點,進而讓人繼續努力尋找可能的病因。
這類型的人將疼痛視為身體的警訊,他們會追根究柢地找原因,並不會妥協於眼前的情況。除此之外,他們也不會只著眼於背部,而是會觀察整體生活方式。態度堅定不移,想要告別背痛的決心非常強大。
醫師建議:
這是一條可以永久跟背痛說再見的正確道路!因此,建議平日先觀察、記錄背痛的狀況。接著,可主動尋求專業人員(如醫療院所)協助,循序漸進,一步步調整身心狀態,進而達到改善背痛的期望。
書籍資訊
文章摘自健康你好出版, 狄特里‧格內麥爾著作《背脊‧肌筋膜:照護百科解剖書》一書。
本書特色
◎全彩圖解深入淺出:作者以淺顯易懂的文字,搭配賞心悅目的彩圖,清楚說明背脊保健知識。
◎照護方法實用多元:圖文解說簡易鍛鍊運動,以及疼痛緊急緩解法,多管齊下,有效減輕症狀。
名人推薦
台灣復健醫學會副理事長 周適偉
藍海學苑執行長 洪千婷
原力復健科醫師 侯鐘堡
美加脊骨神經醫師 黃如玉
脊椎力學專家 鄭雲龍
• 更多健康你好出版《背脊‧肌筋膜:照護百科解剖書》一書資訊 請點此
責任編輯/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