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直就腰痠,明明不胖但小腹怎麼都瘦不了嗎?也許你該檢視一下自己是否有骨盆前傾的狀況! 如何知道自己是否有骨盆前傾呢?這裡提供一個自我測試。
將頭部、肩膀、臀部輕靠在牆上,腳後跟離牆面約 3 公分距離。如果腰椎與牆壁間的空隙超過一個手掌厚度,就表示骨盆過度前傾。
這種狀況常見於久坐的人,主要原因是臀肌和腹肌無力,以及髂腰肌與豎脊肌長期縮短緊繃,導致腰痠以及小腹凸的現象。以下教你 4 個動作放鬆肌肉,並可強化無力的臀部肌肉與腹肌、幫助改善骨盆前傾問題。
1. 呈四足跪姿做準備動作。
2. 雙手與雙腳用力將身體撐起,臀部向天花板延展,外觀呈倒三角狀。
3. 頸部放鬆,讓頭部自然垂下。維持30-60秒,做3-4組。
1. 平躺屈膝腳掌踩地,雙手放鬆,腳與肩同寬。
2. 手掌朝下置於體側,背平貼地面,收緊肚子。
3. 臀部抬起,此時大腿要用力,使身體呈一直線。
4. 撐住約 2 秒,再慢慢放下回到上個動作,共做 8-12 次。
1. 採前弓後箭的姿勢,腰部挺直。
2. 屁股向前推至感覺大腿前側有緊繃感。
3. 伸展 15-20 秒後換邊,重複 5-10 次。
1. 在站立、下蹲時,都要維持雙足站穩在地面上。
2. 下蹲,像是坐椅子般,以屁股為發動部位,腰背打直再慢慢往下,而非膝蓋先彎曲。
3. 抬頭挺胸,讓頭的位置與脊椎呈直線。
4. 重心勿前傾,膝蓋盡量不超過腳尖,重複 10-15 次。
延伸閱讀:
改善血液循環「抬腿操」 讓你腿不腫、循環好!
骨盆歪斜自己救,3招幫你「改斜歸正」
圖文/艾蜜莉
* 文章授權轉載自《Heho健康》網站
原文:骨盆前傾讓你腰痠、小腹凸! 4 招運動正骨盆
什麼是「Heho」?Heho = Health & Hope
我們有最豐富的健康、運動、休閒、養生、美食,和人生經驗的心靈分享……我們有動人的小故事,更有醫生、護理師、營養師等專家對於健康和生活的建議,為大家帶來健康與希望。而我們的小心願是:您能喜歡這份用心,並分享給您的朋友!
【Heho官網】
你是否有計算你每一餐吃多快?當你吃完飯後時常發現自己總是會脹氣、胃食道逆流,或是感覺自己總是吃不飽?其實,是你吃太快了。當吃飯速度太快,不只會脹氣,還會讓人變胖、甚至引發糖尿病的風險。根據專家建議,每口多咬10下、至少咀嚼20下,堅持下去,一定會感覺身體變得健康,同時也能遠離這四大疾病。如果每口咀嚼20下,吃飯的時間至少可以拉長成30分鐘左右,所以只要低於30分鐘的時間,就表示吃太快,而吃太快,小心以下這4種疾病找上你。
細嚼慢嚥、拉長用餐時間,會讓我們產生飽足感,因為大腦會感覺吃飯時間已經過了很久,應該差不多要吃飽了;就像我們吃西餐,常常還沒有吃到主餐,就已經有飽足感,此時就不會吃太多。西元2017年,日本廣島大學研究也發現,追蹤1083名受試者5年之後,吃飯吃太快會增加11.6%變成「代謝症候群」的機會;也發現進食速度愈快,體重會大幅上升。研究同時指出,慢食或能有助預防患上代謝綜合症的風險。
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醫師康本初說,吃飯速度太快,還沒半小時就吃完了,會讓胃一下子塞進太多食物,此時必須撐大才能讓這些食物不斷的進來,也會導致胃部鬆弛、食道大開,胃酸就容易逆流到食道,造成胃食道逆流。只要自己總是吃飯吃得比別人快,就要注意,但最好可以維持在半小時。
吃飯時吃太快,或是嘴巴裡有食物還一邊講話、喝湯的時候,也會在不知不覺間吞下很多空氣,造成脹氣;而且吃太快、一直講話,也代表食物沒有好好咀嚼就吞下去,造成腸胃消化的困難,自然也會容易覺得脹氣、不舒服。 細嚼慢嚥也能把食物在口腔裡嚼碎,讓食物到胃裡面的時候,不會還是一塊一塊、需要花很大力氣消化的食物,才能讓消化系統不會針對食物努力消化,而是會把力氣花在代謝上,等於減輕腸胃的負擔,同時也是增加代謝速率的好方式。
日本廣島大學的研究,在吃飯吃太快的時候,身體沒辦法釋放出「飽足感」,也就沒辦法釋放足夠的胰島素,造成血糖的波動變大,最後演變成「胰島素抵抗」,形成糖尿病;而肥胖本身也是糖尿病的危險因子。 而且慢慢吃東西,身體感覺自己還有在持續進食,就不會急著想要消化、提高血糖,而是會緩慢將食物的能量轉變成血糖,能維持血糖的穩定,讓飽足感一直持續到下一次用餐的時候,中間就不會想要再吃零食、飲料來填補這個空虛。
資料來源/HEHO健康網
責任編輯/妞妞
無論原本身體狀況或生活型態是否健康,當身體壓力過大,或是太勞累時,都可能導致心室頻脈、血管收縮而導致猝死。然而猝死案例中,7成為與心臟疾病相關的心因性猝死!如要防範,我們平日更需注意心血管健康,也要適度紓解壓力。
一般來說常運動的人不是應該較健康嗎?根據成大醫院心臟血管科醫師林志展表示,猝死的原因很多,但大約7成都與心臟相關,而且根據研究顯示,年輕運動員易罹患心房顫動,可能跟長時間高強度運動有關,建議運動不宜驟然過於激烈、時間不要太久,若有心臟不適症狀就要趕緊就醫。林志展醫師表示,心房顫動是心房發生不規則的顫動,是最常見的一種心律不整。一般來說,心房顫動的患者大多是老年人,年輕人非常少見,但近來卻有研究顯示,年輕的運動選手患有心房顫動的比例偏高,這顯示高強度運動不一定有利心臟健康,許多人希望肌肉愈練愈壯,心臟也易被鍛鍊得太強壯,出現擴大、肥厚的情況,所以心房反而容易出現不規則顫動,由於心房顫動患者的中風機率高,建議要趕緊治療。
林志展醫師表示,心房顫動的危險族群是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三高患者,還有隨著年齡增長,心房顫動機率也會增加,根據資料顯示,心房顫動患者平均約占全台灣總人口的1%,但若以80歲人口來說,心房顫動患者比例就會增加至4%,顯示年紀愈大風險愈高。另外,也有研究顯示,年輕的運動選手、或長時間有高強度運動者,心房顫動的機率也相當高,都屬於危險族群。此外,突然胸悶也要警覺。若患輕微的心房顫動,由於心房可能只是短暫幾秒不規則顫動,一般人可能根本不會察覺,林志展醫師表示,胸悶、喘不過氣、心跳特別快都是心房顫動症狀,若民眾在與平時相同活動量的情形下有以上症狀,就要特別警覺,而高血壓患者則建議在量血壓時,順便監看心跳是否規律,若不規律也要就醫檢查。以下為3種方法能防範、降低猝死的機率,請好好收藏:
雖然有在運動的人,也有可能突然心臟不適,但是,還是必須持續來保持健康。根據林志展醫師建議應循序漸進,若平時沒有運動習慣,不宜一下子過於激烈或運動時間過長,若有心臟相關疾病者,其實更需要多運動增加心肺功能,較適合的運動包括快走、游泳等,但要以持續、規律的原則進行,每周要運動3~4次,每次需30分鐘以上,而運動時的目標心跳則依年齡不同,而且也可依個人感受來調整強弱。
當生活很忙、很累、情緒很激動時,讓交感神經過度興奮,會讓動脈血管的斑塊剝離,也是發病的重要因子。此時,必須認真控制高血壓及血脂異常、適度減輕體重、採取健康飲食,對減少心室震顫有幫忙。而菸、酒、咖啡、茶雖然都會增加心跳次數,但其中,最容易引起致命性心律不整的嗜好就是抽菸,積極戒除菸癮,是減緩心律不整的關鍵。此外,適當抒發壓力可以平衡內在賀爾蒙,以及有助於皮質醇減少。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對自身以及家人的健康也越來越關注了。很多人都開始養成定期體檢,預防疾病的好習慣了。定期體檢是一種保障健康的有效手段,能夠早期發現一些無痛或症狀不明顯的疾病。根據統計,全世界目前的人群中,15%為健康的人,10%為生病人的族群,而75%的人處於疾病的邊緣。有人認為健康體檢是老年人的事,而近年的統計表明,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及腦血管疾病的患病年齡趨於年輕化。然而在龐大的亞健康人群中,有70%以上年齡在28到45歲的族群,所以年輕已經不再是免死金牌,只有透過健康檢查才能預防以及早期發現多種重要疾病。